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草書《唐詩九首》賞析

王鐸草書《唐詩九首》賞析作者:·王 宏·時間:10年10月26日

王鐸《草書唐人詩九首》(局部)654×34.5 cm 綾本 首都博物館藏王鐸(1592—1652),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十樵、石樵、黃樵、痴庵、雪山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十四歲開始讀書,十六歲入庠,三十歲中舉,明啟二年三十歲中進士,授翰林編修等職。清兵入關後,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東閣大學士。順治三年仕清,為《明史》副編修,後為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順治九年病逝故里,贈太保,謚文安。王鐸一生博學好古,不僅工詩文,尤善書法與繪畫,以書法聞名於世,其書法諸體皆善。王鐸楷書初學鍾繇,又學顏真卿及柳公權,筆力洞達。小楷書得鍾繇之疏宕,大王之秀逸,參與己意,獨樹一幟。王鐸行書草書為世人所重,又以草書成就最高,本帖所選王鐸草書《唐詩九首》,集中展現王鐸草書的藝術特點。《唐詩九首》無署年,紙本。凡七十九行,共三百七十八字。縱三十四點五厘米,橫六百五十七厘米。北京首都博物館藏。《唐詩九首》內容為:岑參《寄左省杜拾遺》、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王維《過香積寺》、杜甫《秦州雜詩》、杜甫《禹廟》、杜甫《春宿左省》、杜甫《洞房》、杜甫《驪山》、王維《終南山》九首唐詩,該帖集二王風格,吸收宋黃庭堅、米芾之優點,摻入唐人狂草之法,自出機杼,將草書推向新的高度。細觀幅整幅作品,大氣磅礴,神采飛動,多姿多彩的韻律感,極具衝擊力和震憾力。筆法以中鋒為主,八面出鋒。在圓轉中回鋒轉折,注重含蓄,同時參入折鋒,增強勁健之勢。王式筆法在《唐詩九首》中,完美地體現了高古雄強的審美情趣。其結體緊密,連綿飛動,姿態欹側,奇險恣肆;王鐸善用墨。首創「漲墨」之法。其用墨濃、淡、干、濕變化無窮,結合用筆的徐、疾、提、按,形成了強烈的律動感。他的「漲墨」法,拓展了書法用墨的表現空間,提升了墨的情趣化張力,對清以後尚趣派書法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詩九首》的章法,奇在對作品空間黑白的分割上,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通過點劃的斷連,排列的參差,字形的錯落,行列的疏密,行筆的輕重,來表達熾熱的情感。

王鐸草書飛騰跳擲,縱橫捭闔,大氣磅礴,以雄強的筆力,奇詭怪異的體勢,酣暢淋漓的墨彩,表達了大起大落、洶湧激蕩的情緒和心境。

丁亥初秋於長沙


推薦閱讀:

斷句原文、翻譯及賞析
日本國寶級茶具賞析(上)
元曲賞析(四)
解答古詩詞賞析題不忘「四看」
李嘉城命理賞析!富貴自天來

TAG:唐詩 | 草書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