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他人的一切關係,都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進入維度之門,打開心靈密碼,享受智慧人生
你與他人的一切關係,都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為什麼我們會需要伴侶,需要發展一段親密關係?
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於情緒上的需求。
人們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是為了讓我們的某些需求被滿足。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了解、接受、讚賞、撫摸......
這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換句話說,是寫在基因里的。戀愛初期,我們被認可被欣賞,成為對方心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我們感覺很幸福,這些美好感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們意識到需求被滿足。換句話說,開始交往的原因,是一方誤以為另一方擁有他所需要的東西(包括精神層面的)。
這一階段,是親密關係的第一階段——「絢麗」。
為什麼我們想要改變對方?
孩提時期,我們的大多數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會對自己的重要性產生懷疑。
為了彌補外在世界的不足,年幼的我們會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想像自己是一個英雄/公主。幼時的需求,便是構築理想情人的骨架。
你會以理想情人所擁有的特質作為尋覓伴侶的準則,但在現實中,我們很難遇到完全符合理想情人標準的人,所以我們絕大多數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選定一個相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然後進行改造計劃,希望將TA塑造成理想伴侶。而且我們還會覺得,這不只是為我自己好,也是為他們好。你不斷地向TA提出要求,覺得如果TA愛你,就一定會順從。
為什麼我們會對伴侶生氣、抱怨?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到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被重視的人身上,期待有了TA,這些需求就能夠被滿足。我們潛意識,對於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事物,期待對方能夠給予我們。這是從我們處在年幼期時就形成的觀念,我們希望父母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成年後,我們所採用的生氣、抱怨、撒嬌等,其實跟孩提時的哭鬧並沒有兩樣。
其實這種投射,是把我們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對方身上。
然而,期望=憤恨的前身。一旦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感到失望,甚至憤恨。換句話說,我們不開心的原因,並不是表面上的「對方惹我生氣」,而是沉睡多年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對方沒有實現我們對TA的期待。
一旦你感到憤恨,這代表進入了親密關係的第二階段——幻滅。
為什麼當初在絢麗期愛得死去活來的兩個人,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
對伴侶生氣,產生了不愉快的經歷後,會和伴侶展開權力鬥爭,出現激烈的爭吵。
表面上看,我們爭吵的原因是伴侶不愛衛生、又沒有洗碗、亂花錢......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事情後面聯繫著我們的舊痛。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和互相指責。雙方都在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藉以控制自己過去的創傷,雙方寧願由此引發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痛苦要簡單得多。
時間長了,感情破裂,會產生痛苦,為了把自己從傷痛中拯救出來,我們必須遠離造成痛苦的人和事。
於是,兩個人漸行漸遠。
如何和伴侶有效溝通?
所有的爭執都源於雙方共同的痛。親密關係中最大的問題便是我們面對痛苦的態度。只要能察覺彼此有相同的問題,就能化爭吵為理解。
在嘗試溝通時,不斷問自己一個重要問題——我想要什麼?
先爭吵的一方:
1.當情緒上來時,找出自己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2.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要求對方怎麼做。
後爭吵的一方:
1.關心對方的感受,認真聆聽你的伴侶。
2.不要企圖證明自己是對的。
覺得走不下去了,是繼續?還是放棄?
時間一長,你身心俱疲,會覺得和伴侶沒法繼續了,便進入了內省階段。
這個階段是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一無是處,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甚至你倆還相互暗暗較勁,希望自己比對方好。這個時候,你必須要先檢查你自己的內心。
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其實都是代表自己內心的衝突。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即心理學所說的「投射」。
伴侶變成你的「陰影人物」——具備所有你所拒絕、厭惡以及壓抑的特質的人。
當你批評伴侶時,你其實是在批評你自己——批評那些你不願接受的、你隱藏了的那些特質。你必須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更愛你自己。
內省過後,你們便進入下一階段——啟示。看清楚你倆的相處模式,你便能聽從你的心做決定,是繼續?還是放棄?你能平靜地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原文作者:薄荷咖啡
推薦閱讀:
※如何維持戀愛中的長期關係
※晚餐與體重和壽命的關係(嚇得我住嘴了!)
※人際關係29
※男女之間的關係是彼此欣賞
※月令與日支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