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八旗的建立與興衰(圖文):霧松飛鶴的博客

八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獨創的一種「軍政合一」、「寓兵於民」的組織。遇有征伐,抽調旗下甲士組成軍隊,即通常所說的八旗兵;同時它又是政權組織,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戶籍、田土、賦役、教養、訴訟、婚姻等廣泛職能。清入關前,凡人均隸於八旗,可以說旗外無兵無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漢語稱「旗」。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人的狩獵組織。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努爾哈赤的軍隊不下五六萬人。努爾哈赤於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當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八旗自此建立。

八旗最初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製,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到1615年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努爾哈赤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製。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滿洲八旗狩獵圖》郎世寧作努爾哈赤、皇太極勢力增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統歸八旗管轄,被稱為八旗蒙古。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努爾哈赤進入遼瀋地區,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八旗滿洲之內。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1642年漢軍正式擴為八旗。八旗漢軍的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至此,滿洲、蒙古、漢軍各為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惟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稍後,皇權進一步加強,正黃旗與正白旗又歸皇帝統屬。 滿人入關以後,宗室王公皆分隸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撥入這五旗。再無入正黃與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實際上,上三旗與下五旗只是相對於包衣佐領而言的,而與皇族和普通旗人無關。皇室管家內務府三旗的包衣佐領,主要服務於宮廷。下五旗亦設包衣佐領,皆為王府所屬,各隨其主之旗。清順治七年(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去世,清世祖順治開始親政。他為了加強對八旗掌控,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這樣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雍正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和府屬佐領的隸屬關係。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僅能控制其府屬佐領。又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鑲黃旗又稱頭旗。順治皇帝,在大清一代十二帝中,創下了不少「第一」,算得上是一位有「特色」的人物。他是第一個在紫禁城裡稱帝的滿人,儘管他的祖、父都有過這種入主中原的宏志,但直到他這一輩才把夢想變成了現實。他是第一個以幼主身份登基的清帝,六歲的天子。他是第一個從花街柳巷中把漢家風塵女兒迎進宮來的大清天子,他與董小宛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柔情,被後人口口相傳,幾乎成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經典。他還是第一個給後人留下不解之謎的清帝,甚至連他的結局,也弄得如此撲朔迷離,有人說他死於天花,有人說他喪命花柳,更有人說他看破紅塵在五台山出家當了和尚。順治元年即1644年,清世祖順治帝將首都從盛京遷到北京,本著「居重馭輕」的用兵原則,將八旗精銳半數駐於京城,是為禁旅。同時亦不忽視對其他地方的控制,在全國各大省會、水陸要衝、邊疆海防,派遣八旗長期駐守,以控扼京師以外所有最重要的軍事據點,是為駐防。康熙末年(1722年),全國已設駐防將軍11名,即西安、江寧、杭州、京口、福州、廣州、荊州、右衛,以及盛京、吉林和黑龍江。雍正朝添設2名:青州、寧夏。乾隆朝對八旗駐防有較大調整,增綏遠城、伊犁、成都共3名,裁撤京口、青州和右衛3名,總數為13名。另有察哈爾都統,以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於烏魯木齊增設的一名都統。這樣一支不僅常駐於邊疆,而且常駐於腹里內地的制度化的武裝力量為歷朝所未有,是滿洲統治者維護統治的主要工具。而它所監視、控制的主要對象則是綠營——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他們是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清朝中葉全國綠營分為六十六鎮、一千一百六十九營,兵員共計648,345人,分布在內地十八省各城要害。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沖的作風已不復存在。乾隆中期以後,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生活日益奢靡,龐大的官僚機構愈加腐敗。到了清代末葉,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為寄生蟲。清末時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民國成立之後旗人特權被廢除,失去了經濟來源又不會生產勞動的旗人多窮困潦倒。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了衰敗沒落之路。


推薦閱讀:

【轉載】美國Duffy.Sheridan油畫作品賞析(1)
【轉載】精美拼花晚禮服
[轉載]《壽元的看法》作者:玄空子
【轉載】東四命震宅
[轉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TAG:博客 | 轉載 | 八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