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兒童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和陪伴

0-1.5歲/2歲)嬰兒期

1.需要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

這一時期兒童最需要建立依戀關係,什麼是依戀關係呢?母親對於兒童來講,是他/她最穩定的依戀,這一時期的兒童,他的依戀對象只有一個人--母親,可能有媽媽會問:好像我孩子一生下來,我就沒怎麼帶他,都是由保姆阿姨或者由爺爺奶奶或者其他人帶的,他不會依戀我的,因為我都沒有怎麼帶他/她。

2.我們開設兒童中心目的就是為了將這個理念告訴大家:家長的陪伴勝過於教育,用心陪伴就是用心教育,所以陪伴和教育是連在一起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兒童中心老師在陪伴兒童的時候,會有行為,會有言語、會有互動,那本身她的這種陪伴,就會能讓孩子感受到:怎麼樣是比較合理的,怎麼樣是比較舒適的,所以,陪伴它本身就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公益廣告、公益節目裡面都會提到一句話,肯定大家都聽過:最好的教育就是用心陪伴。

3.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母親的地位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替代的。

就算母親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沒有陪伴他。小孩內心依然會有一個母親的形象,當然,這是他自己的主觀的母親形象,並不是他客觀的母親形象,所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會跟自己的客觀的母親做一些比較和對應,但是這樣會與兒童造成很多內心的衝突和適應社會的困難,並不代表了他依戀的對象不是母親。

4.這一時期,母親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

這個時期的陪伴過程中,是決定禁止對孩子有打罵或者用侮辱性的語言凶吼孩子。這個時期兒童最重要的心理社會危機就是信任對不信任,所以這個時期如果讓小孩覺得母親對他是厭惡的、是不滿意的,那麼這個小孩將來就會總是懷疑別人對他的看法,他總是從別人的眼神中捕捉到嫌棄、厭惡和不滿意。那麼安全型的依戀的小孩長大後,對外部環境都會感覺很安全,都會覺得感受到愛的能力,會比另外兩種類型的小孩要強很多。

5.這個時期他形成的依戀關係會有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跟與母親的互動有一定的關係:

1)第一類幼兒,會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這種安全的依戀關係就會讓他與別人互動的過程中,覺得很舒適,沒有壓力。那麼怎麼樣的媽媽會讓孩子有安全依戀的,就是我剛才講的,兩歲以內的,沒有跟小孩長時間的分開過,那麼什麼叫長時間,比如說,兩天以上這個就叫長時間;那麼兩天以內,基本上孩子還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個就是,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你的言語、神態、聲調還有對孩子的肢體動作,這些都會讓他感覺很舒適,這樣就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戀。如何建立安全依戀呢?建立安全依戀的陪伴方式就是當寶寶啼哭或者微笑或者發出其他信號的時候,那麼媽媽要做出高興的表情回應他。

2)第二類幼兒,就是會形成焦慮型依戀;這種焦慮型依戀還有一個名稱叫矛盾型依戀。這類型的依戀形成的原因是:可能孩子和你分離兩天以上,他感到痛苦難受、不舒適,那麼這一類的孩子的父母多半和孩子的互動中不是特別穩定。舉個簡單的例子,像我們深圳的好多小朋友因為照顧的問題,可能上半年爺爺奶奶帶,下半年外公外婆帶,也可能爸爸媽媽帶一段時間,老人或者保姆再帶一段時間,這樣頻繁的更換人員,孩子很難在這個適應過程中找到安全感和穩定感。這樣孩子在建立依戀過程中會左右為難,例如有一個女寶寶,她長大後會接觸異性,那麼她總是在選擇異性的過程中左右徘徊,好像這個人又很好,但好像這個人又不是我想要的,可能連她自己都不明白自己要什麼,這個就是在孩子依戀關係建立的關鍵期,沒有給孩子穩定感。

3)第三類幼兒,是迴避型依戀;這一類兒童主要形成的原因就可能是愛的缺失比較明顯,比如常年把孩子放在老家,或是專門有人來照看,但這個人從不和孩子互動。比如說,我們深圳的孩子很多是深圳的留守兒童,他們雖然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非常忙,根本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有的爸爸媽媽一周連和孩子聊半個小時的時間都沒有,這樣就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別人厭惡的,是沒有人喜歡的。這樣的孩子在接受其他人或者跟其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覺得自己很討人厭,或者沒有辦法和別人有很好的互動,這就是在跟母親在建立依戀的過程中,得到的關注不是很足夠,甚至基本沒有得到關注。

4)所以,希望以上三種類型孩子還在零到兩歲的媽媽今後要著重注意這些,要盡量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那麼孩子也舒適,媽媽也舒適。

(1.5歲/2歲-3歲)幼兒期

1.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一般兩歲的寶寶就開始有了同情心,與此同時,還有了羞恥感和懷疑。所以,如果這個時期爸爸媽媽對孩子有指責有挑剔的話,孩子會很敏感的捕捉到。這一時期的孩子自尊感非常強,所以需要對他有點耐心。關於剛才有媽媽提到體罰這個問題,我們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體罰是不太合適的,可以設身處地的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們挨打,我們會開心嗎?所以,無論是哪種情況,體罰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

2.從孩子的角度他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但從大人的角度確認為是錯的,比如他不知道玻璃杯掉到地上會摔碎,那麼他就會嘗試把杯子丟到地上看看會不會碎。面對這類的問題,你可以試著耐心引導他:你這樣玻璃杯會「痛」的,我們要輕輕的放,你把小手伸出來,拿著杯子輕輕放,這樣呢,玻璃杯就不痛了。所以,這一個時期家長陪伴幼兒時耐心非常重要。

3.在這個時期孩子陪伴的過程中,由於他年紀大了一些,所以開始不受大人的約束,有時你引導他輕放杯子,他可能聽不懂,他還是會強行嘗試著將玻璃杯摔到地上、牆上或家裡的其他地方。這樣的話,有兩種解決的方式,一種是你可以讓他去體驗一下,讓他感受到玻璃杯摔碎的結果,還有一種是引導他:這樣摔,玻璃杯會痛的,你的手手碰一下是不是會痛呀,玻璃杯也會痛喲。我們比較提倡第二種方式,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處於泛靈論階段(即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只要孩子認為這個物體是有生命的,會和他一樣有相同的感覺,會疼痛,那麼慢慢的,他就不會去破壞東西了。

(3-6歲)兒童期

1.這個時期是孩子的情感敏感期,這一時期的孩子,他的內疚感會比較強一點。因為他開始有一點的道德意識,但是這種道德意識是被父母內化的(即父母長期說這件事不好),那麼孩子就會主觀認為這個是不好的,所以當他做了父母不開心或是不滿意、不接受的事情時,他就會有內疚感,所以這個時期家庭成員的陪伴就非常重要了。

2.與前兩個時期主要由母親陪伴相比,這個時期父親會參與進來,在孩子情緒敏感期中,父親要給孩子足夠的愛。這個時期男孩和女孩都需要父親的陪伴:男孩會在這個時期感受到家庭中父親是如何做男性的,並讓他有了性別意識;那麼女孩也開始知道家裡有男性,並開始學習母親與父親的互動來取悅父親,建立將來跟男性交往的一種方式。

3.所以這個時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夫妻關係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在陪伴的過程中行為非常重要,而非言語上的陪伴。

4.這一時期孩子的好奇心也非常多,那麼父母的態度就要盡量溫和,最重要的是明確你的態度,因為4歲左右是孩子建立規則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不斷挑戰不斷嘗試,那麼家長就要規定孩子探索行為的界限,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只要不逾越這個界限怎麼樣都是可以的,告訴他越界會有什麼樣的風險,什麼是我可以接受的,另外,在孩子這一時期,家長要多理解孩子,而且要多從理性角度考慮孩子為什麼這樣做,要對孩子有耐心。

什麼是親子關係

1.父母和子女就是一種親子關係。我們在上期的微課中已經簡單探討了什麼是親子關係,在今天,我們深入探討一下,孩子到底屬於誰?他是屬於爸爸媽媽?還是屬於爺爺奶奶?還是屬於照顧者或是屬於他/她自己?

2.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會認為孩子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他有權利決定這個個體該怎麼發展,而不是說,受其他人的框架或者約束去成長。但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比如未成年的時候,他需要有一些引導和約束。這個是合理的,但並不是像有點家長講的,如果他不聽我的,他沒有準時九點睡,或者他拖到12點睡,我就怎麼懲罰他,或者他整天拿著平板電腦玩,我就怎麼收拾他,他哭鬧不止的時候我就很煩躁,那麼我們反過來想,這個平板怎麼到了他手上去了呢?

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1.回應。要讓孩子感受到他的任何一個反應都是被關注的,這個也是我們兒童中心的一個理念,讓孩子感覺到愛和被尊重,他是值得被愛的。

2.不干涉孩子努力去探索的行為。做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在兩歲以前,探索慾望非常強,所以我們要在小朋友探索的過程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在小朋友大範圍的去探索。這種陪伴方式,第一,能夠良好的激發孩子的潛能;第二,能夠建立孩子良好的安全感;第三,適度的刺激,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什麼是適度刺激?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到了六個月的時候,可能一些媽媽因為要參加工作,就沒有辦法繼續帶他了,如果你的產假只有六個月,那麼你在第五個月的時候就需要和孩子進行一些互動:比如,拿個小手絹躲貓貓;或者在門背後叫孩子等等,讓孩子嘗試一下跟媽媽分離,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依然感受到了媽媽的存在。最忌諱的就是,媽媽把孩子放到那裡,突然神秘的消失,這種陪伴方式會對孩子造成終身不可逆的傷害,因為孩子會感到極度的不安全,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周圍親密的人或者給他安全感的人會突然消失。】

3.給與孩子需要的愛:

1)整個0--6歲孩子的陪伴都需要給予孩子愛和關心,但是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

2)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平等但有規則的環境。我們不主張體罰孩子,平等有規則是要我們慢慢與孩子溝通,給孩子自由,但不是放縱;

3)愛孩子,需要我們「如其所示」,而非「如己所想」。

4.注意以下三點:

1)成長環境

「孟母三遷」就體現了環境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什麼是良好的成長環境呢?例如孩子之間交流比較開心,能夠互幫互助,而且沒有危險,這樣的環境可以多帶孩子去參與,同時,要盡量避免帶孩子參加成人的聚會或者有一種保姆或老人帶孩子的,但他們不和孩子互動,也不讓孩子參與其他孩子的互動,而是把孩子放在一旁或是曬太陽或是自己玩,而他們則跟旁人在聊天,這樣是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的,這種陪伴方式長大的孩子,一是會出現社交困惑,二是語言發展出現障礙,三是永遠活在成人的世界裡,因為他沒有兒童的活動。

2)與外界互動

增加孩子與周圍人互動的機會,處於幼兒期的孩子需要解除不同的人,所以在父母與周圍人的互動過程中,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購物,讓他認識不同的商品,帶孩子去新環境,結識新的小夥伴等等,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學會適應新環境。

3)溝通交流

幼兒期的孩子自尊心和羞恥感非常強,所以需要家長和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交流。有的媽媽會說,這麼小的小孩會聽得懂什麼,實際不然,比如是我的孩子,她會把家裡買回來的牛奶全部打開,從大人的角度想,這是一種浪費,所以需要教育孩子,資源是有限的,可能他不一定會理解,但是你向他解釋說這要做媽媽會不開心,要不要打下小手看看,當你只是抓住他的手,還沒有打他的時候,他已經哭了,其實他哭不是對你說要打他的哭,因為他知道你不會傷害他,但他會覺得很羞恥,因而覺得這件事做的不對。所以,當你嘗試過了就會發現,孩子其實都聽得懂。家長要認為孩子和你是平等的,要慢慢接受將來他是會長大的,多和成年人交朋友,和孩子平等對話,讓孩子感覺是父母也是哥哥姐姐。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叫baby sister的原因,要給孩子一個平等民主的交流空間。

4)以上是0-6兒童的陪伴方式和教育方式,有的家長會買一些書籍或是搜集一些育兒資料,看書上寫的東西,但這些案例都不是你自己的孩子,要多和自己的孩子互動,只有你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長

1.反思自己家庭成長過程中的教養模式,是否有缺陷,自己是否把這個缺陷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2.同時還需要分析父母的教育觀點是否一致,不一致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通常會鼓勵各位媽媽,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定期參與我們的沙龍,學習我們的課程,詳細學習家庭成長過程中的教養模式,或者缺陷模式。探索自己在人生旅程中,種種挫折和傷痛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個挫折傷痛會不會同樣帶給自己的孩子?

3.學習與孩子良好的溝通方法。用愉快的語調和孩子打招呼,保持你的微笑。

4.學會察言觀色,了解孩子是否願意和你交流,是否對這件事物有興趣。其實,孩子在與家長交流時也是會察言觀色的。

5.問孩子是否能和父母聊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後會特別焦慮,什麼都想知道,但孩子不一定想和你說,所以,尊重孩子也同樣重要。

6.和孩子做朋友、做姐妹或者做兄弟。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進入你的內心世界,你也更容易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焦慮感會逐漸下降,但父母的焦慮感則來自於害怕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不受控制,偏離原來的軌道,達不到自己的預期,不能「如己所想」。


推薦閱讀:

561.看圖說話65~快跑
兒童睡前故事大全!
嬰兒兒童服裝尺碼、身高、衣長對照表及計算表
大兒童的裝萌單品
對兒童學圍棋的相關考察

TAG:教育 | 兒童 | 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