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守力老師64卦經義解讀----部分

64 卦精義解讀之 1724

1.近代經學家馬一浮

2.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大義

引子

在學習賁卦的這一周的 4 月 30 日我參與協辦「孔孟儒學歷史傳承與轉化創新研究研討會」,賁為文。

5 月1 日開始學山地剝卦,與五位專家登山,5 月 2 日下午送走專家,5 月 6 日登杭州五雲山。

杭州之行為的是恢復馬一浮的復性書院。這與這一周的復卦相應。因此在這裡談一談近代經學家馬一浮。

一:近代經學家馬一浮

馬一浮(1883~1967),出生於成都,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原名福田,字一浮,號湛翁,又號蠲[juān]叟,中國現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或「新儒家三聖」),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學校歌》的詞作者,浙江大學原教授。於古代哲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曾應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所著後人輯為《馬一浮集》。

新儒家三聖中,只有梁漱溟是民盟創始人,有外王之學。馬一浮深入佛典,入佛出儒,通達內聖心性之學,故建復性書院。

馬一浮對於傳統儒家文化,特別是宋明理學的深刻研究和體驗,是時人所公認的。用佛法印證理學,是馬一浮的治學特色。眾所周知,熊十力是極少稱許別人的,但是他對馬一浮卻推許說:「馬先生道高識遠」(《十力語要》卷二《與賀昌群》)。賀麟則評論說:「馬先生兼有中國正統儒者所應具備之詩教禮教理學三種學養,可謂為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又說:「他尤其能卓有識度,灼見大義,圓融會通,了無滯礙」。

光緒十五年(1889),六歲的馬一浮返回紹興故里。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五歲的他應縣試,與邑人周樹人(1881—1936 年,即魯迅先生)、周作人(1885—1967 年)兄弟同榜。馬一浮名列第一,周樹人則屈居二百幾十名。浙江社會賢達湯壽潛(民國時曾任浙江都督)見其文章,大加讚賞,以愛女湯孝愍許配馬一浮。馬一浮結識了湯壽潛的弟子謝無量(1884—1964 年,四川省樂至縣北鄉金馬溝人,1960 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成為終生好友。

光緒二十七年(1901),馬一浮到上海學習英、德、日、法諸國文字。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遠赴美國,次年秋又東渡日本,閱讀了大量的東、西方社會科學名著,並在國內第一個將德文原版《資本論》翻譯成漢文。

按說,馬一浮這樣的境遇,很難想像他對佛教的鐘情。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直接繼承了兩千年的經學道統,而與近代新文化運動的西方思潮大相徑庭。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稱馬一浮是「二十世紀師儒中的一個真正隱者。」我從他的早年家庭六親境遇,或可知曉他的部分因緣。馬一浮有三位姐姐。 1889 年,7 歲,三姐去世。

1893 年(光緒十九年癸已)10 歲,母親病逝。

1901 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8 歲,57 歲的父親去世。

1900 年,大姐出嫁,二姐去世。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20 歲,妻子病逝,婚姻不到 3 年(31 個月),兩人說話沒有超過三小時者。從此立志終身不娶。

馬一浮 13 年中五位親人全部離他而去。

1901 年父親馬廷培病逝後,馬一浮到上海學習外語和政治,並與謝無量、馬君武創辦翻譯雜誌。1902 年妻子湯儀病逝後,馬一浮謀得一份官派的差職去了美國聖路易斯城。在聖路易斯,他一共居住了 309 天,把絕大多數精力放在了學習、翻譯外國著作上(尤其是政治學著作)。離開美國時,他帶回了他所購買和閱讀的各種外文書籍及《資本論》,史稱是德文版《資本論》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18 歲到上海學外文,跟謝無量、馬君武創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雜誌,著力介紹西方社會主義學說;20 歲因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被清政府駐美使館聘為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和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外文秘書;隨後又到英國、德國、日本遊學,鑽研西方哲學、文學,以熟諳七種外文被世人譽為「天下文章歸謝馬」。

自 1906 年起寄居杭州,立志為學,絕意仕進。三年期間,竟讀完了西湖文瀾閣所藏之全套《四庫全書》36000 余冊。舉凡中土九流百家之學,漢宋經師之論,釋典道藏,以及歐美文、史、哲學,莫不通其志而窮其源,然終返而求諸六經,由清代樸學轉向宋明理學,倡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說。至三十歲時,即已蜚聲國學界,慕名求學者甚多。

先生 1917 年到 1927 年主要研究佛法,通達內明,其造詣極高。他是弘一大師的啟蒙老師。

大約 1927 年到 1937 年是先生由佛入儒的階段。

1939 年夏,他在四川嘉定烏尤寺創建了「復性書院」,擔任主講,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了一批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人才。可以說,整個抗戰時期,也是馬一浮學術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的主要學術思想著作都是這一時期發表的。

抗戰勝利後,馬一浮又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隱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圖書館,繼續選刻古書。解放後,他擔任過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但遵照周總理的指示,不以俗務打攪,讓他在杭州家中(花港蔣庄)安心著書立說,頤養天年。然而,在十年浩劫中,他也未能倖免。

馬一浮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理論,從形式上來看是相當固守傳統的。如他的一個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全部中國文化都可以統攝於「六藝」之中,即所謂:「國學者,六藝之學也」(《泰和會語》,「楷定國學名義」)。這裡的「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六經」。但馬一浮更喜歡用「六藝」這一名稱,因為它不僅是呆板地指六部經典,而是廣義地指六類或六個部門的文化學術或教化。他認為:「此(六藝)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同上)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六藝」也可統攝西來的一切學術。簡而言之,「自然科學可統於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於春秋」,「文學藝術統於詩樂,政治法律經濟統於書禮」。換一角度說,西方學術文化無非統攝於真、善、美三種價值,這也都包含於六藝之中。「詩書是至善,禮樂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總而言之,「全部人類之心靈,其所表現者不能離乎六藝也;全部人類之生活,其所演變者不能外乎六藝也」。世界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更無有一事一理能出於六藝之外者」,「世界人類一切文化最後之歸宿,必歸於六藝」。

一點感想

西學東漸,經學是如何被瓦解的?

我們還有能力重建經學道統的傳承嗎?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蔡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為得一有力助手,邀馬一浮出任教育部秘書長。先生欣然接受邀請,但到任不久就辭謝回杭了。對此,社會上有種種說法,我們從馬一浮在 26 年後對學生的一次談話中,了解了真正的原因。他說:「(南京臨時政府)以蔡孑民長教育,蔡君邀余作秘書長。余至而廢止讀經、男女同學之部令已下,不能收回,與語亦不省。又勸設通儒院,以培國本。聚 30 歲以下粗明經術、小學,兼通先秦各派學術源流者一二百人,甄選寧缺毋濫,優給廩餼,供給中外圖籍,延聘老師宿儒及外國學者若干人,分別指導。假以歲月使於西洋文字精通一國,能為各體文詞,兼通希臘、拉丁文,庶幾中土學者可與世界相見。國本初張,與民更始,一新耳目。十年、廿年之後,必有人材蔚然興起,此非一國之幸,亦世界文化溝通之先聲也。蔡君河漢吾言,但云時間尚早,遂成擱置,而余亦去。」可見,馬之歸隱西湖,主因是與蔡的教育觀點不一致。這一分歧還表現在議定學制上,蔡欲盡用日本規製為藍本,馬則推薦嫻於中國傳統教育者參與制訂。

中國經學的瓦解,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清代開始有門戶之爭,製造經今古文之爭,康有為強化經今文,否定古文,到章太炎把六經降為史學,胡適、顧頡剛用疑古否定經學,經學肢解為文史哲,用西方理路解構國故,於是經學瓦解。後來文革又來次破四舊,從此傳統文化幾於崩潰斷絕。

疑古派思想主要是受康有為啟發而來。其代表人顧頡剛說:「我的《古史辨》工作則是對於封建主義的徹底破壞。我要使古書僅為古書而不為現代的知識,要使古史僅為古史而不為現代的政治與倫理,要使古人僅為古人而不為現代思想的權威者。換句話說,我要把宗教性的封建經典——『經』整理好了,送進封建博物館,剝除他玩的尊嚴,然後舊思想不能再在新時代里延續下去。」

疑古派的根本目的就是剝卦,要把華夏的靈魂(即六經)徹底剝蝕殆盡。

民國時期,馬一浮與當時的文化大潮完全背離,這是宏大的氣魄,道統的擔當。書院用剛「復性」為名,就是要恢復人的本性,也就是華夏的靈魂。倡導六藝之學,就是恢復六經教學。蔡元培廢除經學至今 105 年了,「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我想,復性書院的復興,是合乎天道的。

二: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大義

《序卦傳》: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

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

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

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17澤雷隨卦18山風蠱卦

▅▅▅▅▅▅▅▅▅

▅▅▅▅▅  ▅▅ ▅▅

▅▅▅▅▅▅▅▅▅

▅▅▅▅▅▅▅▅▅

▅▅▅▅▅▅▅▅▅

▅▅▅▅▅▅▅▅▅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悅,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彖傳說:隨卦,剛來內卦而處於柔下,行動而喜悅,這就是隨。大為亨通,利於守持正固,沒有咎害,天下萬物都隨著時勢運行,隨卦所蘊含的時勢意義真是偉大啊!

隨卦總結

全卦六爻,陽爻為能隨之主(主動)。

陰爻為所隨之人(被動)。

故六二、六三、上六皆曰「系」,隨於人也。

六二繫於初九,

六三繫於九四,

上六繫於九五也。

隨者,隨從之義。陽先陰後則隨,唯有六三、九四符合,故六三既言「系」,又言「隨」,而九四獨言「隨」。六三、九四居位不正,故誡以「利居貞」之道。

1.隨卦的卦主是哪幾爻?

答:隨卦六爻中,初九、九五是卦主,皆合《彖傳》「剛下於柔」。

2.六爻中,初九、九五得吉,皆合《彖傳》剛下於柔,然而為何繫辭沒有字呢?

答:初九剛爻故不言「系」,下無柔爻故不言「隨」,體震為主器、為動,故曰「官有渝」,

變而不失其正則吉,故曰「貞吉」;初九、六二得正親比,故曰「出門交有功」。九五下無柔爻,故不言「隨」,既中且正,與上六得正親比,故曰「孚於嘉」。

《雜卦傳》:「隨,無故也。」故,故舊,成見。《書·大禹謨》:「稽於眾,捨己從人。」考察大眾之所願,捨棄自己的成見,聽從賢人的嘉言。初九「官有渝」、九五「孚於嘉」,即改變自身,崇尚美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曰:「恆順眾生者……我皆於彼隨順而轉。……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17澤雷隨卦 18山風蠱卦

▅▅▅▅▅▅▅▅▅

▅▅▅▅▅  ▅▅ ▅▅

▅▅▅▅▅▅▅▅▅

▅▅▅▅▅▅▅▅▅

▅▅▅▅▅▅▅▅▅

▅▅▅▅▅▅▅▅▅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彖傳說:蠱卦,剛在上而柔在下,下巽而上止,這就是蠱。蠱之時,須用大善亨通,而後天下得以整治。適宜渡大河,前往有所作為。甲日前三天,甲日後三天,終結之後又有開始,這是天道的運行法則。

蠱卦總結:

蠱卦下巽上艮,巽為遜、為命,艮為止、為蓄,喻在下者一味巽順聽命,蓄止積累而成弊,故曰蠱。《周易》為寡過修德之書,故蠱卦大義在治蠱。蘇軾曰:「蠱之災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後見,故爻皆以父子言之。」艮為門闕,上爻宗廟之位,故全卦以五為父,以上為宗。

治蠱非陽剛不能為,而尤宜剛柔適中。初六距五、上最遠,故稱「考」,父歿曰考也,以柔居剛,故曰「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順承九二(二應五父),故曰「意承考也」。九二應五父,故母尚在,以剛居柔,故曰「干母之蠱,不可貞」,守中,故曰「得中道也」。九三、六四皆近於父,九三以剛居剛,諍子也,故「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六四以柔居柔,不能治蠱,故不言「干父」,而言「裕父之蠱,往見吝」。六五以柔居剛,守中而順承上九,故曰「干父用譽,承以德也」。上九為治蠱之終,功成身退之耆舊也,當事者以幹蠱為事,不當事者以髙尚為事也。

1.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是指什麼?

答:蠱為造事之端,甲為十天干之首,蠱卦故以為甲日為界而進退,故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鄭玄曰:「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過自新,故用『辛』也。甲後三日取丁寧之義,故用『丁』也。」

2.蠱卦哪一爻代表幹蠱功成?

答:李光地《折中》曰:《蠱》以六五為主,蓋諸爻皆有事於幹蠱者,至五而功始成,故諸爻皆有戒辭,而五獨曰「用譽」也。

19地澤臨20風地觀

▅▅▅▅ ▅▅▅▅▅

▅▅▅▅  ▅▅▅▅▅

▅▅▅▅ ▅▅ ▅▅

▅▅▅▅ ▅▅ ▅▅

▅▅▅▅▅▅▅▅▅

▅▅▅▅▅▅▅▅▅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彖傳說:臨卦,陽剛之氣逐漸增長,喜悅而柔順,剛爻居中而上下相應。故大為亨通以至於適宜正固,這是自然的運行法則。然而到了八月將會有兇險,因為陽氣不久便要消退。

臨卦總結:

《序卦傳》:「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蠱卦為積弊,積弊既除,則陽息而陰消,臨卦是也,二陽方長,陰小陽大,陽氣將盛,是謂可大。所以蠱卦之後是臨卦。

臨卦下澤上地,取象澤地之臨。

初九、九二,二陽為澤水,六三,一陰為澤岸,二陽與上坤隔岸而望,唯有相應,故曰「咸臨」。

初得正而「貞吉」,惟可自守「志行正」。

二為卦主,守中而「咸臨,吉無不利」,「剛中而應」,以道事君,故曰「未順命也」。六三體兌,不中不正,瀕臨上坤,故曰「甘臨,無攸利」,「剛浸而長」,待陽至三,故

曰「既憂之,無咎。」六四得正,處坤下應初,故曰「至臨,無咎」。

六五守中,應卦主九二,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

上六坤厚得正,故曰「敦臨,吉,無咎」,「剛浸而長」,待陽至三,則上六應之,故曰「志於內」。

1.臨卦的卦辭雖然講元亨利貞,但有局限,就是後綴有至於八月有凶。請簡要回答:如何理解臨卦八月有凶

答:《彖傳》說,臨卦,陽氣逐漸增長,喜悅而柔順,剛爻居中而上下相應,故大為亨通適宜守持正固,這是天道陰陽消長的法則。然而下兌上坤皆是陰卦,貞兌八月(《說卦傳》「兌,正秋也」,正秋即八月。於省吾訓「兌為八」),故誡八月將會有兇險,臨卦陽氣增長之時就當警惕未來消退之時。先儒以卦變說釋「八月有凶」,皆違四聖本義。王夫之《周易稗疏·至於八月有凶》力辟卦變錯綜說之謬,清代胡煦、當代金景芳、呂紹綱亦然。

2.初九、九二皆系有咸臨,為何初九貞吉,九二吉無不利

答:臨,臨近之義,取象地澤之臨。全卦唯有初、二與上相應,故曰「咸臨」。初九臨之初,得正應上,然有二之阻,故曰「貞吉」。九二得中,與上相應,與六三親比,暢通無阻,故曰「吉無不利」,此緣於天道自然,故象曰「未順命也」(並非是由於順從君命)。

19地澤臨 20風地觀

▅▅▅▅ ▅▅▅▅▅

▅▅▅▅  ▅▅▅▅▅

▅▅▅▅ ▅▅ ▅▅

▅▅▅▅ ▅▅ ▅▅

▅▅▅▅▅▅▅▅▅

▅▅▅▅▅▅▅▅▅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彖傳說:壯觀的祭禮呈現在高處,具備柔順而巽的美德,居中守正來觀察天下。觀卦,祭祀前洗手,還未等到進獻祭品,誠敬之心已肅然而生,民眾仰觀時能領受美好的教化。觀仰上天之神妙法則,四季更替不出差錯,聖人效法上天神妙的法則設立教化,天下百姓都順服。

觀卦總結:

1.觀卦的卦主是指哪一爻?

答:觀卦的卦主「我」是指九五,《彖傳》「中正以觀天下」者是。

2.自然哲學是世界觀,人文哲學是人生觀,道教有道觀,佛教有止觀等。學術界普遍認為《周易》經文是卜筮,《易傳》則提升為哲學。總結觀卦六爻大義,看此觀點是否正確?

答:觀卦六爻以九五聖君為軸心,闡述了各個階層對九五君道的認識觀念,初六「童觀」

小兒之見,六二「窺觀」婦人之見,六三已與君道結緣而未深入,六四最為親近聖君得以「觀國之光」,九五聖君本位自我反省,以民心向背諦觀自我,上九代表天道民心形成對政府的監督機制。

整個觀卦六爻有軸心,有層次,由遠及近,由下至上,由淺入深,體現出高度的超越時空的邏輯秩序與哲學特徵。所以《周易》的義理本來就含藏在卦爻辭中,並非有了《易傳》才有了義理。

21火雷噬嗑22山火賁

▅▅▅▅▅▅▅▅▅▅

▅▅ ▅▅  ▅▅ ▅▅

▅▅▅▅▅▅▅ ▅▅

▅▅▅▅ ▅▅▅▅▅

▅▅▅▅ ▅▅ ▅▅

▅▅▅▅▅▅▅▅▅▅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彖傳說:口腔中有食物,是噬嗑。通過磨合才能亨通,剛健與柔順分明,行動且有明辨,雷聲與電光合在一起彰顯一切。六五柔爻得中,在上卦起作用,雖然不當位,適宜用在法制上。

噬嗑卦總結:

王夫之說「噬嗑,強不合而合之。」即《序卦傳》所言「苟合」。

噬嗑卦,是通過磨合以到社會和諧之目的。故內,中四爻以噬肉喻社會磨合之道,即《彖傳》「噬嗑而亨」;外,初上爻以法制,即「利用獄」。此所謂「剛柔分」也。

初上言「法制」的兩個階段。周朝已有「法制」一詞,《禮記·月令》篇載:「……命有司,修法制」。初九「屨校滅趾,無咎」是指以「嘉石制」管教罷民,是法制管教階段,孔子所謂「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上九「何校滅耳,凶」是指刑罰制裁,是社會治理的嚴厲形態,孔子所謂「罪大而不可解」

二至五言「吃喝」的四個境界。「噬嗑」與「吃喝」諧音同義,故《雜卦傳》曰「噬嗑,食也」。「民以食為天」,故以「吃喝」喻社會關係。

六二「噬膚滅鼻」為貪食,六二既中且正,象徵關係本來和諧,所以沒有顧忌而貪食,貪食既不利養生又不合於禮儀,因此不能提升思想境界,只能是「無咎」而已。

六三「噬臘肉,遇毒」為貪味,「厚味實腊毒」,味厚的東西含有毒性,吃臘肉與喝酒都是如此,貪味對身體有害,故曰「小吝」,貪味也不能提升思想境界,故也只能是「無咎」。

二三兩爻貪食貪味,俗謂之「酒肉朋友」,是一種低級的和諧,所謂「苟合」也。《序卦傳》曰「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噬嗑卦下一卦賁卦就是針對噬嗑「苟合」的弊端而設立的。賁卦彖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為文化,「酒肉朋友」缺少文化也。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是有收穫的「吃喝」。胏為帶骨之肉塊,「噬干胏」就是啃骨頭肉,象徵處理社會關係的難度,故曰「利艱貞」,九四為坎卦之中,即「頤中有梗」,「得金矢」是化梗為寶,故曰「吉」。

六五「噬干肉,得黃金」是最有收穫的「吃喝」。六五由於不是剛爻,所以肉里沒有骨頭,五為離卦之中,離為乾卦,故為「干肉」,六五為君位,離為明,明德也,明德親民也,此以聖人「大學之道」處理社會關係,必「得黃金」之最大收穫。由於君主懷柔,故須防奸佞之臣蒙蔽,故曰「貞厲,無咎」。六五不言「吉」,君主勤政以防安逸也。

1.噬嗑卦六爻,初九、上九皆有字,中四爻皆有字,請陳述緣由。

答:初九、上九兩剛爻象徵剛性治理,故皆有「校」字,初九屬於法制管教,上九屬於法律制裁;中間四爻象徵柔性治理,皆有「噬」字,皆言食肉,《漢書·酈食其傳》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王者治民,民者治食,故治理社會要從民眾的吃喝宴樂抓起。

2.孔子在《繫辭傳》把初九、上九的爻義講明白了,是法家的原理。中四爻以頤中有物九四為核心,二、三、四、五是儒家治理的原理,請分析,為何九四象曰未光也,六五明明不當位,為何象曰得當也

答:孔子在《繫辭傳》把初九、上九的爻義講明白了,是後世法家的原理。中四爻以「頤中有物」九四為核心,二、三、四、五是後世儒家治理的原理。法治易而人治難。六二質柔用柔,是指通過祭祀鬼神協調人群關係,有恃初九(乘剛),享用祭品過度。六三質柔用剛,由貪吃轉向貪味,目的與六二一樣,都在和諧人群,故皆無咎。九四「頤中有物」為社會病根之所在,質剛用柔,硬骨頭尤其難啃,病根漸除,金矢是寶物帶刺,艱貞之吉,和諧尚未廣大。六五似乎又回到原來六二的質柔用柔,然而磨合得中,得黃金而圓滿,故曰「得當」。

21火雷噬嗑 22山火賁

▅▅▅▅▅▅▅▅▅▅

▅▅ ▅▅  ▅▅ ▅▅

▅▅▅▅▅▅▅ ▅▅

▅▅▅▅ ▅▅▅▅▅

▅▅▅▅ ▅▅ ▅▅

▅▅▅▅▅▅▅▅▅▅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彖傳說:賁卦,通達。柔爻來到內卦文飾乾剛,所以通達。分出剛爻到上爻文飾坤柔,所以小的方面適宜有所前往。(剛爻柔爻交互錯畫),這是天的文采。文明而知止,這是人的文采。觀察天文,可以知曉時節時勢的變化;觀察人文,可以教化成就天下人。

賁卦總結:

《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代表了儒家崇尚禮儀的特色。然而孔子又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質有餘不受飾」(見下文),在質素與文飾之間,輕飾而重質,此正是賁卦的卦義所在。賁卦以柔爻為文飾,以剛爻為質素。黃壽祺說,賁卦崇尚樸素自然的至美境界。試觀爻義:初九「舍車」不尚華飾,六四志在「白馬」嚮往淡美;六二「賁須」承陽尚質;九三質素陷於陰柔「濡如」而堅守正固;六五順上九,飾於「丘園」但求簡樸;上九飾終,持「白」自守而得其志。可見《周易》以「質勝文」為優,故《雜卦傳》曰:「賁,無色也。」這體現了《周易》歸趣於道家自然主義的意味。

1.結合賁卦,簡述何為匪寇婚媾

答:賁卦下離,三四五上組成大離;離的反象是坎,坎為寇,反象取反義,故離可繫辭曰「匪寇」,即非寇。然六四與初九相應,相應為婚媾之象;震雷變兌澤,又有雷澤歸妹之象,故曰「匪寇婚媾」(詳見《周易密鑰·第 3-5 節:《周易》「匪寇婚媾」釋讀》。

2.賁卦中如何體現後世的儒家、道家思想?

答:《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代表了儒家崇尚禮儀的特色。然而孔子又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質有餘不受飾」(見下文),在質素與文飾之間,輕飾而重質,此正是賁卦的卦義所在。賁卦以柔爻為文飾,以剛爻為質素。黃壽祺說,賁卦崇尚樸素自然的至美境界。試觀爻義:初九「舍車」不尚華飾,六四志在「白馬」嚮往淡美;六二「賁須」承陽尚質;九三質素陷於陰柔「濡如」而堅守正固;六五順上九,飾於「丘園」但求簡樸;上九飾終,持「白」自守而得其志。可見《周易》以「質勝文」為優,故《雜卦傳》曰:「賁,無色也。」這體現了《周易》歸趣於道家自然主義的意味。

23山地剝24地雷復

▅▅▅▅▅ ▅▅▅▅

▅▅▅▅  ▅▅▅▅

▅▅▅▅ ▅▅ ▅▅

▅▅▅▅ ▅▅ ▅▅

▅▅▅▅ ▅▅ ▅▅

▅▅▅▅ ▅▅▅▅▅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彖傳說:剝,剝蝕,柔順改變剛強。不適宜有所前往,因為小人的勢力在增長。順勢而制止,是觀其卦象的結果。君子重視消亡、生息、滿盈、虛虧,因為那是上天的運行法則。

剝卦總結: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

此言陰氣剝蝕陽氣之初,任何一個事物毀壞的內因都是根基不牢,故易曰「剝床以足,蔑貞凶」。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

此言陰氣已將陽氣的基礎剝蝕殆盡。因為古代的牀只有上下兩部分,故初二兩爻皆言「蔑貞凶」,以此象徵國家的根基,根基毀壞上邊也就歪了,故曰「蔑貞」,蔑貞即滅正。初爻以足,象徵國家的群眾基礎(民),二爻以辨,象徵國家的幹部基礎(吏)。

六三:剝,無咎。

此言陰不能剝陽,何也?雖然根基被毀,然則君上(上九)與六三相應,象徵君上重新得到民心,根基有所復興也。

六四:剝床以膚,凶。

此言陰氣剝蝕陽氣最危險時刻,災難迫近之時。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此是君子應對群陰剝陽的最高化境。俗語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通常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明君忠臣必有賢妻,賢德之妻可避免君主剝蝕為昏君,如長孫皇后賢淑佐李世民,劉秀之妻陰麗華謙德可風,馬皇后與朱元璋同甘共苦,她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坤載萬物,德合無疆」(長孫皇后幼年卜命讖語)的偉大女性。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此言陽氣本身守正則無憂也,守正體現在上九與六五相承比,與六三相應,此象徵君上家有賢德之王后,下有忠臣輔佐,故國家政權(碩果)不會被吞噬。君主的安危繫於百姓,百姓承載君主,此「君子得輿」也。「小人剝廬」言君主自剝蝕,奸賊遂乘虛而入禍國殃民,其自身也必將破國亡家而亡身,故曰「終不可用也」。

1.剝卦的卦主是哪一爻?

答:上九爻為卦主,象徵著「上以厚下安宅」的「上」。

2.剝卦是群陰剝陽,陰爻中有沒有不剝陽的?

答:六三與六五不剝陽。六三乃與上九相應與,故止於本爻而無剝陽之勢(「剝之無咎」應作「剝無咎」,因無所剝);六五則與上九相承比,故亦不剝陽。

23山地剝 24地雷復

▅▅▅▅▅ ▅▅▅▅

▅▅▅▅  ▅▅▅▅

▅▅▅▅ ▅▅ ▅▅

▅▅▅▅ ▅▅ ▅▅

▅▅▅▅ ▅▅ ▅▅

▅▅▅▅ ▅▅▅▅▅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彖傳說:「復卦亨通」,是由於剛爻(自剝卦上九)返回(於初爻),震動而以坤順運行,因此「外出和進入沒有疾患,朋友前來沒有咎害」。「返轉回復運行在軌道上,七天回歸重新開始」,這是天體的運行法則。「適宜有所前往」,因為剛爻在增長。復卦,從它豈不看到天地之核心嗎?

復卦總結:

陳夢雷曰:全彖以陽剛來反,理勢必亨。又震動坤順,所往皆利。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地之一陽初動,猶人善念之萌,聖人所最重。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初爻為主,故凡有得於初陽者吉,無則否。二比初曰下仁,四應初曰從道,此皆得於陽者也。餘三皆無得於陽者。獨五以得中而無悔。三不中則頻失頻復而厲。上則去初最遠,居卦之窮,迷而不復,宜其凶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1.復卦對應冬至,最早見於《周易》哪段文字?

答:復卦對應冬至,最早見於復卦的《大象傳》:「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朱震《漢上易·叢說》:「考之《夏小正》,十一月「萬物不通」,則「至日閉關,後不省方」,夏之制也。周制以十一月北巡狩,至於北嶽矣。以是知系《大象》之辭,非周公作也。」

按:「至日閉關,後不省方」為夏之制,非周之制。夏之君主稱「後」,周則稱「王」。故《大象傳》為《連山易》明矣。

2.復卦上六並聯著四句繫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四句表面上很像卜辭的大雜燴,實為周公依次以爻象、卦象、象數而觀象繫辭,字裡行間完全是秩序井然。請作簡析。

答:上六爻辭共四句,表面上很像卜辭的大雜燴,實為周公依次以爻象、卦象、象數而「觀象繫辭」,字裡行間完全是秩序井然,世之大儒多誤解矣!

迷復,凶,有災眚: 此爻象也。上六陰爻居復卦之極,下無所應,上無所承,故迷入歧途,背離復仁之道,下無所應故內憂為眚,上無所承故外患為災。

用行師,終有大敗:此上六爻變卦之大象。上六動,復之頤也,頤為大離,離為戈兵;又坤為眾,《序卦傳》「師者,眾也」,故為師,故曰「行師」。「終有大敗」仍由爻象得出(與上同)。

以其國,君凶:此本卦之象與反象。坤為國為邑,故曰「其國」。坤反乾,乾為君,坤取反義為「反君道也」,故曰「君凶」。

至於十年不克征:四至上為坤卦。於省吾釋「坤為十」,坤十乃是音訓,甲骨文「十」作「丨」,丨(gǔn),《說文》「上下通也」,《集韻》「古本切,讀若袞。象數之縱也。」丨與昆,上古音都是文部見母;坤,上古音文部溪母,二者音近義通,故「坤為十」。

《周易》卦爻辭之「十」皆是坤象,如:

水雷屯卦六二「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二至四坤卦。

山雷頤卦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二至四坤卦。

山澤損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三至五坤卦。

風雷益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二至四坤卦。

李守力老師

《周易》64 卦精義解讀 9-16 卦

一、經學是修鍊的功夫——「北宋五子」之一程頤的經學之路

古代有天賦的大學者,研究一部經典一般得用三十年,人一生不可能全部通達幾部經典的,除非是先知先覺、天賦異稟者。

大宋建國第七年,乾德五年(967年)三月,五星聚奎,奎宿主文章,主經學復興。

五星聚奎,指的是從地球上看天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與土星五大行星齊聚於奎宿附近。

明代郎瑛編著的《七修類稿·天地類》中記載:「五星聚房,殷衰周昌;五星聚箕,諸弱齊強;五星聚井,楚敗漢興;五星聚尾,安史之亂;五星聚奎,大宋開世。」

五星聚奎」發生之際(967 年),正是陳摶(871 年—989 年)老祖九十七歲之時,此時他正在尋找先天易學的接班人。

陳摶(871 年—989 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

陳摶早年就精通帝王之學,先後得到唐僖宗、周世宗、宋太宗三朝皇帝的接見。陳摶與呂洞賓是好友,他受世外高人的指點,加以自己內證,發掘出上古的先天易學。北宋五子的理學智慧多少都與陳摶的道學法脈有關。

南宋紹興五年,朱震在《進周易表》中云:

國家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 chóng ]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

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更唱迭和,相為表裡,有所未盡,以待後學。

周敦頤、程頤、程顥、邵雍、張載五人,就是著名的「北宋五子」,據說他們應了「五星聚奎」的天象,由此開創了儒家理學時代。

程頤1033年—1107年),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程頤與其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其著作主要有《程氏易傳》。

程頤早年十四歲就受《易》學於理學祖師、易學家周敦頤(前文說過,陳摶以《先天圖》傳種[ chóng ]放,種[ chóng ]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

嘉祐二年(1057 年),張載受宰相文彥博支持,在開封相國寺設虎皮椅講《易》。

張載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話的作者。他在京城講《易》期間遇到了程頤、程顥兄弟。

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虛心待人,靜心聽取二程對《易經》的見解,然後感到自己學得還不夠。

第二天,他對聽講的人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你們可二程請教。」於是撤去虎皮椅,不再講《易》。這時的程頤研究易經有二十四年了。後來程頤講道於洛陽,也主要是傳授《易》學。程頤貶謫涪(fú)陵時(1099 年),已經六十五歲高齡了,幾十年來對《易》學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見解,於是在憂患之中著成《程氏易傳》。但是書成之後,又遲遲不願其流布。據程門弟子尹焞(tūn)說:「伊川自涪陵歸,《易傳》已成,未嘗示人。」他不急於讓自己著作流傳的原因,大概是想趁精力未衰的時候對《易傳》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這在他答弟子張閎中的信中可以看出來:「《易傳》未傳,自量精力未衰,尚覬[jì]有少進爾。」後來到他病危臨終的時候,才將《易傳》授與門人尹焞(tūn)和張繹。

沒有道統,沒有真傳,學易百年亦枉然。程頤是得了高人的真傳的,研究五十年才寫書,仍然不敢刊印。這種慎之又慎的態度,可見其治學之嚴謹。

程頤的易經解讀,其內容有關太極圖的並不多,主要是繼承了王弼、孔穎達的《周易正義》理路,在儒家義理上繼續發揮。所以後來朱熹作《周易本義》,清代李光地折中為《周易折中》。

二、《周易》卦序與河圖的關係

《周易》有兩大難解之謎:

一是《周易》64 卦的卦序排列規律及其哲理。

一是《周易》64 卦卦爻辭的「觀象繫辭」編纂體例。

這兩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兩千餘年,約有六千大儒為此前仆後繼,窮盡畢生精力,迄今仍沒有完整系統地還原《周易》的宗旨和體例。

在平日的解讀中,我們主要關注《周易》的「觀象繫辭」體例,即每一卦的卦爻辭與卦爻象的邏輯關係。

到今天為止我們學習了 16 個卦,佔了《周易》的四分之一,應該初步了解《周易》卦序的基本邏輯結構。

1.先說河圖

我們從最簡單、最基礎說起。

河圖的基本原理,或者是它的起源,就是上古的曆法——太陽曆。

河圖的基本要素有:四時、五行、太陽曆、天道。

河圖配十天干圖

所謂四時: 即春夏秋冬。

乾卦卦辭「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基本卦象就是春夏秋冬。

所謂五行:即五季,春、夏、長夏、秋、冬。長夏寄居於中央,四周仍然是四時。

所謂太陽曆: 即十天干,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太陽曆一年 365 天,分為十個月,每個月 36 天,所以《周易》64 卦有 36宮。

曆法即天道:天圓地方,所以河圖是圓圖。

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外篇》:

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仿於此乎!

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也。

邵雍說,圓形的河圖源於天體星象,是曆法的源頭。

方形的洛書效法大地,用於規劃九州和井田制。

伏羲、文王根據河洛創造《易經》。

大禹、箕子根據河洛製作《洪範九疇》。

《繫辭上傳》: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2.說說《周易》卦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

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履者,禮也。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六十四卦錯綜圖(四象分)

此圖又稱「周易序卦圖」,是宋代易學家研究周易卦序得出的。通過這張圖可以看到孔穎達所說的「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fù]即變」的基本排列規律。

邵雍在孔穎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非覆[fù]即變的思想,指出:

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也。」

又說:「大成之卦(即重卦),正者八,變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

其後,張行成在闡衍《皇極經世》一書時肯定了這一思想,並說:

《周易》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反覆視之各十八卦,此三十六卦成六十四卦之理。」

朱熹也直接繼承邵雍的思想,指出:

六十四卦「以正對卦 合反對卦 觀之,總而為三十六卦。其在上經……則十八也;其在下經……亦十八也。」

《周易》64 卦,16 為 64 的四分之一。

豫卦: 是《周易》第 16 卦,是 64 卦的四分之一,故《彖傳》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恆卦:是《周易》第 32 卦,是 64 卦的二分之一,故《彖傳》曰「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井卦是第 48 卦,

第 49 卦革卦:是《周易》最後 16 卦的開始,故《彖傳》曰「天地革而四時成」,《大象傳》曰「君子以治歷明時」。

豫卦第十六《彖傳》: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恆卦第三十二《彖傳》:

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革卦第四十九《彖傳》: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哉!

革卦《大象傳》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這三個卦恰好把 64 卦四等分。它們的《彖傳》中都提到「天地日月」、「四時」,就是先天八卦四正、四象,這是河圖的基本特徵。

《周易》中除了豫卦、恆卦、革卦的《彖傳》中提到「四時」,還有觀卦和節卦的《彖傳》也提到「四時」。

觀卦第二十《彖傳》: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節卦第六十《彖傳》: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觀卦:是大觀,是指先王圜丘祭祀昊天上帝時民眾仰觀的盛大場面,所以說「觀天之神道」。圜丘是按太陽運行法則的三衡圖設計的,所以言「四時不忒」。

節卦: 是指六十甲子,是太陽曆與太陰曆兩大曆法節律的完美整合,故曰「天地節而四時成」。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周易》時代的圓周率是 3,「徑一圍三」,天道一周 60 甲子,則直徑 20,這就是觀卦和節卦的卦數由來。

與《周易》四分節點對應的豫卦、恆卦、革卦三個卦,加上觀卦、節卦,共有五個卦。組成四時、五行、天道的暗示。這都是河圖的基本特徵。

《繫辭傳》有關四時、四象、河圖的文字:

廣大配天地,

變通配四時,

陰陽之義配日月,

易簡之善配至德。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 shé 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 lè以象閏,故再扐而後掛。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

莫大乎天地,

變通莫大乎四時,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貴,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賾 zé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wěi 者,莫大乎蓍 shī 龜。

是故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以上可知,《周易》的卦序四分密碼藏在《彖傳》中。歷代易經經師和學者從沒有說過《彖傳》與《序卦傳》存在邏輯聯繫。

傳統認為《易傳》為孔子的作品,實則不然。《彖傳》的原始文獻早在文王、周公創作《周易》時已經存在了。

王充《論衡·卷二十八·正說篇》:

夫聖王起,河出圖,洛出書。

伏羲王,《河圖》從河水中出,《易》卦是也。

禹之時,得《洛書》,書從洛水中出,《洪範》九章是也。

故伏羲以卦治天下,

禹案《洪範》以治洪水。

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圖,夏後因之曰《連山》;

〔歸藏〕氏之王得河圖,殷人因之曰《歸藏》;

伏羲氏之王得河圖,周人曰《周易》。其經卦皆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

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不是說《周易》卦爻辭,而是指根據《彖》十八章推究、裁斷六爻的象數規律。

《繫辭上傳》說「彖者,言乎象者也。」又說「彖者材也。」故《彖》十八章實為《易象》。

王應麟《困學紀聞》引《京氏積演算法》:「夫子曰:聖理元微,《易》道難究,迄乎西伯父子(指文王、周公),研理窮通,上下囊括,推爻考象。」這裡的文王、周公「推爻考象」就是《論衡》所說的「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可證爻象體例是文王、周公發現和創立的。

《易緯·乾鑿度》說:「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

又說:「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師於姬昌,法旦。」

由此可見,《易傳》是孔子對文王、周公《易象》的繼承。

【最新考古發現與四象】

海昏侯墓孔子主題鏡銘文中四象四神:

2015 年海昏侯墓出土的系列漆器「孔子屏風」,被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孔子像載體。這組屏風的背後還有一塊同等長寬的銅背板。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這是一組銅鏡,即為孔子穿衣鏡。

今年 2 月 12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的公眾號「器晤」上發布了關於孔子衣鏡銘的最新釋讀。據介紹,鏡掩上的漆文為韻文。其中文字直接寫出了「衣鏡」之名,又有孔子相關圖文,所以主張稱名為《孔子主題衣鏡銘》。

西漢銅鏡銘文中大都有四神名,同時也有四神造像。

夏朝繼承了黃帝四面的「亞」形圖,舉行開國大典時九鼎按「亞」形擺放,此後演化為國家祭祀的一種標誌。

徐中舒說:「甲骨文亞字蓋象古代聚族而居之大型建築平面圖形。殷代之城墉、廟堂、世室、墓葬沿用此形,即《周禮·考工記》所謂之殷人四阿重屋。阿、亞古音同,故通用。」

亞」字圖共有 12 個折點,蘊含著一年十二月的太陰曆。

亞」形圖是河圖向洛書過渡的圖形,或者說是河圖洛書的綜合體。

河圖有十天干,洛書有十二地支,兩者最小公倍數就是六十甲子。

豫卦 16

彖曰: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用卦主爻象、卦德解釋豫卦卦義。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用卦德、先天卦圖、卦象解釋卦辭。震為長子、主器、為動、為建、為行,坤為邑國、諸侯、眾、為師。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豫卦第十六是《周易》卦序的四象節點,又合伏羲先天八卦圖。這一節也是對前一句「故天地如之」的補充說明。

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以卦德,推卦象以明人事,與《大象傳》風格同。

刑罰清明而百姓服從:卦象,震為雷,為刑法;坤為百姓。卦德,順以動,故清明、服從。

豫之時義大矣哉!

十二嘆時之卦第一。

三、「不忘初心」——《周易》第九至十六卦初爻、卦主解說

最近流行「不忘初心」一詞。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繫辭下傳》: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zhì]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周易》這部書,以推原事物的初始、歸納事物的結局而形成卦體大義。

各卦六爻相互錯雜,反映特定的時宜和陰陽物象。

初爻難知全部,上爻的意義就容易理解:因為初爻是本始,上爻是末尾,初爻的爻辭描述事物產生的開始,到了上爻則是事物發展的完結,而卦義最終形成。

1.小畜卦第九

小畜卦,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私有財產的初級積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人創業發展之初級階段,對應此卦。

小畜卦:

上巽三爻為能畜,

下乾三爻為所畜。

初、二皆前行阻而反,初九曰「復自道」,而九二亦以「牽復」而吉。

三與四乃是逆比,故為「夫妻反目」。

四以一陰畜眾陽,與初九相應,與九五親比,「有孚」之道也,故免於九三「血去惕出」也。

九五與六四得正順承而「有孚」,「攣如」同心,故「富以其鄰」。

上九則陰畜極致,故以危詞「貞厲」、「征凶」示戒也。

初九:復[fù]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初九:返回到自己的道上,會有什麼咎害?吉祥。象傳說:返回到自己的道上,理當是吉祥的。

【解讀】

初九體乾,剛健上行,本與卦主六四相應,為同性剛爻二、三所阻,不能前進,於是返回到自己的道上,似有咎害,然處小畜之時,合於義理而止,何咎之有?義,宜也,即不悖理。

1.《荀子·大略篇》: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易經》說:「返回到自己的道上,會有什麼咎害?」

《春秋》讚許秦穆公,認為他能夠轉變。公元前 628 年,秦穆公不聽老臣蹇叔和百里奚的勸告,此後兩次被晉國打得慘敗,穆公悔改前非,並告誡秦軍:有事與老年人商量就不會犯錯誤。終於在公元前 624 年報晉之仇。所以說穆公「能變」。

2.《呂氏春秋·有始覽·務本》: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民之治亂在於有司。《易》曰:「復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無異,則動卒有喜。

安危榮辱的根本在於君主,君主的根本在於宗廟,宗廟的根本在於人民,人民治理得好壞在於百官。

《周易》說:「返回到自己的道上,會有什麼咎害?吉祥。」這是說只要根本沒有變異,一舉一動終究會有喜慶。這是說,道即根本,國之本為民。

3.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

魯桓忘其憂而禍逮其身,齊桓憂其憂而立功名,推而散之,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凶,有憂而深憂之者吉。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此之謂也。匹夫之反道以除咎尚難,人主之反道以除咎甚易。《詩》云:「德輶 yóu 如毛。」言其易也。

德輶如毛,指施行仁德並不困難,而在於其志向有否。

【小畜卦的卦主是六四與九五】

小畜卦上巽下乾,五陽一陰,六四為成卦之主,六四柔爻得位,上與九五親比,下與初九相應,以一陰而畜五陽,所謂以小畜大,能系而不能固,是以稱為小畜。

《彖傳》說:「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卦主是六四與九五的共同作用。

小畜卦卦辭:「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有密集的烏雲而沒有降雨,風從我所屬的西郊刮來。有雲無雨,可證蓄積不大。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九五:有誠信牽繫著,要與鄰居一同富裕。

象傳說:有誠信牽繫著,不想獨自富裕。

【解讀】

○九五中正,與六四相承,故曰「有孚」;

五、四體巽為繩、為系,親密固結,故曰「攣如」。

巽為近利市三倍。

五、四君臣同心相連,所以追求共同致富。

所以小畜卦的發揮主要依賴於六四與九五。

履卦第十

履卦與小畜卦是一對,兩者是相覆[fù]的關係。

小畜為積蓄,履為禮節。

《序卦傳》:「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者,禮也。」

《雜卦傳》:「履,不處也。」

不處就是行走、踐行。

小畜為畜止,履為踐行。

《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

【履卦總結】

履為踐行,履靜處則吉,履動處則不吉。

故履卦六爻,凡陰位而易履行於禮,凡陽位則不易履行於禮。

項安世曰:《履》之六爻,皆以履柔為吉,故九二為「坦坦」,九四為「愬愬終吉」,上九為「其旋元吉」,皆履柔也。

六三卦辭本善,終以履剛為凶。初九九五所履皆正,然初僅能「無咎」,五不免於「厲」,皆履剛也。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初九:按本分履行,前往沒有咎害。

象傳說:按本分履行前往,是專註奉行自己的志願。

【解讀】

履卦貴陰位而輕陽位,故初九本自有咎,所幸位於初爻,且無應無比,獨居偏隅自守,「獨行願」而「無咎」。

:即本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獨行,謂專註奉行,定也。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以其當下的地位行事,不謀求本職之外的事。

【履卦的卦主是六三與九四】

由於履卦是小畜卦的覆卦,所以爻象結構是相似的。

都是一陰五陽,故六三為卦主。然而履卦彖曰:「履,柔履剛也。」

全卦是柔卦兌履於剛卦乾之後,所以六三也要與九四順承。

履卦卦辭:履虎尾,不咥人,亨。

六三:眇能視,跛[bǒ]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於大君。

九四:履虎尾,愬愬 [sù],終吉。

六三、九四與卦辭都有「履虎尾」,這是卦主統籌的結果。

2.泰卦第十一

《序卦傳》:「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人必履行禮儀而後上下得其安泰,故泰卦在履卦之後。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初九:拔取茅草,根相牽連,同質匯聚,前行吉祥。

象傳說:拔取茅草,前行吉祥,因為志向在外。

【解讀】

初九動,乾變巽,巽為木,為白,引申為茅根。

,根相牽引之狀。

,類聚也,即同質匯聚。

乾卦的三個陽爻,象白茅根牽連匯聚。

泰卦取天地交、上下交為義,故初九應六四,九二應六五,九三應上六,剛柔相應具有同一性,故言「拔茅茹,以其匯」,如王弼曰:「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

《象傳》言「志在外也」,「外」指外卦坤體,初九所在的內卦乾體三個剛爻與外卦坤體三個柔爻相應。

泰卦、否卦的初爻皆繫於爻辭「拔茅茹,以其匯」,蓋泰否二卦,如《莊子·田子方》引老聃所說,天地之至陰與至陽之交也,至陰為三陰,至陽為三陽。

【泰卦的卦主是九二】

九二爻辭與卦辭相似。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卦:柔小者往外、剛大者來內,吉祥通達。

九二:包荒,用馮[píng]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九二:容括四荒,徒步過河,不遺棄遠方賢者,也不結黨營私,得中道之君佑助而行。象傳說:容括四荒,得中道之君佑助而行,德行因此推廣壯大。

【解讀】

包荒,用馮河: 為治物(洪水),良工之德;

不遐遺,朋亡: 為治人,賢臣之德;

得尚於中行: 為治心,聖君之德。層層遞進,小往大來,君子道長。

故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否卦第十二

否卦是泰卦的覆卦。

《序卦傳》:「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初六:拔取茅草,根相牽連,同質匯聚;守正吉祥,通達。

象傳說:拔取茅草,守正吉祥,因為志向在君上。

【解讀】

否卦與泰卦初爻不同的是:

泰卦曰「征吉」,否卦曰「貞吉」。

泰通之始: 初九偕同類三剛上行以應三柔,故曰「征吉

否塞之初: 初六擁同類三柔貞固自守,與九四感而不行,故曰「貞吉」

【否卦的卦主是六二】

六二爻辭與卦辭相似。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閉之世,人道不通,不適宜君子固守;此時剛大者往外、柔小者來內。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六二:包容承載,小人吉祥,大人閉塞,通達。

象傳說:大人閉塞而通達,因為不被小人群黨所亂。

【解讀】

《易》中稱包者,皆謂陽包陰也。

泰卦九二為「包荒」,是天包地。

君子自內而包外,故曰包荒。

否之六二,九五大人自上而包下,小人在下承之,故曰包承。

此時小人得勢,普通君子只能「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非常時期唯有大人能於否中致亨,故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小人承大人之位,攬大人之政。

然九五包六二,大人威勢尚在,六二中正,只是承九五之勢行政,故六二不能作亂也。

3.同人卦第十三

《序卦傳》:「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同人卦卦義是從與人和同 到 國與國的和平。

【同人卦的卦主是六二與九五】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同人卦以六二爻為卦主,六二陰柔得位而居中,與上卦乾健之九五相應,故稱為同人。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聚合人於廣遠之野,通達。

適宜渡過大河,適宜君子守持正固。

九五:同人,先號咷[háotáo]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九五:聚合眾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後歡笑,大軍勝利會合。

象傳說:聚合眾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後歡笑,是因為居於中位行為正直。大軍會合,是說已經戰勝了敵人。

大有卦第十四

大有卦是同人卦的覆卦。

《序卦傳》:「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大有卦的卦主是六五】

柔爻位於九五之尊,尊者大也,五爻為中,故曰大中。

六五與九二相應,九二為下卦之中爻,故上下都相應。

上九與六五相比,九四剛爻居於柔位故與六五相安。

因此六五一陰獲五陽之應,富有之象,故曰大有。

大有,元亨。

大有卦,最為通達。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六五:以誠信交接上下,威望自顯,吉祥。

象傳說:以誠信交接上下,以誠信引發人們的心志。威望自顯,自然變化而沒有事先準備。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初九:沒有交往故無害,沒有災害;艱貞自守才會沒有災害。

象傳說:大有初九爻,沒有交往故無害。

【解讀】

初九居大有卦之初爻,與上無應,象徵沒有交往,沒有交往當然也沒有災害;

但是必須牢記只有艱守不動才會沒有災害。

正如《尚書·蔡仲之命》所說:「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

謹慎對待事物的開初,也要考慮它的終局,終局因此不會困窘。

4.謙卦第十五

【謙卦的卦主是九三】

卦辭:謙,亨,君子有終。

九三爻辭:勞謙,君子有終,吉。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初六:謙而又謙的君子,用來渡過河川亦獲吉祥。象傳說:謙而又謙的君子,用謙卑約束自己。

山在地中為謙,初六又在山之下,故謂謙而又謙。

豫卦第十六

【豫卦卦主九四】

豫,利建侯行師。

豫卦,適宜建國封侯,出師征戰。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hé zān]。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九四:由之以得其歡豫,大有收穫;不懷疑,朋友聚合如簪子束髮。

象傳說:由之以得其歡豫,大有收穫,其心志大可施行。

【解讀】

由豫:九四為豫卦唯一陽爻,為成卦之主,群陰皆與之應和,莫不由此陽爻而得其歡豫,所以心志大可施行。

初六:鳴豫,凶。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初六:不勝其豫樂而自鳴,有兇險。

象傳說:初六不勝其豫樂而自鳴,志向窮盡而致兇險。

【解讀】

鳴豫:初六與九四相應,九四為震卦之主,震為鳴,故曰鳴豫。

此不求諸己而求諸人,其志必窮。又,初爻動,變為震卦,上下重震,故有共鳴。

然初爻本為豫卦之初,所以王弼說:「初六處豫之初,而特得志於上,樂過則淫,志窮則凶,豫何可鳴?」所以有兇險。

以此告誡:歡樂之初,不可得意忘形。

李守力老師

周易研修班語音課:《周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精義

一、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八個卦的歷史邏輯

《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

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周易》是人道,是人類社會的規律。人法地,地法天。

《周易》從乾坤天地開始展開:

屯卦 代表原始部落時期,是人類的初創時期。

蒙卦: 代表初級的文明,屯蒙卦時期的生產力標誌是陶器,屯卦貞卦震,水雷屯卦,震為缶為陶器。

在考古學上相當於 8000 年到 55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西北黃土高原迎來了近萬年降水最多的時期,華北地區降水量比現代高30%。雨水豐沛,森林茂密,祖先靠漁獵和採摘生存。

在歷史文獻,這個時期對應伏羲女媧時期。

當然,據古文獻,人皇即伏羲、女媧。開天闢地之後,就有伏羲。《廣雅·釋天》說:「天地辟設,人皇以來,至魯哀公十有四年,究積二百七十六萬歲。」

《續漢書·律曆志》注引蔡邕:「《元命苞》《乾鑿度》皆以為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

《莊子·應帝王》: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蒲衣子說:你如今知道了這種情況嗎?虞舜比不上伏羲氏。

虞舜他心懷仁義以籠絡人心,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不過他還是不曾超脫出人為的物我兩分的困境。

伏羲氏他睡卧時寬緩安適,他覺醒時悠遊自得;他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馬,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實在真實無偽,他的德行確實純真可信,而且從不曾涉入物我兩分的困境。

這種生活,正合於一般原始氏族社會的景況。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燧人氏沒,包犧氏代之……包犧氏,風姓也,……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包犧氏沒,女媧氏代立為女皇,亦風姓也。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伏羲之號也。凡一千二百六十年。

屯卦六二爻辭「匪寇婚媾」反映了原始社會部落之間搶婚的風俗。

需訟 兩卦代表神農、黃帝時期。

全世界在約 5200 年前,氣候遽變,原本富饒的中東化為沙漠,西北的沼澤森林也開始枯竭。原始社會依靠自然資源生存的時代結束了。

祖先進入了農業種植時代,所以當時的領袖被譽為神農。

需卦: 本義是求雨,原始農業是依靠自然降水來灌溉的,所以求雨稱為最重要的宗教活動。需卦貞乾,水天需卦。

乾為金為玉,文獻記載黃帝時期已有金器和玉器的製作了金器,當代文物學家謂之青銅器。

師卦比卦: 代表堯舜禹時期4300 年前全球遭遇大洪水。

師卦貞坎,坎為水。

比卦卦辭: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比卦:吉祥。原野之筮,開始永恆而正定,沒有咎害;不安順的方國前來歸附,最後遲到者有兇險。

【解讀】

原筮:

原筮即原野之筮。高平曰原。原筮是在高平之地舉行的,這暗示是洪水時期。

不寧方來,後夫凶:

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

屯」稱「利建侯」,象曰「宜建侯而不寧」;

比」稱「不寧方來,後夫凶」,象曰「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屯」之侯,部落酋長,無所統屬者也;

比」之侯,封建五等,有所統屬者也。

所謂「不寧」者,即《考工》所謂「寧侯」、「不寧侯」耳。

酋長無統,不屬於王所,故不寧為宜也;

五等有統,來享來王,故不寧方來化為寧侯也。

後夫凶者,若塗山之會,防風后至而戮矣。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象傳說:地上有水,比卦;先王由此領悟以封建萬國、親近諸侯。

【解讀】

在古文獻中,「萬國」為大禹專用,「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蓋大禹之事也。

如《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孟子》:「夏後之世天下萬國,方湯之時凡三千國,周公東征旋有五百。」

章太炎也說:「眾有所比,同征伐,共勞逸,故其倫黨摶而不潰。

其《卦》曰:『不寧方來,後夫凶。』《象》曰:『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蓋黃帝、大禹合符會稽之事也。

屯之建侯,未有王者,其侯酋豪。

比有假王,綱紀已具,城郭都邑已定,當其在屯,雖為不寧侯,可也。

比而不寧,不屬王所,則抗而射之。是以樂有《狸首》,設射不來,後至則殺,其骨專車,能無凶乎?」

(見章太炎《易論》,《檢論》卷二,《章太炎全集》(三),第380381 頁)

章太炎認為,

屯卦: 代表原始部落,其首領是酋長,這時周圍的部落不能被掌控,故稱不寧侯。

而到了比卦: 綱紀已具,城郭都邑已定,已有國家雛形,其首領為假王,這時具備了控制周圍諸侯的能力,諸侯需按時朝貢,否則會受到懲罰。

比卦《大象傳》用原始基本卦象:

地、水,且卦象後系以大禹統領萬國之事,此夏《連山易》所屬也。

二、乾坤精義

八個卦,實際是四對:乾坤為一對,屯蒙是一對,需訟是一對,師比是一對。

可見《周易》的基本特徵:

一是對待關係,對待是空間邏輯。

其次才是流行,流行是時間邏輯。

時間的公理體系是河圖。

空間的公理體系是洛書。

易經時空不二:

當描述時間體系時,會表現出空間關係。

當描述空間關係時,會表現出時間關係。

舉例說明:

河圖五行: 是描述太陽曆時間流行的,而圖式則是四方中央的空間模式,也就是原始的四象模式。

洛書九宮: 是描述大地坐標系的,而圖式同時表達了八風節氣的流行。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 是描述八卦對待的,圖式同時體現了陰陽二氣流行消長的過程。

後天八卦: 是描述八節流行的,同時又吻合洛書的大地坐標。

乾是陽氣的總稱,

坤是陰氣的總稱。

乾坤既是初經八經卦名稱,也是經文 64 別卦的名稱。

64 卦的乾坤,本名應該是重乾、重坤。

乾坤是《周易》卦名。

在《歸藏》,乾謂之陽,坤謂之陰。

在《連山》乾謂之天,坤謂之地。

乾坤是化育萬物的開始,

乾坤一體就是道,就是太極。

《繫辭傳》說:

是故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文王作易: 乾卦的繫辭:元亨利貞。這就是河圖四象。

文王演易: 總綱領直接從伏羲初心。

元對應春季東方木,

亨對應夏季南方火,

利對應秋季西方金,

貞對應冬季北方水。

《連山》卦謂之象,

《周易》卦謂之德。

故「元亨利貞」謂之四德。

象: 是上古之人的自然性德

《尚書》大舜說「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

象,是不假後天之修行之力的,

象者無為之道。

到了文王中古時期,象退化為德。

: 始用心,當時是直心,直心為德(悳)。

後世失德,所以必須以《周易》為本才能回歸德。然後才能以德求道。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周易》著重於人道,四德的表現是仁義禮智,君子信守,信在其中。這就是四德五常。這個可以用河圖四象圖式表示。

四德為《周易》繫辭經文之首,這就意味著《周易》經文 4900 字的大義宗旨:修德寡過,以趨吉避凶。

故《繫辭傳》說:「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傳說爻辭為周公作。

乾卦的爻辭是對整個伏羲時代的回憶。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北宋·劉恕《通鑒補紀外編》:

太昊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

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

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

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

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

陰康為土龍氏,治田疇;

栗陸為水龍氏,繁滋草木,疏導泉源。

又命五官;

春官為青龍氏,又曰蒼龍;

夏官為赤龍氏;

秋官為白龍氏;

冬官為黑龍氏;

中官為黃龍氏。

這裡的太昊即伏羲。龍馬負圖即河圖。伏羲氏十六世,一千二百六十年,每一世都是經綸天下的聖人。

圖騰都是龍,這是華夏民族的祖先。

經文別卦都是六爻,一般是表述時間的進程變化。

用九是乾卦六爻全部變化為坤卦的繫辭。

《周易》用六表示陰爻,用九表示陽爻。

《連山》《歸藏》用八表示陰爻,用七表示陽爻。

《連山》《歸藏》處於觀象時期,是觀看,只有 64 卦象;

《周易》是體德,是用心,心主變,於是用六和九太陰太陽之數,於是有 384 爻辭。

《黃帝內經》有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六是天道周期 60 甲子,九是地道九宮,天數用太陰,地數用太陽。

乾卦的卦主是九五:闡述天人合一的本質。

當飛龍在天時,大地就會出現聖人治理天下。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聖人作而萬物睹:萬物像人一樣能看,聖人與萬物一體,相互感應。

由此推而廣之,說明同類感應的道理。

《繫辭傳》: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坤卦仍然在講同類相聚的道理。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彖》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坤為地道,故繫辭講西南、東北。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按後天八卦的方位:

西南坤為母,兩側的南方為離卦中女,西方兌卦少女,都屬於陰。

所以說往西南方可以得到同屬於陰的朋友。

東北艮為少男,兩側東方震為長男,北方坎為中男,皆是陽卦。

因此往東北方,就會失去同屬於陰的朋友。

以伏羲先天八卦圖和帛書《連山》八卦初經圖中,陰氣始於西南,終於東北,故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彖傳》「西南得朋,乃與類行」,坤為陰卦,自西南至東北,陰類之行也。

帛書《二三子》第 14 章

《卦》曰:「履霜,堅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時譖戒葆常也。歲[始於東北,成於]西南,溫始[於東北],寒始於[西南]□□□□□□□□□□□之□□□□□□□□□□□□

□□□□□□□□□德與天道始,必順五行,亓孫貴而宗不傰。」

帛書《衷》:

《易》曰:「履霜,堅冰至。」

子曰:「孫從之謂也。歲之義,始於東北,成於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穀。」

孔子言歲,是指夏數。《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後天八卦: 分布與天文學有關,帝出乎震的帝,是指帝星。是堯舜禹時期的北極星。神農時期的北極星是太一,即太極。乾卦所以在西北,與「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歲差有關。

伏羲先天八卦: 本是《周易》初經,是《周易》64卦卦序的總綱,也是蓋天圖。

伏羲先天八卦圖中震卦、離卦、兌卦屬於陽卦,巽卦、坎卦、艮卦屬於陰卦,這與《繫辭傳》《說卦傳》有矛盾。所以這個先天圖可能被後世誤用了。

神農先天八卦: 本是帛書《易》初經,是帛書《易》64卦卦序的總綱。

孔子在帛書《易》的解釋《周易》坤卦的爻辭,用的是神農《連山》初經。這個圖也保留在了彝族易經文獻里。

神農先天八卦圖中的震卦、坎卦、艮卦屬於陽卦,巽卦、離卦、兌卦屬於陰卦,與《繫辭傳》《說卦傳》吻合。

三、屯蒙精義:幾(幾)

有天地然後有祖宗父母,《周易》首卦乾坤是也,有天地父母,然後有人類群居,部落、國家出焉,故乾坤之後為屯卦,屯卦者,「利建侯」,「君子以經綸」,建國君民之義也,《禮記·學記》云:「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屯之建侯,有君道焉,

蒙之養正,有師道焉,

故屯卦之後為蒙卦。

屯卦六三對應蒙卦六四,是無應與之爻,是最困之爻。

蒙卦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四體艮止,不能變通。變卦是未濟卦。

由於人類社會存在蒙卦六四的「不可教」的現象,所以法律是國家機器的必要組成。

而屯卦六三是困中有解: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無虞 ,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六三:追逐野鹿沒有虞人作嚮導,只能迷入林中,君子洞察幾微,不如捨棄,再往前行會有困難。

象傳說:追逐野鹿沒有虞人作嚮導,是因為貪圖禽獸。君子放棄,是因為前行有困難,會陷於困境。

按:六三體震動,可以變通。變卦是既濟卦。

《繫辭傳》:夫《易》,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知幾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說文》:「微也。殆也。從絲從戍。戍,兵守也。絲而兵守者,危也。」唐朝著名史官劉知幾的名字是根據《易經》取得。

,即璇璣(璿璣)。

《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正月的一個吉日,舜在堯的太廟接受了禪讓的冊命。他觀察了北極星和北斗九星,以及日月五星的規律。

按照梅賾 zé所獻《古文尚書》說法,舜當政後,提出十六字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後來傳授給繼任的大禹。

伏勝《尚書大傳》:「璇者,還也,璣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行動者大,謂之璇璣,是故璇璣謂之北極。」

孔安國《傳》云:「璿,美玉。璣、衡,王者正天地之器,可運轉者。」 「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孔穎達《尚書正義》曰:「在,察」,《釋詁》文。

《說文》云:「璿,美玉也。」……

《易·賁卦》彖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日月星宿運行於天,是為天之文也。璣衡者,璣為轉運,衡為橫簫,運璣使動,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是也。

馬融云:「渾天儀可旋轉,故曰璣。衡,其橫簫,所以視星宿也。以璿為璣,以玉為衡,蓋貴天象也。」

蔡邕雲「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辰。蓋懸璣以象天而衡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是其說也。「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

《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集解鄭玄曰:「璿璣,玉衡,渾天儀也。七政,日月五星也。」

正義說文云:「璿,赤玉也。」

案:舜雖受堯命,猶不自安,更以璿璣玉衡以正天文。璣為運轉,衡為橫簫,運璣使動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器也,觀其齊與不齊。今七政齊,則己受禪為是。

蔡邕云:「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宿,並縣璣以象天,而以衡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而強也。」

鄭玄云:「運轉者為璣,持正者為衡。」

《星經》:「璇璣者謂北極星也,玉衡者謂北斗九星也。」

劉向《說苑》說:「璇璣謂北辰,勾陳樞星也。」

陳遵媯著《中國天文學史》說:《周髀》所謂「北極璇璣」,即指北極中的大星,從歷

史上的考據和天文學方面的推算,大星應該是帝星即小熊座β星;因而所謂「此東西南北之時」應該是指帝星四游之時。

玉璇璣(牙璧)發現的時代,最早為 5000 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期,出土數量最多的集中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時代早期(4500 年前)。夏商周三代雖有,但數量驟減,同時分布範圍逐漸擴散到陝西、河南等地。東周以後,牙璧基本退出歷史舞台。玉璇璣在黃帝帝嚳顓頊堯舜時期也就是五帝時期達到頂峰,這與帝星即小熊座β星為北極時期吻合。《說卦傳》「帝出乎震」一節正是這個時期。

清代收藏家吳大澂 chéng《古玉圖考》認為,玉璇璣為三代前的(虞夏)「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天文儀器者是也」。

當代科學家李政道《以天之語 解物之道》談到,玉璇璣可能是渾天儀中一個部件的藝術表現,而真正的璇璣要比玉璇璣大一些。從一個側面支持漢代經學家和吳大澂 chéng 的觀點。

李政道說:從天文歷中,我們可以查到,能適合這些條件的,大約是公元前 2700 年。那時候紫微星的右樞正好在現在北極的位置,比現在的北極星離正極還更近一點。周圍剛好有三顆較亮的大星對著凹口,它們是紫微星座的「少宰」、「上輔」和北斗星座的「搖光」,剛好就是這三個位置。(玉璇璣盤周有三個凹口,用來確定三個不同星座的位置,隨天而轉)假如這個想法是對的,就表示說,在公元前2700 年,我們的祖先已經有天文儀器可以把當時正極星的位置定位到約0.013 度的精確度而紫微星正是那時候的正極,這就是為什麼紫微星座自古以來,一直被認為跟帝王和國家的興亡有關係的原因。這大約是公元前2700 年,離現在約 4700 年時的情形,也可能是炎黃文化發源開始的時代。

四、需訟精義

1.需卦與儒探源

《序卦傳》說:「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飲食之道即國計民生,是先王治理國家的根本職責,「需」字的古義是祈雨,水為立農之本。

儒的本字是需。

《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需,從雨,「需」()音蓋源自「雨」()之音。

天晴見日屬陽,天陰下雨屬陰,故祈雨多由女巫進行,「儒,柔也」取自女性之柔,襦(短衣,短襖)、溽(濕潤)之音義皆取自「柔」。

需」之衍生字「糯」(nuò)、「懦」(nuò)音義取自「女」,糯(粘性稻)懦(軟弱)也是「柔」的引申。

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儒之名蓋出於需」,而「需」指的是求雨的巫覡。

章太炎生前曾強烈質疑甲骨文的真實性,但是甲骨文卻驗證了他的「需(儒)」字的解讀是正確的。

《莊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

白話:儒士戴著圓形的帽子代表通曉天道,穿著方形的鞋子代表通曉地理,用五色絛繩穿玉玦做配飾,代表能決斷人事。)

《莊子》的記載卻仍可以看出原始之儒即是巫。中國的巫,其早期最主要的職能便是測知天地、溝通天人,也就是對「道」的探尋。

《周禮·天官·太宰》有云:「儒,以道得民。」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帛書《易傳》子曰:「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

孔子說:我求其德義,我與史巫同路而不同目標。

這是孔子的自證,儒家與史巫原本一路,而最後的歸宿卻不同,儒家最終以理性為歸宿。

先王為民服務的獻身意識:萬夫有罪,在餘一人。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

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

需於血,順以聽也。」當發生自然災害,民眾面臨生存危機,先王敢於承擔責任,捨身取義,並且聽從天心民意,這樣就可以「出自穴」,即脫離危機。

《呂氏春秋·順民》:

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剪其髮,磨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悅),雨乃大至。

商湯對天禱告:「如果我有罪過,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天下百姓有罪過,不要怪罪他們。所有的罪過都由我一人來承擔。上帝要懲罰,就懲罰我一人,不要傷及百姓。」並自剪其髮,自斷其指,然後跳到燃著熊熊大火的柴堆上,以身為祭祀的犧牲,為民祈福於上帝。百姓大為感動喜悅,大雨於是傾盆而至。

剪其髮,磨其手,以身為犧牲」,即「需於血」,表現了商湯捨身取義的犧牲精神。

民乃甚說(悅),雨乃大至」,民心齊動,天遂動之。這就是「以道得民」。

訟 sòng 卦: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 sòng;君子以作事謀始。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訟卦總結】

九五居尊中正,為聽訟之主,故「元吉」。

餘五爻皆訟者。

初與三: 雖居剛位,其德皆柔,皆不言訟,故皆「終吉」。

二與四:雖居柔位,其徳皆剛,皆「不克訟」。

上九: 窮爭強訟,自取「奪賜」之辱。

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故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語見《論語·顏淵》,又見《禮記·大學》)

師比精義

師卦的卦辭和彖傳: 講的是出師的總原則,出師的目的是安定天下、厚育民眾(貞),統領軍隊的將帥必須德高望重(丈人)。

大象傳: 是從師卦地中有水的卦象,領悟民眾為軍隊之父母而畜養之。

師卦六爻分述行軍作戰的具體過程:

初六: 為出師之始,強調吹律軍紀。

九二: 為三軍主帥,剛爻居中而德高望重,與六五天子相應而得天寵。

六三: 乘剛,為幼稚之將(弟子),輕敵冒進而吃敗仗。

六四: 代表不利之師,後退駐紮而無咎。

六五: 天子,柔爻居剛位,適宜田獵軍訓、政治宣傳和任用將帥之道。

上六: 為班師回朝,論功分封於宗廟。全卦卦爻辭由卦象、爻象而導出,且主題突出、層次分明。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師卦初六「師出以律」,《左傳》最早釋「律」為軍紀、法律,後王弼、《九家易》皆沿襲之,這成為後世最為通行的解讀。如《周易正義》、《周易集解》、司馬光、程頤、朱熹諸大儒皆釋「律」為法律。

不過,先儒也提出了另一異解,自唐·司馬貞開始,把「律」釋為「吹律」,宋代王安石、元代俞琰、明代理學家蔡清、清代樸學家惠棟、李道平做了詳細詮釋,其論據亦較充足。

俞琰:「古時出師必吹律,律和則知士卒同心。」

蔡清:「不曰『否臧凶』,而曰『失律凶』,明『否臧』之為失律也。」古者律度量衡之法,皆起於黃鐘之九寸,黃鐘,坎位也。

吹律是狹義解,軍律是廣義解。

《易經》第八卦比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無首,凶。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比卦總結】

比卦: 是闡述宗主國聯合各部落應對共同危機的情景,所謂「建萬國、親諸侯」之道。

九五: 為宗主國,其他五爻為諸侯。

初六: 本來無應無比,率先親比響應,變卦為震動(水雷屯卦),間接通過應爻六四親比九五,故曰「終來有它吉」。

六二: 以應九五為自內。

六四: 以承九五為外比,故皆吉。

六三: 失其人,無所親比應與,變卦為艮止(水山蹇卦),是孤山上的一個部落,所以哀傷。

上六: 乘剛於九五,「比之無首」,象徵目無綱紀的諸侯,「無所終也」,故有兇險。

諸侯五爻:

初、二、四為「王用三驅」之順。

上為「前禽」之逆。

故九五「舍逆取順,失前禽也」。

雖然綱紀嚴肅,國人並沒有畏懼,因為九五行使中道,所謂「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比卦的歷史背景是大禹治水。

《彖傳》說「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竹書紀年·卷上》:「(帝禹夏後氏)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

《國語·卷五·魯語下》孔子說:「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

《路史·卷二十二》:「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於諸侯,伐屈驁ào,攻曺魏,而萬國定。」

按此禹殺防風,乃是立國之綱紀。

原先不順服大禹的「不寧侯」方國前來歸附,是為了共同應對災難。

最後遲到者有兇險,是說「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

比卦的初六、六三都無應無比,可是初六「有它吉」,六三卻哀傷。

比卦初六與九五不應與,卻說「終來」,上六與九五親比,卻說「無所終」。

初六: 本來無應無比,但因為積極主動響應治水的號召,變卦為震,為水雷屯卦,通過六四親比九五。

六三: 也是無應無比,變卦為艮,是孤山上的一個部落,與大禹失去了聯繫。

上六: 乘剛於九五,代表居功自傲、蔑視權威、不服從大局的諸侯。

文王、周公作《易》,把歷史人物隱去,是為了彰顯易經的普遍哲理。

如今我們嘗試還原部分歷史,是為了增加趣味,體會聖人作易,把天地人之道寓於歷史故事的智慧。

今晚的語音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同道們的參與!

4;《周易》64 卦精義解讀之 17-24 卦2017 年 5 月 14 日 15:44:28 字數:109961.近代經學家馬一浮2.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大義引子在學習賁卦的這一周的 4 月 30 日我參與協辦「孔孟儒學歷史傳承與轉化創新研究研討會」,賁為文。5 月 1 日開始學山地剝卦,與五位專家登山,5 月 2 日下午送走專家,5 月 6 日登杭州五雲山。杭州之行為的是恢復馬一浮的復性書院。這與這一周的復卦相應。因此在這裡談一談近代經學家馬一浮。 一:近代經學家馬一浮馬一浮(1883~1967),出生於成都,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原名福田,字一浮,號湛翁,又號蠲[juān]叟,中國現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或「新儒家三聖」),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學校歌》的詞作者,浙江大學原教授。於古代哲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曾應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所著後人輯為《馬一浮集》。新儒家三聖中,只有梁漱溟是民盟創始人,有外王之學。馬一浮深入佛典,入佛出儒,通達內聖心性之學,故建復性書院。馬一浮對於傳統儒家文化,特別是宋明理學的深刻研究和體驗,是時人所公認的。用佛法印證理學,是馬一浮的治學特色。眾所周知,熊十力是極少稱許別人的,但是他對馬一浮卻推許說:「馬先生道高識遠」(《十力語要》卷二《與賀昌群》)。賀麟則評論說:「馬先生兼有中國正統儒者所應具備之詩教禮教理學三種學養,可謂為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又說:「他尤其能卓有識度,灼見大義,圓融會通,了無滯礙」。光緒十五年(1889),六歲的馬一浮返回紹興故里。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五歲的他應縣試,與邑人周樹人(1881—1936 年,即魯迅先生)、周作人(1885—1967 年)兄弟同榜。馬一浮名列第一,周樹人則屈居二百幾十名。浙江社會賢達湯壽潛(民國時曾任浙江都督)見其文章,大加讚賞,以愛女湯孝愍許配馬一浮。馬一浮結識了湯壽潛的弟子謝無量(1884 —1964 年,四川省樂至縣北鄉金馬溝人,1960 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成為終生好友。光緒二十七年(1901),馬一浮到上海學習英、德、日、法諸國文字。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遠赴美國,次年秋又東渡日本,閱讀了大量的東、西方社會科學名著,並在國內第一個將德文原版《資本論》翻譯成漢文。按說,馬一浮這樣的境遇,很難想像他對佛教的鐘情。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直接繼承了兩千年的經學道統,而與近代新文化運動的西方思潮大相徑庭。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稱馬一浮是「二十世紀師儒中的一個真正隱者。」我從他的早年家庭六親境遇,或可知曉他的部分因緣。馬一浮有三位姐姐。1889 年,7 歲,三姐去世。1893 年(光緒十九年癸已)10 歲,母親病逝。1901 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8 歲,57 歲的父親去世。1900 年,大姐出嫁,二姐去世。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20 歲,妻子病逝,婚姻不到 3 年(31 個月),兩人說話沒有超過三小時者。從此立志終身不娶。馬一浮 13 年中五位親人全部離他而去。1901 年父親馬廷培病逝後,馬一浮到上海學習外語和政治,並與謝無量、馬君武創辦翻譯雜誌。1902 年妻子湯儀病逝後,馬一浮謀得一份官派的差職去了美國聖路易斯城。在聖路易斯,他一共居住了 309 天,把絕大多數精力放在了學習、翻譯外國著作上(尤其是政治學著作)。離開美國時,他帶回了他所購買和閱讀的各種外文書籍及《資本論》,史稱是德文版《資本論》傳入中國的第一人。18 歲到上海學外文,跟謝無量、馬君武創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雜誌,著力介紹西方社會主義學說;20 歲因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被清政府駐美使館聘為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和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外文秘書;隨後又到英國、德國、日本遊學,鑽研西方哲學、文學,以熟諳七種外文被世人譽為「天下文章歸謝馬」。自 1906 年起寄居杭州,立志為學,絕意仕進。三年期間,竟讀完了西湖文瀾閣所藏之全套《四庫全書》36000 余冊。舉凡中土九流百家之學,漢宋經師之論,釋典道藏,以及歐美文、史、哲學,莫不通其志而窮其源,然終返而求諸六經,由清代樸學轉向宋明理學,倡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說。至三十歲時,即已蜚聲國學界,慕名求學者甚多。先生 1917 年到 1927 年主要研究佛法,通達內明,其造詣極高。他是弘一大師的啟蒙老師。大約 1927 年到 1937 年是先生由佛入儒的階段。1939 年夏,他在四川嘉定烏尤寺創建了「復性書院」,擔任主講,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了一批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人才。可以說,整個抗戰時期,也是馬一浮學術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的主要學術思想著作都是這一時期發表的。抗戰勝利後,馬一浮又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隱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圖書館,繼續選刻古書。解放後,他擔任過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但遵照周總理的指示,不以俗務打攪,讓他在杭州家中(花港蔣庄)安心著書立說,頤養天年。然而,在十年浩劫中,他也未能倖免。馬一浮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理論,從形式上來看是相當固守傳統的。如他的一個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全部中國文化都可以統攝於「六藝」之中,即所謂:「國學者,六藝之學也」(《泰和會語》,「楷定國學名義」)。這裡的「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六經」。但馬一浮更喜歡用「六藝」這一名稱,因為它不僅是呆板地指六部經典,而是廣義地指六類或六個部門的文化學術或教化。他認為:「此(六藝)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同上)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六藝」也可統攝西來的一切學術。簡而言之,「自然科學可統於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於春秋」,「文學藝術統於詩樂,政治法律經濟統於書禮」。換一角度說,西方學術文化無非統攝於真、善、美三種價值,這也都包含於六藝之中。「詩書是至善,禮樂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總而言之,「全部人類之心靈,其所表現者不能離乎六藝也;全部人類之生活,其所演變者不能外乎六藝也」。世界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更無有一事一理能出於六藝之外者」,「世界人類一切文化最後之歸宿,必歸於六藝」。一點感想西學東漸,經學是如何被瓦解的?我們還有能力重建經學道統的傳承嗎?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蔡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為得一有力助手,邀馬一浮出任教育部秘書長。先生欣然接受邀請,但到任不久就辭謝回杭了。對此,社會上有種種說法,我們從馬一浮在 26 年後對學生的一次談話中,了解了真正的原因。他說:「(南京臨時政府)以蔡孑民長教育,蔡君邀余作秘書長。余至而廢止讀經、男女同學之部令已下,不能收回,與語亦不省。又勸設通儒院,以培國本。聚 30 歲以下粗明經術、小學,兼通先秦各派學術源流者一二百人,甄選寧缺毋濫,優給廩餼,供給中外圖籍,延聘老師宿儒及外國學者若干人,分別指導。假以歲月使於西洋文字精通一國,能為各體文詞,兼通希臘、拉丁文,庶幾中土學者可與世界相見。國本初張,與民更始,一新耳目。十年、廿年之後,必有人材蔚然興起,此非一國之幸,亦世界文化溝通之先聲也。蔡君河漢吾言,但云時間尚早,遂成擱置,而余亦去。」可見,馬之歸隱西湖,主因是與蔡的教育觀點不一致。這一分歧還表現在議定學制上,蔡欲盡用日本規製為藍本,馬則推薦嫻於中國傳統教育者參與制訂。中國經學的瓦解,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清代開始有門戶之爭,製造經今古文之爭,康有為強化經今文,否定古文,到章太炎把六經降為史學,胡適、顧頡剛用疑古否定經學,經學肢解為文史哲,用西方理路解構國故,於是經學瓦解。後來文革又來次破四舊,從此傳統文化幾於崩潰斷絕。疑古派思想主要是受康有為啟發而來。其代表人顧頡剛說:「我的《古史辨》工作則是對於封建主義的徹底破壞。我要使古書僅為古書而不為現代的知識,要使古史僅為古史而不為現代的政治與倫理,要使古人僅為古人而不為現代思想的權威者。換句話說,我要把宗教性的封建經典——『經』整理好了,送進封建博物館,剝除他玩的尊嚴,然後舊思想不能再在新時代里延續下去。」疑古派的根本目的就是剝卦,要把華夏的靈魂(即六經)徹底剝蝕殆盡。民國時期,馬一浮與當時的文化大潮完全背離,這是宏大的氣魄,道統的擔當。書院用剛「復性」為名,就是要恢復人的本性,也就是華夏的靈魂。倡導六藝之學,就是恢復六經教學。蔡元培廢除經學至今 105 年了,「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我想,復性書院的復興,是合乎天道的。 二: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大義《序卦傳》: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隨卦 17 蠱卦 18【17.2】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悅,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白話】彖傳說:隨卦,剛來內卦而處於柔下,行動而喜悅,這就是隨。大為亨通,利於守持正固,沒有咎害,天下萬物都隨著時勢運行,隨卦所蘊含的時勢意義真是偉大啊!【隨卦總結】全卦六爻,陽爻為能隨之主(主動),陰爻為所隨之人(被動),故六二、六三、上六皆曰「系」,隨於人也。六二繫於初九,六三繫於九四,上六繫於九五也。隨者,隨從之義。陽先陰後則隨,唯有六三、九四符合,故六三既言「系」,又言「隨」,而九四獨言「隨」。六三、九四居位不正,故誡以「利居貞」之道。隨卦第十七 問題思考1.隨卦的卦主是哪幾爻?2.六爻中,初九、九五得吉,皆合《彖傳》剛下於柔,然而為何繫辭沒有「隨」字呢?李守力答:1.隨卦六爻中,初九、九五是卦主,皆合《彖傳》「剛下於柔」。2.初九剛爻故不言「系」,下無柔爻故不言「隨」,體震為主器、為動,故曰「官有渝」,變而不失其正則吉,故曰「貞吉」;初九、六二得正親比,故曰「出門交有功」。九五下無柔爻,故不言「隨」,既中且正,與上六得正親比,故曰「孚於嘉」。《雜卦傳》:「隨,無故也。」故,故舊,成見。《書·大禹謨》:「稽於眾,捨己從人。」考察大眾之所願,捨棄自己的成見,聽從賢人的嘉言。初九「官有渝」、九五「孚於嘉」,即改變自身,崇尚美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曰:「恆順眾生者……我皆於彼隨順而轉。……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18.2】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白話】彖傳說:蠱卦,剛在上而柔在下,下巽而上止,這就是蠱。蠱之時,須用大善亨通,而後天下得以整治。適宜渡大河,前往有所作為。甲日前三天,甲日後三天,終結之後又有開始,這是天道的運行法則。【蠱卦總結】蠱卦下巽上艮,巽為遜、為命,艮為止、為蓄,喻在下者一味巽順聽命,蓄止積累而成弊,故曰蠱。《周易》為寡過修德之書,故蠱卦大義在治蠱。蘇軾曰:「蠱之災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後見,故爻皆以父子言之。」艮為門闕,上爻宗廟之位,故全卦以五為父,以上為宗。治蠱非陽剛不能為,而尤宜剛柔適中。初六距五、上最遠,故稱「考」,父歿曰考也,以柔居剛,故曰「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順承九二(二應五父),故曰「意承考也」。九二應五父,故母尚在,以剛居柔,故曰「干母之蠱,不可貞」,守中,故曰「得中道也」。九三、六四皆近於父,九三以剛居剛,諍子也,故「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六四以柔居柔,不能治蠱,故不言「干父」,而言「裕父之蠱,往見吝」。六五以柔居剛,守中而順承上九,故曰「干父用譽,承以德也」。上九為治蠱之終,功成身退之耆舊也,當事者以幹蠱為事,不當事者以髙尚為事也。蠱卦第十八 問題思考1.「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是指什麼?2.蠱卦哪一爻代表幹蠱功成?李守力答:1.蠱為造事之端,甲為十天干之首,蠱卦故以為甲日為界而進退,故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鄭玄曰:「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過自新,故用『辛』也。甲後三日取丁寧之義,故用『丁』也。」2.李光地《折中》曰:《蠱》以六五為主,蓋諸爻皆有事於幹蠱者,至五而功始成,故諸爻皆有戒辭,而五獨曰「用譽」也。臨卦 19 觀卦 20【19.2】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白話】彖傳說:臨卦,陽剛之氣逐漸增長,喜悅而柔順,剛爻居中而上下相應。故大為亨通以至於適宜正固,這是自然的運行法則。然而到了八月將會有兇險,因為陽氣不久便要消退。【臨卦總結】《序卦傳》:「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蠱卦為積弊,積弊既除,則陽息而陰消,臨卦是也,二陽方長,陰小陽大,陽氣將盛,是謂可大。所以蠱卦之後是臨卦。臨卦下澤上地,取象澤地之臨。初九、九二,二陽為澤水,六三,一陰為澤岸,二陽與上坤隔岸而望,唯有相應,故曰「咸臨」。初得正而「貞吉」,惟可自守「志行正」。二為卦主,守中而「咸臨,吉無不利」,「剛中而應」,以道事君,故曰「未順命也」。六三體兌,不中不正,瀕臨上坤,故曰「甘臨,無攸利」,「剛浸而長」,待陽至三,故曰「既憂之,無咎。」六四得正,處坤下應初,故曰「至臨,無咎」。六五守中,應卦主九二,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上六坤厚得正,故曰「敦臨,吉,無咎」,「剛浸而長」,待陽至三,則上六應之,故曰「志於內」。臨卦第十九 問題思考1.臨卦的卦辭雖然講「元亨利貞」,但有局限,就是後綴有「至於八月有凶」。請簡要回答:如何理解臨卦「八月有凶」?2.初九、九二皆系有「咸臨」,為何初九「貞吉」,九二「吉無不利」?李守力答:1.《彖傳》說,臨卦,陽氣逐漸增長,喜悅而柔順,剛爻居中而上下相應,故大為亨通適宜守持正固,這是天道陰陽消長的法則。然而下兌上坤皆是陰卦,貞兌八月(《說卦傳》「兌,正秋也」,正秋即八月。於省吾訓「兌為八」),故誡八月將會有兇險,臨卦陽氣增長之時就當警惕未來消退之時。先儒以卦變說釋「八月有凶」,皆違四聖本義。王夫之《周易稗疏·至於八月有凶》力辟卦變錯綜說之謬,清代胡煦、當代金景芳、呂紹綱亦然。2.臨,臨近之義,取象地澤之臨。全卦唯有初、二與上相應,故曰「咸臨」。初九臨之初,得正應上,然有二之阻,故曰「貞吉」。九二得中,與上相應,與六三親比,暢通無阻,故曰「吉無不利」,此緣於天道自然,故象曰「未順命也」(並非是由於順從君命)。【20.2】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白話】彖傳說:壯觀的祭禮呈現在高處,具備柔順而巽的美德,居中守正來觀察天下。觀卦,祭祀前洗手,還未等到進獻祭品,誠敬之心已肅然而生,民眾仰觀時能領受美好的教化。觀仰上天之神妙法則,四季更替不出差錯,聖人效法上天神妙的法則設立教化,天下百姓都順服。【觀卦總結】觀卦第二十 問題思考1.觀卦的卦主「我」是指哪一爻?2.自然哲學是世界觀,人文哲學是人生觀,道教有道觀,佛教有止觀等。學術界普遍認為《周易》經文是卜筮,《易傳》則提升為哲學。總結觀卦六爻大義,看此觀點是否正確?李守力答:1.觀卦的卦主「我」是指九五,《彖傳》「中正以觀天下」者是。2.觀卦六爻以九五聖君為軸心,闡述了各個階層對九五君道的認識觀念,初六「童觀」小兒之見,六二「窺觀」婦人之見,六三已與君道結緣而未深入,六四最為親近聖君得以「觀國之光」,九五聖君本位自我反省,以民心向背諦觀自我,上九代表天道民心形成對政府的監督機制。整個觀卦六爻有軸心,有層次,由遠及近,由下至上,由淺入深,體現出高度的超越時空的邏輯秩序與哲學特徵。所以《周易》的義理本來就含藏在卦爻辭中,並非有了《易傳》才有了義理。噬嗑卦 21 賁卦 22【21.2】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白話】彖傳說:口腔中有食物,是噬嗑。通過磨合才能亨通,剛健與柔順分明,行動且有明辨,雷聲與電光合在一起彰顯一切。六五柔爻得中,在上卦起作用,雖然不當位,適宜用在法制上。【噬嗑卦總結】王夫之說「噬嗑,強不合而合之。」即《序卦傳》所言「苟合」。噬嗑卦,是通過磨合以到社會和諧之目的。故內,中四爻以噬肉喻社會磨合之道,即《彖傳》「噬嗑而亨」;外,初上爻以法制,即「利用獄」。此所謂「剛柔分」也。初上言「法制」的兩個階段。周朝已有「法制」一詞,《禮記·月令》篇載:「……命有司,修法制」。初九「屨校滅趾,無咎」是指以「嘉石制」管教罷民,是法制管教階段,孔子所謂「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上九「何校滅耳,凶」是指刑罰制裁,是社會治理的嚴厲形態,孔子所謂「罪大而不可解」二至五言「吃喝」的四個境界。「噬嗑」與「吃喝」諧音同義,故《雜卦傳》曰「噬嗑,食也」。「民以食為天」,故以「吃喝」喻社會關係。六二「噬膚滅鼻」為貪食,六二既中且正,象徵關係本來和諧,所以沒有顧忌而貪食,貪食既不利養生又不合於禮儀,因此不能提升思想境界,只能是「無咎」而已。六三「噬臘肉,遇毒」為貪味,「厚味實腊毒」,味厚的東西含有毒性,吃臘肉與喝酒都是如此,貪味對身體有害,故曰「小吝」,貪味也不能提升思想境界,故也只能是「無咎」。二三兩爻貪食貪味,俗謂之「酒肉朋友」,是一種低級的和諧,所謂「苟合」也。《序卦傳》曰「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噬嗑卦下一卦賁卦就是針對噬嗑「苟合」的弊端而設立的。賁卦彖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為文化,「酒肉朋友」缺少文化也。九四「噬干胏,得金矢」是有收穫的「吃喝」。胏為帶骨之肉塊,「噬干胏」就是啃骨頭肉,象徵處理社會關係的難度,故曰「利艱貞」,九四為坎卦之中,即「頤中有梗」,「得金矢」是化梗為寶,故曰「吉」。六五「噬干肉,得黃金」是最有收穫的「吃喝」。六五由於不是剛爻,所以肉里沒有骨頭,五為離卦之中,離為乾卦,故為「干肉」,六五為君位,離為明,明德也,明德親民也,此以聖人「大學之道」處理社會關係,必「得黃金」之最大收穫。由於君主懷柔,故須防奸佞之臣蒙蔽,故曰「貞厲,無咎」。六五不言「吉」,君主勤政以防安逸也。噬嗑卦第二十一 問題思考1.噬嗑卦六爻,初九、上九皆有「校」字,中四爻皆有「噬」字,請陳述緣由。2.孔子在《繫辭傳》把初九、上九的爻義講明白了,是法家的原理。中四爻以「頤中有物」九四為核心,二、三、四、五是儒家治理的原理,請分析,為何九四象曰「未光也」,六五明明不當位,為何象曰「得當也」?李守力回答:1.初九、上九兩剛爻象徵剛性治理,故皆有「校」字,初九屬於法制管教,上九屬於法律制裁;中間四爻象徵柔性治理,皆有「噬」字,皆言食肉,《漢書·酈食其傳》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王者治民,民者治食,故治理社會要從民眾的吃喝宴樂抓起。2.孔子在《繫辭傳》把初九、上九的爻義講明白了,是後世法家的原理。中四爻以「頤中有物」九四為核心,二、三、四、五是後世儒家治理的原理。法治易而人治難。六二質柔用柔,是指通過祭祀鬼神協調人群關係,有恃初九(乘剛),享用祭品過度。六三質柔用剛,由貪吃轉向貪味,目的與六二一樣,都在和諧人群,故皆無咎。九四「頤中有物」為社會病根之所在,質剛用柔,硬骨頭尤其難啃,病根漸除,金矢是寶物帶刺,艱貞之吉,和諧尚未廣大。六五似乎又回到原來六二的質柔用柔,然而磨合得中,得黃金而圓滿,故曰「得當」。【22.2】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白話】彖傳說:賁卦,通達。柔爻來到內卦文飾乾剛,所以通達。分出剛爻到上爻文飾坤柔,所以小的方面適宜有所前往。(剛爻柔爻交互錯畫),這是天的文采。文明而知止,這是人的文采。觀察天文,可以知曉時節時勢的變化;觀察人文,可以教化成就天下人。【賁卦總結】《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代表了儒家崇尚禮儀的特色。然而孔子又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質有餘不受飾」(見下文),在質素與文飾之間,輕飾而重質,此正是賁卦的卦義所在。賁卦以柔爻為文飾,以剛爻為質素。黃壽祺說,賁卦崇尚樸素自然的至美境界。試觀爻義:初九「舍車」不尚華飾,六四志在「白馬」嚮往淡美;六二「賁須」承陽尚質;九三質素陷於陰柔「濡如」而堅守正固;六五順上九,飾於「丘園」但求簡樸;上九飾終,持「白」自守而得其志。可見《周易》以「質勝文」為優,故《雜卦傳》曰:「賁,無色也。」這體現了《周易》歸趣於道家自然主義的意味。賁卦第二十二 問題思考1.結合賁卦,簡述何為「匪寇婚媾」?2.賁卦中如何體現後世的儒家、道家思想?李守力回答:1.賁卦下離,三四五上組成大離;離的反象是坎,坎為寇,反象取反義,故離可繫辭曰「匪寇」,即非寇。然六四與初九相應,相應為婚媾之象;震雷變兌澤,又有雷澤歸妹之象,故曰「匪寇婚媾」(詳見《周易密鑰·第 3-5 節:《周易》「匪寇婚媾」釋讀》。2.《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代表了儒家崇尚禮儀的特色。然而孔子又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質有餘不受飾」(見下文),在質素與文飾之間,輕飾而重質,此正是賁卦的卦義所在。賁卦以柔爻為文飾,以剛爻為質素。黃壽祺說,賁卦崇尚樸素自然的至美境界。試觀爻義:初九「舍車」不尚華飾,六四志在「白馬」嚮往淡美;六二「賁須」承陽尚質;九三質素陷於陰柔「濡如」而堅守正固;六五順上九,飾於「丘園」但求簡樸;上九飾終,持「白」自守而得其志。可見《周易》以「質勝文」為優,故《雜卦傳》曰:「賁,無色也。」這體現了《周易》歸趣於道家自然主義的意味。剝卦 23 復卦 24【23.2】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白話】彖傳說:剝,剝蝕,柔順改變剛強。不適宜有所前往,因為小人的勢力在增長。順勢而制止,是觀其卦象的結果。君子重視消亡、生息、滿盈、虛虧,因為那是上天的運行法則。【剝卦總結】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此言陰氣剝蝕陽氣之初,任何一個事物毀壞的內因都是根基不牢,故易曰「剝床以足,蔑貞凶」。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此言陰氣已將陽氣的基礎剝蝕殆盡。因為古代的牀只有上下兩部分,故初二兩爻皆言「蔑貞凶」,以此象徵國家的根基,根基毀壞上邊也就歪了,故曰「蔑貞」,蔑貞即滅正。初爻以足,象徵國家的群眾基礎(民),二爻以辨,象徵國家的幹部基礎(吏)。六三:剝,無咎。——此言陰不能剝陽,何也?雖然根基被毀,然則君上(上九)與六三相應,象徵君上重新得到民心,根基有所復興也。六四:剝床以膚,凶。——此言陰氣剝蝕陽氣最危險時刻,災難迫近之時。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此是君子應對群陰剝陽的最高化境。俗語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通常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明君忠臣必有賢妻,賢德之妻可避免君主剝蝕為昏君,如長孫皇后賢淑佐李世民,劉秀之妻陰麗華謙德可風,馬皇后與朱元璋同甘共苦,她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坤載萬物,德合無疆」(長孫皇后幼年卜命讖語)的偉大女性。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此言陽氣本身守正則無憂也,守正體現在上九與六五相承比,與六三相應,此象徵君上家有賢德之王后,下有忠臣輔佐,故國家政權(碩果)不會被吞噬。君主的安危繫於百姓,百姓承載君主,此「君子得輿」也。「小人剝廬」言君主自剝蝕,奸賊遂乘虛而入禍國殃民,其自身也必將破國亡家而亡身,故曰「終不可用也」。剝卦第二十三問題思考:1.剝卦的卦主是哪一爻?2.剝卦是群陰剝陽,陰爻中有沒有不剝陽的?李守力回答:1.上九爻為卦主,象徵著「上以厚下安宅」的「上」。2.六三與六五不剝陽。六三乃與上九相應與,故止於本爻而無剝陽之勢(「剝之無咎」應作「剝無咎」,因無所剝);六五則與上九相承比,故亦不剝陽。【24.2】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白話】彖傳說:「復卦亨通」,是由於剛爻(自剝卦上九)返回(於初爻),震動而以坤順運行,因此「外出和進入沒有疾患,朋友前來沒有咎害」。「返轉回復運行在軌道上,七天回歸重新開始」,這是天體的運行法則。「適宜有所前往」,因為剛爻在增長。復卦,從它豈不看到天地之核心嗎?【復卦總結】陳夢雷曰:全彖以陽剛來反,理勢必亨。又震動坤順,所往皆利。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地之一陽初動,猶人善念之萌,聖人所最重。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初爻為主,故凡有得於初陽者吉,無則否。二比初曰下仁,四應初曰從道,此皆得於陽者也。餘三皆無得於陽者。獨五以得中而無悔。三不中則頻失頻復而厲。上則去初最遠,居卦之窮,迷而不復,宜其凶也。此六爻之大略也。復卦第二十四問題思考:1.復卦對應冬至,最早見於《周易》哪段文字?2.復卦上六並聯著四句繫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四句表面上很像卜辭的大雜燴,實為周公依次以爻象、卦象、象數而「觀象繫辭」,字裡行間完全是秩序井然。請作簡析。李守力回答:1.復卦對應冬至,最早見於復卦的《大象傳》:「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朱震《漢上易·叢說》:「考之《夏小正》,十一月「萬物不通」,則「至日閉關,後不省方」,夏之制也。周制以十一月北巡狩,至於北嶽矣。以是知系《大象》之辭,非周公作也。」按:「至日閉關,後不省方」為夏之制,非周之制。夏之君主稱「後」,周則稱「王」。故《大象傳》為《連山易》明矣。2.上六爻辭共四句,表面上很像卜辭的大雜燴,實為周公依次以爻象、卦象、象數而「觀象繫辭」,字裡行間完全是秩序井然,世之大儒多誤解矣!(1)迷復,凶,有災眚:此爻象也。上六陰爻居復卦之極,下無所應,上無所承,故迷入歧途,背離復仁之道,下無所應故內憂為眚,上無所承故外患為災。(2)用行師,終有大敗:此上六爻變卦之大象。上六動,復之頤也,頤為大離,離為戈兵;又坤為眾,《序卦傳》「師者,眾也」,故為師,故曰「行師」。「終有大敗」仍由爻象得出(與上同)。(3)以其國,君凶:此本卦之象與反象。坤為國為邑,故曰「其國」。坤反乾,乾為君,坤取反義為「反君道也」,故曰「君凶」。(4)至於十年不克征:四至上為坤卦。於省吾釋「坤為十」,坤十乃是音訓,甲骨文「十」作「丨」,丨(gǔn),《說文》「上下通也」,《集韻》「古本切,讀若袞。象數之縱也。」丨與昆,上古音都是文部見母;坤,上古音文部溪母,二者音近義通,故「坤為十」。《周易》卦爻辭之「十」皆是坤象,如:水雷屯卦六二「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二至四坤卦。山雷頤卦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二至四坤卦。山澤損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三至五坤卦。風雷益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二至四坤卦。
推薦閱讀:

轉載月上的博客(葉曼老師開示)自從一見《楞嚴》後 不讀世間糟粕書43
老師,你留的作業太難,我爺爺都不會做了
批八字算命準確嗎,劉恆老師論八字大運與十神(一)
語文老師直言不諱:作文里有這樣的100個句子,滿分我給定了
《群書治要360》——蔡禮旭老師 第十三集

TAG:解讀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