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豈能被取代(下)第一篇 5

二、中國山水畫

《江帆樓閣圖》唐 李思訓 絹本設色 縱101.9厘米 橫54.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表現游春情景, 近景山嶺間有長松秀嶺、桃竹掩映, 翠竹掩映,山徑層迭,碧殿朱廊,江天闊渺,風帆溯流,具唐衣冠者四人,山右青綠,有簡單斫筆,安岐評謂「傅色古豔,筆墨超軼。」山外江天空闊, 煙水浩淼,意境深遠。整個畫面山勢起伏, 江天遼闊很有氣勢。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細筆勾勒, 畫樹交叉取勢, 變化多姿。山水構圖的整體大勢與局部「豆馬寸人, 鬚眉畢露」的一絲不苟的精緻描寫, 統一在一起。山石著色, 以石青、石綠兩種濃重色彩, 顯得金碧輝煌。李思訓 (653一718)唐代書畫家。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高宗時為江都令。武則天當政,棄官潛匿。神龍元年(705)出為宗正卿。玄宗開元初官左武衛大將軍。朱景玄說他「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這種青綠為質、金碧為紋的山水畫,富有裝飾性,源出於隋代展子虔,繼承並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明代董其昌推之為「北宗上之祖。唐代張彥遠說「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思訓、昭道)」。世稱「二李」為「大、小李將軍」。畫跡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十七件,著錄於《宣和書譜》。

王維崇佛教,性喜山水。晚年居藍田輞川,多寫隱逸生活和談禪說佛之作。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景。常以「破墨」寫山水松石。王維《雪溪圖》水墨山水以渲染為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以之來表現景物的體和面。即便設色,也講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遠、純凈的境界,平淡天真,感情委婉,十分耐思。後人謂山谷郁盤,雲水飛動,筆力雄渾。蘇軾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贊語,奠定了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畫理論,把文人畫的內涵,全部具體化於王維,稱王維是南宗畫之祖。王維「不衣文采」的創作思想,對後世文人畫影響很大。王維的水墨畫風,幾乎影響著中唐以後的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全部歷史。至少可以說,佔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都接受了王維的影響。

《洞天山堂》五代董源 絹本設色 183。2×121。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厚厚的白雲擁抱著巍峨的群峰,深溝巨壑中,山道彎彎,澗流清澈。山林白雲深處,閣樓顯露崢嶸,如此美景可謂別有「洞天」。此圖用筆堅實,用墨濃重,山石以長皴短點相間,再復加染以濃重墨色,顯出一種渾雄蒼鬱的氣派。 此畫無款,圖繪白雲吞吐飄浮於山間, 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隱露樓觀,境界清幽,鮮明地表現了世外仙境。畫幅右上楷書「洞天山堂」 四宇, 點明了全畫主題。詩堂有王鐸跋語:「神理氣韻,古秀靈通,入於口微,董源此圖,當屬玄化,丙戌端陽後二日題於琅華館。」故此遂被定為董源手筆。然此圖筆墨蒼勁,景色茂密,雲朵以白粉染繪,與董源之淡墨輕嵐頗不相類,更近於1 2世紀後之山水畫風貌,按金代很多山水畫承襲董、巨而有所變化,故擬此畫為金代之作似更為恰當。 此圖畫山谷間白雲瀰漫,澗流清駛,林木搖曳,樓台隱約,造景幽深雅靜,與畫幅上所題「洞天山堂」四字頗為切合。本畫無款識,清初王鐸題為董源之作,不知何據。從全畫布置創意看,所畫景山物範圍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縮小,近於李唐《萬壑松風圖》的體制,其時代應相當於南宋。但圖中所畫宮室的特點又非南宋而近於金元,故此圖更可能是金代作品。

《秋山問道圖》五代 巨然 絹本墨筆 165。2×77。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秋山問道圖》是一幅秋景山水畫,主峰居中顯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法。此圖上部一峰高聳雲霄,中部兩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徑通幽,山中林間有茅屋數間,主客端坐於堂,點出了「問道」的主題。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復石隱,圓渾厚實。山頂多「礬頭」,坡石用長、短披麻皴描繪,不求奇峭而顯得平和凝重。山體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處以濃墨、焦墨點苔,以顯現江南山水之濕潤郁秀、生機流蕩。筆性溫和,不裝巧趣。這就是董源、巨然在藝術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用以描繪「淡墨輕嵐」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點、染」的技法。而巨然較之董源,除了在構圖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層次井然外,其筆墨也趨於粗放,長披麻皴粗而密,筆法老辣、率意,尤擅長用粗重的濃墨禿筆點苔,更彰顯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巨然身為僧人,其畫中也處處透漏禪機,所謂「澄懷觀道」也,董源《龍宿郊民圖》中描繪的生民群戲群舞的場景不復再現,代之以孤獨、空寂、蕭瑟,幽僻的意境。此圖以「秋山問道」為名,一徑曲折而入,深山之中獨此一家,不知何處來客,向隱居的高人「問道」,令觀者肅然感覺到場景之超塵脫俗、幽深靜謐,感覺到禪宗宣揚的清澈澄明的禪心與空寂溫靜的大自然的融合。巨然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

《早春圖》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淺設色 158。3×108。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畫上自題「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懸崖上有草亭,背後襯以遠山。左側平坡委迤,遂覺有千里之遙。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後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千里江山圖》是其唯一傳世作品。 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依山臨水,布置以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並穿插捕魚、駛船、行路、趕腳、遊玩等人物活動。形像精細,刻畫入微,人物雖細小如豆,而意態栩栩如生,飛鳥雖輕輕一點,卻具翱翔之勢。畫面上江水浩蕩,浩渺天際,應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聳,岩斷崖,卻是北方山景。構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造:亭台水榭,寺觀莊院,舟楫亭橋,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難以計數、各行其是的眾人,是那麼的繁複而又融洽。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眾物皆合比例、透視,布置合理。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後,先以赭石鋪底,然後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本來覆蓋性就很強,經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艷而不媚俗。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山石皴法以披麻與斧劈相結合,綜合了南、北兩派的特長。設色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統一的藍綠色調中求變化。用赭色為襯托,使石青,石綠顏色在對比中更加鮮亮奪目。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綉,分外秀麗壯美,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山水畫作品,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不愧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制傑作。卷後有當時蔡京的題跋:「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清明上河圖》,是一幀高24.8厘米,橫528厘米的絹本設色長卷。因為畫中所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市俗人事,故名。畫家張擇端,年輕時曾遊學於汀京,對這裡的風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說他習畫後,又嗜作舟車、市橋和城廓之屬,所以畫中的人和物雖為數繁多,仍披他描寫得意態生動,毫髮無憾,不愧為希世珍品。《清明上河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從總體來看,它可劃分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首段描寫城郊農村清明時節的田野景色,中段以拱橋為中心,描繪了汴河兩岸繁華而又閑適的景象,這一段是全圖的中心點,後段描寫汴梁街市的實況。《清明上河圖》通過由上述三段內容所組成的統一畫面,從商業、交通、漕運、建築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現了十—世紀我國都市社會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尚,從而構成了一件內容極為豐富、完整的藝術品,為後人研究宋代繪畫,考據宋代社會,提供了一件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形象化資料。

《溪山行旅圖》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 縱206。3厘米 橫103。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於五代末,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此畫畫巨峰巍然聳立,山澗中瀑布飛瀉而下,山巒雄峻渾厚,樹木繁茂蔥鬱,岩石的皴紋也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氣勢。山腳下霧氣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虯勁、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趕著馱隊經過,人畜雖畫得小如蜉蟻,卻真實生動,使人彷彿能聽到驢蹄得得之聲。范寬在用筆上多採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此畫氣韻生動,運墨深厚,運筆雄強,意境悠遠,實在是山水畫曠古絕作。此幅採用全景似構圖,畫面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 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皴余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

《萬壑松風圖》,軸,絹本淺設色,縱:188。7公分,橫:139。8公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的作品。這一幅畫在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是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經步入高齡。儘管如此畫中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畫上的插雲尖峰。岡巒、峭壁,好像斧頭剛剛鑿過,對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山特別堅硬的感覺。山腰處朵朵白雲,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份的壓迫感。山顛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線垂下,幾折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由於李唐身歷兩宋畫院,個人的成就,影響力所及,幾可視為畫史上南北宋之間的承先吞後人物。像本幅畫中磅礴的氣勢,可謂承接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往後的南宋畫院名畫家,如馬遠、夏圭,其山石的描寫,直可視為系出於李唐了。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作「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寬、郭熙兩位前代的大師,由於主山的比例縮小,且去除了霧氣的使用,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該圖與《早春圖》、《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作宋畫之三大精品。

南宋馬遠所繪的《水圖》,可以看出作者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嘆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於水天一色,彷佛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灧」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盪,即使畫家不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瀲灧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


推薦閱讀:

「名家」一路一帶紀行畫家傅永明的鷺島藝術情緣
中國畫--謝稚柳 · 水墨欣賞 …
劉陽先生山水畫2湘西
中國畫教案
從「江歌案」的人性缺失看國人的美育缺課

TAG:中國 | 國畫 | 中國畫 | 第一篇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