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與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溝通
|
||
|
試著與孩子交朋友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頑劣叛逆,家長們常常懷念他們幼年時聽話、乖巧的模樣。隨著心理的成熟和發展,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將人際關係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同輩群體中。為了顯示自己的成人感,他們往往會疏遠父母。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往往一時難以接受孩子因為成長而對自己不再那麼依賴。與此同時,思維方式的差異等客觀原因,也使得兩代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彼此缺乏互相的理解和認同,溝通起來困難重重。
周燕江建議,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自立意識明顯增強,父母要想與其進行良性溝通,必須將其作為成年人加以對待,並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尊重,運用共情的能力,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平等交流。
關鍵詞1:信任
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前提,它具有雙向性。父母要想獲得孩子的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是放低姿態,坦誠自我。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父母往往以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權威形象出現。這種傳統延續至今,大多數的父母自我壁壘性強,不願意向孩子敞開自己,習慣用「你不能做」、「你應該做」的句式教育孩子,這種強硬的命令式口吻,往往會帶給孩子一種被打擊、被輕視的不平等感。
要想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父母應抱有一種與孩子平等做朋友的意願,以開放、民主、自由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青春期時遇到的困惑、做過的傻事、遭遇的壓力,甚至心儀的異性,展現一個真實的、不完美、可親近的家長形象。
美國經典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中,母親麥琪為了拉近與女兒卡蘿爾的關係,主動坦白了年輕時做過的囧事,順利地讓女兒接受自己成為朋友。可見,蹲下來與孩子處於同一高度,以平和的姿態與其交往,將真實的自己呈現在孩子面前,這才是信任之道。其實,父母敞開自我,也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與支撐,獲取愛的力量。
關鍵詞2:尊重
信任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但是作為獨立個體,每個人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間。
青春期的孩子都願意將自己想像為成人,父母要理解這種心理,並像對待成年人一樣給予其充分的尊重,相信他們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成年人,為人處世的稚嫩與不足必然存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觀察,從側面感受孩子的情感、行為,再給出自己的建議。任何強行干預、直接侵入的行為,比如翻動日記、偷看手機等,都會讓孩子覺得被輕視、被侵犯,從而失去對家長的信任。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要做到客觀評價孩子行為的對錯,不能簡單地將錯誤都歸咎於孩子,類似「都是你的錯!」、「我覺得你不行!」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極度反感。
關鍵詞3:共情
「共情」是指一種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在青春期教育中,父母也要做到共情,即理解孩子當時當下的情緒。
比如說,孩子向父母抱怨「這道題目好難啊,我怎麼做也做不出來!」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可以有兩種:一種是:「肯定是你沒動腦筋,自己再去好好想想!」另一種是:「是的,這些題目確實不容易,你再嘗試著動動腦筋,好嗎?」在前一種的回答中,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無視他們的苦惱,將問題推回給孩子,使其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後者,則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孩子的困難,安慰並鼓勵他們再次進行思考,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
兩種立場和態度完全不同的回答,孩子由此得到的心理感受自然也會不同。顯而易見,充滿同理心的回答,容易打破與孩子的隔閡,有利於雙方進行深度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敏感、易怒的心理特點,一旦他們在家庭無法得到理解和認同,那麼他們會漸漸向父母關閉心門,轉而選擇向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網路等傾吐自己的痛苦,由此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典型案例
如何將以上的親子溝通原則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周燕江結合青春期「偶像追星」和「網癮」兩個常見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
案例一
偶像追星
我們的身邊不乏一些痴迷的粉絲,他們在機場徹夜等候為偶像接機,在偶像見面會上瘋狂尖叫,掏錢支持偶像的演唱會……其中,青少年無疑是粉絲群體的主力軍。相較於成年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熱情來追星。
通常,父母大多不會支持孩子的追星舉動,還常常導致家庭矛盾的不斷發生。事實上,偶像對於孩子具有特殊的意義,偶像是孩子理想中的自我,他們通過偶像來標榜自我。當孩子的追星不可改變的時候,父母不妨嘗試著去接受,並加以利用,引導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崇拜偶像一定是有其原因的,父母可以嘗試加以了解和理解。除了美麗和帥氣的外表,偶像吸引他們的一定還有其人格特質和個人魅力。比如,有的明星堅持夢想,非常敬業,熱衷公益……這些都是值得青少年學習的品質。家長可以加以利用,引導他們學習偶像的良好特質,並找到在學業內外的成功動力。
總之,在孩子追星的問題上,父母需要利用偶像的積極面,鼓勵孩子學習偶像的優點,完善、發展自己。片面的打擊或是禁止孩子接觸偶像,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只會引發反叛心理。此外,父母還可以通過及時了解孩子的偶像,從側面掌握孩子的價值觀、審美觀和對事物的看法,從而和孩子拉近距離。
案例二
戀網成癮
網路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與網路的頻繁接觸,使得青少年中戀網成癮的比例居高不下,有的甚至投入了大量的金錢,還荒廢了學業,使得家長憂心忡忡。
事實上,要想完全阻斷孩子與網路的接觸並不現實。避免戀網成癮,控制青少年的上網時間成為必要的手段。建議在孩子上網之前,父母就可以與其就上網時間做好事先的約定。因為對於預設的規則,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如果等待孩子上網上到一半再加以制止和限制,通常孩子很難聽進去。
網路是把「雙刃劍」,通過網路,家長也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其實,可以嘗試運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與孩子形成積極的互動,不僅可以關注孩子的動向,家長也可以寫下自己對於生活點滴的感受,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從而產生親近感。此外,父母還可以多逛逛孩子喜歡的網站,了解他們的關注熱點,在親子的互動中激發共同語言,深入孩子的世界,實現無障礙溝通。
本版撰文實習生周盈之見習記者曹之光
推薦閱讀:
※三觀不一致,怎麼在一起 | 親密關係溝通指南
※一流的銷售員,一定是一流的溝通高手
※職場溝通:13大技巧笑傲江湖
※十個溝通辦法 可做到善解人意
※當眾講話的4個階段以及其四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