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百問】如何看待會集本

康僧鎧原譯本《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傳入中國,曾被翻譯過多次。現存五個原譯本的文句、義理互有詳略,句子翻譯的通暢程度有淺有深。這引發了後來有些熱心弘揚《無量壽經》的人,彙編出一個盡善盡美的讀本之心,於是就有了會集本的出現。

  首先是宋代的王龍舒居士——王日休,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將除了唐譯本之外的四種譯本——都會集在一本中了,取名叫《佛說大阿彌陀經》。

  王龍舒居士是進士出身,佛學基礎非常深厚,身體力行地修行凈土法門,臨終是站著往生的;《龍舒凈土文》刻板都能出舍利子。是這樣的一位大德。所以這個本子一出來,深受教內的歡迎。

  但是到了明朝,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對龍舒會集本進行了一翻評價,說它是流通甚廣、利益甚大——成績是有的。但同時指出了這個會集本的不足之處,就在於他有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增改的現象。

凈土宗八祖 蓮池大師

  因為是「會集」,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增改是不可取的。如果是重新用梵本來翻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

  更甚者,龍舒會集本在「三輩往生在是否發菩提心」這個文句的抉擇上,高下失次。這樣的一些瑕疵一經提出後,以蓮池大師的德望,使得這個本子,就流通得緩慢了。

  清朝的彭紹升居士也特別不滿意王龍舒的本子,為了矯正王龍舒本子之過失,他選擇康僧鎧的譯本作了一個節校本。並對節校本還作過一個《無量壽經起信論》。但由於是節校本,也很難說它是盡善盡美。

  晚清的魏源居士——魏承貫,大文學家、啟蒙思想家,晚年修學凈土法門,也彙集了一個本子。用他的話來說:是想要一字一句都有根據,要有一個最好的善本。作成之後還沒有等到流通,他就先往生了。之後有位名叫王耕心的人將魏承貫會集本進行整理,作為《佛說摩訶阿彌陀經》加以流通。

  雖然他自負這是一個很好的本子,但一看內容還真的遠遠不如王龍舒的本子。印光祖師甚至呵斥他是「膽大心粗,不足為訓」。

  這樣就到了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大概大家都很熟悉了,很多居士常常提這個問題。

  夏蓮居居士在一九三二年開始會集此本,用了三年的時間,也是用心良苦,發心也是好的,也想做一個盡善盡美的本子。應該說他會集的語言還是比較流暢,很多都是選用唐譯本的原句,有它的優點。但同時也確實有它很多不足之處。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又是一個大的話題了。

  這二十年來都是會集本一統天下的格局。我們要看到,雖然發心很正——這四位居士發心都是好的,但是要把《無量壽經》會集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也是不可能的。

  凈土宗的幾代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尤其是印光大師,對會集本都是明確地持不贊成的態度!大家要了解這一點。就怕以後人家會說「你這個本子是後人搞的,不是佛當年說的」,破壞佛經的純正性,所以不能這樣去無事生事。

凈土宗九祖 蕅益大師

  引用印光大師的話來說:「何必無事生事!已經有了《無量壽經》這個名字,如果再叫《大阿彌陀經》,時間久後大家都不知道它是源自哪部佛經--久則迷失其源了。」

  那《無量壽經》轉為《大阿彌陀經》都不許可,現在這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就更是頭上安頭了。

  為什麼說頭上安頭?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名稱,就是清凈平等覺的意思,為什麼還要重複兩遍呢?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了;裡面的內容問題更多。但是我們不大去說這些事情——好像是鬥爭堅固似的。但有時居士問這個問題,就會回答:我們倡導原譯本!

  怎麼看待這四種會集本?它們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當年有個律航法師,以將軍的身份出家。他到台灣之後就想弘揚夏會本——他在大陸時就聽夏老居士講課——結果在台灣推廣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他最後就談了一個觀點,還是以弘揚康僧鎧的原譯本為主、其他版本為輔的格局,來推動《無量壽經》。

  律航法師的這個觀點還是值得我們採納的,對會集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的人為了反對會集本,有時候也說得過於激烈了,說:「誦會集本就要下地獄的。」 倒也沒有這麼嚴重,它也是讓大家產生信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嘛。

康僧鎧原譯《佛說無量壽經》(光緒四年刻本)

  我們東林寺的觀點立場:《無量壽經》要以康僧鎧的原譯本為主。實際上這也是印光祖師一貫的立場。通過印光大師對前面幾種會集本的不贊成,甚至非常嚴厲的態度,他已經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要保證佛經的純正性,會集佛經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闢佛之流!不能無事生事!

  附錄:印光大師對會集本的態度


  一、《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亦名《十六觀經》,此名凈土三經,加《普賢行願品》,名凈土四經。仿單中有《凈土四經》一本,其《無量壽經》,系魏承貫刪削,又依餘經增益。理雖有益,事實大錯,不可依從。」


  二、《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

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儕何敢流通魏本,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闢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觀機設教,對證發葯。教不契機,與葯不對證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貽下士之罪愆乎。」


  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王子立居士書三」: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

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雲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云造業事,乃系善人,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

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眾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云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衊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

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今為說其所以,由於死執三輩即九品也。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為訓。(廿九年八月廿日)」

康僧鎧原譯本《佛說無量壽經》 廬山東林寺印

——————


推薦閱讀:

看完《日在校園》你怎麼看待人渣?
如何看待努比亞z17s?
如何看待大鵬新拍攝的搞笑電影《縫紉機樂隊》?
美國的中國人如果看待美籍華裔
【五四對話】黃宗良 項佐濤:關於以新視野看待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對話

TAG:凈土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