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1

【轉】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1(2014-02-26 13:32:42)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太極名家

向愷然(1889一1957),中華民國時期武術著作家。字向逵,筆名平江不肖生。湖南省平江縣人,祖籍湘潭。6歲即從私塾先生習文學武,攻地方名拳巫家拳。少時父輩勉勵其習文為官,而他卻欽慕古代遊俠的為人。稍長,又接受些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則自號「不肖生」,並以此為筆名。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時年16歲,即東渡扶桑,考入東京宏文書院攻讀政法。在日結識了長沙旅日同鄉留學生王志群。王精拳技,尤擅「八拳」,曾力挫日、俄武師,人稱「拳王」。愷然以王為師習武。1912年(另說1911或1913)回國,所著《拳術》問世。1913年,由湖南省政府支助,在長沙與其師王志群一道創辦「湖南國技學會」,從事武術研習和推廣工作。

應程子楷軍長之邀,任第一軍軍法官。數月後,程子楷被袁世凱驅趕下台,他亦失去軍職。同年,因受督湘湯薌銘的威脅,再次東渡,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深造。他練拳不輟,認為中國武術是強種強國之瑰寶,應該提倡。留日期間,出版了新著《留東外史》,後又著《留東新史》。

1916年學成回國後,全力倡導中華武術。次年在上海創設「中華拳術研究會」,並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一書尤負盛名。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該書一段故事改編的電影《火燒紅蓮寺》曾風行一時,且成為民間藝人演唱說書的藍本。1931年回長沙。1932年任湖南省國術訓練所秘書兼教育長。曾四處奔波,延聘全國武術名流來湘傳授武藝。1934年調省會民眾國術俱樂部工作,籌辦湖南省第二屆國術考試,為湖南省武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38年赴安徽任二十一集團軍總辦公廳主任,並一度任安徽大學教授。1948年返湘,任省政府參議。1949年隨程潛將軍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任湖南省文史館員、省政協委員、省文聯會員。1956年被遴選為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觀摩表演大會裁判委員。在與賀龍元帥交談中,欣然允諾撰寫《中國武術史》一書,但不久病逝。

愷然先生一生著作頗豐,尤以撰寫武俠小說著稱。作品還有《俠義英雄傳》、《江湖大俠傳》、《鐵血英雄傳》、《霍元甲傳》、《玉鐲金環錄》、《百鳥朝鳳》以及《國術理論》、《拳術傳薪錄》、《拳術見聞》、《拳師言行錄》、《太極經中經》與合著《國技大觀》等數十部。

其著述立足於弘揚中華武術文化,充滿愛國激情,以系統介紹中華武術流派、淵藪為宗旨;小說內容雖有渲染加工,但並非向壁虛構,往往實有其人其事;文筆流暢,可讀性強,很少有庸俗之筆墨。

【轉】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1)

  前清丁未〈注一〉年間,我在日本,會見一位直隸朋友。就聽他說起北方練拳術的人,有幾個大派別:一派是練八卦拳的,一派是練形意拳的,一派是練太極拳的,還有一派練岳氏散手拳的。後來由岳氏散手又產生一派:謂岳氏連拳。此外,雖尚有不少的家數,然練習的比較人少,不能自成一派〈注二〉。我當時聽了這些話,不過知道有這些名目罷了。究竟各派是些什麼手法,彼此分別之點在什麼地方,因那位直隸朋友不

能一一演給我看。無從知道。

直到民國癸卯年〈注三〉,遇見李存義的弟子葉雲表、郝海鵬,才見著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極拳仍是不曾見著。不過曾聽得葉郝二人說起太極拳意義,使我增添了許多嚮往之心罷了〈注四〉。經過了若干年,只是沒有機會遇著太極拳練得好的朋友,不但無從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達不到這個目的。

  到乙丑年〈注五〉五月。幸有一位陳微明先生,從北京來到上海。以所從楊家學得的太極拳,設一個致柔拳社,專教人練習〈注六〉。我得這個機會,才從事研究了幾個月。

不料正在研究的時候,二十年前教我練拳的王志群先生也到了上海。我這時與王先生已有好幾年不曾見面了,一向只聽得王先生在北京專心研究太極拳,因為原來根底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於是又從王先生研究。

論王先生所練的太極拳,與陳先生所練的本屬一家。陳先生的師承是楊澄甫,王先生的師承是吳鑒泉,兩人都是楊露禪的再傳弟子,當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兩人所傳授的拳式,各自不同。我當時很是疑惑,不敢隨便判斷誰對誰不對〈注七〉。我既以研究拳術為目的,自不能存黨同伐異的心,何況同是太極拳術,又是同出一家呢〈注八〉。只以研究便利的關係,因王先生住在我家,便專從王先生研究,也時常與陳先生推手。奈不久離了上海回湖南,在湖南找不著練太極拳的人,沒人和我推手,只好獨自練習。

   戊辰〈注九〉七月。我跟著湖南的軍隊到了北京。此時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遷都南京的關係,北京市面漸就蕭條。影響所及,連幾個練太極拳有名的人物,如楊澄甫、吳鑒泉等,都跟著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會見的幾個,雖也是北方有相當聲望的人,如許禹生〈注十〉、劉思綬之類,對於太極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練架式,類似吳鑒泉傳授者為最多,我於是又從許劉兩人研究了些日子。許君以吳楊等專練太極拳之人皆已南去,他辦了一個體育學校,找不著教太極拳的好手,就託人在河南溫縣陳家溝子聘了一位姓陳名積甫的來〈注十一〉。

  相傳楊露禪當日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太極,他的師傅叫陳長興。從陳長興到現在,代有傳人。此刻陳家溝子的人,少有不練拳的,練的都是太極,沒有第二種拳在那地方流行。體育學校請來那位姓陳的,年齡不過四十歲,是從小專練太極拳,不曾練過旁的拳。到北平後,除在體育學校擔任教授而外,還有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裡去教,我聽說這們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見一見。

  這日由許君介紹,在體育學校會面,並見他練了拳、推了手,還和他談論了好一會。不會他倒也罷了,會過之後使我更加了疑惑起來。因為他這地道的太極拳,不僅和吳鑒泉傳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楊澄甫所傳授的比較,也全不是那門一回事,連拳譜上的名目也不一樣。

  吳楊兩家所傳的姿勢,雖有分別,但是起手都是一攬雀尾為名稱。就是孫祿堂從郝維真所學的起手名懶札衣,也與攬雀尾的音相似。不管是誰的音轉變了,總還是這個音調差不多的名稱。至於陳積甫練拳起手叫做金剛搗碓,雖也有懶札衣的名目,惟手法身法與吳楊兩家的攬雀尾,孫祿堂的懶札衣,都無相似之處〈注十二〉。且全式名稱不同之點甚多,如青龍出水、雙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後招、鐵叉、切地龍、當地炮等名稱,皆吳楊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閉,稱六射四閉,單鞭稱丹變,倒攆猴稱倒捻耾,肩通臂稱閃通背,右起腳稱右插,左起腳稱左插,轉身蹬腳稱蹬一根子,抱虎歸山稱抱頭推山,雲手稱運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動作方法,亦多不類〈注十三〉。

  再看他推手,只有同邊活步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個左腳向前,一個右腳向前,掤擠進一步,捋按退一步。我問他推手共有幾個方式,他說就是這一個方式。我又問沒有站定不動腳的推法嗎,他說沒有。我又問他沒有四隅進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嗎,他也說沒有。我想這就奇了,楊露禪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到此不過三傳,何以與陳績甫的相差這們遠。

   楊家練習的方式,倒比較的完備〈注十四〉。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最初彼此都用單手搭挽,使站走靈活,次則按掤擠捋按四手,彼此都用雙手兩腳站立不動,僅以身手進退,又次則活步進退,再次則向四隅進退,名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漸次繁難。務使練習的人能進退隨意,緩急皆由自主,不受制於人。若僅一同邊活步之方式,初學者不易粘走,而練有相當程度的,覺得其活步容易討巧,腰腿難得有真功夫,至於欲求深造的,則又嫌其太簡單。

  太極拳的原理和其它之拳術不同。太極注重粘走,所謂於不丟不頂中討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丟,走即是不頂。此理說的容易,做到實難。一部份之粘走尚易,全體之粘走尚難。欲全體粘走如意,則非有大捋不為功。按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注十五〉。

   以我個人近年研究太極拳之結果,深信拳理之精細、拳法之周密,及練習之有益無損,此非他種拳術所能及。

   近年來政府提倡武術,設國術館於首都,各省也遍設分館。首都國術館中,分武當少林兩門。武當門即以太極拳為主體,因此太極拳的勢力漸漸侵到了南京,練習的人日漸增多。然首都經過一次武術比賽之後,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的多未勝利。而北平方面所去應試之人,其得勝利者雖十之七八也曾練習太極,但在報名時,卻未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國術館考試武術時。報名者須聲明曾練何種武術,以何種為專長。〉因之一般人對太極拳懷疑者極多。

原來反對太極拳的人,不待說益發振振有詞。即平日也曾練習太極,對太極有相當認識的,也懷疑太極不能致用。我是最相信太極的人,在這時不得不將我個人對於太極拳的經驗及心得說出來,或者可以解釋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並可以供同好的參證。篇中時有文言口語雜操之處,隨手寫來,但求達意,不及修改,閱者諒之。

  我覺得太極拳在各種拳術中為最難致用之一種〈注十六〉。什麼原故呢?

練他種拳術的人,工夫即算不深,只是練過拳的必有相當體力,比較未經練過的強健。惟練太極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練一年半載,體力並不見得比尋常的人發達,許多體力既不比人強。而太極拳的用法,又遠不及他種拳式之簡易,易於領會。無論初學的人,就是對太極拳用過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卻照一定的規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將太極拳一手一手的用法,從頭至尾解釋出來,恐怕能辦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領會自己所練太極拳的手法,卻如何能使用呢。

練他種拳術的,和人比試起來,縱然不能把平日所學的手法,絲毫不亂的使用出來,然因其平日練習時橫衝直擊,成了習慣,只要利用這種習慣,再繼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敵制勝。練太極拳的則不然,平日練習以緩慢為原則,以毫不使力為要義,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連綿不斷,雖搬攔捶、指襠拳等手用法,似已顯明,然練習時不是斷勁,用時自難得力〈注十七〉。

  人類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衛及抓攫人的知能。即不知拳術為何物的小孩,他們有時相打起來,也知道劈頭劈腦的舉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閃開和還手。練太極拳沒練到能致用的時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試,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時甚至連那本來具有的自衛抓攫的知能都沒有了。擺出一個一成不變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擊。舊小說中常有隻有招架的工夫,並無還手之力的話,練太極拳不曾練好的人,並招架的工夫也沒有,因為太極拳裡面就沒有尋常招架的手法。然則沒有招架的手法,難道人家打來,不招架任憑人打嗎。

  要解釋這問題,先得明了太極拳的原理。他種拳術的名稱,每有與拳術無甚關係的,惟有太極二字,完全包括了這種拳術的意義。

太極就是一個圓圈,太極拳也就是由無數的圓圈聯貫而成的一種拳法。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這個圓圈,離了這個圓圈,就違背了太極的原理。再精細一點說,不但舉手投足,不能離圓圈,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圓圈。

太極拳的招架,便是攻擊,攻擊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攻擊人的,斷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招架。因為手手處處皆是圓圈,就在這一個圓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擊,工夫越深,圓圈越小,有時尚不見其轉動,已盡招架與攻擊之能事。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在推手的時候,十分注意聽勁的工夫。聽勁的名詞為太極拳所專有。其意義並不是用耳去聽,乃是用皮膚去聽。質言之,便是練習觸覺,使之靈敏,皮膚能聽得敵勁之來路方面,即順著來勢以半個圓招架,半個圓攻擊。太極拳論中所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

  因之練習太極拳的人,其好勇鬥狠的習氣,及希圖嘗試的心理,都不及練他種拳術的人濃厚。與同道的推手,雖也是練習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規則,與平常比試不同。推手時的本領,不見得便能在與人比試時完全使用得著。在練習的時候,既不常與練他種拳術的作友誼比試,曾練過十年八載之後,已享有相當之名望,或已身為人師,益發不敢輕易與人比試了。這是練太極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練他種拳術的人,雖也有免不了這種毛病的,卻不似練太極拳的這們普遍。即如楊澄甫受祖傳的太極,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論他的本領,北平武術界的人誰也不敢批評他一個壞字。楊家的太極拳架式,比較吳鑒泉所傳的開展,步馬也寬大,練習起來容易增長內勁。楊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氣力也自不小,應該能藉這個祖傳的拳術,稱雄一時。然我到北平後,調查的結果,楊澄甫的聲名,在北平的武術界中知道的確是不少,只是本領到如何程度,卻少人知道。因為缺乏臨陣的經驗,本來練太極拳,非有臨陣經驗不可。太極拳更是需要極多之臨陣經驗,不然總難有把握。練太極拳的人,萬不可忽略臨陣經驗這一層〈注十八〉。

  拳術從事比試,誰也知道少不了一個快字,何以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卻是越慢越好呢?這道理在練他種拳術的人,固多不免懷疑,就是練太極拳的人們,也是不明了的〈注十九〉。

  須知太極拳的架式,全是練體,是做拳術的根本工夫。如何謂之根本工夫呢?第一是虛實得分別清楚。王宗岳太極拳經曰: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已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所謂雙重,便是虛實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練太極拳的人,解釋雙重的道理,多以為兩腳同時著地即謂之雙重,一腳虛、一腳實便不是雙重,兩手同時打出為雙重,一手虛一手實即非雙重,若只如此,則雙重之病有何難悟。豈有數載純功,尚不能領會這一點兒道理。

  以我經驗所得,豈僅兩手兩足有雙重,即一指之微,尚應將虛實分別清楚。如以一指著人,不會分別虛實,即犯雙重之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至踵,循環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越密越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雙重之病。是這般練習,如何能快?是這般練一趟,比隨便練十趟二十趟有進步。

  第二是增長的勁,太極拳既不像他種拳術用力,難道與人比試起來,真箇一點兒力不要,能將一個百多觔重,並有武力的人打倒嗎?經中有四兩撥千觔之語,不過形容少力勝多力的話,然也得四兩之力,不能說毫不要力。練太極拳時,是絕不用力〈注二十〉。若動作太快,隨隨便便,和他種拳一樣,不過幾十秒鐘便完了,如何能增長內勁?因其動作很慢,又一氣到底,中間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鐘以上的時間。四肢百骸不住的運動,自然能將氣力增長起來。似這般增長氣力,與練他種拳術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長的氣力,完全不同。這種氣力,行家稱為內勁,是全身活動的,要在全身什麼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於這一個地方,不一定限於肩背手足。這種內勁,著在敵人身上,也與尋常的氣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觸電。

  還有一層,必須緩慢的道理,也是我們研究太極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並將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極拳經所說『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的道理。它種拳術雖也有氣沉丹田說法,只是練習的時候,斬眉努目、百脈僨張,將全部的氣提上惟恐不及,何嘗能整個氣沉丹田,即有之,亦不過將氣悶住,或用意下沉而已。

  太極拳相傳為遼陽張通,於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當,夜夢玄武大帝授於拳法,且以破賊,因名其拳為武當派。傳宋遠橋、張松溪等七人。按:張通字均實,元李儒者,工詩詞、善書畫,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為人,絕意仕進,修道於寶雞山中,山有三峯,因自號峯子。

  中國道家吐納導引之術,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處,一居頭頂,道家認為藏神之地。故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崑崙即以喻頭頂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認為蓄炁之地,三居臍下。道家認為藏精之地。虛靈頂勁者,乃頂欲虛靈。所謂存神上丹田,屏寂思慮,氣沉丹田者,乃沉氣臍下,欲其充實。黃庭經云:呼吸廬外入丹田,審能行之可常存。蓋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達臍下,故肺量窄狹,排泄力因之薄弱,影響壽命極大。

  太極拳亦可稱為道家導引方術之一種。道家吐納之術,多為坐功,導引則為行功,不論坐功行功,其要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納氣下丹田則一。老子為我國道家之祖,嘗曰虛其心、實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虛,下丹田欲其實之意。如練習架式時,動作過快,心思必散亂,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效。

   我們須知道太極拳之所以異於他種拳術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別,全在練習時能注意到存神納氣。故經文中又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練習的人,若不知在這上面用工夫,專註意於身法步法之運用,則與外家拳有何區別?

以我個人練習的經驗,最好於練習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鐘練習靜坐〈注二十一〉。此種靜坐法並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竅〈注二十二〉。只要屏屏寂思慮,務使萬緣都凈。做腹部呼吸,氣納下丹田。靜坐後,再從容練習。在練習的時候,最要注意的是滿身鬆散〈注二十三〉,不可有一寸許著力之處。其轉動屈伸仰俯周旋之態,一如落雲行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從起手以至結尾,不得有停頓處。有稜角處,也不得忽急忽緩。

更不得和練外家拳一樣,想像某手系如何使用,攻擊敵人何部,應如何發出方為得力。此類想像為練他種拳術時所不可少,惟練太極拳則萬不宜有此,若想像便自己限制自己的進步,其結果必至所想像的完全錯誤,就想得一部份效力。

如練他種拳術的人之或專善用肘、或專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極拳皆系圓圈組成,在一趟架式中,就原來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可以說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的人,欲從一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掛一漏萬,是不啻自己將攻擊招架方法的範圍縮小。

  我嘗見有以太極拳教授徒眾為業的,因徒弟詢問架式中手法用處,他勉強解說,謂扇通背是用手招架敵人的手,左手向敵人胸膛打去,海底針是以右手食指戳敵人肛門,肛門又稱海底,所以謂之海底針。嗚呼!如此解釋太極拳用法,則太極拳的用法,豈不是極笨極無理嗎?!此種人可說是根本不明了太極拳的原理!

或有問曰:誠如爾所說,太極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練習時又不能想像如何攻擊招架,卻用什麼去和人比試。我說我們練習拳術的人,無論是練太極拳,或其它拳術,都應該知道這個快字意義,不是兩手伸縮迅速謂之快,也不是兩腳進退迅速謂之快。同具一樣的手腳,伸縮進退迅速的程度,除卻老邁龍鍾,及疲弱殘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遠。須知快慢的分別,重在兩隻眼睛,但是同具一樣的兩隻眼睛,卻又有什麼分別呢?就在看機會能迅速與否。敵人沒露出有可乘的機會,手腳儘管打到了他身上,不僅不發生效力,每每轉予敵人以進手的機會。

  兩人對打時,如何謂之機會呢?在敵人失卻重心的須臾之間,便是機會。兩眼看到了機會,趁這機會進攻,便能將敵人打倒么?仍不一定〈注二十四〉。還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有效。因敵人的重心雖失,然須審其偏差所在,從何地進攻,向何方衝擊,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嘗審度停當,敵人原來已失之重心,有時轉因受攻擊而得回復。

兩人相打之際,可以進攻之機會,彼此皆時時可以發生,只苦於以兩眼不能發見,有時發見稍遲,則機會已過,有時因攻擊之地位及方向錯誤,雖進攻不能發生效力,也是錯過了機會。練推手聽勁,就是重在尋機會,及練習何種機會,應從何地位何方向進攻,兩眼能不失機會,進攻又不能失機會方向,便是武藝高超,全不在手腳如何迅速。分別工夫的深淺,武藝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機會不明方向地位,只算是蠻打蠻揪。

在練他種拳術的,每有自恃氣力剛強,練就二三手慣用手法,不顧人情如何,動手就一味橫衝直擊,屢能制勝,因而成名的,練太極拳的,卻根本上不能產出這種人材。

  太極拳之所以練不用力,於練架式之外有數種推手方法,就是要練習的人,從拳術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動作,學外家拳打樁板推砂包等動作。

或問練太極拳時候,若以餘力兼練打樁板推砂包等動作,應該祇有利益,沒有妨礙。

我說如何沒有妨礙?並且有絕大妨礙!因為太極拳以圓活為體,所以在練習架式的時候,務使全身鬆散,久久自能圓活無礙。有一寸許處著力,則必停滯,何況打樁板推砂包專用蠻力呢?

練太極拳所得的是彈勁,打樁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極拳最忌直力。原富有直力者,練太極拳尚須漸次使直力化為彈勁,必完全變化之後,方能得太極之妙用。豈可以練太極的時候兼練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問練太極拳的素來不注意樁步,練習架式時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緩,和人比試起來,每苦下部不穩,容易受敵人牽動,打樁板推砂包的結果不能增長直力,誠有妨礙於太極圓活之體,若祇兼習站樁步,使下部增加穩實的程度,應該是有益無損,究竟如何呢。

我說萬不可有此畫蛇添足的舉動,須知下部穩實與否,全繫於練習架式時,是否能實在氣沉丹田,如練有相當的工夫,確實能於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氣沉丹田,則下部決無不實之理。

還有一層道理,應當明了。和人比試的時候,其所以容易受人牽動,或被沖退,其病並不在下部不穩,實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腳能活,則站走隨意。沒有與敵人相頂撞的時候,又何至有牽動下部與被敵人撞退之事。

分享:

0

喜歡閱讀(4) 評論 (0) 收藏(0) 轉載(1)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轉】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打手歌》探釋(12)
推薦閱讀:

北京吳式太極網
張志俊太極拳研究網-快慢相間才是太極拳—張志俊
太極拳教程 如何把握太極拳的要領
練太極拳常見病——膝病
再解太極圖/羅永平

TAG:太極拳 | 先生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