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的三種境界
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的三種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①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②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③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④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⑤。然⑥遽⑦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詐⑧也。
【注釋】
①罔:無,沒有。
②詩出自宋代詞人晏殊詞《蝶戀花》。詩句的意思是:昨夜一夜西風,碧樹盡凋,西風肅殺。獨自登上高樓,憑欄遠望,不見斯人,百感交集,無限惆悵。王國維引此三句詩來描述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一境界,與原意已不相關,只是借題發揮,但卻別有新意。
③詩出自宋代詞人柳永詞《蝶戀花》。歐陽永叔,即歐陽修。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這裡,王國維將柳永誤為歐陽修了。詩句的意思是:為了她,為了那份相思,我即使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決不後悔。王國維藉此二句詩來談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境界,顯然已超乎原詩相思懷人的情緒了。
④詩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詞《青玉案·元夕》。詩句的意思是:元燈節上,如雲的美女都不是我所關注之人,我在千百人群中尋找她,卻總是芳容難覓。突然,我眼前一亮,發現那一角殘燈旁邊,她終於出現了。原來,她在那冷清的地方還未歸去,還似有所待啊!王國維藉此三句詩來談古今立業、治學的第三境界,已遠非原詩的意境了。詩句中的他,即她。辛幼安,即辛棄疾,其字幼安,號稼軒。
⑤道:說。
⑥然:但是。
⑦遽:匆忙,急。這裡作草率講。
⑧不詐:詐,欺騙。不詐,這裡是不贊同或不同意的意思。
【今譯】
古今那些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沒有哪一個不是經歷過三種境界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種境界。這些話不是大詞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就草率地憑這個意思去解釋各種詞,恐怕晏殊、歐陽修等人也不會同意吧。
把本來不相干的宋代詞人晏殊的《蝶戀花》、歐陽修的《蝶戀花》、辛稼軒的《青玉案》共三句話連綴成「三境界」說,從而膾炙人口。
這是對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立業、治學過程中三種境界的論述,極富真知灼見。第一種境界講的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入門前表現出來的茫無頭緒,不知所措,求學無門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種境界則講的是他們孜孜不倦、堅持不懈,叩打學門時上下求索,攀登書山時以勤為徑,泛舟學海時將苦作舟的勤奮、執著與堅韌。而第三種境界講的則是這些人功夫到家,靈犀相通,爐火純青,暢遊學海勝似閑庭信步,漫步書山能悟其中真諦的怡然自樂和欣喜恬適。
這三種境界不只是針對學術研究或藝術創造的歷程,實際上也是對人生奮鬥過程的綜述與總括,把本不相干的這三句名言連綴成「三重境界」之說,將歷史上無數大事業家、大學問家成功的秘密結晶於文學意象之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原本出自晏殊的《蝶戀花》:
詩句的意思是: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風刮來,碧綠的樹上,一片一片樹葉凋落,有一點迷茫,有一點凄涼。獨自登上高樓,憑欄遠望,不見斯人,百感交集,而無限惆悵。
這一境界以西風颳得樹葉凋謝,表示出當前形勢的惡劣,而只有能爬上高樓,居高臨下、高瞻遠矚,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才能排除干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才能看到形勢發展的主要方向,才能取得成功的基礎。這一境界是對立志、下決心的真是寫照,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戀花》:
意思是:為了她,為了那份相思,我即使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決不後悔。王國維藉此詩句來談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境界,顯然已超乎原詩相思懷人的情懷了。
這一境界描述了為人生理想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一種執著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為之「不悔」,而為之「憔悴」的過程,不僅有軀體上的苦乏,更有心志上的錘鍊。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終不悔」。儘管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還要堅持奮鬥,繼續前進,為了追求,所有的一切都將在所不惜。這是一種執著追求,忘我奮鬥的歷程。
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意思是:元燈節上,如雲的美女都不是我所關注之人,我在千百人群中尋找她,卻總是芳容難覓。突然,我眼前一亮,發現那一角殘燈旁邊,她終於出現了。原來,她在那冷清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啊!王國維藉此三句詩來談古今立業、治學的第三境界,已遠非原詩的意境了。
這一境界指在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年的磨練之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別人看不到東西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能豁然的領悟慣通,就會功到事成。這是用血汗澆灌出來的鮮花,是用畢生精力鑄造的大廈。換言之,尋找到真正自己要走的道路,加上執著地追求,歷經千辛萬苦,最終豁然開朗,求得「真」與「是」,從而將自己的發現匯入真理之長河中,這是何等的欣慰!
然而世間也有不經過自己努力就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機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認識到它並且及時抓住它,既使這樣,成功還得通過努力奮鬥。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人生不會處處有綠燈。
人生路上,我們須深深領悟這三種境界,以免未上高樓就嘆息止步。只有堅韌不拔,敢於傲視蒼穹,敢於「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領略到「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奇瑰意境,才能感受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高妙旨趣。
具體詩詞為:
第一境界: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籠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峨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境原詞:宋·晏殊蝶戀花①
檻菊愁煙蘭泣露,② 羅幕輕寒,③ 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⑤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的門戶。
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疑難點注釋】
【注釋】
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②檻:欄杆。
③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④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⑤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賞析】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緻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寫景,寓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於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徵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像,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樑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髮——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
第二境原詞【宋】柳永《蝶戀花》
①佇倚危樓風細細,②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③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④對酒當歌,⑤強樂還無味。⑥ 衣帶漸寬終不悔,⑦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
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①佇,長時間站立。
②危樓:高樓。
③黯黯:迷濛不明。黯黯,心情沮喪,無精打采。 會,理解。
④擬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狂放不羈。
⑤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
⑥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
⑦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翻譯】
久久地倚靠著高樓的欄杆,在微風習習中極目遠望,一縷春愁從天邊黯然升起。殘陽中蒼茫的大地雲靄繚繞,有誰能理解我憑欄遠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縱身心一醉方休,以酒當歌排潛心中的愁苦,怎奈強作的歡顏終究索然無味。那麼就讓我無怨無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願。
【賞析】
《蝶戀花》又作《鳳棲梧》,是同一詞調的不同名稱。這一詞調經常用來表達「男女相思」的主題。
上闋情、景交融,寫作者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春愁油然而生,由望遠而懷遠。下闋抒發情感,寫作者為了排解相思之苦借酒澆愁,而結果相思未解更覺無趣,於是索性任自己的思緒飛揚,發出為了思念中的情人甘願消瘦憔悴的感慨。
「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作者久久地站立在高樓之上,輕輕吹拂著他的面頰的春風勾起了他對遠方情人的相思之情,於是在目力所及的天際,一股愁緒黯然升起並迅速蔓延開來。讓愁緒生於天際,是為了讓這愁緒由遠而近、由小而大,這樣既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相思是那樣的博大、那樣的久長,也給無形的相思賦予了一種如雲似霧的形象,使人們彷彿看到了愁緒的翻湧、思念的流動。另外,魂牽夢繞的情人遠在他鄉,人們不由得會產生這樣的聯想——那生於天際的愁緒或許就是她「放飛」的!雖然天各一方,無法相見,但思念的愁緒將兩人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這樣的意境,這樣的表現手法,巧妙、渾厚而又浪漫天成。
「草色煙光殘照里」,既是作者眼前的實景,也是他內心愁苦的寫照。草色青青、暮靄氤氳,黃昏的落日將一抹斜陽潑灑在蒼茫的大地上,使得目力所及是那樣的空曠寂寥。然而,更加寂寥的是內心,思念已經使他的內心如眼前的大地般荒蕪。一個「殘」字,道出了作者的無奈和凄涼。是的,除了思念,他還能做什麼呢?他只能默默「無言」,獨倚高樓,極目遠方,遙寄相思。此時無聲勝有聲,這裡的「無言」,勝過萬語千言,包含萬千思緒,囊括萬千風情。可是,有誰能理解這種無言憑闌念遠相思之意呢?遠方的情人,你能理解嗎?很少有人沒有嘗過相思之苦,然而苦到讓人無法「會」意、不能理解,當是苦到了極致。
下闋,作者似乎豁然開朗,想痛痛快快地大醉一場,「對酒當歌」,強作歡顏,藉此放縱身心,把苦澀的愁緒拋到九霄雲外。然而,思念是根植於心的,用酒來麻醉自己和強迫自己開心,簡直就是自欺欺人,到頭來不僅沒有排遣愁苦,反而使自己越發地感到無聊、無趣、無味。不過作者並不是以此來說明「借酒澆愁愁更愁」這一盡人皆知的道理,而是進一步反襯自己對遠方的情人的感情是多麼的真摯和強烈,更重要的是,為下一句起到轉承的作用。
結尾,「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兩句是全詞之睛、通篇之警策。既然「對酒當歌」也無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麼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緒漫天飛舞,讓相思來得更猛烈些吧!相思是一種折磨,但這種折磨苦中含蜜,為了心愛的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老去也在所不惜!一個「終」字,使得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詞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對「消得」的解釋稍有爭議,
《古詩十九首》里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的詩句,以上結穴或許是從這兩句演化而來,但古詩顯然表現得較為含蓄、平和,與之相比,柳永的表達更直白,感情更濃烈,態度更決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此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借用柳永的這兩句詞來說明成大事業、做大學問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忘我、堅韌、鍥而不捨的精神,雖然和詞的原意不合,但足見他對這兩句詞非常欣賞。
【柳永小史】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變,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內排行第七,俗稱柳七,當時他和兄長三複、三接被世人譽為「柳氏三絕」。
柳永在宋詞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說李煜是宋詞婉約派的開門人,那麼柳永就是將婉約風格推向了鼎盛。在形式上,他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成為能夠容納更多內容的長調慢詞;在內容上,他擺脫了官詞的束縛,大膽地描寫市井百姓的情調和情緒;在語言上,創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間俚語,使詞通俗化、口語化。正因為如此,他的詞不僅風格浪漫多情、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當時廣為流傳,以至於「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柳三變作新樂府,天下詠之」。樂工每譜得新曲,必找他填詞,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詞的歌曲,就會「聲價十倍」。這是宋代任何詞人都無法相比的。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學大家中,死後形成節日祭悼民俗的只有兩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自北宋仁宗到南宋高宗的上百年間,為了祭奠這位詞人,清明節風行「吊柳七」的民俗,也叫「上風流冢」。據說仁宗皇帝聽說了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的葬地樂游原上探看虛實,結果大臣回來後,不僅證實確有其事,還抄錄了一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詩:「樂游原上妓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仁宗看後,不禁為自己埋沒了人才而臉紅。
第三境原詞【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①東風夜放花千樹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寶馬雕車香滿路④。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⑤。蛾兒雪柳黃金縷⑥,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⑦。
【注釋】
①元夕:
②花千樹:形容花燈燦爛像千樹花開。這是以花比燈。
③星如雨:形容燃放煙火,衝上雲霄,自空而落有如星雨。
④寶馬雕車:指裝飾華麗的車馬。這句是寫街道上人來車往觀看燈火的情景。
⑤鳳蕭:即排蕭,古代樂器。玉壺光轉:指月亮慢慢落下。玉壺比喻月亮。一說是玉雕的燈。魚龍:魚形、龍形的燈。魚龍舞,指在街上舞動那些魚形、龍形的燈。
⑥蛾兒、雪柳、黃金縷:都是元夕觀燈婦女頭上戴的裝飾品,用綵綢或彩紙製成。這裡形容觀燈婦女的盛妝。盈盈:形容女子儀態美好的樣子。暗香:這裡借喻美人。古時婦女常佩香囊等物。
⑦驀然:突然。闌珊:零落稀少。
【賞析】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此詞卻別開新意,題為「元夕」,首先描繪了元宵佳節滿城燈火,遊人如雲,徹夜歌舞的熱鬧場面,記敘了一對意中人長街巧遇的情景。詞中那位獨立「燈火闌珊處」的女子,也許並非實有其人,不過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上片狀景,鋪敘元夕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開篇兩句運用誇張和比喻,把火樹寫成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此兩句好就好在想像: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了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爾後自空中而落,好似萬滴晶瑩的水珠灑在夜空。前句化用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後句是比喻、也是紀實,據吳自牧《夢粱錄·元宵》載:「各以竹竿出燈球於半空,遠睹若飛星」。這兩句從大處著筆?總敘元夕全景,突出燈節燈多,接著四句!寫人們歡度良宵的種種活動,詞中沒有直接描寫人物,而是通過車馬、道路、鼓樂和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等畫面,烘托出遊人繁盛,氣氛熱烈,場景壯觀。看吧,貴族之家的「寶馬雕車」駛過來了,在他們經過的道路上,散發著陣陣濃郁的幽香;聽吧,清脆悅耳的簫聲在夜空中回蕩,實在令人心曠神怡;月亮已經西沉,可是大街小巷還沉浸在歡娛熱鬧的氣氛中。作者在極力描繪元夕繁華熱鬧的場面,是為了反襯節拍「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獨情懷。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帶滿了元宵特有的蛾兒,雪柳等裝飾品,她們在行走的過程中不停的說笑,帶著陣陣香氣向人群中走去,這兩句既是對上片傾城歡度元宵的補敘,作為兩闋之間的過渡,也是為下文作鋪墊。「眾里」以下四句,是全詞的意脈所在,寄託了一種不同流俗的情懷。詞中的抒情主人公走遍大街小巷,穿過熙攘的人群,在百千群中只尋找那一個意中之人,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回頭一看,竟在燈火稀落的僻靜去處,在那一角殘燈旁,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個意中之人而設,全詞以和婉的筆調,優美的意境收束,給讀者留下回味和聯想的廣闊餘地,情韻深長,引人入勝。
本篇是稼軒詞中屬於婉約風格的作品,作者筆下的「那人」不慕繁華,自甘寂寞,與世人情趣大異,是一個富於象徵性的形象。國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舉此詞「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原文如此);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種最高境界。
推薦閱讀:
※網信事業的發展和治理不斷開創新局面,網路空間日漸晴朗、信息化成果惠及億萬群眾簡潔便利才是真
※辦公好風水令你事業百事順利
※眉尾疏散事業差?錯!一樣能富貴
※能自己闖出一番事業的三大生肖·看看有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