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成長的不僅是你······

孩子,成長的不僅是你······

時間:2012年1月7日

地點:雕刻時光咖啡館(三聯店)

  主講人:楊照,本名李明駿,台灣作家評論家,媒體人。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新新聞》周報總主筆,並為電台節目做主持。著有小說散文評論集多種,如《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星星的末裔》《迷路的詩》等。《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近日由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是楊照為女兒所作。

提要:「孩子,你的人生不是我決定的,我在拐彎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你的人生。因為有了你這樣的孩子,我作為父親也重新認識自己,我很明確地知道自己改變了,而且我蠻慶幸這樣的改變。」這是一位台灣文化人教育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心聲。

  當我們有了小孩,突然之間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預言家

  我們這一代大概是最不知道怎麼教小孩的一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不過就是二三十年的時間,從我們的父母跟我們相處,到今天我們跟我們的小孩相處,時代改變了多少社會改變了多少?父母的角度改變了多少?父母跟小孩的關係,過去認為很多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可以講什麼不可以講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好像在我們身上都變成了另外一回事。

  當我們有了小孩,當我們面對小孩的時候,突然之間我們每個人都變成預言家,小孩拿起筆來畫了幾筆,畫完你心裡高興得不得了,覺得他將來是大畫家。小孩開始寫字,寫了一篇作文,你就想將來一定是個大作家。每次看到小孩,我們的思想突然之間投射到很遠的未來。我開始當爸爸的時候,心情也是這樣。所以在女兒兩歲多的時候,覺得好像自己應該整理一下,我打算寫「給女兒的十二封信」。十二封信,十二個題材,基本上整理了我自己在當時認為最重要的十二件事,那麼當她15歲的時候,她會知道爸爸怎樣看待她,希望她變成什麼樣的人。這個書大概寫了快一半,我放棄了,這個大概是我二三十年寫作生涯中放棄的最決然的書。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孩子是一個現實的孩子,她每天在生活當中都跟我互動,而每次寫作的時候我腦袋裡面想的是未來的孩子,到後來自己覺得沒有這個道理,我與其花這個時間告訴未來的孩子,不如把這個時間用到現在,跟孩子玩。

  本來放掉就放掉了,可是到了孩子一點一點長大,等她到了小學三年級放暑假,也就是2008年的夏天,我卻重新想要為她寫一本書。那個時候有幾件事情連續發生。一是我發現,自己對於小學三年級發生的事情記得非常非常少。我跟女兒聊天,講了很多她小時候的事情,發現她也已經在遺忘當中了,我就覺得我可以幫她記錄下來。這是我開始寫《我想遇見你的人生》這本書一個很重要的動機。

  還有一件事情,我自己的父親去世。這當然是生命當中很大的一個衝擊,我很深刻地感覺到女兒不認識她的祖父,在她成長的過程中跟祖父的關係沒有那麼密切;還有一個我覺得更嚴重的問題,是我發現我也不太知道要怎麼樣跟女兒說,我的爸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無可避免我會不斷地在想,我父親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教育我?我回想到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父親最常講的一句話,他用閩南語講的,翻譯成普通話就是說「這種事情如果不會自己想的話,一輩子沒有機會,一輩子沒有希望」。通常都是我犯了錯,媽媽快要處罰我的時候,我爸爸會制止我媽媽,他會講這句話。小時候不會有很深的感受,到了這個年紀感受非常深。你教小孩不是要教他做什麼,而是要教他學會為自己想,學會自己想。

  回頭再想,我有時候會苦笑地說,我父親剝奪了我成長當中很多的樂趣。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念到高中非常叛逆,在一個男孩子成長過程中,叛逆一個很重要的象徵就是抽煙,偷偷抽煙,大概國中三年級開始抽煙。回頭想想,那個時候偷偷抽煙是很無聊很麻煩的事情,在家裡抽煙,等到爸爸睡覺把窗戶打開打開電風扇坐在窗口吸口煙,往外面吹,抽完煙以後大概吹個十五分鐘沒有味道了關窗戶,冬天也是這樣。有一天我回家,只有我爸一個人在,他在客廳裡面看報紙,我爸平時不太講話,他把我叫過去,抬頭看我,完全沒頭沒腦,用閩南語講了一句話,說小心一點,棉被不要燒了。講完以後他就繼續低頭看報紙。我愣在那裡,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後來到了房門口我明白了,他知道我在抽煙,他就是要告訴我說他沒有打算管我抽煙,他只是說你要負責,你不要把棉被燒了,不要把家燒了。然後我就不想在家裡抽煙了,沒有樂趣,一點樂趣都沒有。

  在從小成長的過程中,大人會給我們很多的答案。所謂叛逆,最大的姿態就是你們一定要塞這個答案給我,我就越是不要這個答案,可是每一次我都沒有嘗到叛逆的快樂。

  我做父親的方式,從自信變得不自信了,太多的事情,不應該由我決定

  開始寫了之後,我才突然想到,我曾經想過幫女兒寫另外一本書,就是那十二封信,可是這就對照出來我做父親的方式做父親的想像一個決然的差別。當我在想給女兒的十二封信的時候,我以為我當然知道要怎麼做一個父親,我想要把女兒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那是一個很自信的父親。可是等到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最後書名變成《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我就變成一個很沒有把握的爸爸,面對一個真實的生命,她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我的感覺態度完全是180度的逆轉,我甚至可以倒過來說,我幹嗎要弄清楚我要做什麼樣的爸爸,太多太多的事情不是我能決定的,或者是不應該由我決定。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對於跟孩子相處的前提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反省。在台灣,我曾經跟十幾歲的孩子說,我敢跟你們打賭,有一句話爸媽常常跟你們講,就是「這件事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另外一句話是,「我們這是為你好」。

  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稀鬆平常,為什麼父母總是跟孩子這樣說?這後面牽扯到一個有問題的假設因為我是爸爸媽媽,所以我講的什麼話,我的孩子就一定會聽進去,而且聽到了就會做。

  我在跟女兒相處的過程中,類似這種很根本的東西,我在反省,或者是她在逼我反省。為什麼我們會經常在跟孩子說「這事我早就說過了」,「我這是為你好」,這裡面都有非常根深蒂固的對於父母的假設,代表著我們認為我們完全理解孩子是怎麼一回事,完全知道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女兒,因為女兒一天到晚給我各式各樣的驚奇,我每天跟女兒相處最大的樂趣是她一直會展現出來我不知道的或者無法想像的那一面。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接女兒放學,她說今天學校寫作文,題目是生活中最快樂的三件事。我就問她說你寫了什麼。她就很敷衍,我寫的什麼什麼什麼。我又問她說,那如果老師出的題目是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你會怎麼寫?

  我為什麼會問女兒這個題目?因為我女兒是個學音樂的小孩,學音樂最早是我跟她媽媽決定的,她4歲的時候開始送她去學鋼琴,我的立場其實很簡單,我自己小的時候學過音樂,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擁有演奏音樂的能力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是一件多麼過癮的事。可是當時把她送去學音樂之後,我有一種最大的焦慮,就是我不太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喜歡音樂,還是只是我們幫她做的決定,她習慣了。

  小孩會自願快樂地練琴,誠實地說,我沒有碰到一個,快樂不在練琴上面,是因為習琴擁有的能力而快樂,這是兩回事。我女兒也不喜歡練琴。我們在車上聽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她在後面深深嘆了一口氣,那時候大概十歲了,她說爸爸我最大的夢想……我說是要會彈柴可夫斯基,她說不是,要不練琴就會彈柴可夫斯基。所以那段時間我在焦慮,我很想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歡音樂。我問她生活當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其實是想知道練琴排第幾位,我想無論排在第幾位,練琴一定在其中。可是她後來給我的答案,超乎我的想像。

  她說第一件事情,我最討厭別人叫我楊小妹。更討厭人家問我說,你爸爸是楊照,你怎麼會姓李呢?我的筆名叫做楊照,我的女兒跟我本來的姓,姓李。她說怎麼會有這麼笨的問題呢?第二件討厭的事,你跟媽媽一起催我,你們每天講的最多的話是你可不可以快一點,趕快。我們兩個都是急性子,而女兒非常慢。第三件討厭的事,為什麼每一個老師都問我你不是楊照的女兒嗎?為什麼你不會寫作文?我女兒完全不會寫作文。你讓她把一個句子一個段落好好寫完,對她來講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一輩子最喜歡文字閱讀寫作,她媽媽年輕的時候也主修文學,為什麼我們兩個生出來的小孩不會寫作文?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我必須要承認,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如果我們用那樣的態度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我這是為了你好。那麼我一定非常焦慮地對女兒說,你一定要學會寫作文,你怎麼可以不會寫作文呢?但是她不需要,而我必須接受。

  去欣賞孩子跟你原來預想不一樣的東西,回過頭來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最過癮的一件事是重新去認識他。每一天都覺得我知道什麼對你是最好的,這樣的父母是好父母,但這樣的父母太辛苦,自己辛苦,孩子也辛苦。你自己為什麼辛苦?因為很怪,如果你要當這樣的父母,你永遠都會看到孩子的缺點,孩子不符合你想像的那個部分。

  希區柯克是電影史上準備得最好的導演,他每次拍戲之前,做非常仔細的分鏡,每一個鏡頭他都寫過畫過,所以希區柯克最大的痛苦是戲開拍,他的樂趣就結束,每一樣東西都想好,拍戲就是把它執行。我們常常覺得要這樣子才是盡到做父母的責任,把每一樣東西都想好了,看著孩子按照我已經寫好的劇本來走,那樣你就不會看到這個孩子真正最快樂的地方他真正最有能力的地方。他這個台詞背錯了,這條路走錯了,你會看到很多錯誤,你把每一天跟孩子互動交往的時間全部花在矯正錯誤上。我自己一點點經驗是,只要我們稍微冷靜一點點,真的有不一樣的選擇。我的孩子教我最重要的事情真的是謙虛。你去欣賞孩子跟你原來預想不一樣的東西,回過頭來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走向中年,開始往老年走。很多怕老的朋友說,明年我50歲了,再過5年,我55歲了,我說不是這樣想的,明年孩子15歲,再過5年,孩子20歲,我一點不怕老,我從來不會想阻止或者延緩時間來臨,因為我多麼好奇,我想知道她明天會彈出什麼樣的音樂,我好奇她20歲的時候會長成什麼樣的人,我不斷地好奇,所以時間的來臨我覺得非常划算非常值得。

  問答

  年輕人最安全的選擇是多學今天沒有用的東西

  提問:我們公司老闆的兒子在國外留學,馬上要選專業了。他是理工出身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選一門技術,而孩子想學商。您可能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您女兒的選擇如果跟您的期望不一樣,您怎麼做?

  楊照:我是很希望年輕的朋友有最基本的自信,當然不能是一個狂妄的自信,是你自己真的有把握,你理所當然應該比你的父母看得更清楚未來是什麼。

  我常常勸跟我同年齡的人,你回頭去想,18歲的時候你所想像的世界你還記得嗎?30年後的世界你預見到了嗎?沒有,我們都很笨的。我們在年輕時候猜的事情,越有把握的越不會發生。30歲前,我相信我這一輩子不會到中國大陸來,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這樣相信。這裡有年紀夠大的人,30年前你們誰相信可以順利地到台灣去?25年前,我相信我一輩子不會看到國民黨在台灣失去政權,所以我算計未來,我在台灣參與民主運動遲早要去坐牢。我在美國呆了6年回到台灣,我沒有機會坐牢,沒人理我。錯得一塌糊塗。

  我有一個很糟糕的建議,我覺得它是對的,但是它聽起來是很荒謬的。我認為如果你真的認真地看待未來,年輕人唯一的最安全的選擇,就是盡量去多學今天沒有用的東西。今天很有用的東西,正因為現在這麼有用,我寧可打賭它5年後就沒有用了。5年後有用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現在我們看不出它的用處的。不管5年10年20年後怎麼變化,你學習這些沒有用的東西的能力和精神,跟你在這個過程當中的自我訓練,正因為這些東西是沒有用的,就會給你很大很大的彈性,將來很多事情就不是靠著今天標準的答案去面對,你是用一種反正我不太怕沒有答案,沒有答案我都能夠走的這種精神往前走。

  我覺得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責任。如果你一直要用跟父母同樣的邏輯,只是站在對立面,我就不覺得你有機會真的走出來。比如爸媽覺得要學工程,那我就應該去學股票操作,這都是老式的思考模式,怎麼說服你的父親,你有這個責任,你要用不同的答案去走出自己的路。不然你一天到晚不斷地抱怨爸媽的想法跟你不一樣,你可以抱怨很多年,但是你浪費了很多的生命。

  不要把自己經受的折磨複製給下一代

  提問:我現在覺得跟我父親無法交流,總是吵架,如果問我原因的話,就是我跟我爸交流不在一個平等的地位。從小我爸對我比較嚴厲,我有點怕他,但是後來我離家去上學,獨立生活,我有更多的自信,所以我會跟我爸爭論,但是爭論起來兩邊都不高興。其實我並不要求他接受我的想法,他只要能尊重我就行,但是我覺得這對他很困難,您有什麼建議?

  楊照:我的建議很簡單,來不及了。唯一的方式是你要學著倒過來,你要學著包容你爸爸。我並不覺得到現在這個階段你還要去改變你的爸爸。你爸爸看不起你,覺得你說話都跟放屁一樣,永遠不會有對的想法,為什麼不聽我的?你知道他是這樣的人,包容他。而更大的關鍵我更關心的是你會怎麼對你的孩子。

  我們經常討厭上一代的做法,可是你回頭一看,你完全複製你父親母親的方式去對待你的孩子。我們要倒過來,不要再把威權的方式複製給下一代。我覺得這是人最根本的原則,最根本的正直。正直就是很簡單的一個原則,簡單到2000年前孔老夫子就說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今天當兒子,我覺得做老子的不應該這樣做;等到我做老子了,覺得哎呀,這樣做老子很過癮這不可以。我很誠懇地說這句話,希望你不要把它當作是風涼話,我的意思是說,你要把它當成一件你可以感激的事情,因為你的父親這樣對待你,至少你會知道該怎麼對待你的孩子。

  教育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學問,而是生命的選擇

  提問:我自己當父親的那一刻,進入了第二個人生。一個男孩子成為一個男人的時候,不是他結婚的時候,而是他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昨天我和幾個朋友聊天,討論時尚男人的標準,我們聊出來的結果是,你下班以後都回家了,你就是一個時尚男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其實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不僅是陪伴,同時也是一起成長的。我也一樣從我孩子的身上學習到非常多的東西。

  對你這個講座,我有一句話概括,就是回到人之常情的教育。實際上我很不喜歡用教育這個詞,但是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圖書,很多是庸俗的勵志或者成功學,像你這樣的方式目前可以說是很少的。我不知道台灣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生活是什麼樣的,孩子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可能就註定了他會遇見怎樣的人生,可以說您的孩子很幸運。但是我不知道其他的家庭是否能夠跟您一樣地來理解教育。

  楊照:台灣教育的狀況,大部分都是用指揮官的方式來相處的。我在台灣碰到有人說我女兒很幸運,她可以活在這樣的家庭裡面,我心裡有一點難過,我不知道有多少東西是只能發生在我們家的。

  其實,這裡面不需要知識學問,最大的問題是生命的選擇,包括你剛剛講到的陪伴。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所以我們決定怎麼樣用我們的時間就是選擇。

  一個記者在台灣問我,你覺得這十幾年裡面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我說是在我女兒上幼稚園的時候,接她放學,三年,沒有遲到過一次。真的,我真的這樣覺得,因為我知道那有多困難。她念幼兒園那段時間,她媽媽的事業正在發展,我也是最忙的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4年3月19日,我在《新新聞》當總編輯,那是一個政治新聞的雜誌。我們看的電視,陳水扁在遊街的時候突然中槍,做雜誌的就一個選擇開會,派記者,就開始忙。3點50分,所有人在開編輯會議,總編輯跑掉了,去接女兒了。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做新聞工作的人敢做這樣的決定,當然我也很感謝我的同事們,因為他們知道這對我有多重要。我就是沒有辦法想像,女兒有一天從幼兒園樓上下來,看不到爸爸,然後她坐在那裡等,不知道爸爸什麼時候到。這就是每一個人的選擇。我常常看到很多嚴厲的父母跟非常寵愛小孩的父母,他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兩個極端,其實有個共通點他們都是偷懶的父母,都是用簡單的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我自己的選擇就是我不要當偷懶的父親。

  讓小孩自己做決定很難,要狠下心來

  提問:我跟楊先生可能是同齡人,也都是搞新聞工作的,我經常到台灣去,您經常到大陸來,但是我的孩子和您的孩子生長環境不一樣,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社會環境都不一樣。我女兒今年高一,她靠音樂特長進的重點中學,我們把它看做比較功利的手段,但是我女兒很喜歡它。您剛才講遇見你的人生,我感覺我對女兒是設計你的人生,我不斷地在給她設計,這也是中國像我這樣年齡的家長普遍存在的,我覺得未來不是我設計的,但是我們恰恰又不得不設計,在這樣一個矛盾當中,我想您再給我指點一下,謝謝。

  楊照: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剛剛我能說的絕大部分都說了。如果給你一點點建議,就是很殘忍的建議,那真的就是要能夠壓抑,一方面強迫自己一方面強迫小孩,該由小孩自己做決定,這非常困難。但是我看到很多朋友碰到的問題,正因為他們不想做一個獨裁者,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想讓小孩自己決定了,可是發現小孩已經不習慣自己做決定。在台灣有一次我演講的時候,突然間有一個小女生就舉手問我,楊照老師,有時候爸爸媽媽會說,你要自己去想,可是我要怎樣自己去想呢?所以到了某一個程度就是要狠下心來,這件事情非得他自己做決定,如果他不做決定,你就是不幫他做,我知道那很痛苦很難,我是一路這樣準備,讓女兒一點一點自己做決定。


推薦閱讀:

女生不結婚怎樣過一生?
你們所說的奇蹟,不過是世界選擇了善意!《奇蹟男孩》,一部讓我哭花妝的電影~
孩子應該散養嗎?
太懂事的孩子,大都活得不幸福
上師穿著85元的運動鞋,笑得比孩子還開心……

TAG:孩子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