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想像極限
《你一生的故事》《軟體體的生命周期》:(美)特德·姜著,李克勤、張博然等譯;譯林出版社出版。1999年夏天,我第一次在《科幻世界》雜誌上讀到特德·姜的短篇小說《巴比倫塔》,心裡的震驚就像馬爾克斯初遇卡夫卡的《變形記》:「天哪,科幻小說竟然還可以這樣寫!」2015年,又是一個夏天,在美國貝爾尤維的一家咖啡館裡,我第一次見到特德·姜。他對我說:「我讀了你和劉宇昆在《克拉克世界》上的訪談,很有意思。」在那篇訪談里,我講到自己如何受到《巴比倫塔》的啟發,在高中作文課上寫下一篇奇奇怪怪、似科幻又非科幻的小說。作品與作品之間彷彿有著奇妙的傳承,正如《變形記》將馬爾克斯領進了小說的世界,《百年孤獨》又影響了中國的一代作家,《巴比倫塔》也開啟了我自己的創作旅程。特德·姜容貌清瘦,戴著圓框眼鏡,說話時常常陷入沉思,彷彿正盡全力搜尋最恰當的表達方式。他是美籍華裔,中文名字叫姜峯楠,出生於紐約,畢業於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現在從事軟體技術工作。我們聊起中國科幻、聊起劉慈欣的《三體》和他獲得的雨果獎,他在我帶去的英文版《三體》上欣然寫下:「這是一次歷史性勝利!」從1990年處女作《巴比倫塔》發表至今,特德·姜總共只發表了15個中短篇小說,卻依靠這些作品獲得了四次星雲獎、四次雨果獎、一次坎貝爾最佳新作家獎、四次軌跡獎,以及其他各類科幻文學界的最高獎項。科幻評論家約翰·克魯特曾讚揚他的寫作風格「緊湊明晰」,他的故事「對讀者充滿磁力」。這些作品已全部被譯為中文,其中13篇收入譯林出版社今年剛剛出版的兩卷本小說集里。在這些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各種不可思議的奇想:數學家糾結於「除以零」這一無解的問題,卻從中窺破存在背後的虛無(《除以零》);語言學家學會了一門外星人的語言,而她理解時間和生命的方式也隨之改變(《你一生的故事》);一個貌不驚人的小盒子,卻註定在你按下按鈕之前一秒鐘亮起燈,所謂自由意志似乎被證明是幻覺(《前路迢迢》);科學家發明的「審美干擾鏡」讓大腦無從分辨他人顏值的高低,卻引發了一系列倫理之爭,這是消除相貌歧視、讓人類社會更加平等,還是剝奪了欣賞美的權利(《賞心悅目》)?《巴比倫塔》的故事則構築於一個前哥白尼時代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裡,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都圍繞大地運轉,而在天空之上,有一道與大地平行的堅固石牆,即傳說中的天堂拱頂。為了探索拱頂背後的秘密,巴比倫人憑藉他們非凡的工程技術,在平原上修建起一座高塔,鑿開天堂拱頂向上攀爬,卻在穿越拱頂後發現自己回到了幼發拉底平原上。原來,世界的結構竟是一個首尾相接的圓環,上帝正是以這樣非凡的設計隱藏起自己的秘密。按照美國科幻研究學者亞當·羅伯茨的觀點,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誕生於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過程:從天主教到新教、從魔法到科學、從迷信到實證;或套用福柯的說法,從「古典」到「現代」這兩種不同知識型之間的轉型。在此過程中,籠罩著神秘面紗的前現代知識體系不斷被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所祛魅,人正是由此取代上帝成為世界中心。然而問題也由此而來:在一個「上帝已死」的世界裡,人應該如何評判自己的行為,又是否真的可以為所欲為?這是絕大多數文學作品都無法迴避的問題,而最具思辨性的科幻作品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與哲學相通的。可以說,巴比倫塔的修建是對理性啟蒙的一個隱喻,從而也成為對整個現代性起源之處根本悖論的隱喻。而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特德·姜如何用完全唯物的、技術的筆法,去細緻入微地描述巴比倫塔這一不可思議的存在。在特德·姜的小說中,最吸引我們的正是這樣的東西——他講述的對象往往是完全不兼容於現代科學體系、僅僅存在於神話傳說或哲學思辨中的事物,卻能夠用驚人且嚴謹的技術想像力去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閱讀這樣的作品,會讓人想起博爾赫斯,想起斯坦尼斯拉夫·萊姆,或想起埃舍爾版畫中那些同樣不可能真實存在的結構與建築。這些作品的意義,不是去再現所謂的「科學真理」,而是為了去已知與未知、魔法與科學、夢與現實、自我與他者、當下與未來、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邊疆地帶冒險;是為了在一個受制於物理法則的有限的後哥白尼世界中,探索人類自身想像力的極限。
推薦閱讀:
※車禍專業預測挑戰交強險
※組織最大的挑戰——權力腐敗
※小米:一騎絕塵後的挑戰
※它挑戰了你對艾灸的全部認識
※最惹火最危險的交易 挑戰感官極限【克洛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