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清初六大家?吳歷作品欣賞
吳歷(1632年—1718年),清代著名畫家。本名啟歷,號漁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為「清初六家」之一。幼學畫,稍長學琴。早年多與西人牧師、神父往來。1681年,吳歷決意隨柏應理神父赴羅馬覲見教皇,原欲經澳門乘荷蘭船赴歐洲,已至澳門,卻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門約5個多月。1682年在澳門加入耶穌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並遵習俗取葡式名雅古納。常居聖保祿教堂,吟詩作畫,有《漁山袖珍冊》、《白傳湓江圖卷》、《秋山紅葉圖》等作品面世。此時他的繪畫,明顯有吸收西方繪畫藝術之處。同時還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門聖保祿教堂之譯音為名,其《澳門雜詠》30首,均與澳門有關,實為早期澳門重要的文學史料。1682年離澳,在江浙一帶傳教。卒於上海。
湖天春色圖 立軸1675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款識:憶初萍跡滯婁東,傾蓋相看北海同。正是蠶眠花未老,醉聽鶯燕語東風。歸來三徑獨高眠,病渴新泉手自煎。叢菊未開露未傲,多君先寄賣壺錢。幬函有道先生僑居隱於婁水,予久懷相訪而未遂,丙辰春從游遠西魯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詩酒累日,蓋北海風致不甚過矣。旦起冒雨而歸,今不覺中元之後三日也,而先生殷勤念我,惠寄香茗酒錢于山中,予漫賦七言二絕,並圖趙大年湖天春色以志謝。墨井道人吳歷。
文中的「幬函」是一位天主教徒,「遠西魯」是比利時籍西教土。吳歷具體是在什麼時間加入的天主教,史籍上沒有太多的詳細記載,但是從這幅作品的題記中推測,應該是在1675年吳歷43歲前後。
吳歷早年曾跟王鑒學畫,同時做王時敏的學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鑒作風,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在遍臨宋元諸家基礎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自己風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還富有遠近感,用筆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山石富有立體感,風格渾樸厚潤。《湖天春色圖軸》作於45歲,是他中年時的代表佳作。平遠景色中,近、中、遠三處柳樹漸遠漸小。景深感很強。細筆勾皴,精微秀美,青綠淡染,明快清雅,真實地傳達出了江南水鄉的綺麗春色。
興福庵感舊圖卷 絹本設色 1674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吾友筆墨中,惟默公交最深。予常作客,不為話別,恐傷折柳。庚戌清和,游於燕薊,往往南傳方外書信,意甚殷殷。辛亥秋冬,將欲賦歸,意謂同此歲寒冰雪,而未及渡淮,聞默公已掛履峰頭,痛可言哉。自慚浪跡,有負同心,招魂作誄,未足抒寫生平,形於絹素,訾筆隕涕而已。卻到曇摩地,淚盈難解空。雪庭松影在,草詔墨痕融。幾樹春殘碧,一燈門掩紅。平生詩畫癖,多被誤吟風。魚雁幾曾隔,賦歸遲悔深。自憐南北客,未盡死生心。痴蝶還疑夢,飢鳥獨守林。雲看無限意,何事即浮沉。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霽並書。桃溪居士吳子歷。鈐印:吳歷。卷尾有許之漸、紀萌、張景蔚三家題記。
甲寅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歷時年43歲。此圖是作者為懷念故友默容而作,一段長題簡述了二人的交往,情深意切。畫中描繪興福庵的景物,寺外雜樹叢竹,牆內孤松白鶴,本是一處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滿目凄清,透露出作者以筆墨寄託哀思的心境。樹木勾點結合,層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圍牆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積的青綠敷色表現了真實自然的景緻,是畫家兼取宋、元畫法而別具一格的代表作。
珊瑚鉤詩意 設色紙本 (322萬元,2011年12月上海天衡) 款識:東坡稱陶靖節詩云: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識此語之妙也。仆居陶中,稼穡是力。夏秋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風獵獵,禾黍競秀,濯塵埃而泛新綠。乃悟淵明之句善體物也。此珊瑚鉤詩話,是圖近之並書,墨井道人。印鑒:吳歷之印、墨井道人、漢倬
詩堂:山稻異平疇,習習松下風。值茲炎威沸,憙余幽徑通。曾崗宿煙霧,異境造洪蒙。方誚王喬拙,不睹元化功。蕭然一柱杖,安計歲歉豐。墨井道人此幅蓋出山樵別派,筆斂氣靜,幾過石谷。至引陶平疇遠風之句,尚不及予詩之要眇也。庚申(1920)七月既望,曾熙。鈐印:曾熙之印
裱邊:此幅舊為常熟翁相國所藏,王廉生前輩所稱為小漁山者。此幅題款之妙,亦從來所未有。直到東坡神境,奇哉奇哉。清道人。鈐印:清道人 今之言書畫者,莫不曰四王吳惲,獨漁山最少。以余所見,除卷子外共八幅而已。惟張燮師一幅用濃墨者,仿唐六如。陶齋尚書一幅青綠設色者,筆法絕似王石谷。其它六幅皆仿黃鶴山樵,與此同一妙境。余嘗論國朝畫家善學山樵者,惟石穀子與墨井道人二人。其畫松葉皆用筆鋒直下,排比直點自然,颯颯作濤聲。石穀子外,無有能與其奇者,以此辯漁山,百不失一。鈐印:梅盫
山水 灑金紙本己亥(1659)年作 山色青於染 立軸紙本 1665年作 仿米家山水 立軸
夏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666年作 (2875萬元,2011年5月北京翰海) 款識:宋元名家皆以北苑為宗,惟子久深得其微妙。此幅夏山圖筆法飛舞神采奕奕真稀世之寶。丙午九秋日臨不敢固辭聊以效顰未能得其神韻深用自愧。吳歷。印鑒:吳歷(白)、漁山(朱)、王時敏印(白)、煙客(朱)
題跋:漁山與此圖血戰累旬,咄咄逼真。遂令子久重開生面,雖其靈心妙悟不繇與古人有徇知之合,不然何以渾化入神至此。王時敏題。
《夏山圖》是一幅對美術史研究頗有意義的作品,它真實地呈現出當年王時敏與吳歷師徒授受的情景,又彌補了黃公望原作似已佚失的遺憾。吳歷早年曾向王鑒、王時敏習畫,臨過不少前人真跡,奠定了堅實的筆墨基礎;後來信奉基督教,又曾旅居澳門,受到西洋畫的影響,將明暗光影等元素吸納進傳統,創造出「陽面皴」一類筆法,從而使作品能軼出「四王」藩籬,別具一種風貌。這幅《夏山圖》則系他34歲師從王時敏時所繪。後者家藏甚富,吳歷常去王家的拙修堂觀畫,而王氏的主要教授方法就是讓學生臨摹古人原作。黃公望的《夏山圖》應是時敏的藏畫,他自己就曾作過《仿大痴夏山圖》。現在他讓吳歷臨摹,乃是一種教學手段。吳歷花10多天時間完成後,題跋上呈老師過目。跋語對黃公望原作的極口讚歎,反映出臨摹珍品時的激動欣悅,也暗含著對老師的感激。因系作業,故只寫「屬臨」而不寫上款。王時敏的題跋則是對作業的評語,對臨作極其滿意,無保留地作了讚揚肯定。從吳歷臨作看來,黃公望《夏山圖》不僅「筆法飛舞,神采奕奕」,而且構圖講究,設色富麗,層巒疊嶂,氣勢蒼茫,左下部溪橋上一紅一藍兩個行人之小,更加映襯出大自然的蒼翠雄偉。黃公望對發揚光大董源(北苑)開創的江南畫派有著他人無法企及的貢獻。即從此畫呈現的夏日群山萬木爭榮的氣象,也可看出他不愧為繼承弘揚董北苑畫風的第一人。
空山幽寺圖 立軸 紙本 戊申(1668年)作南山頌壽 立軸
山水 立軸水墨紙本 1670年作 松林層巒 立軸 水墨紙本
深壑幽居 立軸 設色紙本庚戌(1670年)作 款識:仿黃鶴山樵筆法,庚戌清和墨井道人吳歷。印鑒:漁山(朱文)、吳歷(朱文)、卧雪山人(朱文) 吳歷年少時與王翚同師王時敏,山水畫以黃公望為基,蒼渾厚重。此圖用筆沉著細緻,皴染秀潤工細,設色清潤淡雅,風格清朗自然。採用高遠、平遠結合的構圖方式,遠山密林,閑村長水,頗有超然塵外的出世意味。此圖的遠景與黃公望構圖相似,但中景構圖繁簡,皴染疏密,往往落墨輕盈,染色虛渺,伴著一種意蘊,古趣隨著筆尖而來,境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然而在近景處,在繁密的山樹里,村寨清寂,人跡杳無,唯有溪水長流。這彷彿昭示了作者先儒後佛再天主教的人生弧形軌跡。
擬黃鶴山樵山水 設色紙本壬子(1672年)作 款識:流水閑過嶽麓西,幾重樹色隔雲溪。客來盡日吟窗下,松靜門無一鳥啼。壬子穀日,擬黃鶴山樵。虞山漁山子吳歷題。印鑒:吳歷、漁山、延陵、墨井 吳歷早年嘗從王鑑、王時敏學山水,與王石谷同年、同里、同門,並同享盛名。早年習古甚深,嘗於王時敏家中臨仿其所藏宋元傑作,咄咄逼真。此為其四十一歲時所作,山重水複,林木森森,氣象磅礴,筆墨健舉而仍有松靈淵雅之趣。雖曰仿王蒙,但粗拙蒼鬱,已略具晚年風骨。
山水卷 手卷設色紙本 1672年作
消夏圖卷 美國大都會藏
仿王蒙山水 手卷
仿黃鶴山樵雲壑松陰癸丑(1673年)作 仿黃鶴山樵筆意 水墨紙本
松溪遠峰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673年作 溪山隱居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673年作
夏山雨霽圖 立軸 水墨紙本 這幅圖的畫法仿學吳鎮,用筆樸拙,墨色濃重,用披麻皴、解索皴畫山石,焦墨重筆點苔,具有強烈的明暗對比。
仿倪秋亭晚趣 水墨紙本癸丑(1673年)作 湘江秋月圖 立軸
寫雲林遺意 立軸 水墨紙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山巒起伏,高樹成林,草亭傍水,江天夕陽相映成趣。上有行書詩題及名款。吳歷與王翚、惲壽平同學於王時敏門下,專意繪事,日夜臨摹宋元真跡,渲染皴擦,風格高峻,得其神髓。其山水宗黃公望,得力於王蒙,兼有吳鎮之長。此圖雖仿倪瓚,但具有自己的筆法,江亭遙嶺,碎石叢樹,蕭瑟簡淡,不失為吳氏晚年佳作。
仿高房山雲山圖卷 手卷水墨紙本
仿梅道人 手卷
山水冊 (十開) 水墨紙本 1674年作 (728萬元,2009年11月北京翰海) 款識:古人論畫曰,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乃之用筆點墨,大非細事,必須無一毫世念。澡雪胸中了了,而後了了於筆,自然與天地生生之氣。煙雲湊合出萬象,無不如意。墨井道人吳歷。甲寅年二月戊午。鈐印:吳歷、吳歷之印、吳歷漁山之章、延陵、漁山、漁山子、墨井 題跋:吳墨井山水,其峰巒樹石多出新意,猶宋之有李迪也。昔見墨井畫冊,雜臨摩詰董巨諸家,為吳畫之冠冕。此冊用筆如釋氏所謂,金翅披海,筆力百鈞,藝林之球壁也。心畬題。鈐印:溥濡 題跋:予嘗論漁山不當與四王並論,當作元畫觀。其妙處直是山樵再世。今觀君壁所寶此冊,則又不當作元人觀,直是宋人神境,真鉅制也。片楮零縑已不易得,況十冊耶。大千拜觀題。鈐印:張爰私印 吳歷少時學畫於王時敏、王鑒。擅畫山水,得王時敏正傳。自澳門歸,畫風一變,多用干筆焦墨,邃密郁蒼,而略帶西畫技法。畫山石時,用「陽面皴」(即受光部分也有皴筆),此法為諸家所無。 此《山水》冊作於「甲寅年」(1674),為中年作品,尚未見到明顯的西方繪畫的影響,仍是傳統面貌。每開景物繁簡不一,用筆謹嚴樸厚,細密沉著,中鋒多於側鋒,有些畫上已用到「陽面皴」,有些畫面用重墨、焦墨、積墨,墨彩煥發,鬱郁蒼蒼。該畫曾經黃君璧白雲堂收藏,其好友傅儒、張大千在後兩冊的題跋中對該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吳漁山之作極少,有「渡海三家」的鑒藏印與題跋,該冊更是彌足珍貴。
枯木逢春 立軸 1674年作
仿黃鶴山樵筆意 水墨紙本 1675年作
松壑鳴琴紙本墨筆 1675年作 此圖描繪松林高峰的山川景色。整個畫中景物鬱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構景縈迴曲折,山石形體雲翻霧動,加上一鳴琴的情節,更使畫中似乎流動著空谷迴響,松聲濤濤的樂聲。畫中筆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類披麻皴,其以淡墨暈染,濃重相宜,更加增強了畫面鬱勃沉雄的氣氛。
仿許道寧山水 立軸 1675年作 仿李成山水 立軸
仿石谷筆意
少陵詩意圖 手卷 紙本 1675年作 (1207.5萬元,2012年6月北京匡時) 款識:乙卯年清和,寫少陵詩意贈西塞山人。墨井吳子歷。印鑒:吳歷、墨井 吳歷以山水畫聞名於清代畫壇,其早年作品似王鑒,不多見;中年著重吸取王蒙﹑吳鎮之長,用筆細潤沉著,善用重墨、積墨;50歲至70歲期間創作甚少;70歲以後作品漸多,水墨渲染和干筆枯墨並用,反覆皴染,沉鬱蒼秀,最具特色。漁山的繪畫,遠師董巨、米芾、趙大年、元四家,近師董其昌、王時敏及王鑒,繼承南宗繪畫的傳統,而又能擬古入新,自成風格。 這幅畫近處是以北宋山石來構制,坡石上面雜樹隨風搖曳,但整個構圖又是南宋以來的一角、半邊的特點,故而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特別的衝擊力、延伸感,讓人從畫面中極目遠遊。附近是一處草廬,裡面有閑鶴在啄食,也是一種無憂。遠處則是水墨染成的沙渚,空中飛著野雁,一股蕭散瀰漫畫面。
山水 立軸丙辰(1676年)作
山水 立軸丙辰(1676年)作 擬山樵筆南嶽雲松 設色紙本
山邨邨密圖 立軸丙辰(1676年)作 (1207.5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題識:樹密迷山路,邨閑遠俗塵。丙辰九月十有五日寫於桐蔭山房,吳歷。鈐印:漁山(朱)吳歷(朱) 《山邨邨密圖》作於康熙丙辰(1676)年,是吳歷45歲時的山水佳作。此圖寫二山深處,有飛泉蜿蜒雲谷間,其下匯成小溪,兩岸土丘坡陀間,密樹成林,路轉蹬回;溪岸之上,有村舍隱於林間;雲泉之上,一峰聳起,與群山成揖讓之勢。畫筆清潤渾厚,有靜穆之致。丙辰為康熙十五年,吳歷四十五歲,正是力學並面目初成之時。故構思嚴謹,一絲不苟,然筆墨松靈,氣骨超逸,畫格更在同門石谷之上。
山水冊頁 水墨絹本
林泉清集 立軸 1676年作 仿吳中圭筆法 水墨紙本 臨梅道人村莊歸棹圖 水墨紙本
擬王蒙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丙辰(1676年)作 題識:丙辰年十月十四日,為衣叔先生大詞宗擬黃鶴山人。延陵吳歷。鈐印:吳歷之印、家在桃溪深處 裱邊:1.袁勵准(1876-1935)題:國初畫家以四王吳惲為極軌。六家中尤以吳墨井畫為罕覯。近四十年來在京師鑒家所見墨井畫不下十餘軸。以侯官張文厚得盛伯羲祭酒者為甲觀,楊蔭北京卿雪景設色者次之。要皆晚年精詣。度越尋常,蓋精品之難得,直如鳳毛麟角矣。此軸為墨筆,蹊徑邱壑,位置井然,氣象精神兼而有之。雖無張、楊所藏二軸之精,然此為康熙丙辰年作,才四十五歲,一種大家氣象、名家精神即已躍現紙上。再食三十年桃花飯,宜其超軼絕群也。質卿仁兄藏此屬題,為書數行以稔世之愛讀墨井畫者。己巳(1929年)夏日,中舟袁勵准題於恐高寒齋。鈐印:中舟侍講、跋尾書、恐高寒齋 2.寶熙(1871-1930)題:書畫之道,與年俱進。每見大家中年之作,雖不能如晚歲之渾淪一氣,神明於規矩準繩之外,卓然成家。然較其早歲筆墨固已有成矣。此幀為墨井四十五歲所畫,意境尚未極蒼渾神妙,而用筆使墨便自動與古會。超出時流萬萬,非後來畫手所敢橅擬者也。質卿仁兄示觀因題。曼殊寶熙記。鈐印:寶熙之印、沈庵墨緣、御賜慈竹春暉
雨散煙巒圖 手卷設色紙本丙辰(1676年)作 題識:雨散煙巒翠萬重,泉飛百轉下晴空。人家住近愚公谷,不種桑麻種竹松。桃溪吳歷。 元人擇幽僻之境構層樓為盤礴所,晨起看四山煙雲變幻,得一新境即欣然握管,大都如草書法,只寫胸中逸趣耳。予鹿鹿塵坌,每舐筆和墨,輒作世外想,初不從故紙中覓生活,然安得買山資結廬大痴舊隱處乎?時康熙丙辰秋,快雨新晴,几案洒然。墨道人又識。鈐印:吳歷、漁山、桃溪居士、墨井草堂、畢俠君印 陳均(1779-1828)題:墨井道人天性曠達,不束禮節。晚年雲遊宇內,不知所終。畫與石谷齊名,交亦最密。後因假去石谷所子久《陡壑密林圖》久不歸,遂生嫌隙。麓台司農嘗語其弟子三原溫紀堂曰:邇時畫手唯漁山而已,其餘庶庶,不足數也。一時名重可知。此卷為同里吳丈槎客所藏,用筆清硬,命意超遠,雖純熟不及石谷,而書卷之氣過之。卷首有畢俠君印,此漢銅章也。三十年前,楚人孫姓者攜之過關中,畢秋帆撫軍見而欲得之,償其值不與,以珍物易之又不與,今為汀州伊墨卿太守所得,余每見之,必鈐一紙以歸。此卷之印與下「墨井草堂」印朱泥無異,則此章曾為漁山藏矣。百餘年來,雅玩之所屬如此,附識於卷末,為同好者添一佳話。嘉慶十二年(1807)秋九月,受笙陳均借橅於十三漢鏡之齋並記。同觀者仁和徐鉽、秀水吳承慶、同邑蘇士樞、葛南也。鈐印:受笙、陳均印、十三鍾齋 從吳歷傳世畫跡去分析,對他畫風的形成影響最大的主要有兩個人,一為范寬,一為王蒙。對於范寬,吳歷的《墨井畫跋》及傳世畫作中似乎都未見提及,但他山水畫的雄峻偉岸氣象及嚴密短促的點子皴與范寬卻風神絕類,後先映輝。今日尚能見到的范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便是標準的「陽面皴」。吳歷曾在老師王時敏家中見到並縮臨過這張名畫。至於吳歷對王蒙的取法,有跡可尋的地方甚多。他的《墨井畫跋》多處提到他在王時敏家、在毗陵唐氏家、在京師劉尚書家欣賞王蒙真跡時的感受,這些真跡他都曾對臨和背臨過。 在如今吳歷存世的畫跡中,以王蒙筆法所作的捲軸及自題仿王蒙的作品為數不少,如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寫黃鶴山樵松陰書屋圖》頁、(見《吳歷等山水圖》冊),《遠帆春水圖》頁、(見吳歷《仿古山水冊》)同藏北京故宮的《松壑鳴琴圖》軸,還有今藏南京博物院的《靜深秋曉圖》軸,以及本幅《雨散煙巒圖》卷等。這些畫作,約略可以窺見他如何由淺入深地師法王蒙,又如何逐漸在王氏畫風中融入范寬勁硬的畫法而終於自創一格成就了他迥出時流的「陽面皴」的。 以作畫的時序排,《寫黃鶴山樵松陰書屋圖》雖無紀年,但筆墨和款字都尚稚嫩,估計是三、四十歲間的作品,畫筆松秀,還拘泥於王氏的形相。遠不如吳歷四十三歲時作的《松壑鳴琴圖》軸那樣成熟。後者松高嶺深、氣象沉雄,畫筆已由嫩入蒼。山石以長線密皴,層層積累,得王蒙法乳,可稱入室。而作於其四十五歲時的《雨散煙巒圖》卷,畫法亦出王蒙,但易長線而為短線,皴筆排列亦漸見規整,不再似前二圖那樣糾結綿回。山石開始強調輪廓線,頓挫有力轉折遒勁。樹木枝幹畫法亦勁硬短促,與元人溫和的用筆甚異。從中已隱約可見他試圖參融范寬畫法的嘗試痕迹。而後此三年的《遠帆春水圖》頁,則筆觸更為短促而近乎范寬的點子皴了。至於那幅六十四歲時題為追寫王蒙的《靜深秋曉圖》軸,顯然已將范寬的雄峻壯偉氣象成功地融入於王蒙的郁茂圓潤之中。它已非王非范,完全是吳歷自家面目,自家筆法。此後,他的畫風不再有更大的變化,只是筆墨上日趨蒼辣,日趨凝重而已。食古而化,吳歷由此成為一代大家。 吳歷一生,因為沒有名韁利索的羈縛,很少有草草酬應之作。特別是畫手卷,幾乎沒有不精的。作為他壯年畫風轉折期的《雨散煙巒圖》卷,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得一新境即欣然握管」,「每舐筆和墨,輒作世外想。」而且又是作於「快雨晴窗,几案洒然」之時,其從容落筆快然自得之狀是可以想見的。此卷不僅畫得認真、得意,而圖末題跋亦可考見吳歷當時的思想狀態。
湖山春曉圖 設色絹本 辛酉(1681年)作 雲山書齋 立軸
梅雨新晴 立軸 1681年作
仿黃鶴山樵夏日山居圖癸亥(1683年)作 仿趙孟俯黃大痴山水立軸
溪山閑艇 立軸 水墨紙本 題識:山水元無有定形,筆遂人意運幽深。排分竹柏煙雲里,領略真能瑩道心。墨井道人。鈐印:墨井道人 吳墨井與王石谷同齡、同里、同門,又同為「清初六家」之列而名揚當代與後世,然為人耿介有節義。曾入天主教,長期修行傳道,誠篤執著,故五十至七十之間,絕少有畫作。此圖秀潤蒼鬱,畫法已由王蒙而漸參范寬,瀟洒與渾厚兼而得之,正是開始自成面目之時。估計應是五十左右所作,且保存完美,很可珍。
雲泉高士圖 手卷
臨巨然山水癸亥(1683年)作 仿梅道人松壑幽居圖 丙寅(1686年)作
山水 立軸 設色絹本 甲子(1684年)作
仿唐解元溪山小隱圖 丙寅(1686年)作 溪山瀑布仿宋人意
仿燕龍圖冬晴釣艇圖 立軸 戊辰(1688年)作
溪山閑居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山水 立軸 絹本 1693年作 秋林寒景圖
溪山泛舟圖 鏡框 1693年作 (280萬元,2010年6月廣州嘉德) 題識:夜雨新添水半籬,小船安穩載松。高人與世無還往,醉向青山讀楚騷。康熙癸酉春分三日過隱湖草堂喜晤汲古諸昆,素心晨夕風雨聯床,觴詠之暇,出舊楮索畫,繪撫黃鶴山人法,系一詩就正。精力向衰,自愧不逮古人,遠甚矣。墨井道人吳歷並識。鈐印:吳歷之印、漁山、延陵、墨井道人 吳歷此作為其61歲時所作。於款識上,吳歷記載創作此畫的情景「康熙癸酉(1693)春分時節,於隱湖草堂,與幾位平輩同好朝夕相處,唱和之餘,平心靜氣摹寫元朝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山水」。臨了,他自謙「精力向衰,自愧不逮古人」。這幅作品用筆沉著,皴染秀潤,設色清潤淡雅,風格清朗自然,視野開闊,畫中樹木從近到遠大小長短不一,使畫面縱深效果十分明顯,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即既自然而又清新寧靜。
仿古山水圖屏 《仿古山水圖屏》分為四開,上面各有提文,第一開是「撫巨然溪山無盡」、第二開「倣黃子久富春大嶺」,第三開「師李營丘陡壑丹楓」,第四開「擬趙大年荷凈納涼」。
雲白山青圖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全幅以青綠重色畫成,龍脈曲折蜿蜒,群峰環翠,富節奏變化。用筆皴擦鉤勒,錯綜複雜。此幀造境入妙,濃淡佈置得宜,青綠設色盡情,卻不掩墨筆的揮灑,可說突破傳統力作。中年以後改信天主教,以傳教為志,流傳作品稀少,故此件作品更顯獨特與珍貴。
秋景山水圖 長卷 紙本設色 1693年作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此圖是作者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為汲古閣毛晉族所繪。畫面重巒疊嶂,山坡樹木具有明代唐寅畫風;同時,畫面上那種厚重的青綠、群青、赭石色彩的運用,使人產生有西洋畫那種鮮艷色彩的感覺。
溪山無盡圖 手卷 水墨紙本 1693年作 款識:溪山無盡,萬里長江兩卷,梅道人之法巨師也。筆下清雄奇富,變態無窮。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渾然天成。五墨齋備此,蓋仲圭之擅場,非後學者所能措乎。癸酉三月寫奉武曾先生教正,墨井道人歷。
秋江覽勝圖 手卷 設色綾本 1698年作 款識:秋江覽勝,落日銜山明,霞與湖光相盪,此圖近之,康熙戊寅秋暮望前二日,偶仿痴翁筆於碧梧山房之南窗,畫似伯翁老詞袒壇教正,延陵吳歷。鈐印:吳歷、漁山詩畫、延陵 引首:秋江覽勝圖,康熙庚申秋高坵宋犖題。印、宋犖之印、和松庵、字牧仲、慢堂。 尾跋:1、相期同泛五湖舟,覽遍沙汀草樹幽,曲岸空白蕭瑟甚,碧花紅穗正涼秋。錫翁老屬題,汪琬呈草。印:汪琬之印、鈍翁 2、扁舟一棹放寒煙,卻是江鄉九月天,兩岸蘆花風不定,秋山孝入好詩篆,崐山歸莊題。印:歸莊之印、一字玄恭 3、二人必系水雲鄉,落個能離塵世間,妒然幽人閑處士,米家船上看秋山。康熙辛丑十月展觀漫題,勵宗萬。印:衣園、石秀齋作 4、……乃六十七歲所作晚年之筆,功已增,真傑作也,不可多見,寶之寶之。六十老人袁枚跋識。印:袁枚、子李、隨園皈筆
臨黃鶴山樵真本 手卷 水墨紙本 1698年作
秋山涼意 水墨紙本 仿王蒙山水 立軸 1698年作
仿黃鶴山樵萬壑松風 水墨紙本 1698年作仿梅花道人筆 仿巨然秋溪漁艇 1699年作
靜深秋曉圖 氣質性格和環境因素往往是養成藝術風格的厚土,吳歷中年以後母逝妻亡的鬱結之情,在天主教傳教行為中轉化為皈依的虔誠。相應地他的山水畫風也由原先華潤明秀的面貌轉為晚年沉雄樸厚的氣格。此幅《靜深秋曉圖》作於吳歷七十一歲時,是他晚年根據回憶摹寫元代王蒙同名作品的代表作。顯示了其繪畫功力和多種表現手法及鑽研精神。這是一幅狹長的全景式水墨山水。全幅山勢綿延。重巒疊嶂;喬松與溪流穿插於逶迤的岩壑之間。近景中高士跏趺,中景蒼松古柏、寶塔重檐,遠景江帆徐航、曲徑通幽。筆法工整精細,布局飽滿。淺褐色的山峰點綴著墨綠色的松柏,把深秋寧靜的山中景象和盤呈現出來。吳歷此幅在元代王蒙那潤醇松秀、變幻多姿的筆墨基礎上加以發揮,以墨、色層層積染山石,復以焦墨渴筆乾擦點苔,從而達到渾厚沉鬱、高曠幽遠的視覺效果。
仿巨然松林夕照圖 手卷 設色絹本 壬午(1702年)作
仿巨然筆法 水墨紙本壬午(1702年)作 寫巨然遺意 水墨紙本
擬黃鶴山樵萬壑松泉 立軸 設色紙本 1704年作
桃圃松菊圖 立軸甲申(1704年)作 秋山漁隱 設色紙本
擬董北苑筆 立軸 水墨紙本 甲申(1704年)作
山水 手卷
茆亭讀書圖 水墨紙本 松壑鳴泉 立軸
虞山圖 立軸
湖山秋曉 立軸甲申(1704年)作 春居圖 立軸 1704年作
泉聲松色圖 紙本墨筆 1704年作 故宮博物院藏
題識:「泉聲松色。碧嶂峙西東,泉飛認白虹。遊人不可及,松翠暗朦朧。痴翁筆下意見不凡,遊戲中直接造化生動。雪窗擬此,念漢昭道詞宗篤好,輒以贈之。康熙甲申正月,墨井道人並題。」下鈐「墨井」朱文方形印。右下角鈐「延陵」朱文方形印。甲申年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吳歷時年七十三歲。
湖山秋曉 手卷 水墨紙本 1704年作 款識:畫就展現,而湖山佳處放意如深入也。康熙甲申年重陽日墨井道人並題。鈐印:墨井道人(朱文)、吳歷之印(白文)、延陵(朱文)
題跋:予秋居之暇,撿得宣紙二,喜其長而嫌之太短。乘興漫采痴黃、黃鶴間筆法,又以己意參之,或一小卷。自謂稍稍得志,便可懷之出入,如末海岳袖中之石,但終襲稚子之事矣!雖然予齡七十加三,腕力漸衰,墨毫久禿,向後欲如今之作兒戲,恐不復得,不能不為之惕然也。十月小春,墨道人並跋。鈐印:吳歷(朱文)、墨井道人(白文) 引首:吟秋山凈。墨井野老。鈐印:吳歷(朱文)、墨井道人(白文)、延陵(朱文)
畫面一派「湖山」風貌:水氣蒸騰,使起伏的山巒忽隱忽現;雲霧縈繞,令遠近的樹木時有時無。岸邊楊柳蔥鬱,水上舟楫往來。沿湖前行,即達主峰,這裡山清水秀,教人留連忘返。透過崖窟,極目遠眺,沙洲之外,煙靄迷茫,杳無際涯…… 縱觀全卷,使人不禁想到,他同一時間、同一題名的另一幅手卷。那是他「後居常熟,探閱虞山朝暮之變換、四陰霽之氣運,得於心而形於筆。故所畫千丘萬壑,愈出愈奇;重巒疊嶂,越深越妙。」比起此卷之山水渾厚,草木華滋,當是一種抒發淡泊、寧和的情感與山水氣韻和一的境界,這是第一。第二,那一幅,構圖繁複,疏疏密密,開合較大。而此卷則是將繁密化為簡括,顯現出清虛、疏宕的韻味,正體現了他學習黃公望的「闊遠」的主張。再看一下兩者的用筆方法:那一幅,多用「黃鶴」的筆法,皴以「解索」、「牛毛」為主,用渴筆、破筆點苔,山水樹木,蒼茫茂密。此卷則偏重於「大痴」,多勾皴,少渲染,「皴染多而墨不費」,呈現出江南水鄉的秀潤景色。總之,此卷意境恬淡,構圖開闊,用墨潤潔,筆法細膩。《湖山秋曉》圖卷是他晚年自娛的得意之作,是一件難得的精品。
橫山睛靄圖卷 紙本墨筆 1706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橫山晴靄。筆正寫山橫,煙雲亂石生。破窗蕉雨過,添卻硯池平。十日畫成,海天雨霽,紅日窗明,展卷題之。康熙丙戌年秋仲,墨井道人。鈐印:墨井、延陵。
題跋:余近年作畫,似勤似懶,有時不辭呵凍,忘暑忘餐,揮毫疾就;有時春暖晴窗,楮墨精良,對之瞌睡。吾不知此病之所來,或謂老之故也。然少年輩往往亦有如此。予數日前頗覺腕力筆健,漫學山樵而成小卷,雖未得其超逸,觀之亦可消長夏。五月墨道人又跋。鈐印:吳歷之印、墨井道人、延陵。
「丙戌」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吳歷時年75歲。作者在尾紙中說此圖系學元代王蒙之筆,確有蒼茫超逸之意。全圖多用干筆勾廓,粗筆皴擦,渾樸厚實,脈絡分明。由於畫家早年曾寓居澳門,接觸過一些西洋繪畫,畫中的群山呈顯出陰陽向背,似有晴日當空之感,群峰層層推向遠方,頗有些空間意識。吳歷是中國山水畫史上最早融合西洋繪畫的畫家,該圖十分自然妥貼地吸收了西洋繪畫重明暗、講透視的造型技巧,是為一絕。
秋林送別圖
仿黃鶴山人筆 立軸 1707年作 松泉書屋圖 立軸
茅齋論道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707年作 (418萬元,2005年7月中貿聖佳)
款識:茅齋論道圖。浦轉橋通三徑長,茅齋松竹晚風涼。客來論道茶初熟,爐暖常焚西海香。青印尊兄,久不捫虱,絕談世務,清心向「天學」學道。茲屬於予,漫擬巨然《茅齋論道圖》並題以贈。康熙丁亥年小春墨井道人。
這幅畫是吳歷應一位叫青印的道友之約而畫的。所謂「天學」是明末清初時,對天主教的一種別稱。依山傍水,在山石的簇擁中、在蒼松的掩映下,隱隱一座庭院,竹籬圍的修篁繁茂有致,深邃幽靜之中,讓人感覺神秘莫測。透過樹叢,窺見堂上有二人對話--「論道」。大門裡,均有人走動,大概都是來訪者。 《茅齋論道圖》題明是模仿巨然的畫。巨然山水,筆墨潤秀,善為煙嵐氣象,于山巒林麓間多做卵石、松柏、茂竹、蔓草等,而幽溪小徑、籬笆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之野景,至晚年則意趣更高。吳歷畫學王蒙,而王蒙又師董、巨,因此這幅《茅齋論道圖》原也是自家之所擅。環繞的大山以披麻皴為主,反覆渲染,把整個山的蓬勃氣勢和節奏韻味充分的表現了出來。然而這些幾乎佔滿畫面的近石遠山,都是為中景的松林做陪襯,松是這幅畫的主體,作者用重筆濃墨極其細緻的描繪它們的長勢、動態,甚至松濤之聲。而就在這拔地參天的大樹下面,修竹掩映的庭園又成為這個主體中的中心,筆墨雖然不多,但很容易把視線吸引過去。進而,屋中兩位談道的道友才是這個「中心」的主人!它以層次分明、變化豐富、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全景式布局,成功的、巧妙的借磅礴的山勢、蔥鬱的樹木和空靈的溪水,完成了「論道」這一主題思想,真可謂匠心獨運。 吳歷的書法,從顏真卿入,專心致力於蘇東坡。他曾對蘇書《醉翁亭記》朝夕揣摸,臨習不輟,最終把蘇字的豐腴渾樸、平和自然和天真爛漫的趣味表現的淋漓盡致,其高超的駕馭筆墨的能力,一眼就可以看出蘇書的特點,幾乎達到了亂真的程度。
溪山積雪 立軸 設色紙本 1709年作 仿巨然溪樹雲煙圖 水墨絹本 1710年作
行旅圖 立軸 設色絹本 1710年作
仿北苑秋山亭子圖 立軸 1710年作
仿宋元山水 冊頁 設色紙本
溪山深秀 冊頁 設色絹本
松山圖 立軸 水墨紙本
雜樹小品 立軸
風簧釣叟圖 鏡心 紙本
瀟湘竹影 立軸 甲申(1704年)作
竹石圖 立軸 1703年作
竹石迎風圖 水墨紙本 1706年作 寒岩竹柯圖 鏡心水墨紙本丙午(1666年)作
竹石圖 立軸 水墨紙本
擬坡仙喬松竹石圖 立軸 水墨紙本
秋篁古石圖 立軸 水墨紙本
竹石圖 立軸 紙本墨筆 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中以焦墨干筆畫石,皴筆細緻,淡墨暈染。以濃墨寫竹葉,上下各一枝,竹葉縱橫交錯,疏密有致,氣韻生動。款題為七言詩,並署「詩畫寄贈子膺先生」
古木竹石 冊頁 (十開) (2240萬元,2010年6月北京匡時) 款識:△鍵戶即深岩,有竹便清境。昏曉鳥聲多,高人高枕聽。清和上澣,墨井戲寫。△慈竹霜柯,予自幼愛寫。筆法用元季,其淡古處終不能得。漁山子。△蕭蕭疎疎,木落草枯。非用冷元人筆不相入耳。墨井生。△春風纔到墨池開,宣紙臨窗手自裁。擬寫兩三嘉樹木,且無花信誤催來。墨道人戲墨作。△喬柯寫半未成林,磅礴含毫正苦心。顧卻點苔添竹葉,不知窗外日西沉。墨井道人擬古。△霜天月小竹林高,坐對吟殘夜寂寥。三鳥並棲寒不語,一枝葉上自蕭騷。墨道人夜坐吟成,次晚書之。△古槎亂蓧冷。元人畫法也。其荒遠澄淡之致,追擬茫然。延陵歷寫。△山水元無有定形,筆隨人意運幽深。排分竹柏煙雲里,領略真能瑩道心。墨井雨中戲作。△春暖臨窗興不禁,小山竹樹寫秋陰。曲條如乙筆淡淡,垂葉分令墨深深。墨井道人在東樓畫。△曉來薄有秋氣,頗為清爽。滌硯寫枯條竹葉,可以殘暑亦消。墨井歷。鈐印:漁山(5次)、延陵(5次)、吳歷(6次)、漁山、墨井(3次) 本冊從山石的畫法上有「陽面皴」一望可知為吳歷1702年以後的作品,此畫法是吳歷絕無僅有的。從畫面內容、所用形式技法、所透露出的畫家境界進行分析,可知此冊是吳歷晚年的佳作。 吳歷的畫具有「山林氣」,顯示出傲世兀立不俯仰權勢的氣度,而他的畫往往又滲入了他內在的真摯感情,有著崇高的畫品。吳歷以山水畫馳名於世,擅于山石的各種皴法,晚年(1702-1718年)特別喜用「陽面皴」。一般畫家為了突出山石的陰陽面,慣於在把皴筆集中於背光處,受光處則不加皴筆甚至留白。吳歷不僅在背光處用上皴,在受光處也加以清勁的淡線條皴,以減弱光暗間的差異,有利於筆墨的自然銜接,增強山石的渾厚質感,在清初只有吳歷這樣畫,絕無僅有。吳歷又擅用枯墨、積墨;畫中往往積墨層層,多次皴染,造成鬱郁蒼蒼之氣。用筆方面也是謹嚴厚朴,不管是長線條或是短皴,都是筆觸沉著,絕無輕浮飄忽之處。 縱觀吳歷的繪畫作品,早中期青綠作品很多,晚期作品用筆蒼勁純熟,墨色豐富,氣韻沉鬱醇厚為大幅捲軸作品的主要特徵,在冊頁上的作品,雖清新很多,但仍以重空間表達的山水作品為主,此圖為吳歷少見的晚年仿倪瓚的古木竹石作品的冊頁,但無論從筆墨的運用,到心境意象的表達都已超脫了古人的藩籬,在明末清初的畫壇當中,以其高深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其獨立的繪畫風格。如果說吳歷一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是以佛、道、儒、天主教,四個教義的融合貫通,而達到的中西思想交融後的和諧境界,那麼在此冊作品中反映出的吳歷,是參透世間百味,在孤傲淡泊的人本氣質下,道歸自然的自由之境。
推薦閱讀:
※【轉載】半--------張宗厚先生的法學之路詠嘆調
※【轉載】中式棉衣(有裁剪圖)
※【轉載】【引用】心態是最大的本錢
※轉載:《卜筮易知》(四) 清丶風生閣 著 邵偉華 奌校
※【轉載】全套高清人體解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