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華與京味茶館--崔逸
「二位您來啦,裡邊請您吶!這邊坐,這邊涼快。」「這位先生您先擦把臉,您用的是雨前茶,落開的水才能沏出味來,眼下水正沸著,一下砸熟了就糟踐了,您略微地愣一下就得。」「這位爺您用好了,慢走啊!下次多咱來,提前給個信,我一準兒先把您的茶悶好了,讓您進門就合口,還保證悶透了。」聽著這滿口京腔的話語在招呼,看著茶館利索麻利地在店堂支應著,我不由想到老舍先生筆下《茶館》中的王利發,可眼眉前的這個茶館不是劇中的老裕泰,而是琉璃廠古文化街的京味茶館,那踮前跑後的也不是戊戌年間的王利發,而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小青年馮建華。
小馮屬羊,今年32歲,家裡除了沒甚文化的父母雙親,還有兩個姐姐在上頭,用咱北京話叫「老疙瘩」。馮家祖居在北京這塊寶地上,到他這輩已是第九輩,世居在哈德門外小市口的一個大雜院里。建華打小生長在這個大家都和氣相處、從不臉紅的院子里,彼此都知根知底的,有點難事互相幫支著。夏季的晚晌飯後,家家都在院里乘涼,打著蒲扇喝著茶聊著天,建華每到這個節骨眼兒,總是纏住拉了一輩子洋車的李爺給講北京的故事。拉車的辛苦,跑的地面廣,社會閱歷豐富,這李爺也如是,肚子里的故事就像永遠也講不完:高梁趕水、水淹後門橋、九門八典一口鐘、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張老道買前門樓、侗五爺唱票戲、大金牙的拉洋片、鹵煮火燒的來源……真是雜了,什麼都有,聽傻了眼的建華在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記住了北京城,愛上了北京城。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求知慾也在增長著。上小學五年級時,背著老家兒他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小說,《楊家將》、《小五義》、《北京的傳說》……書也看完了,這眼鏡也戴上了。為這還挨了頓暴打,老家兒擔心他因此而誤了功課不是?
中學畢業後,他來到料器廠接班、學徒,干吹制工。以後調到行政部門,工作不錯,還入了黨,自學了法律專業,拿了大專文憑,還在保衛科當了頭。儘管如此,打小在城南大雜院「熏」出來的他,對北京的愛和琢磨,卻是一時一刻也沒有淡漠過、放棄過。自己有了工資,花錢也就硬氣啦,他上書店,逛書攤,陸續買了《北京土話》、《北京的衚衕》等不少專門介紹北京的書籍。為了琢磨書中介紹的舊京人物的生活,他養過蛐蛐、轟過鴿子、遛過畫眉,還正式拜在陳增昆先生門下,學習貫(大元)派老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學習和豐富,他對老北京慢慢入了道,像什麼專門研究北京民俗的學者齊如山、金受申、張雲溪這些個前輩他都能數落得上來;串衚衕、找老人、訪舊事,學吆喝叫賣、登台票戲演出,剜鑽北京歇後語、俏皮話、衚衕軼事、街巷掌故……他著實入了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改變了自己的工作,來到了這家京味茶館。
在茶館是伺候人的差事,不像在保衛科當頭兒那陣兒吆三喝六地吩咐布置。得自己親自去干,而且是工資少了,上班遠了,唉,圖的什麼?「我好,我喜歡,這兒的京味足,工作幹起來更對心思。」「您瞧,現如今這北京城是高樓林立,馬路筆直,立交環繞,這城市在向外是沒邊沒沿地擴展著,老城牆成了環城公路,護城河成了環城地鐵,這裡九外七的城門樓子只剩下個德勝門的箭樓,隨著北京城的發展、街道加寬、危房改造,老的、舊的是越來越少,城裡的人念舊兒,我在這兒為您服務,伺候著您,讓您在這兒尋個夢,憶憶舊,落落腳,休閑休閑,您說,這不也挺好嗎?」
建華說:「眼下正值盛夏,暑熱當頭,口渴難耐,人們對水的需求超過了食品的需求,此時最受寵的是茶。
「中國是世界最早的飲茶國家,同時也是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最早的茶葉出口國。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早在漢代飲茶之風漸興,唐代劉貞亮將飲茶歸為『十德』,其中四德即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而為人所傳頌。後來的日本茶道所講究的『和、寂、敬、清』的精神,實際上是中國茶道的具體應用。
「飲茶品茗大有學問。我國南方有一種功夫茶,《潮嘉風月記》說:工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勝嚼梅花的清絕,講究爐火與茶具相距以七步為度,沸水溫度方合標準,須舉盅飲之,至鼻尖猛嗅兩下,再返盅於盤,小盤小盅古典雅緻,極為講究。我國的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有千秋:維吾爾族的奶茶,土家族的擂茶,回族的三炮台,藏族的酥油花,蒙古族的磚奶茶……
「古人云:喝茶是一人得神,二人得味,三人得趣……有重清趣雅賞,追求香真味實的;有重名茶名點,追求相得益彰的;有重茶食相融,追求用茶佐餐的;有重茶之藥理,追求強身保健的;有重飲茶情趣,追求精神享受的;有重茶之哲理,追求借茶喻世的;有重茶急飲,追求生津解渴的;有以茶會友,追求以茶聯誼的……
「品茶必要玩壺,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用紫砂壺沏茶,湯不變色,味不渙散,夏不易餿,冬可焐手,加之紫砂藝人別出心裁的巧奪天工,將壺身、壺把、壺嘴、壺蓋都捏塑點綴而活靈活現,形象逼真的各類藝術形象,再鐫以詩文、繪以書畫、嵌以金眼……以致寸柄之壺、盈握之杯的紫砂壺具被人們珍同珙壁,視為珠璣,成為「世間茶具謂之首」的收藏品。
「歷代文人騷客在品茗之餘,為我們在浩瀚的文海中留下了許多妙趣橫生的茶詩、茶聯、茶文、茶謎。舊時北京有一家『聽雨軒』茶室,門前有一聯:『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這是一副對仗工整,用典貼切的好對聯。陸羽、盧仝同為唐代人,且都精通茶道,陸羽留著《茶經》而被譽為為』茶聖,盧仝所做的茶詩很多,堪稱是文壇佳作。
「老北京人除了在家中飲茶外,市面上還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各色茶館:清茶館、早茶館、書茶館、坤茶館、酒茶館、棋茶館……夏季的什剎海荷花市場還有不少應季節而需的茶棚,此類茶棚因遇雨收攤,故得雅號:雨來散。
「北京人習慣於喝花茶。張一元、吳裕泰、元長厚都是京城有名的茶莊老字號。此外在前門大街還有一家『慶林春茶莊』,它的創辦者就是而今名氣很大的人藝表演藝術家林連昆的父親。近年來,北京出現了不少茶館,有清潔雅緻的『五福茶藝館』,有具有江南特色的『春來茶館』,有文化氣息很濃的『西翠軒茶室』……不失為京城人消夏的一個好去處。」……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家過日子,誰家沒個磕碰不高興的事?可這在馮臉上您可是從來看不到的,只要是長衫一穿、帽頭一戴,銅壺一提,他的精氣神就來了,笑模樣總掛在臉上,張嘴保準是「您」,挑帘子迎主顧,擦桌子安排座位,送瓜子上鮮貨,沏茶續水,利用閑暇,為您串場個小段,學唱叫賣,說個北京的典故,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支應著來的、走的、喝茶的、聽曲的……
年輕人誰不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為了時刻把握好舊京茶館的舉止作派,小馮硬是不穿西服、不著皮鞋。對襟的上衣、燈籠式的褲子、一雙小圓口的「老頭鞋」,為他憑添了好幾歲。利用休息日,他在茶葉店討教茶葉的知識,品種、產地、香氣、葉形,自個兒掏錢買了各樣的茶葉請院子里的人喝茶,可不讓人白喝,得說出個道道來。他自己自然還是像在茶館似的,跑前跑後的地忙著、聽著、記著,直喝得個頂個都實在喝不下去了,還在一個勁兒地勸著、讓著。
見天早起,他總是頭一個來到茶館,把頭天沖洗乾淨的茶杯、茶托、茶盤逐個再檢查一遍,把有茶銹和有紋有缺口的茶具揀出來。旅遊中的客人來自四面八方,「北方人好喝花茶,南方人講究喝綠茶,接待外賓更不能一概而論,美國人愛喝袋泡茶,英國人愛喝紅茶,日本人愛喝烏龍茶,還有些國家的人根本不好茶。」中國有「酒滿、茶七、飯八」的說法,可見這茶不易太滿,上茶當從客人的右側把茶遞過去,要用右手;續水時銅壺嘴不能碰到茶懷的邊緣;尤其要注意的是,我國舊時有以「勸茶實為辭客」的觀點,雖然說續水不是在轟客人,但在招待長輩,尤其是海外華人的時候,還是要控制和掌握火候,以免造成誤會。
根據茶客的言談舉止,分析出誰是主,誰是客。誰是掏錢買單的,以便上茶時先客後主。幾位客人同坐一桌時,更得精心了,不光要注意倒茶的順序,還要控制倒水的水量,手中一把壺得前後照應著,不能有他的,沒我的。講究的是茶碗對人,一人一個,不多不少,續水動作要利索,唰唰唰,一個「徐策跑城」下來,您再看,一圈茶碗,碗中的水都像尺子量的,絲毫不多不少;水柱出壺是「飛龍吐露」,不光動作瀟洒,更要滴水不溢不濺,讓您在看得眼花繚亂中得到藝術的美感和享受,體會人情之美、茶德之功、養生之效,使您進入那逸趣橫生的意境。這就是建華在苦練之後,近似表演動作的店堂服務,您不想親自看看嗎?
北京的茶館得有北京的味,不同於四川的天府茶道和台灣的茶寮飲風,也不同於杭州茶肆和西湖的茶室的「仙佛」氣,北京的茶館是上至宮廷,下至民間,與文事、教化、禮儀、實用、遊藝、信息等融合在一起的,有豐厚的獨屬於京都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茶館……為了了解這些茶館的區別和經營形狀以及茶客的社會地位和愛好、禮儀……小馮跑遍了四角城去討喚,做筆記,分析琢磨,核實整理,在別人眼裡視為沒用,甚至早就落了伍的玩藝,他當寶貝似的尋覓著,博採著,一點一點給自己武裝著,來茶館的外國遊客,笑著,驚奇地看著他的一舉一動。不光給他照相,還要和他一塊照(就從這兒起,建華又開始學起了老北京的茶館沒有的外國話)。前來大陸尋根祭祖的新加坡客商林之煥先生說:「在這裡我坐了許久,是這個年輕人使我想起許多過去的、遙遠的又是難以忘卻的回憶、童年的回憶。這次回來我在這裡有重蹈舊地之感,就像歷史的車輪在這裡歇息停住了。下次如有機會,我還會到這裡來。」「念舊兒」的,從大雜院搬進樓房的老人們攙扶著來到這裡,他們除了對建華給予肯定,還提出了不少建議,給他講了正在尋找的故事資料。城裡的年輕人看得傻了眼,一個學文科即將畢業的女大學生在留言簿上寫道:「過去只在書中和電影中看到這樣的茶館,今天直觀地看了馮先生的工作(不,應該說是表演更好),才知道茶有這麼多的知識,加深了對老舍先生筆下茶館的了解,感謝馮先生用他的博識給我上一課。」
有不少媒體都曾介紹過他,京味茶館也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茶座」,馮建華還利用工作的閑暇,在北京的幾所大學開設了「北京市井文化」專題的講座,並先後在茶館承辦了紀念潭鑫培150周年和蕭長華100周年的活動,許多著名表演藝術家參加了活動,小茶館辦大沙龍,一時成為文化界的美談……
如今,一些京城曲藝界前輩,如李學勤、金宗超、佟連生等每周在茶館獻藝,相聲名家常寶華、揚振華、孟繁貴、李嘉存等也是京味茶館的常客。
文/崔逸
推薦閱讀:
※星巴克把茶館開到中國,中國茶還有機會嗎?
※中國茶館能否借鑒星巴克模式?
※【DDU茶館】《杜甫與手機》
※古代茶館
※茶館 丨 如禪如寂,如茶如清
TAG: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