氣功知識 周天搬運

真氣摶聚法及真氣摶聚論真法提高班部分介紹


真氣運行五步功法(靜功),經數十年的躬親實踐,普及推廣,臨床觀察,簡明易學,可在短期內貫通任督二脈。凡能持恆實踐者,均可收到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良好效果,且向煉神還虛的高級階段邁進,可達到長生久視,返樸歸真的終極目的。然而部分學者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未能堅持習練,甚為可惜!這或多或少和學者未能掌握進一步提高功力層次的具體方法有關。

李教授在數十年的修持中,常在窈兮冥兮,昏昏默默時,自然提示,元神駛氣,循行如儀;靜極生動,動極復靜,動靜相育,聖度天機;生理自運,重複規距,歸真返樸,三寶摶聚。窈冥之中,真法動靜結合、直指上乘的高級功法——真氣摶聚法,在實修中相繼誕生,即:混元坐、下河車搬運、上河車搬運、五行攢簇、五龍蟄法。以真氣摶聚法鍛煉,手勢一動真氣隨之而動,再無雜念產生的機會,使修鍊者更好達到靜定的目的,直指上乘。這就為真氣運行學者提高功力、追求高層次提供了一種極其有效的方法。

首先是上下河車搬運。河車搬運是《內經圖》里「陰陽玄踏車」的具體練法,為使任督環流而設。真法五步靜功,多用意念與呼吸運動配合。河車搬運是提高功力的方法,就不再用不穩定的意念支配練功,只是用手勢、動作導引真氣下行或上行,因勢利導運周天,功效更優於前者。抱神以靜,虛無行氣,真氣旺盛,任督暢行,各種疾病也就在充足的真氣運行作用下,漸次化解。

河車搬運能促進任督真氣暢旺運行,五行攢簇更進一步協調臟腑的正常生理活動。五行攢簇運用五行生剋理論,同樣是採用手勢、動作來加強五髒的生理功能,促使人體精、氣、神的摶聚。有關天地生成數、五行應五臟、河圖三五歸一等理論都在練功中自然體現。其中金水相生,木火交融,「三家相會結嬰兒」,正是達到精、氣、神摶聚高級功夫境界的重要手段。

五龍蟄法是華山「睡仙」陳摶的首創。陳摶,字希夷。希夷者,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之謂也。卧功時形體如五條龍似的團聚著,形神相抱,真氣自然摶聚。

混元坐既是摶聚法始行功法,又是終極修法,是摶聚真氣的有效功法。混元坐實為煉丹術中的沐浴過程。古人謂「不行沐浴不結丹」,丹即精氣神的摶聚。「丹灶河車休石乞石乞,鶴胎龜息自綿綿」,真氣摶聚必是在靜定之中完成。故張伯端說:「恍惚杳冥,定之象也。惟定可以煉丹,不定而陽不生,不定而丹不結」。

真氣摶聚是在真氣運行五步靜功的基礎上的提高,兩者結合,更易成功,是《黃帝內經》「全真導氣」和「積精全神」的具體修鍊。據數十年普及推廣之經驗,真氣運行強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切實功效得到充分地體現,真法在養生保健,全民健身實踐中發揮了強大的生命力。

混元坐


混元坐為最合理的高級靜功,是摶聚真氣、提高功力、積精全神的有效鍛煉方法。且易學易練,功效顯著。混元坐一般是在氣通任督後,十二經相繼通暢,疾病好轉,體質相對增強,但功力尚須精進、提高時鍛煉的高級靜功。由於大腦的調節管制力量不斷加強,深度入靜,常表現出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形神相抱的全真佳景。鼻息微微,若有若無,丹田真氣活潑旺盛,一體圓融;全身毛竅隨呼吸而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通。昏昏默默,物我兩忘;暖洋洋似浴溫泉,熏熏然如沐春風;更有祥光屢現、三花聚頂等高級境界,美不勝收。

混元坐通過姿勢的調配,兩手兩足的交叉相疊,使四肢陰陽相抱。右上左下是取陰靜陽躁之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義。意守丹田,可使心脾腎三家相會,五氣朝元,真氣凝聚,日益堅牢;百脈通調,遍體熏蒸,精神日長,智慧日開;精氣神凝物如珠,晶瑩可見。故真氣摶聚法,是窮理盡性以至命的有效方法,必修方法。

《大周天歌》云:內亦交、外亦交,三關通透不須勞;尾閭流轉天一水,自在河車泛百遭。奇經八脈十二經,指趾之端陰陽交,真氣運行無滯礙,形神俱妙意逍遙。

附:混元樁

混元樁為立式動功鍛煉方法,有采大自然之混元氣,補人體真氣能量之功能。其通過深長的外呼吸運動,吐故納新,推動真氣旺盛的循經運行,對丹田真氣的摶聚,效果顯著。若每日清晨在花草樹木叢生、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新鮮之處練功,則身心愉悅,頭腦清新,妙用無窮。

河車搬運


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完成氣通任督以後,在丹田真氣不十分充足、真氣運行尚不暢旺的情況下,採用真氣摶聚法河車搬運的鍛煉,以姿勢動作導引,替代後天意識,有利於旺盛丹田真氣,沿任督脈運行和十二經絡的氣機流暢。河車搬運鍛煉,有下河車搬運和上河車搬運兩種,各具專能。下河車搬運為使任脈下行,心腎相交;上河車搬運促使督脈上升,還精補腦。

下河車搬運意在下丹田的真氣培養,利用陰陽互抱於下丹田兩個拇指的活動,以減少識神意念的活動,培養元神的力量。鍛煉有素者,丹田真氣逐漸飽滿、充實,任脈暢達,真氣源源不斷的下入丹田;隨著丹田真氣的旺盛,或丹田開合,或丹田真氣隨拇指轉動而轉動,外呼吸隨著拇指密密綿綿地轉動,漸漸達到細、勻、深、長的胎息狀態。練功至此,意識、呼吸一任自然,似有似無,似醒似寐於一片混沌之中,丹田真氣越練越旺、越聚越密,以致丹田內似有一氣丘在旋轉,即古時煉養術中的「運丹」。

上河車搬運行功時,意識似守非守、若存若亡于丹田或後背督脈的氣動狀態,隨手臂的上升,使胸腔擴大,呈自然吸氣;手臂劃孤下落,使胸腔縮小,壓縮肺泡呈自然呼氣,如此非意識主宰,完全依靠動作導引形成的自然呼吸,推動真氣沿任督運行,更為自然暢達。正是:舉手為吸落為呼,吸一呼三合入出;息息周天通百脈,招來一顆夜明珠。

上下河車搬運是在真法五步靜功的基礎上,百想無存,萬慮皆消,僅憑姿勢、動作導引進一步充實、旺盛丹田真氣,並藉助呼吸運動促使真氣的任督運行。該法應用得宜,對提高練功境界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五龍蟄法


五龍蟄法原名華山睡功,我們在實踐中取其作為真氣運行法摶聚真氣的高級卧功,功效顯著。五龍蟄法,從表相看,是一個全身鬆柔,受壓面極少的弓形卧式,毫無僵滯呆板、阻礙氣機之弊,應為休養生息的最佳姿勢。然而松中有緊,如右手劍訣以穩頭,可使心腦相照,上玄靈明;左手子訣掩生門,真氣摶聚有力,丹田充實,任督脈流暢。足三陽經隨之上行,肝脾二經,一補心陰,一益心陽,尤其會陰(陰蹺脈)跳動,足少陰腎經前合沖脈挾臍上行,合心包以濟心陽,後升進入督脈而還精補腦。因此丹田飽滿,命門腎間動氣活躍,腰背溫暖,遍體舒適,神機煥發。

此功練法方便,人人可行,功效因人而異。年老體弱的患者,可作為真氣運行法的卧式練功法,既可靜卧養神,又能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年輕人習練此法,寧心養神,可以防治失眠、多夢、遺精等。實踐證明,練五龍蟄法,體內真氣活潑,湧泉穴真氣源源不斷趨向丹田,腰背舒適,心息相依,進入虛靜的佳境,確為摶聚真氣的有效手段希夷修真隱華山,摶氣致柔煉金丹;龍蟄冬眠添壽算,東方睡仙美名傳。

真氣運行動功介紹


真氣運行動功有「五禽導引」,「漫步周天」、「鶴飛唳天」、「龍 行 揮 雲」、「健 身 十 錦」五套功法,它是利用運動形式,配合呼吸,導引真氣運行,以姿勢來吸引自己的精神排除雜念,慢慢地使大腦皮層由動而靜(動極復靜),發揮它保護性的抑制力量,旺盛機體的生理機能。

練習動功,以合理的姿勢帶動呼吸,導引得真氣旺盛地運行,練習到身氣合一,形神俱妙的時候,只覺得通體輕鬆,心情愉悅,鼻息微微,一念不起,處於無我的狀態,站到那裡一動也不動了,充分表現出動極復靜的自然規律。

真氣運行五步功法(靜功)是靜中求動,而動功則是動中求靜,所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不過動功因為姿勢複雜,配合呼吸也得很長時間的練習。專用動功者多收不到預期效果,因此練動功必須有靜功的基礎,動靜結合,效果更加理想。

五禽導引


五禽導引作為導引真氣運行的動靜結合的一種功夫,是以模仿猿、鹿、虎、熊、鶴五種動物的形態和習性,以姿勢帶動呼吸,貫通經絡,使真氣運行旺盛,以增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練習哪一禽的功法,即直接對所屬的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增強,從而對本經加強了防病治病的保健作用。如猿勢養心,鹿勢固腎,虎勢平肝,熊勢健脾胃,鶴勢理肺等,均見於各勢功法中。

導引吐納之時,自覺身中內氣與大自然之氣息息相依,如象太虛浩然大氣隨吸而入我身,頓有海闊天空包容萬物之感。呼則氣貫長空,此身無際,心情豪放。此情此景蓋為全身氣機暢達極度舒適的感受。這種動靜結合功夫,實為真氣運行的必修之課。

第一部 猿 勢:猿勢是以溝通心腎為主,導心火下降,以補命火,引腎水上潮,以濟心陽。升降得宜,陰陽平秘。多練猿式,有養心固腎的作用。詩云: 猿屬心神性靈通,腎氣入腦技巧生;水火相攙成既濟,陰陽和合樂無窮。

第二部 鹿 勢:鹿勢是溝通任督,運轉周天,調整後天,補充先天,固精腎、補命火,還精補腦的一步功夫。詩云: 斑龍運尾壽命長,皆因通督有奇方;還精補腦先天象,元神蓄力理陰陽。

第三部 虎 勢:虎勢有舒肝利膽、強心益脾之效。詩云: 虎性威猛嘯生風,側身運轉肝膽經;導引吐納春生氣,舒利條達欣向榮。

第四部 熊 勢:熊勢為健脾胃之法。脾胃屬土,土生萬物,旺於四時,為後天之本。脾胃健運,生化有源,培補先天,益壽延年。詩云: 熊體健壯性剛強,抗撼倚息各有方;擎天按地理脾胃,生化輸布百體良。

第五部 鶴 勢:鶴形以鍛煉肺、腎、命門、三焦等臟腑經絡,使氣機舒暢,遍體調柔。久練加強肺腎呼吸,增長臂力,效果明顯。詩云: 鶴形翩翩質清奇,乘風御氣納精微;亮翅戲水獨步舞,通體內外皆呼吸。

周天搬運法


這種方法的適應症,以「陽虛」或者「氣虛」的人為最適宜。所謂「陽虛」的現象,一般癥狀,最主要的是怕冷;其次是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腦力減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等。所謂「氣虛」的現象,一般的癥狀,主要是自覺氣短,打呵欠,胸膈悶,一勞動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樓梯覺得氣急等等。根據上述一般的癥狀,辨證「陽虛」或者「氣虛」,再照這方法練功。

這種練功的方法,分為三部。一曰坐的姿勢。二曰練氣吐納。三曰修脈搬運。這三部方法是互相聯繫的。而「練氣修脈」的口訣和關係,如下:神於氣合舍氣從脈神與脈合

再就這三個口訣和坐的姿勢,分別敘述它的用法,和相互間的聯繫。如法掌握去操作它,慢慢練習純熟,循序漸進,逐步進入清靜境界,練這種功夫,就算成功了。

坐的姿勢:在未上坐之先,必須照著前述的練功禁忌事項,和練靜功的注意事項做好準備。同時,把衣服紐扣,褲帶都解松,然後再輕鬆愉快地照這方法開始練功。這裡所說坐的方式,名叫「跏趺坐」,又分析如下:

①盤腿:先準備好一個坐凳,用二尺見方,前面兩隻腳高度二寸,後面兩隻腳高度五寸,使前低後高成為緩徐的斜度。上面再鋪上一個薄棉墊子。如沒有這種特製的凳子,改用硬板的床上後面鋪個墊子也可以的。但不能坐軟的沙發或鋼絲床。又冬天盤腿,須用一條薄毛毯圍復著雙腿。夏天用一條布巾復著。把這工具準備好,再開始盤腿。

盤腿的操作,初步練功的人,不宜用「單盤」,更不宜用「雙盤」,只宜「散盤」。先把雙腿放平,貼著坐凳,同時要把腰腿放得很松,隨即先蜷盤右腿,把右足的後踵,輕輕抵觸「會陰穴」(穴在前陰與後陰的中間)。再把左腳蜷盤,同時將左足的後踵,輕輕抵觸右足的「跌陽穴」(穴在足脛彎的凹陷中)。一直到練習純熟了,腿不發麻,再改進為「單盤」,單盤也練純熟了,再進步到「雙盤」。如果在練功中,發覺腿盤麻了,可以左右交換一下。但仍須照舊輕輕抵觸會陰穴和趺陽穴。這樣盤腿,腰腿會自然放鬆,臀部自然穩坐,不必故意把臀部向後凸出。

②豎脊:在盤腿之後,須要把背脊骨調整筆直,不可駝背彎腰,前俯後仰。但,又要放鬆,不能硬勁強直,才合標準。其方法是把雙肩微微上聳二三分高,則每一個脊椎骨,自然重迭筆直,鬆緊合度,不會硬勁強直。

③含胸:在調好脊柱之後,隨即調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內陷凹為標準。陷凹的部分限於「膻中穴」與「玉堂穴」之間,即在兩個鎖骨交接之處與兩乳之間,成為三角形的地帶,使這胸部的三角地銷微微陷凹進去,叫做含胸,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種主要方式。它的方法,在把兩手掌握好之後,放在臍下的同時,把商肘尖微微朗前方「飛開」。即把左右兩個肘關節從後面反向正前方分開約二三分,有如雀鳥張翅欲飛的樣子。這樣,就會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標準。

④握手:盤腿、豎脊做好之後,含胸和握手的操作是同時進行的。按:握手的方式很多,舊說名叫「結手印」,根據內景的經絡理論,手三陰和手三陽的氣脈遠行,都出入循環於「井穴」,並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陰三陽氣脈經絡,又統轄於足部的。因此,在練功的時候既要盤腿,又要握手,是控制氣脈循經流注的一種育效方法,而不是兒戲,也不是迷信,它具有生理作用的。

單就陽虛或氣虛的練功,握手的方法,應當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舉放在右掌上,或右掌放在友掌上,都可以隨意,不必拘執。兩掌重迭好之後,順著自然的姿勢,放在肚臍之下,微微擺在腿上,或隨自然倚托在小腹外邊也可以的。這個握手方法的要點,必須把兩個大拇指尖微微接觸,接觸之後,將大拇指略略向掌心內收,以兩指筆直,自覺有一股內勁自然發出,互相抵觸為標準(注意:不是故意用勁。照法操作,那股內勁是自然發生的)。

⑤垂簾:所謂垂簾,即舊說把眼皮微微合攏,只留一線微光的方法。按。這種方法,有兩種操作形式。一種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線外光。一種是乾脆把眼皮輕輕合上,一點光也不露。初學的人,以採用微微合攏,留一線外光為最合理。因為功夫練到歸元的境界,眼會自然的閉合,向內抽縮似的閉著。又因為初學的人完全閉著眼,容易昏沉,念頭易生。

⑥砫舌,砫舌即是舌抵上顎,這種方法操作不當,影響靜功很大,千萬不可用意識或者著力翹著舌頭,向上顎去抵砫它。應當在自然的規律下,如法操作,舌頭自然會向上抵顎,用不著故意或者用力去抵砫。如果功夫深厚了,舌頭還會自動蜷折鎖著「鵲橋關」,這種原理在內景功夫有很精細的經絡理與氣化論的生論基礎。有些書籍誤載,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翹起去抵達上領,是不合理論的。

砫舌方法,其要點在輕輕把齒扣攏,同時把上下唇吻合閉攏,舌尖即會自然抵砍上領與上牙朗之間,這才是符合往舌的標準。如果把上下唇微微張開,舌尖則馬上會自顎齦之間落下,恢復平直的姿勢。

練氣吐納:練氣吐納即是運用呼吸,一吐一納,呼氣吐氣,以鍛煉臟腑的內動方法。這種方法分為「順呼吸」和「逆呼吸」兩種。照平常的習慣呼吸,一吸小肚皮鼓起,一呼癟進去,這叫做順呼吸;與此相反的一呼小肚皮鼓起,一吸癟進去,名叫逆呼吸。

周天搬運的練氣法,其呼吸的運用,完全採用「鼻呼鼻吸」的方式。初學的人,以採用順呼吸為最方便而又合理,一直練到火候深了,再進一步採用逆呼吸,才容易掌握。

鼻呼鼻吸的方式,須配合「神與氣合」的口訣。所謂「神與氣合」的意思,是把念頭與呼吸的一進一出、一吐一納合而為一,不可分離。也就是說把思想集中,隨著呼吸運動。當呼氣的時候,氣向外面吐出,同時肚皮相應地向內癟,念頭也隨著它癟進去,自下丹田呼氣外出。當吸氣的時候,氣自鼻孔內吸,下至丹田,同時小肚皮相應向外鼓起,念頭也隨著它吸氣內入,下至丹田。這種吐納方法,在練氣的理論而言,叫做「升」、「降」的作用。以「活潑自在」為原則,而不用「意守丹田」的死守方法。

呼吸要調得細軟綿長,不可故意用力拉長和求細,須順應自然,朗調幾許長或者幾許細,就適可而止。久久鍛煉,自然會達到「若存若亡」的最高標準。

修脈搬運:在未說口訣之前,先要了解什麼是是「脈」?「脈」與「氣」又有啥關係?什麼是「搬運」?「脈」與「搬運」的關係又怎樣?懂得這些簡明的概況,練功就有下手處了。

在上坐之後,運用呼吸的方法,「神與氣合」的口訣,調息練氣,進出吐納,上下升降,不斷呼吸著。如果在練氣的當中,把「神與氣合」的口訣掌握純熟了,即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感覺,感覺在下丹田裡因呼吸的升降而產生一團「熱氣」,這種熱氣,古人叫做「先天真氣」,其意思是與呼吸「後天空氣」有分別的。「真氣」的象徵是一個「熱感」,這團熱氣因呼吸的深、長、升、降作用,會愈聚愈多,聚到了相當的程度,它即會隨著一定的道路流行著,這種熱氣流行的滋味取名曰「脈」,脈所流行的一定路線,名叫「脈道」。綜合全身的脈道,即手足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經絡」。運用呼吸方法,把這股真氣的熱流,循著脈道的經絡循環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個大圈子,仍舊回到丹田裡,這種練功方法叫做「周天搬運法」。

了解上述的溉說,下手練習「神與脈合」的口訣,就容易操作了。所謂「神與脈合」和「神與氣合」是兩個階段,聯繫這兩個階段的口訣叫做「舍氣從脈」。

上述口訣的意思,是說呼吸吐納要專心一志地運用「神與氣合」的口訣,將調息的基礎打好,在調息當中,是第一個階段。因呼吸作用而丹田裡產生了熱氣,在熱氣產生以後是第二個階段。在熱氣產生的時候,隨即放棄「神與氣合」的方法,改變為把念頭與那團熱氣合而為一,那團熱氣在丹田裡,因生聚壯滿了,而會自然循經流行。再繼續把念頭與它合一,隨著它流行的道路跟著前進。這種方法,叫做「神與脈合」。當熱氣產生的同時,放棄「神與氣合」的口訣,而改用「神與脈合」的口訣,這種交換聯繫的口訣,叫做「舍氣從脈」。也就是說最初把念頭集中,隨著呼吸一吐一納,繼而丹田產生了熱氣,則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集中的心念,掉轉箭頭射向丹田的熱氣,把念頭與那團熱氣吻合在一起,不要開小差。繼續發展下去,則丹田的熱氣會在經絡的道路上,循著生理的自然規律,從丹田內開始流注循環,這時的念頭必須跟隨著它流走。一直從背後上行到頭頂,下至面頰再下入胸腹,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終,念頭部要跟著它,這樣才其是真正做到了「神與脈合」的標準。

在真氣發動之後,不論在丹田裡醞釀生聚,或者已循著經絡道路流行的當中,千萬記著,決不可用意識去引它領它。只能跟隨著它自然流行,一步一趨,順應自然,一點也不能勉強或者急躁。這是運用「神與脈合」的要點,名叫「照法」,是「內視」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潑自在為原則。

有些人面臨著這真氣的流行,不能順應自然,而胡亂使用「領法」,妄用意識去當頭「領氣」,造成不良後果,因而出了偏差。「領法」本來是練氣的口訣之一,而有它專門的用處。但,在這樣場合,卻千萬不可使用。因為,初步練功的人,不了解經絡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會的岔路,同時功夫太淺,不能控制氣機的進退和指揮它分經流注。如果妄用意識去當頭引領它,則等於瞎子引路,必然引下懸崖,前途不堪設想了。

真氣在丹田裡產生以後,因為「火候」不足,先期只能在丹田裡醞釀著,一直到火候充滿則必因滿而溢,猶如江河之與湖澤,發生流注調節的作用,才開始向外流行,又如發電機轉動生電,電在儲電池裡,不斷輸送電流,循著電線路徑,往外供應。在這一階段當中,必須謹守禁忌事項的要求,身心二者,都要放鬆,恬然怡靜,不能緊張,免除急躁,連歡喜的意識也不能有,只可平淡視之,把念頭與它合而為一,活潑自在地順應自然,跟隨著它流注,循環—個大周天。

真氣在丹田裡發動生熱的時候,或者在背後循著經絡上行的當中,那股熱流的程度,不可太熱了,只允許它有溫暖的成分,如象喝了美灑,微有暖意,所謂「如飲醍醐」,令人舒適。不能象烤火或者熨斗燙熱一般。這種生熱發暖的現象,舊說名叫「起火」。練功出了偏差名叫「走火入魔」。暖熱的大小程度,舊說名叫「火候老嫩」。如果火候太大,熱氣過高,必須另用口訣去調伏它。這個口訣如下:「哈」…………→? ? ?

凡是熱氣太大了,即運用「哈」字口訣去調伏它。這「哈」字訣的運用方法,張口平舌念「哈」字音,音符陸續下降,而把氣綿綿不斷向外呼出,如此一經念動「哈」字音,則熱氣即會減低,同時胸部的氣也立刻下降,但,不可念動多次,只能適可而止。否則熱氣全消了(註:…………→表示音符下降的)。

所謂大周天的循環,有它一定的軌道。這軌道的規律,是循著二十部脈道的經絡路線,流注運行的。根據內景的理論,用練功的方法去運轉它,則真氣在丹田裡首先向鎖鑰任、督、沖三脈的「陰蹺庫」(即會陰穴,在兩陰之間)流注,折而走向「尾閭關」(在尾閭骨第二節中),達兩個地方,衝力比較大,動觸的感覺很明顯。再由尾閭關分兩支流注,夾脊上行,直上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轤轆關」。由此繼續上行,通過背、胛、肩、頸部,直達後腦枕骨棱下的「玉枕關」。初學的人只覺一片熱氣上升,但功夫深的入還分四支上行,這一段的行程,即所謂「逆運法,通三關」的說法。氣脈運行至此,其勢已緩,放一般練功的過程,在玉枕關通過較慢而熱氣亦減小了,再由玉枕關繼續上行,越過顛項的「百會穴」,和「厥陰肝經」的氣脈會合,仍舊前行,轉變為向額顱面頰而下注,與手三陽的氣脈大會於「祖竅」(兩眉中心略下些,又名山根。但非天目)。由「月窟」下入目中,復出於「龍官」(在大眼角上下眼瞼有穴如星之處)。循鼻兩旁夾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則轉而向右,右則轉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過,與「任脈」「沖脈」相會(女同志則會於「乳根」穴)。這一段的行程,在頭面部分,已不感覺熱力,而明顯感覺是分五條道路,自頭下面,有如小蟲爬行,又似塗抹薄荷冰的滋味。再從此下前項至「挨刀紋」(即項部橫紋),循「人迎」「氣口」兩穴(喉結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與全身氣脈大會於「膻中」(兩乳之間)。這一段行程,蟲爬現象減久若有若無了。從膻中分主從二支,主支由內里直下,歸入下丹田,名叫「中脈」。其從者則由「乳根」自胸膈下行,入於「日」「月」雙穴(在臍中兩旁微上凹中,非針灸之日月穴),還合於下丹田,入竅歸元。這樣循環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此時歸元入竅的感覺,則另是一番滋味,微微出汗,神清氣爽,輕鬆愉快,所謂「如灌醍醐」。真氣歸元,還於下丹田的時候,另外覺得有一股潛在吸力,把小肚皮向里吸緊,很象肚皮已貼著了背脊骨似的。同時又覺得丹田裡的真氣,有似香煙繚繞,悠遊自在,蕩漾漾,輕飄飄,似動似止,載浮裁沉的滋味。又象鐘錶的擺,左右相應擺動似的。即舊說「氤氳紫氣」的象徵。當此之時,念頭已到相當高度集中的程度了,仍然把念頭與向內吸緊的道路吻合在一起。一點也不能分心動念,既不可歡易也不可驚詫恐懼,切切實實跟隨著它向里吸入。一直到覺得真氣已不再向內吸的程度,同時即把念頭集中在吸貼最緊的地方,這地方不會很大,一般說來只有雞蛋大,或者鴿蛋大(功夫深了只有豆大)。如此把念頭集中在這最後一點,一心一意「定住」在那裡,連氰員紫氣也不動了。久久練習,功夫即會進步到「清靜境界」。牙關也會閉緊,眼睛也會內吸,呼吸微細綿綿不斷,吸多呼少,這樣已經達到比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較睡覺恢復精力,收效快而又省事。如果不想繼續久練,則把念頭分開,全身放鬆,慢慢起坐,算是練完一趟功夫了。

咽津導引:練完一遍功夫,隨即把念頭與熱氣分開,或者與肚皮內吸的力量分開,全身放鬆,張開眼睛,把眼珠溜轉二三次,眼皮眨動幾下,即把口裡的津液分成三五口,慢慢地吞下,且須以意識送下丹田。然後再舒手伸腿,用掌在面上隨意摩擦,和在腰腿各部輕輕拍動。隨意行之,不必拘執。

漫步周天


漫步周天是以五行拳的拳式精華與真氣運行法相結合的一種能旺盛真氣運動的導引方法。五行拳屬內家拳,有《內經》之藝的譽稱。它按人體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特性,分別制定不同拳式,使人通過練習,達到旺盛周身真氣運行,通暢經絡,有益臟腑,從而獲得祛病延年之目的。為此,以它來作為真氣運行法的動功,是必然的選擇。

五行拳有劈、鑽、崩、炮、橫五式,分別應於金、水、木、火、土五行。練習劈、鑽、崩、炮、橫五種拳式,可以分別有利於肺、腎、肝、心、脾五臟。漫步周天則利用其機制,在更符合人體生命生理活動規律的基礎上,強化導引與五臟六腑相聯屬的經絡和部位,尤其是以貫通任督二脈,實行真氣周天運行為主導,進一步帶動全身真氣旺盛通暢的運行。

漫步周天是五行拳的一個發展,它會更適合於人體生理的活動,促使真氣的旺盛運行。「漫步周天妙無窮,溝通任督法最靈。何須著意文武火?輕行三五氣蒸騰」。

劈拳式:金生水來水濡金,肺腎兩家本相親;劈開火山通丹灶,鑽出腎水返崑崙。

鑽拳式:鑽拳形似水中波,引來腎水濟心火;和風吹動天邊月,靜觀織女傳玉梭。

崩拳式:崩拳好似箭離弓,消息全憑後足蹬;納得腎水榮肝木,松肩垂肘氣自平。

炮拳式:裹手丹田發從心,漫步周天消息真;春風送暖心花放,熏熏和氣沐天人。

橫拳式:兩膀輕鬆頭頂懸,腰軸轉動運丹田;氣通兩肋肝脾健,力發章門似湧泉。

鶴飛唳天(腸胃功)


鶴飛唳天(腸胃功)源於醫家的五禽戲、武術中的鶴拳。《莊子》:"呼吸吹口句,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開五禽、形意之先河,是動功養生的源頭。鶴飛唳天以鶴勢形體活動為基形,以腰膝脊椎的轉動,帶動兩臂雙手的旋轉運動,並以身形的外動促使胃腸的內蠕動,以增強胃、小腸、迴腸、結腸及直腸的消化吸收和正常排泄功能,對脾胃虛弱、肝膽氣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納食少味、兩便不調等脾、胃、肝、膽消化系疾病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龍行揮雲


龍行揮雲系形意拳之龍形與真氣運行法結合的一種行功鍛煉方法。動作與呼吸自然配合,身體活動輕靈柔順,舒展圓滑,猶如龍行雲中,隱現自如。初練時手起足落,輕柔緩慢,如春風拂柳,悠閑自得;久練精純,形氣合一,神駛氣生,氣流身動。論養生有培育內丹之效,講護道具保全性命之功,故為煉養家的必備。龍行姿勢最妖嬈,藏頭露尾實難描;轉腰春風舞細柳,移步輕捷似狸貓。手起恰似氣推浮,手落猶如雪花飄;蟄龍待得春雷動,頓乘風雲上九霄。三盤齊動無僵滯,大小周天盡通調;安內攘外咸如意,剛柔相濟勢法高。

龍行揮雲動功初習時先以單手慢練,熟練後應雙手齊練,真氣隨手起足落,運行周身,對暢達十二經絡之氣機頗多效應。多練精純之後更可疾步快練。實際應用且有八方應變,出奇制勝之功效。

捻指通經法李少波真氣運行法輔助功法


人體十二經絡是聯繫內外上下,溝通五臟六腑,運行真氣的通路.健康的身體首先是真氣的充足,其次還要求真氣在經絡中任何經絡,任何部位的礙滯都會導致身體的不適或人體的疾病,給健康和長壽帶來莫大的影響.捻指通經法旨在通過雙手十指的自然捻摩,對經絡起止端部穴位的刺激,激發.調動氣機活動,促進真氣在體內經絡的運行,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目的。

操作方法:冥目靜坐,兩足平行著地(或兩足背相疊如混元坐)。兩手自然置於兩腿上(或自然放置於椅子兩邊的扶手上),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閉口,舌抵上齶,自然呼吸,注意呼氣。先以拇指捻摩食指端螺面前緣(右手順時針方向,左手逆時針方向),不快不慢,捻速適中,自然而然,以知為度;變拇指捻摩小指端螺面前緣,方向.速度如前;再變拇指捻摩中指,無名指端紋面前源;最後再變拇指捻摩另四指端。以體驗真氣在十二經絡中順暢運行,氤氳全體,酥酥融融,妙不可言。捻指暫停,兩手互搓,浴面數遍後收功起坐活動。


返回目錄uuhp
推薦閱讀:

你會練習氣功嗎,練氣功的三大禁忌
淺談氣功拳
平凡說氣功【31】-----談談我的松腰體會(竇占國) - Qzone日誌
良伴—氣功養身體療健生 35
武當太極養生資深專家陳師行解釋,道家養生氣功法

TAG:知識 | 氣功 | 搬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