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於漪:尋找教師之根

尋找教師之根  (2013-09-02中國教育報第9版)  於漪  近年來,在教師教育取得進展的同時,我們也明顯地感到不少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有所缺失。對專業技能、教育時尚關注得比較多,而專業理想、專業倫理在為人、為師、為學中體現得不夠清晰、明朗,身上缺少了應該具有的精、氣、神。專業理想是使教師成為專業人員的精神支柱,無教育理想的教師,怎麼可能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教師自身如果理想迷失,又怎麼可能培養出有理想、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  形成這種狀況有多種因素,但其中有兩種力量的干擾不可掉以輕心。  一是經常忘掉我們是中國教師,從事的是中國教育。一講先進,就是外國,尤其是歐、美、日;一講傳統,就是落後、危害,似乎我們的教育是建立在荒灘上的,建立在污水溝上面的,除了作為批判的對象,無價值可言。這些年來,我們耳濡目染的教育理念、教學領域五花八門的做法幾乎都是舶來品,許多學校幾乎成為外國教育思想觀念、概念術語的集散地。  當今時代辦教育當然要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當然要認真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學習,就要比較、深究、參照,就要立足本土,尊重國情,擇其優秀者借鑒、使用、發展,在「化」上下功夫,而不是照搬照抄,以此來炫耀、賣弄,抬高自己的身價。辦教育,當教師,首先要弄清楚中國教育的根在何處,中國教師的魂在哪兒。它們紮根在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中,這是無可辯駁的歷史存在。從孔夫子到蔡元培有十分豐富的教育人成人成才的寶貴財富,而且不斷地以批判的眼光革故創新,以求彰顯教育價值。這些育人財富穿越時間隧道至今仍閃現光華。如果我們不了解,不研究,對歷史採取虛無主義態度,就會數典忘祖,就是對民族自信力的丟棄,十分可悲。  《教育魅力》探源教師教育魅力與代際傳承,目的是讓我們的青年教師初步了解「我從哪裡來,根在何處」。我們不是教育的窮人、教育的乞丐。要讓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進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血脈,又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做有脊樑的與時俱進的中國當代優秀教師。拾人牙慧、仰人鼻息的只能聽憑人家說短長,是得不到別人真正的尊重的。  二是分數對我們教師的困擾。說的是「育人」,行的是「育分」,瞄準的是升學率。其實,分數本無罪,但以考分作為評判學生、教師、學校高下優劣的標杆,則形成了待價而沽的局面,市場經濟在教育領域發揮著追逐功利的神威。對分數頂禮膜拜,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豈不是一種奢侈?豈不是言不由衷?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師對此須深入思考,擺脫片面質量觀的干擾,衝破「育分」藩籬,使學生德智體美獲得發展,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素質教育不排斥考試,不排斥分數。考試只是一種手段,用來選拔,用來檢測教與學。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人,不能錯把手段當目標。關鍵在教師要懷揣對學生的滿腔熱情,以自己專業的真本事教出學生的真本領。學生有了真本領,何懼考試?又何愁不取得好成績?這比在題海中浮沉難得多,需要靜下心來,刻苦鑽研,在專業的精深上求索,切實把握教育教學的規律,形成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對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基於這種需求,《教育魅力》著力闡述了現代教師教育魅力的基本構成、功能價值、彰顯方式與修養鍛煉,目的在於讓青年教師懂得教育魅力對一名教師的重要性。尤其是當今時代,社會對教師的信任,學生對教師的信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擔負起育人重任,取得良好效果,須不斷修鍊人格魅力與學術魅力。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是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的,教育力量來自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人格魅力是一種與權勢、金錢無關的吸引力,靠的是一身正氣,品德高尚。學術魅力重在有真知灼見,有厚實的文化底蘊,不人云亦云,依葫蘆畫瓢。  回顧教育歷史,常有這樣的圖景浮現眼前:一群身無分文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悲天憫人,為蒼生造福,令人感動。這是由於他們身上有那麼一股志氣、意氣與豪氣。歷史啟示今天,肩負重任的現代教師,理應從傳統中汲取精華,鍛造自己的精、氣、神。
推薦閱讀:

賈書建:教師,知書更要達禮
在大學教育中,理想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吳猛強:獻給那些心理素質比較差的老師
「家長強烈要求」不是教師收禮的理由

TAG:教師 | 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