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當趙堡太極拳脈系

  

  是趙堡太極流傳早,還是和式太極產生早?和式太極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趙堡太極拳?要澄清這些問題,還得從趙堡太極拳源流史說起。  1、從杜元化1935年《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溯始》得知,蔣發於明萬曆二十四年赴山西跟隨王林楨(字宗岳)學拳七年。返鄉後,在溫縣趙堡鎮傳授此技。因此,王宗岳是趙堡太極拳宗師,蔣發是第二代傳人。繼而,三傳邢喜懷,四傳張楚臣,五傳陳敬柏,六傳張宗禹,七傳張彥,八傳陳清平。  2、和有祿先生1990年贈寄筆者和氏家族秘傳《拳譜》之複印本。首頁的《太極拳師之姓名》筆錄:「始宋時,武當山有位老師,名叫張三峰。次、老師住山西,名王林貞。三、老師住趙堡鎮,名蔣法。四、老師名邢西懷。五、老師名張初臣。六、老師名陳敬柏。七、老師名張宗雨。八、老師名張彥。九、陳清平」。(見圖)  杜元化的考證與和氏提供的譜文,相互印證,是吻合的。說明趙堡太極從明末到清末是代代相傳,從無間斷。  3、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陝西銅川市王震川先生,在河南滎陽市汜水鎮世代行醫劉恆山後人的醫案中,挖掘出雍正六年(1729年)王柏青編著《太極秘術》之海內孤本,記錄了明末清初趙堡太極傳人的諸多經典拳論。孤本中記錄了:①劉鳳梧《太極秘術序》,②王柏青《太極秘術序》,③張三峰《太極拳勢》,④王宗岳《太極拳論》,⑤蔣發《太極拳功》,⑥蔣發《太極拳訣》,⑦蔣發《太極拳行功論》,⑧邢喜懷《太極拳道》,⑨邢喜懷《太極拳說》,⑩張楚臣《太極拳秘傳》,⑾王柏青《太極丹功義詮》,⑿王柏青《太極丹功要術》。  4、還須明確指出,清初王柏青先師在《太極拳秘術序》中,曾鄭重告誡後學者說:  「余從師於溫州張楚臣,先師曾曰:『是術得之於道門,精微奧義,有不言傳之妙,德不修者不與之,名利重者難成之,才不足者不傳之。故擇者不易,爾宜慎密勿隨。』」  無庸置辨,明末清初的趙堡太極拳是得之於道門,是由武當山道門所傳,是道術、是修鍊內丹之術。且須擇德才兼備,尊師重道者,方傳其「秘論」,遵循「秘傳」的門規。故而以上太極拳「秘論」,始終沒有傳人陳家溝。陳家溝的拳術,原屬炮捶體系,是何時更名為「太極拳」的,至今仍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究竟是陳卜「發明」了太極拳,還是陳王廷「創造」了太極拳?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也未說清楚。陳鑫說陳卜「發明」了太極拳,《陳氏家乘》也說陳王廷「精」太極拳。樹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之說,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的事。無論如何辯解,清乾隆之前,陳家溝的「拳譜」,沒有一篇署名太極拳的經典拳論流傳於後世。這就與趙堡先師們的經典「秘論」形成鮮明對照。是與非,真與偽,儼然涇渭分明。  用陳家溝《陳氏拳譜》的傳遞表,取代中國太極拳師承傳承表,這大概是溫縣《陳氏太極拳志》的一大「發明」!  由斯觀之,清雍正六年趙堡王柏青先師編著《太極秘術》的重見天日,自然而然地成為唐豪、顧留馨二位編造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之說不可逾越的鐵壁銅牆,也是其追隨者的剋星。  綜前所述,僅就趙堡太極拳流傳脈絡而言,在陳清平之前,其弟子和兆元所創的「代理架」還沒有產生,顯然,趙堡太極拳遠遠早於被稱為「代理架」的和式太極拳。  5、再就目前趙堡太極流傳與發展現狀來看,如今除和式太極拳外,至少還有四個重要脈系在海內外廣泛流傳。  ①張應昌傳授的趙堡三合一太極拳。  西安劉會峙先生乃西安趙堡人侯春秀的人室弟子。他在《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的源流及特點》一文中說:  「王宗岳先師將張三丰祖師所創的武當傳統三合一太極拳,傳給了河南溫縣趙堡鎮的蔣發先師(由此而稱為北派太極拳),由蔣發將其繼承架為旨圭,在趙堡鎮代代秘傳下來,故稱為武當趙堡三合一太極拳。蔣發傳邢喜槐(為第四代),邢喜槐傳張初臣,張初臣傳陳敬柏,陳敬柏傳張宗禹,張宗禹傳張彥,至此均系單傳。八代先師張彥除傳其子張應昌外,還傳給了由陳家溝(筆者註:實王圪增村)變產而遷趙堡鎮,並在趙堡鎮重新治產經商定居的陳青萍(指陳清平)。故張應昌和陳青萍都是第九代名師。由張應昌傳第十代張汶,張汶傳張金梅,張金梅傳張敬芝,張敬芝傳侯春秀,由侯春秀先師傳給筆者,計已一十四代。」  趙增福先生著作《中國趙堡太極》(1997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曾對張應昌傳授的趙堡太極拳也有披露。其說:  「此外,張敬芝的另一弟子陳應銘,在趙堡鎮傳拳。陳應銘的高足王慶生,功力過硬,目前在趙堡鎮頗有聲望,傳人很多。」由此可見,無論是趙堡人侯春秀在西安所傳眾多弟子習練的「三合一太極拳」,還是趙堡人王慶生先生在趙堡及黃河南北兩岸所傳眾弟子的拳架,均與和兆元後裔所傳的「代理架」有別。  ②李景顏傳授的趙堡太極拳。  鄭瑞、譚大江二位先生合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一書(1999年人民體育出版社),有關李景顏所傳脈系的趙堡忽雷太極,有如下解說:  「『忽領架』是趙堡第八代李景元(顏)的弟子楊虎學藝成功後,體驗中形成一種抖勁、發勁形成。因『抖勁』是忽然生髮的勁力,故稱為『忽領架』。然而,楊虎這種抖勁,在他的功夫上認為較易,而被傳授的人卻認為難度較大,因此,從學的人不多,影響不大。目前受傳者逐漸也在改進忽領之形。」  筆者在台北出版的《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之奧秘》一書,對李景延所傳忽雷架的考證如下:  「第四種架式:傳給溫縣辛堂村人李景延的拳架,後又稱『忽雷架』。在走架中隨著功夫的純熟而逐步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功深之後,能突然發整勁,有『雷霆萬鈞』之勢,故而得名『忽雷架』」。目前台灣高雄市王晉讓先生和美國徐紀先生所傳,即是「忽雷架」。  王海洲、嚴翰秀先生合著《趙堡太極拳詮真》(200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其師承為:李景顏傳楊虎,楊傳陳銘標,陳傳杜毓澤的承傳脈系,屬於李景顏傳授的趙堡太極拳。  據聞,杜毓澤傳授的拳架,目前在台灣和美國均有傳人。杜毓澤是趙堡太極早期傳人中唯一的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工程師,民國初年留學德國。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台灣定居,所傳弟子,可知者有徐紀、梁紀慈二人。  日本著名武術史學家松田隆智先生著《中國武術史略》(1984年四川科技出版社),是這樣記載的:  「杜毓澤——河南懷慶府人,其父杜岩是懷慶府知府。杜留學德國學工,不以教拳為業,所以得其傳授者不多,僅有徐紀、梁紀慈
推薦閱讀:

探解太極拳勁的虛態和實態
【百家爭鳴】陳家炮捶不是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及二路炮捶單式拆招用法
感恩太極——扎西傳授傳統楊式太極拳85式 (書稿選登)-8
長篇大論 | 武派郝架太極拳拳譜、理論、探討(下部)注意收藏!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