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自成、吳三桂、崇禎還是老天爺弄死了大明?

1640年,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崇禎自殺,明朝滅亡,之後吳三桂放滿清入關,於是明亡而清興。歷史又開始了一次輪迴。到底是誰弄死了大明?李自成?崇禎?滿清?或是別的原因?

是李自成弄死了大明嗎?從表面上來看,確實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自殺殉國,說明朝亡於李自成也是名符其實的。可是,其實李自成原本是成不了氣候的,如果不是崇禎在「圍剿」與「招安」之間搖擺不定的話,李自成根本就成不了氣候,李自成曾數次被剿滅,卻又數次死灰復燃,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李自成和關外的滿清遙相呼應,迫使明軍不得不兩線作戰,紿終不能集中全力對付其中的一方,明軍集中兵力打李自成時,滿清就會向明朝進攻,迫使明軍分散兵力去對抗滿清。而當明朝集中兵力攻打滿清時,卻又給了李自成死灰復燃的機會,迫使明軍分兵圍剿。陷於兩線作戰的明軍將士疲於奔命,始終不能盡全力對付其中的一方。

是鼠疫弄死了大明?當李自成兵臨城下之前,北京城裡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北京人滿為患,正好利於鼠疫流行。鼠疫在生活環境差的百姓和士兵中間流行,百姓和士兵病死無數,就算有幸未死的,也因感染以後身體虛弱,根本無力作戰。這些情況在深宮裡的崇禎不知道,在城外的李自成也不知道,這才有有了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之後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想議和的原因。想跟崇禎要點銀子,裂土為王,甚至提出了可以邦著明朝去打滿清,不知道外面情況的崇禎拒絕了李自成的要求。等到李自成想懲罰性地攻一下城時,沒等開始,守城的將士就紛紛投降了。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守不了。如果沒有鼠疫,再不濟事,靠著大炮和堅固的城防,怎麼說也能堅持幾天吧?又豈能讓李自成輕易攻下北京城?應該說李自成的軍隊是有一定戰鬥力的,可為什麼山海關之戰後一潰千里,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可以說是「鼠疫」幫著吳三桂和滿清消滅了大順軍。

是太監亂政弄死了大明?明朝出了很多「著名」的太監,成祖時有鄭和、英宗時有王振、憲宗時有王直、武宗時有劉瑾、神宗時有馮保、天啟時有魏忠賢等等。朱元璋為了獨攬大權,廢除了宰相而改設內閣,此後文官集團日漸強大,土木堡之變中,跟隨皇帝出征的武將勛貴集團在軍覆沒,朝堂之上文官再無對手,一家獨大,嚴重製約了皇權。為了對抗文官集團,皇帝不得已開始重用太監,崇禎的哥哥雖然被稱為「木匠皇帝」,但事實上他要比崇禎清醒的多,至少他知道文官集團、東林黨人都不是什麼好鳥!當然,魏忠賢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至少的一點,魏忠賢是絕對忠於皇帝的。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裡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東林黨人反對向地主、士紳、商人、手工業者、礦主收稅,可打仗是要花錢的,有錢的不讓收稅,卻要對已經不堪重負的農民加稅,農民能不反嗎?而魏忠賢執政幾年,極力向中上層徵稅,確保國家有錢可用。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魏忠賢當政時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基本上沒什麼人造反,孫承宗修關寧防線也不缺錢。魏忠賢和他的東廠很好的制約了東林黨人和文官集團,而崇禎卻看不透這一點當上皇帝 後不久,就自作聰明的弄死了魏忠賢。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一家獨大,但在國內動蕩、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那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的文人儒將能有什麼作為?東林黨人的庸俗、懦弱、酸腐和無能毀了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聽到了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是東林黨人弄死了大明?1644年,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讓太監敲響緊急狀態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鐘。可平時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東林黨,無一人出現,早就作鳥獸散了。只有太監王承恩陪在旁邊。我們可以看到明亡以後,東林黨的大臣們絕大多數先降李自成再降滿清。這些人平時高座廟堂之上,大言炎炎,滿嘴道德仁義,卻是一肚子男盜女娼,貪贓枉法,結黨營私,欺壓百姓,黨同閥異,爭功倭過。外敵來犯時或束手無策,或聞風而逃,或叛國投敵。南宋皇帝殉國,有近十萬軍民「願同死」!而崇禎殉國時,身邊卻只有一個太監跟隨!到是有數百宮女以身殉國,寧可一死也不願受賊人的侮辱。而這些東林黨人呢?絕大部分都要開城門降清了,毫無骨氣可言。東林黨這些人都出身於東南地區的官僚、地主、商人家庭,代表著官僚、商人、地主階層的利益。打仗要銀子,東林黨人卻反對向地主、商人收稅,認為那是與民爭利。農民早已不堪重負,東林黨不肯增收工商稅,負擔自然又落到農民身上,終於,最貧窮的西北農民造反了。李自成進北京,查抄官員富商,得銀7000萬兩。文人集團為了推卸責任一般都要找一個替罪羊,魏忠賢就是東林黨的替罪羊!都說是人民創造了歷史,可是歷史書卻是由那些官僚、文人寫的。

是漢奸弄死了大明?明亡清興之際,漢奸何其之多!范文程,明末漢奸第一人,在明朝混不下去了,就去替滿清出謀劃策,滿清能得以入關,范文程確實功不可沒!孫之獬,本來算不上太出名,不過這傢伙幹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向多爾袞提出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並身先士卒,剃髮易服,留起了小辮子! 洪承疇,寧錦戰敗,全國人民都以為他已經以身殉國了,並為他開了隆重的追悼會,卻沒想到最終還是降了清!吳三桂,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殉國,他降了李自成,之後所「衝冠一怒為紅顏」放滿清入關,闖軍兵敗,背闖投清,絞死永曆,成了為滿清打天下的急先鋒。此外如:孫得功、李永芳、耿精忠、祖大壽、尚可喜、耿仲明、孫可望、錢謙益、左良玉、鄭芝龍等等,明末漢奸真的太多了!滿清征服華夏,後期基本上靠的是漢奸!面對盛極一時、滅國無數的蒙古鐵騎,被稱文弱的南宋卻頑強抵抗了近五十年,等到崖山戰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殉國,近十萬軍民寧死不降,高呼「願同死」也紛紛投海自盡!而明末呢?崇禎殉國時,身邊沒有一個大臣,陪在他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

是冰河期弄死了大明?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原王朝來說,寒冷的氣候是最致命的。極度寒冷的時期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是陝西、山西,後是河南、河北,再後來是湖南、湖北、山東等等,出現了全國性的大規模乾旱,這樣長時間和高密度的災害極度削弱了明朝的國力,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填不飽肚子的農民如果不想等著餓死,就只能起來造反,這也是李自成能夠做大的原因。 明朝滅亡以後,氣溫於1650年後開始快速回升,再加上明末從美洲傳入的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耐旱的農作物的推廣,這才有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

是崇禎弄死了大明?崇禎是個好皇帝嗎?做為一個亡國之君如秦二世、隋煬帝、宋徽宗之流的所做所為無不深受後人所指責,被稱之為「昏君」、「暴君」。而同為亡國之君的崇禎卻不同,雖然明朝亡在他手裡,可後人對他卻沒有太多的責難,面對明末這個爛攤子,其實崇禎還是真心想當個好皇帝,想勵精圖治,挽狂瀾於即倒,只可惜此君志大材疏,憂柔寡斷,剛腹自用,生性多疑。最終是有心殺敵卻無力回天!

雖然是王朝末路,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不斷,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鐵騎,可以明王朝的實力,也並非必敗無疑!對農民起義軍「剿、撫」不定,使得農民起義軍多次死灰復燃,進而演為燎原之勢,很快便攻陷了河南,然後向西奪取西安,之後便將進攻的矛頭直指北京。其中浪費了大量的兵力,財力和時間。與滿清交戰多年,雖然明軍敗多勝少,可明軍雖然野戰不行,但堅守還是可以的,八旗野戰再厲害但攻堅能力有限,再加上人數少,要想打敗明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1640年3月,皇太極發兵圍攻錦州,洪承疇奉命救援,那十餘萬大軍可以說是大明朝最後的精華,滿清雖然長於野戰,但民少、兵少,經濟和後勤保障能力差,利於速戰速決。而明朝則與之相反,所以洪承疇督師出關後,採取且戰且守、穩紮穩打的方針是最正確的。可崇禎卻不顧實際情況,強令速戰速決,結果打亂了前方的布署,給清軍造成可乘之機,十餘萬大軍損失殆盡,明朝元氣大傷。雖然崇禎想當一個好皇帝,但卻少了當一個好皇帝所必需的素質: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崇禎期間走馬燈似的換了五十個內閣輔臣,十四個兵部尚書。一直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內閣,所殺大臣不計其數,僅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

如此等等,綜合到一起,大明豈能不亡!一句話,大明氣數盡了!


推薦閱讀:

降清影響更甚吳三桂的左夢庚 – 鐵血網
五瓣梅花金杯的傳說 吳三桂病死澧州
[轉載]理性評說吳三桂
吳三桂:明朝的滅亡罪名我不負責!
吳三桂降清始末

TAG:李自成 | 吳三桂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