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內疚,我們才能將心比心
題圖:Loki,來自500px
文/甜閣下丨知乎
問:為什麼在我不含惡意地拒絕他人的要求後自己會內疚?該如何克服?
先介紹一下內疚,理解內疚,也是對自己情感了解的途徑。
內疚一直是情緒心理學和品德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為內疚與道德的關係非常密切。
內疚的本意是:做了錯事,感到自責。
在伊扎德的情緒分化理論中,內疚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不學就會,內疚是良知中的主要情感,良知是與人類倫理、道德有關,所以,從道德角度出發,內疚是指一個人感覺到自己違反道德規範的一種內心感受,平常說的做了錯事受到良心的懲罰,就是罪惡感。
在某種意義上,內疚是一個人對自我進行心理懲罰。
霍夫曼提出一個虛擬內疚理論,談到內疚是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的移情性反應「,和」對引起別人痛苦原因的認知「二者之間的結合。
一個人的內疚,等同於自我輕視和自我厭惡,同時還會伴隨著迫切、緊張和後悔等等情緒。
象拒絕別人的請求之後(無論是不是惡意),內疚自然而然會從你的內心產生,因為你感覺到了那個被你拒絕的人的感受,就好象是自己被拒絕了一樣。通常,移情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內疚。
一個人隨年齡增長不斷成熟,逐漸產生了責任感,知道在人際關係網路中,要對與自己有關的人負責,一旦沒有履行責任,這個人就會有內疚的情緒。
內疚到底受什麼樣的因素影響呢?
既往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因傷害他人而內疚的經驗,所以既往經驗越多,一個人越有可能發生內疚之情;
移情水平:當一個人對他人的痛苦產生移情性悲傷或感同身受的時候,才有可能對他人的痛苦進行歸因,並有可能「以為」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或自己有一定責任。所以,一個人移情的能力高低或敏感程度,會影響內疚的發生;
道德水平:內疚是社會化了的道德負性情感,個體會有低頭、目光迴避、視線轉移的外部行為表現,帶有自我反思的特點,會產生自責,一個人的道德水平越高,越容易發生內疚之情;
關係程度:能讓一個人產生內疚的事件,都涉及與自己有親密關係或直接關係的人。因為只有在彼此具有緊密聯繫的情況下,當事人才會對他人所受的傷害或感到的悲傷產生自我歸因,並反思自己行為的選擇性和可控性以及相關的責任。關係親密等級越高,越容易感到內疚。
知道了「內疚」是這樣的一種情感,你還會想去「克服」它嗎?內疚根植於我們情感系統中,與道德深深結合,它的存在,使我們在日常人際關係中能夠學習「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當你的內疚被具體的事件喚醒時,你的道德情感同時被喚醒,促使你去回顧這個事件、反思自身的行為、重新評價自己的表現、轉換更合適的情境表達,然後會成為你採取補償行為的動機力量,從而促使你建立更牢固的更完善的人際關係。
內疚的存在的意義,是如此顯著,你還要逆水行舟般地去「克服」它嗎?
希望這個回復能帶來一些人際關係的啟示。
本文由知乎用戶 甜閣下 授權發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 甜閣下。
推薦閱讀:
※內疚與羞恥
※羞恥和內疚的差異
※一群傻汪星人去捅馬蜂窩,看到哈士奇和金毛的慘狀我笑得好內疚
※當你沒有內疚感時,錢才會到來
※為什麼我們總對父母感到內疚|5個跡象表明你曾被父母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