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卷四 第四品 第五章 第二節

第五章 造業之源如來藏之二第二節 如來藏不離不轉 如來藏無我經文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白話解現行的種種識相熏習異熟而成種子,貯藏在藏識中,種子自性不離不轉,稱為如來藏識藏。種子轉現行時,遇到相似緣,各自還其本性。因此七識生滅流轉不停。經文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白話解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以七識為緣,而七識又以藏識種子為依,展轉攀緣,生滅不已。聲聞、緣覺達不到這種境界,無法理解無我的如來藏,對如幻三昧中顯現的種種景象,執著自相共相,五陰活動不斷、於十八界十二入處,因緣和合生出諸多妄想識相。經文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轉進,餘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白話解如果了解如來藏的原理,了解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這五法,確立人法二種無我觀,便不會再生妄想,真正入寂滅境界。從此地地升進,不為外道惡見所動,就說是住菩薩第八不動地。經文得十三昧道門樂,三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白話解在菩薩十地的修習中,見如幻三昧之樂趣,因為正確理解如幻三昧之實相,面對眼前不思議變的種種想像,自願不享受如幻三昧的樂趣,不會把幻境當作實際,趣向自覺聖智究竟境界。經文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白話解這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的修行途徑完全不同。修入菩薩十地,可說是入了十賢聖種性的修行大道,得般若智慧的身智意生身。離於功用的三昧行,白雲按:這是不施功而自成佛道,應眾生心,成辦不思議事的菩薩境界。經文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凈如來藏及識藏名①。[注]① 凈如來藏及識藏名 唯識學說的第八識,音譯阿賴耶識,意譯藏識。這藏識無覆無記,善不善業熏習成的異熟種子都貯藏在藏識中。從無覆無記性說它是如來藏,其中所有妄識熏習成的異熟種子名為識藏。修習清凈行熏習成的異熟種子多了、變得強盛了的時候,由妄識熏習成的種子形成的思維定勢便會減弱。只要努力修習清凈行,在菩薩十地中步步勝進,修到第八不動地,識藏種子遇相似緣不再起妄識,便說妄識寂滅了,便可說是凈如來藏心了。白話解因此,修習菩薩行的人,欲求勝進,應當通過修習清凈行,以減弱藏識中妄識種子的勢力,增強自性清凈種子的勢力,凈除識藏名,直至修得自性清凈如來藏心。經文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白話解假如如來藏中沒有妄識熏習而成的識藏種子所生的名相,便不會出現生滅的現象。經文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舍方便①。[注]① 現法樂住,不舍方便樂住現前一切法。於世間中,寵辱不驚,利衰不動;於三昧中,善惡不二,邪正不二,萬法平等。因眾生無盡,法界無盡等十無盡,所以菩薩不入涅槃,不舍有為方便,隨緣普渡眾生。白話解事實上,凡愚聖賢在如幻三昧中都見有生滅的現象。即使是修入自覺聖境界的菩薩仍有生滅相,因為得自覺聖的菩薩,現法樂住,不會捨棄有為法施設的方便法門。經文大慧,此如來藏識藏, 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凈,客塵所覆故,猶見不凈,非諸如來。白話解對這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修行者,都不懂得其真實義,未能離心離想,以為已得自性清凈,其實受客塵覆蔽,仍然未得清凈,遠未到如來清凈境界。經文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①。。[注]① 阿摩勒果 又譯庵羅果,是印度的一種果子。白雲按:我見過並吃過一種通體透明,里里外外都看得真切的果子。只有肉質的外表,裡面空空如也。不知道說的是不是這種果子。第三節 如來藏唯佛及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經文大慧,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④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注]① 勝鬘夫人 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女兒,阿逾國王妃。說大乘深義,得釋迦牟尼印可。白話解我建立如來藏識藏這個名,要以三昧神力才能顯示其真實義。我讓勝鬘夫人及具足上等智慧的菩薩宣揚演說如來藏識藏的名義,使修行人能知曉如來藏識藏與七識結合引起生滅現象的實相。經文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白話解但聲聞乘人又執著人法無我相。 於是勝鬘夫人再乘三昧神力演示如來境界。這不是聲聞乘、緣覺乘及外道能到的境界。經文如來藏識藏,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白話解這神力演示的如來境界,是諸佛和利智依義菩薩才能達到的境界。經文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白話解因此,你和你和諸位修習菩薩行的人在如來藏識藏這問題上,應當認真修學。不能以為聽過了、覺知了,便自滿自足。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白話解世尊把這意義再宣示一遍,說偈言:如來之藏深難測,與七識俱識浪起,內外因緣攝受生,智者了知則遠離。猶如鏡像心中現,無始熏習障真知,如實觀察離攀緣,清凈如來悉無事。經文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白話解愚夫見人指向月,不識觀月卻觀指,執著言說文字相,不識我說真實義。識心猶如工技兒,技藝變化喻心意,五識與其成伴侶,妄想即是觀技迷。
推薦閱讀:

八字淺解;第二章:排八字;第二節 地支藏干與人元司令
第一章 破五蘊 第二節 性相不二
卷三第五章第二節動始變終之動化平一
第二節漢字的造字理論
六祖壇經決疑·第二節

TAG: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