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改變命運,先請改變性格!

有風格者,必有原則;有原則者,必有信念。

「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運;要想改變命運,先請改變性格。」這句話曾是我的座右銘,也是我經常送給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前半句「性格即命運」,並非我的發明,而是希臘早期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名言。後半句則是舉一反三的心得,願與大家分享。

首先,命運原是無可奈何的遭遇,如窮達順逆。通常我們在順境不知感恩,在逆境則怨天尤人。然而,真有命運這回事嗎?人真的只能被動地接受命運的擺布嗎?赫拉克利特冷眼旁觀,發現問題關鍵在於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了處世態度,再決定了各種幸與不幸的際遇。譬如一個人喜歡冒險,最後遇難而死;一個人忠厚老實,終於受人器重。因果之間,有跡可尋,而絕不是偶發的命運可以解釋的。

但是,性格又是怎麼回事?「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似乎是經驗之談;「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格言。如果性格是與生俱來的,同時又無法更改,那麼,即使接受「性格即命運」,同意性格可以造成命運,或命運由性格所塑成,終究還是於事無補。因此,赫氏的警語提醒我們的是第一步:在面對任何遭遇時,要回到主體作自我反省;換言之,不必怨天尤人,卻要看看自己的性格是否罪魁禍首。

第二步,則須較為積極,尋找改變性格的方法。性格包括性向與風格。性向是天生的,風格是後來形成的。因此,就性向測驗而言,結果往往大同小異,從三歲可以看到八十歲。譬如人的血型、星座、命宮,都會顯示一些消息,助人了解自己。不過,真正重要的卻是風格。風格是成長過程中,由經驗所得的啟發,或由父母師長所得的教誨,綜合而成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念。

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就只能靠著本能與經驗去摸索,很難脫離生命的當下困境,更談不上追求人生的高尚目標了。若是接受教育,則情形大不相同。我國古代小孩七歲入學,稱為「啟蒙」,好像啟開了蒙昧,進入光天化日,正是絕妙的比喻。後來更把讀書的目標定在「變化氣質」,意在造就一個新人。

當代英國哲學家懷德海(A. N. Whitehead)對教育有獨到見解,他說:「教育即是風格之培養。」受教育的目的不在職業訓練,更不在肯定「知識即權力」,而在於讓一個人立身處世,可以養成自己的風格。

有風格者,必有原則;有原則者,必有信念。人生一切不能全靠實驗或證明,我們也不可能在辨明人生意義之後,才去生活。因此,教育過程之中,必須敞開心胸,同時也須勇於抉擇信念。否則無以確立原則,也無從表現風格。蔣夢麟先生在《西潮》一書特彆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保持熱忱、信念與勇氣;大學的目標則在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由此可知,透過教育,可以培養風格。這是每一個人可以而且必須自己負責的事。風格一旦形成,先天的性向也隨之改變其表達方式,然後人的整個「性格」不是可以走在自己選擇的方向上了嗎?改變性格之後,命運也將隨之不同。換言之,教育決定了人的一生。這種觀念顯然較為樂觀,值得我們努力一試。

還有第三步。萬一所有的努力都與我們的預期相反,好像徒勞無功一樣,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這時還有最後一張王牌,那就是:即使我們無法改變命運,但我們仍然可以改變我們對命運的態度。如果我們以理性的、坦然的態度接受命運,毫無怨尤與恐懼,同時繼續按照自己選擇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去生活,那麼命運的一切威脅與壓力都將立即化解。也只有做到這一步,人性的尊嚴才可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幽黯的大地。


推薦閱讀:

是否真的無法改變註定的命運
第二節  主動改變命運的方法
你為什麼沒錢?看懂了你就能改變!
好的習慣決定你人生的高度,培養這20個好習慣改變你的人生命運!
名字為什麼能改變命運?

TAG:性格 | 命運 | 改變 | 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