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五)<國難當頭>
[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五)<國難當頭>
百家講壇 2009-09-29 20:04 閱讀畫外音:
在上期節目中,康震老師介紹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後,在感情上發生了波折,那麼,這種波折會不會導致兩個人感情的徹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子嗣的李清照會不會因此而失去趙明誠呢?與此同時,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變故,正在悄悄向他們逼近,這又會是一件什麼事情呢?這件事情將會如何影響和改變他們的生活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讀傳奇女詞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離鄉的艱難歲月,系列節目《李清照》第五集《國難當頭》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康震:
趙明誠和李清照的結合,我們再三講過,他們是屬於志同而且道和,他們愛情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愛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礎上.他們之間的感情發生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不足以使他們的婚姻產生破裂。
通過一個小的例子,我們就能知道:在萊州擔任三年知州之後,宋代的官制有規定,你在一個地方擔任地方長官三年期滿,就要給你調換另外一個地方。那麼趙明誠就到淄州擔任知州,淄州就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附近。趙明誠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關心政務,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內有沒有什麼比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畫,還真給他訪著了,在淄州境內有一個村子叫邢家村,這個村子裡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戶人家叫邢有嘉。趙明誠就去拜訪他們家,他們家人非常熱情,就把他們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來讓他品鑒,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手書的佛教的經典著作《楞嚴經》,這個是非常珍貴的,真跡。趙明誠拿到這個以後啊,騎上馬狂奔回家.
為什麼狂奔回家呀?有兩個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數一數二的大詩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同時白居易也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那你現在看到他寫了好多小幅的,折在一起成為一套,突然看到他寫的、手書的佛經,他狂喜不已,馬上拿回家裡要細細地看,這是第一,他很著急,打馬回家。第二呢,我們都有這種體會,你看到一本好書,看到一部好的電視劇,或者一部電影,或者一首樂曲,你總是希望能夠和你最親近的、最親密的或者最親愛的人在一起分享,一起來欣賞。在這個分享的過程當中,你會獲得一種很大的快樂,所以他打馬回家也是要趕緊回去跟他的夫人李清照一同來欣賞這幅很名貴的手書的真跡,他這個心情很迫切。我們現在在街上買個什麼好東西,是不是馬上打個的回家跟自己的夫人一同欣賞,估計可能沒有這麼迫切。
趙明誠帶著這幅真跡回到家跟李清照一同欣賞和品鑒,不知不覺就到了二更天,就是趙明誠後來在這幅手跡的後邊寫了一個跋所記載的,二更天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如果說他從邢家出來,然後打馬回家,就算到八點,一直看到十一點半,就是這麼幾幅字,兩個人看了三個多小時.越看越喜歡,越看越高興,而且是一邊看著一邊飲酒,飲酒飲得渴了,飲酒飲得嘴都幹了,就飲茶。泡的是非常名貴的小龍團,福建名茶,這個小龍團是什麼呢,是地方獻給皇帝的貢品,一兩茶0.1兩黃金。所以你看它是名字配名人,然後配珍貴的名茶。
這不是十一點半嗎?又點了兩根蠟燭,這是他親自記載的,他們又點了兩根蠟燭,算一根蠟燭一個小時點完,又是看了兩個小時,這就到了下半夜一點鐘,凌晨一點鐘了。而且趙明誠寫到說兩個人一邊看一邊喝茶,高興得都快發了狂了。當時的情景我們都能感覺得到,那比看一個什麼大片來勁多了。
所以我們說什麼呢,趙明誠也許會在某一個時間,某一段時間裡頭被那些美貌的、年輕的、會唱歌會跳舞的歌伎、小妾吸引住,但是真正能夠了解他內心世界的,能夠真正與他分享高品位快樂的,永遠只是李清照。不然他就不會這麼著急地打馬回家,跟她欣賞這幅白居易的手書。所以我們覺得夫妻兩個人之間肯定會有矛盾的時候,甚至會有走岔路的時候,但是只要你手裡握著對方的愛情的信物,你就肯定能找到你的另一半,肯定就能夠破鏡重圓。對於李清照和趙明誠來講,他們愛情的信物是什麼呢?就是它們共同所致力的,共同所喜愛終生的文物的收藏、文物的品鑒,這就是他們的愛情信物。
所以我說這個例子是很典型的。
畫外音:
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彌合了,但是他們兩個人誰都想不到,此時的北宋王朝正面臨著滅頂之災。公元1127年,位於宋朝北部的金國長驅直入,攻佔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俘獲,押往金國為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康王趙構即位,成為宋高宗,從此,南宋時代開始。此時,戰亂主要還集中在汴京一帶。那麼,生活在山東淄州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會面臨怎樣的境況?他們花費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會遭遇怎樣的命運呢?
康震:
實際上,雖然當時的戰爭主要地集中在開封地區,但在山東也已經感受到了戰火,總是有一些打敗仗的游兵散勇闖到淄州城裡邊來作亂,趙明誠作為一州之長,平定這些游兵散勇的兵亂,為此還升了一級官職。所以這個戰爭的氣息,戰爭的氣味越來越接近淄州、接近山東。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裡邊講了這樣一句話,說什麼呢?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金石錄後序》
什麼意思呢?聽說金國人已經攻破了京師首都,開封已經被人家佔了。我在房子周圍看一看,心裡邊茫茫然沒有一個依託,為什麼呢?她聽說首都被佔了,被攻破了,她深深地意識到雖然淄州離開封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是滿屋子堆放的這些文物、金石、字畫放到哪裡去呢?該怎麼來處置呢?所以她說:
「且戀戀,且悵悵」,
又感到無比的留戀,同時又深深地感到一種惆悵。
「知其必不為己物矣」,
知道這些東西遲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這當然不是說自己身後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說眼前就可能不再屬於自己。
那怎麼辦呢?總得想點什麼辦法吧。說起來,事情都撞到一起了,也是巧得很,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趙明誠的母親郭氏在江寧去世,江寧就是現在的南京,做官的人,你的父母去世之後,守丁憂,就是這個官職呢就被免掉了,就到江寧去奔喪。李清照和趙明誠就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就是母親在江寧去世了,他們要去奔喪,而當時整個的國家的形勢非常地危急,那你就不能說這是一次單純的奔喪,你得通盤地考慮兩個人的去處,包括很多房間裡邊收藏的文物,到底到哪兒去。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裡邊對整個這個過程有詳細的記載,她說什麼呢?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錄後序》
這奔喪是趙明誠要去奔喪,這既是一次奔喪,也是一次大遷移。知道山東這個地方遲早是要落入金人之手,所以首先他要把在淄州的大批的文物,要轉移到江寧去。你要把這麼大規模的文物通過水路運到江寧,必須要有所取捨,你不可能全都拉過去。那麼取捨的原則是什麼呢?剛才我念那一段,他們說,體積、面積過大的不能裝到車上,不能裝到船上,先排除書籍當中過重和過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這個排除;還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畫,有的字畫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連軸的,比方關於一個主題的字畫,這個太大了,也排除;還有一些是沒有落款的、沒有標記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過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還有一些就是國子監印行的刻本,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書籍,這些書籍比較容易得到,不像那種珍貴的文物,也排除;還有一些比較平常的字畫,也排除。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後,發現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金石錄後序》
就已經都把這淘汰得不像樣子了,還能再裝十五車。我們不知道這個車是卡車,是貨車,還是火車的車皮,牛車驢車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車,你拉上十五車你試試看有多少,那個數量是很大,這也算是忍痛割愛,那也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說奔喪去江寧,其實也是遷移去江寧,主要先是遷移文物,其實也帶有逃難的性質,這是第一點。第二是什麼呢?李清照並沒有隨著丈夫趙明誠南下江寧,跟他一起去。她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她的任務是什麼呢?還有青州,青州還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著。她在《金石錄後序》裡邊寫到: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金石錄後序》
在青州還有十幾間大屋子裡邊藏著,這可不是十五車了,是十幾間大屋子裡邊藏著這些文物。怎麼辦呢?她留下來回到青州料理這些文物,把它們整理好,還有其他的一應家務,等到明年開春的時候再用船運到江寧。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很危險的,也是很大膽的一個想法,就是說趙明誠一個人,當然還有其他的僕人,押運著這十五車之巨的文物從淄州出發,先到東海,就是現在的連雲港,然後再過淮水,再過長江,到達江寧,那路上會不會有遺失,會不會有丟失呢?這讓人擔心。而李清照如果一個人留在青州,那更加讓人擔心。那就意味著那十幾間屋子裡邊的文物那就都歸你處置,不光是文物,你自己還面臨著危險問題。
畫外音: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與趙明誠擁有十幾間房子的各種文物,種類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別說是長途遷運,即使是簡單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與時間。而此時,又恰逢狼煙四起的戰亂年代,身單影只的李清照該如何處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與丈夫團聚呢?
康震:
可是我們說啊,即便他們計劃得再周詳,膽子再大,那些文物也沒能夠保住。就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她不是等著第二年開春才運這些東西嗎,就在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處在動蕩時局中的青州突然發生兵變,青州的郡守被叛軍所殺。
「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金石錄後序》
這是李清照的記載,就是我們原來計劃好第二年開春要運送的那十來間屋子裡邊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為灰燼,一把火全燒完了。那麼她沒有能夠挽救這十幾間大屋裡邊所藏的文物,但是李清照還是拼著命搶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關的一些文物。這個趙明誠有詳盡的記載。
你注意到了沒有,他們夫妻不但文物的保護意識很強,而且他們有很強烈的檔案意識,就是對於這個文物的命運、文物的經歷,他們都詳細地記載。當然有些記載由於年代久遠,可能散遺了、散失了,但是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點點,我們就能充分地感覺到他們對於自己這個文物的摯愛,和強烈的責任心。
趙明誠在蔡襄《趙氏神妙帖》跋當中說,這本《神妙帖》字帖是當初自己在東京的時候花了二十萬買的,那麼兵變發生之後,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蕩然無存,只有我的老妻獨自攜帶著這幅字畫逃了出來,她剛剛逃出來乘船南下過鎮江的時候,又遇到強盜搶掠,她依然懷抱著這幅字帖,躲過了強盜的搶掠。所以他說,這幅字帖能夠保存下來,真是皇天護佑,那真是神妙。他講的是神妙帖的遭遇經歷,但是由神妙帖我們能看得出來,李清照當時的處境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她雖然沒有能夠把所有的文物保護下來,但盡到一個弱女子所能盡到的最大的能力保存了一些文物。
畫外音:
歷經劫難,李清照終於趕到了江寧,與丈夫趙明誠重新團聚了。而此時,剛剛成立的南宋政權急於用人,任命趙明誠擔任了江寧知府。江寧,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此時正處在與金軍隔江對峙的戰線前沿,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麼,在當時這樣一種很危難的時局下,趙明誠與李清照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是否與在青州、萊州和淄州的時候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趙明誠在淄州做知州的時候他不就是到處尋訪字畫兒嗎,你想現在都什麼節骨眼上了,朝廷都讓你做江寧知府,那不是一般的期許,他這個注意力就是還是永遠地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邊。說來其實非常可笑,想當初年輕的時候沒錢,我們講過他跟李清照到當鋪裡邊把自己的衣服典當掉,然後呢,買這個字畫,有一次碰到一幅很好的字畫買不起嘛,看了兩個晚上又給人家還了,這是年輕的時候。到了後來做了官有了俸祿了,就把這個俸祿除了吃飯、穿衣服必須之外,全部都用來買了文物。現在不一樣了,東南重鎮的郡守,四品大員,可能有點兒不太想花錢了,有時候啊就仗著自己是高官,文物收藏界的大腕兒,老著臉皮呀,就把一些字畫留下來了。他有一個表親的兒子叫謝伋,這謝伋手中有一幅畫兒,叫《蕭翼賺蘭亭圖》,寫的是當時這個蕭翼怎麼從朋友的手中把《蘭亭集序》這個字給騙出來的,就是畫的是這個故事。謝伋人家帶著這個圖路過江寧,給他看,一起欣賞,他可能就給人家說這個太好了,留在家裡頭我好好欣賞欣賞,一留二留三留的,留得就沒迴音了。他原來的好習慣是在家裡看上兩個晚上,實在沒錢,第二天趕緊還,現在好傢夥,他是江寧知府,你能到他們家說是你看完了沒有,我明天還要回家呢,你給我帶上。就留下來了,這是趙明誠。
那麼李清照呢?是不是還是一邊烹茶,一邊欣賞字畫呢,還是不是保持著以前那樣一種很清淡的、很高雅的生活狀態呢?我們說顯然不是。其實啊,就在這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裡邊,李清照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首先是國都被攻破。第二,國家滅亡。第三,他們在青州的文物全部被毀。第四,他們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以前她的生活是很安定的,很富足的,是非常有品位的,現在顛沛流離來到了江寧,來到了南京,錯認他鄉是故鄉,那麼這樣一種顛沛流離的他鄉的感覺,對於李清照這樣一個非常敏感的詩人、文學家來講,那是非常痛苦的。
宋代有一個人叫周輝,他在筆記雜史《清波雜誌》第八卷中記載:
「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周輝《清波雜誌》
什麼意思呢?從這一段的記載裡邊看得出來,李清照在江寧的時候很不愉快。每次到了下大雪的時候,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到城樓上去尋覓詩句,實際上就是登到高樓上遠望來作詩。每次寫了詩之後還要邀請她的丈夫趙明誠一起來唱和,「明誠每苦之也」趙明誠為這個事兒很苦惱。
為什麼呢?我想肯定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畢竟他是江寧知府,有很多的政務要處理,他不可能每次在邀請的時候他都必須得去,他覺得這個時間抽不出來,可能第一很苦惱。第二,就是時間抽出來了,下了大雪了,李清照把詩作出來了,趙明誠能不能和上這個詩,也是一個問題,他才華不及他的夫人,所以這可能也是「苦之」。第三就是說,既沒有時間又沒有才華來寫詩,還要陪著她登到樓上去,那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他很理解他夫人這個時候的苦惱,他願意陪著她登到樓上去,聽她讀她所寫的詩。
所以歷史上的一些材料,我們去理解它的時候,一定要品味它內在的含義,看上去是「每苦之」,如果他壓根兒都不去,他苦什麼呀?你叫我去,我就不去,是吧,我一個月去一次就行了,一下大雪你就登到那樓上去寫詩,又知道我沒你寫得好,是不是?他說「每苦之」就是說他陪著她去了,他為這個事而感到有點困惑,有點不情願,但是他還是去了。
所以我們覺得李清照在大雪天上到江寧的城樓上去寫詩,肯定不可能再寫那些踏雪尋梅的詩了,家庭和國家的變故在她的思想情感上帶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劉伯溫
※百家講壇 《水滸智慧》第一部
※百家講壇: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道光
※百家講壇——《大唐巾幗傳奇》1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解說詞
※清明的由來--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