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香港學生的心結並不是普通話,而是……
黃博寧
北京、香港、悉尼三地媒體人1小時前
上個周末,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劉子頎和中醫學院五年級學生陳樂行跑到校長辦公室,要求學校全面取消通過普通話豁免考試才能畢業的要求。兩人措辭不妥,態度蠻橫,周三被校方暫時停學。周四,校園張貼出要「伺候」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老母(母親)的惡劣標語。
經筆者了解,浸會大學對學生普通話的畢業要求並不苛刻。也絕非兩人沒有通過豁免測試,就不能畢業。如此鬧事,顯然與普通話無關。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抗爭,看似新鮮,又似曾相識。與時下香港抗拒「中國化」,不想與內地有更多交集的「本土主義」情緒密切相關。
浸會大學的普通話考核
在香港的10多所大學中,有5所對畢業生有普通話要求,分別是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以及恒生管理學院。
浸會大學規定,本科生需修讀帶三個學分的普通話課,期末成績達標即符合畢業標準;也可參加25小時、不算學分的預備課程,通過學校語言中心的普通話考試,即達到畢業要求。如果測試沒達標,需要修讀帶學分的普通話課。
學校的普通話課程分成中級、高級以及階進級三個等級。據知情人透露,有學生在摸底考試中,故意隱瞞自己的真實水平,分到低班,好讓期末考試容易些。學校也有相應的豁免規則。除對母語非中文的學生不做普通話水平要求外,參加過內地或台灣高考,國家語委普通話考試三甲以上,香港中學會考普通話C級以上,參加香港考試局普通話水平測試合格的學生,都可豁免普通話。為了方便學生,學校去年又推出了普通話豁免考試。
浸會大學同時設有語言中心並提供普通話導師。如果學生的目標是畢業,即便普通話基礎不好,過關也不是難事。學校把普通話納入畢業規定,是希望學生更好掌握國家的語言,走入社會有更多選項。校方的畢業要求也相當寬鬆,並不難為學生,這從普通話畢業要求推出10年,僅有5個學生沒有通過可知。涉事學生僅因豁免考試沒過,便跑到辦公室出言不遜,威脅恫嚇老師,緣由並不在普通話,背後的社會及政治因素,遠遠超越學術的範疇。
在浸會大學讀博的文同學表示,從這件事情中,可以感受到大陸學生和香港學生還是有分界線。就此次的事件,大陸學生普遍覺得應該嚴懲;而香港學生就認為,學生有自由,校方的做法有些偏激。
她表示,自己讀本科的時候一直都有努力學習廣東話,融入本地同學的圈子,廣東話也都不錯,身邊的同學遇到普通話有問題的時候也會來問她,沒有很嚴重的排斥。不過,事情涉及政治議題就會變得不一樣。這幾年的情況,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畢業生透露,校方處理這件事情的方式引起部分本地學生和校友的反彈,認為校方處罰偏重。校長在寫給包括校友在內的浸大人的郵件里提到,其中一名涉事學生已經公開鞠躬道歉,大學樂見該名同學勇於承擔責任的勇氣,知錯能改,學校亦會繼續與同學討論和檢討大學語言政策。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有陷入泛政治化旋渦,各方藉機發泄情緒,而脫離事情本身的趨勢,希望外界多給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大學自己去處理這件事情。
香港浸會大學的畢業生徐亦超在學期間也曾就讀語文中心的多個外語課程,深刻感受到中心老師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他表示,看到網路上留出的視頻,作為校友看到這樣的事件在母校發生很心痛。浸大在語言教育上所下的功夫,可能多於香港任何一間學校,據他觀察,確實有很多學生以逃課的方式抗拒普通話課。校方可能是考慮不少學生不去上課,而推出「豁免政策」,不想此舉卻又招致普通話不好學生的反感。
另一方面,徐亦超也坦承,普通話目前在香港社會是敏感話題,超出考試客觀性和個人努力的討論範疇。不過,部分持抵觸心理的香港人還是應該認清現實,畢竟有那麼多渠道去符合校方的普通話畢業要求,校方動用了那麼多資源幫助他們去畢業。如果不懂普通話,職場自會「懲罰」之,不用學校來「強迫」。
他還透露,浸會大學的眾多內地校友已經注意到了錢大康校長24日發出的公開信,希望可以用校友會的名義出封信支持錢校長的聲明。
中小學強制有普通話課
普通話教育在香港引起的風波,固然有政治化的背景,也多少折射港人普通話水平欠佳。根據港府2016年的數據統計,自認能說普通話的人有48.6%。即是說,約有一半人能用普通話進行交際,另外一半掌握不同程度的普通話,但不足以有效使用。以廣東話作為日常生活主要用語的人,佔85%以上。
站在內地的角度看,回歸20年,竟然還有一半人不能說全國通用語,實在不可思議。然而站在香港自己的角度看,「一國兩制」保障生活方式不變的前提下,港人的普通話水平,比起1996年只有24%的人能講,有明顯提高。
自1998年起,普通話成為香港中小學必修科目。同時期的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報告》提出,要在整體的中國語文課程中加入普通話的學習元素,並以「用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為遠程目標。
由於沒有足夠的師資,「普教中」沒有立即全面施行,而是規定中小學必須教普通話課。自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公立學校強制有普通話課,課時早年間每周兩三節,現在大概每周一節。課堂上,師生均以普通話為交流語言,教漢語拼音、課文朗讀以及情景對話。
香港有約7成小學設有普教中班級。採取「普教中」的班級多是精英班,學生在考試中成績達到一定標準才能進入。有約25%的小學全校採用「普教中」。不過學校是否實行「普教中」,不在教育局監管範圍,由學校自行決定。「普教中」在初中實施的比例比小學少,高中階段一般沒有。
也有幾所中小學自建校開始,除了英語課,其他全部科目以及學校廣播均使用普通話。授課老師基本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本地老師的普通話水平,達到或接近母語。「浸潤式」普通話環境培養出的學生,普通話流利純正,甚至下課交流也習慣用普通話。
香港回歸之後出生的人,在學校或多或少的普通話教育下,很少完全不會普通話,相當部分講的很不錯。筆者在香港本地的中小學採訪,以及偶然碰到的中小學生,絕大多數可以開口,有些因為不願意講或水平不夠,不敢開口。但總體看香港中小學生普通話水平,遠不如內地平時生活中講方言(如福建、廣東、江西)省份的同齡人。
學生學不好普通話,原因有幾方面。
第一,普通話不那麼重要。一般學校只有一周一節,屬於課時最低科目,且通常被視為中文課的分支。只有小學和初中有,高中就不需要再學。對於這類科目,學生的注意力不會太高。
第二,沒有迫切的使用需要。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香港人學普通話,不需要學寫字和閱讀,主要在聽說。而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語言環境。平時不用,真正要用的時候就非常生澀,不敢講也不願意講,有點類似於「啞巴普通話」。
第三,師資水平不盡如人意。香港的公立學校,有內地背景、以普通話為母語的老師並不多見,大多數是香港本地老師。香港教普通話的老師,需要過普通話基準測試,達到教育局的標準。但有學生家長反映,老師的普通話達不到母語使用者的水平。
第四,教學方法不完善。「普教中」推出之初,家長和社會都抱有很高期望。大家認為,普通話與書面語一致程度高,用普通話教中文,學生既能學好普通話,又能學好書面表達,是一舉兩得。可這些年實踐發現,「普教中」的學生,雖然普通話口語突出,但由於母語是粵語,用普通話學習反而阻礙了思考和表達,寫作能力不進反退。用普通話上課,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也不高。為了應付高中會考,有學校已經暫停了「普教中」的項目。
國際學校普遍「普教中」
教育局監管的學校(包括官立、直資、津貼學校)之外,香港還有相當數量的國際學校。國際學校以招收外籍學生為主,兼有少量本地學生。這類學生畢業之後不參加本地的中學會考,直接出國讀書。國際學校除中文課之外,全部以英文授課的學校。
與公立學校不同的是,香港的國際學校,普遍以普通話教中文。課時一天一節,屬於比較重要的副科。國際學校根據學生的程度不同,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的中文水平非常初級,第二等級中文水平相當於第二語言,第三等級多是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或內地的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
在國際學校教中文的老師向筆者透露,高班學生小學畢業的中文水平,約等於本地學校四年級。聽沒有問題;說有一定口音不影響理解,但無法進行深度的交流;可以讀一般新聞,但看不懂《三國演義》水平的小說;程度較好的可以寫文章,但大多數分不清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平均寫作能力有限。
在以母語非中文的外國人班級,六年小學畢業,中文水平大致相當於中國小學生二三年級的英語水平。他們可以說自己的名字、喜歡什麼顏色、我家有幾口人等基本對話,但無法將中文作為一門有效掌握的語言使用。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香港吉野家危機香港網民寧吃福島大米也不吃內地大米的言論?
※廣東話歌詞為什麼那麼難懂?
※為何現在香港的愛國者多是中老年人,而反大陸讚美港英者多是年輕人?港英時代真的比回歸後好么?
※閻小駿丨未徹底去殖民化的香港如何走出政治困局?
※香港與內地矛盾日深,誰在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