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傳文白話解(繫辭上)
轉載
標籤: 文化 | 分類:周易 |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注釋: (1)繫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繫辭本義是繫辭於卦爻之下。案《繫辭》:「繫辭焉以斷吉凶。」「繫辭焉以盡其言。」即是其正。此處以「繫辭」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後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並言明占筮方法等。《繫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繫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國語?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代極為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後不省方」句,王弼註:「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盪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盪:八卦相互滌盪而運動。盪,又作「盪」。《釋名》:「盪,盪也。」此有推移之義。鼓,通「郭」。《風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 』」。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餘氣。《穀梁傳》:「雲雷者何?霆也。」潤,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 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爾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繫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於天地之中。位,居位。今譯: 天尊貴(於上),地卑賤(於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於(天地)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6)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繫辭:於卦爻之後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凶」之後「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凶:善惡。吉,善。凶,惡。悔吝:悔難。悔,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凶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繫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繫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註:「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祐:保佑。今譯: 聖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凶,(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凶,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凶」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兇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今譯: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凶,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於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於各卦之中;辯別吉凶,存在於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於(吉凶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於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兇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注釋: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遊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遊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遊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④ 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賈公彥疏:「旁,謂四方。」王引之曰:「謂徧招於四方也。」流:《釋文》「京作留」。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⑤範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範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於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繫辭》:「剛柔者。晝夜之象。」方:處所。體,固定形體。今譯:《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遊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注釋: ①繼:秉受,繼續。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於。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繫辭》皆以『形』對『象』。」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今澤: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道的仁德(於外),潛藏道的功用(於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聖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六)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注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御:止。邇:近。正:定。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說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今譯: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闢。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之義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注釋: ①子曰:《繫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③存存:常在。《爾雅?釋訓》:「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今譯: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聖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於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聖人有以見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③「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號咷而後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⑦注釋: ①賾:古本作「嘖」,本義是指口裡說話雜亂。此指事物繁雜。擬:比擬,摹仿。諸:之於。形:形態,形狀。容:容貌。宜:相稱,適宜。②會通:會合交通。典禮:一本作「等禮」。此指典章禮儀。③惡:厭惡。一本作「亞」,古者惡、亞二字通。先儒有訓「亞」為次第者,亦可備為一說。議:一本作「儀」,通觀上下文義,「儀」與「擬」對舉,當作「儀」為是。儀,仿效。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辭。其意為: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其子應聲而和。(若)我有美酒,我願與你共同分享。陰,通蔭。和,應和。爵:古代飲酒器,此指酒。靡:繫戀,分享。⑤此釋《中孚》九二爻辭,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內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為陽爻,故為君子。言:言語。九二居《中孚》下兌之中,故曰言。樞:戶樞,即門軸。機:弩機。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辭。其意為:與人同志,先哭後笑。同人:即同仁。號咷:啼哭。⑦此釋《同人》九五爻辭。默:不語。利:銳利。臭:通嗅,即氣味。今譯: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繁雜,從而比擬其形狀容貌,象徵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的變動,從而觀察其會合與交通,以推動其典章禮儀,並附之文辭以斷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說天下事物至為繁雜而不會厭惡,指出天下事物變動至極而不會雜亂。比擬後發表言論,仿效後而行動,通過比擬仿效以成就其變化。「鶴鳴於樹蔭,其子和而應之,我有好酒,我與你共享。」孔子說:「君子居於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響應,況且近處呢!君子居於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違抗,況且近處呢!言語出於身,影響於民,行動發生在近處,而顯現於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門樞和弩機。樞機在發動時,主宰著榮辱(的變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來驚動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與人同志,先號哭而後笑。」孔子說:「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處,或沉默或言語,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斷金。同心的言語,氣味相投香如蘭草。」初六,「藉用白茅,無占。」①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以往,其無所失矣」。②「勞謙君子有終,吉。」③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龍有悔。」⑤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⑥「不出戶庭,無咎。 」⑦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子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注釋: ①此引《大過》初六爻辭,其意為:用白茅鋪地(擺設祭品)無咎。藉:鋪墊。茅:茅草。②此釋《大過》初六爻辭。苟,助詞。王引之曰:「苟,猶但也。」錯:措。有放置之義。慎:謹慎。薄:猶輕,斯:此。術:道。「慎斯術」,一本作「順斯術」,有訓「慎」為遵循者,可備一說。③引《謙》九三爻辭,其意為:有功勞而又謙虛,君子則有好的結果,吉利。④此釋《謙》九三爻辭。伐:誇。德:得。《管子?心術上》:「故德者,得也。」厚:篤厚。功下人:有功勞而卑下於人。致:推致。⑤引《乾》卦上九爻辭。亢,窮極。⑥此釋《乾》上九爻辭。貴而無位:《乾》上九之陽處上為貴,上九窮極失位故無位。高而無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無陰,故無民。⑦引《節》初九爻辭。⑧此釋《節》初九爻辭。階:《釋文》:「姚本作機」,考《渙》卦九二爻:「渙奔其機。」帛書《易經》作「階」,故階機互通。此處應解為契機。密:隱密。幾事:幾微之事。⑨ 此釋《解》六三爻辭。乘:古時指車輛。引申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蔑稱,後指不正派或見聞淺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從卦象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解》六三以陰居陽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驕慢。誨:教。冶:鄭、陸、虞、姚、王肅作「野」,《太平廣記》引作「蠱」,「野」、「冶」皆「蠱」之假借。(詳見李富孫的《易經異文釋》)。鄭玄曰:「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後漢書》注)今譯:初六:「用白色茅草鋪地(擺設祭品),無災。」孔子說「(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鋪墊(以示其敬),還能有什麼災呢?已經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為物雖然很輕薄,但作用重大,能謹慎地用這套禮術行事,就不會有所失了。」「有功勞而謙虛,君子有好的結局,吉利。」孔子說:「有功勞而不誇耀,有功績而不貪得,太厚道了。所說的是有功勞而能禮下於人。德講究要盛大,禮講究要恭敬,所謂謙,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祿位呵!」「龍飛過高處則有悔。」孔子說:「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在下位而無所輔助,所以一行動就有悔。」「不出門戶庭院,無咎災。」孔子說:「禍亂的產生,是以言語為契機。國君(說話)不機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說話)不機密則有殺身之禍。機微這事不保密則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謹重守機密而不輕易出言。」孔子說:「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盜寇吧!《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以至招來盜寇來打劫。』以肩負物,這是小人做的事情;車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盜寇想來搶奪他,對上驕慢而對下暴虐,盜寇想來討伐,懶於收藏財富是教盜寇來搶,打扮妖艷是引誘盜寇來姦淫。《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招致了盜寇』(說的是)自己招來盜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數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為二以象兩⑤,掛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時⑦,歸奇於扐以象閏⑧,五歲再閏⑨,故再扐而後掛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⑾。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⑿。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⒁。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⒂。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⒃注釋: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經註疏》本,此節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為者也」之上)。自「天數五」至「行鬼神也」一節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宋代張載、程頤、朱熹疑為錯簡。認為此兩節相連當在「大衍之數」之上。元人吳澄、明人來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從之。案漢熹平石經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漢書?律曆志》與衛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經,故當以漢熹平石經本為是。然案上下文義,程朱之順序較勝,故今從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數,旨在說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數是以這天地之數為根據的。②進一步闡述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關係。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數各有五位數。(二)五個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為水位,二七合為火位,三八合為木位,四九合為金位,五十合為土位。通觀文意,當以第一種為勝。相得:相加。合:即和。變化:指蓍數變化。鬼神:氣之屈伸往來。鬼,歸。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數能貫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認為,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認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經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認為,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 10+12+28=50。(四)鄭玄認為,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故減五為五十。(五)崔憬認為,天地之數配八卦,八卦之數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兌)+10(離)+8(巽)+6(坤)=50。(六)《漢書?律曆志》認為,五十數由元始象一,與春秋二,三統之三,四時之四,相加得十,再與此五體相乘而得(1+2+3+4)×5=50。筆者認為,大衍之數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說,還可以補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數止於五十,生數止於五,成數止於十。(2)蓍草生一本長百莖分為五十。《史記》:「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極,也有說四十九根象太極者,前者為勝。⑤兩: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此是說把四十九策分為二,象徵太極生兩儀。⑥掛一以象三:依宋人說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於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象徵「三才」。掛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徵三才中人。三,三才。⑦揲:取,數。此是說將左右手之策以四根為一組而數之,象徵有「四時」。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後,每隻手中策數必有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將蓍草勒於指間。譯文中蓍草之「掛」法與「扐」法皆據宋人這說。閏:閏月。⑨五歲:五年。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故為「五歲」。再:兩。此句是說一變之中,有兩次歸奇於扐,故象兩次閏月在五年之中。⑩掛:一本作(卦),二者通,此指布卦之一爻。⑾ 策:古人稱蓍草根數為「策」,一根蓍草為一策。《乾》卦六爻,每一爻經十八變之後,皆得36策,故六爻之策為:36×6=216(策)。同樣《坤》六爻,每一爻經十八變皆得24策,故六爻之策為24×6=144,《乾》《坤》兩卦策數相加,即:216+144=360,360正與一年三百六十天數相當,故曰「當期之日」。⑿二篇之策:指《周易》共上下兩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有的策數。其中陽爻為一百九十二,陰爻為一百九十二。若陽爻為老陽,陰爻為老陰,則:36×192=691224×192=4608所以:4608+6912=11520(策)若陽爻為少陽,陰爻為少陰,則:32×192=614428×192=5376所以:6144+5376=11520(策)故「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繫辭》作者認為「二篇策數」正與萬物之數相當。⒀四營:四求。指一爻生成須經過四次演算才得出:(一)分二,(二)掛一,(三)揲四,(四)歸奇於扐,共為「四營」。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稱「一變」,三變成一爻,《周易》一卦六爻,故6×3變=18變。⒁小成:先儒多解,有曰八卦雖有三畫以象三才,但未盡萬物之情理,故曰小成,有曰此八卦指經卦而言,十有八變方成一卦,九變出一經卦,只是一半,故曰「小成」。以上下文義觀之,以第二說為是。伸:一本作「信」,二者相通。觸:動,逢。畢:盡。⒂顯:明。道:易道。德行:品德行為。與:參。酬酢:古代一種賓主飲酒之禮。古代飲酒,主人酌賓為獻,賓酌主人為酢。主人飲之,又酌賓為酬。先舉為酢,答報為酬。此象陽唱陰合,變化相配,陽往為酬,陰來為酢。祐:助。⒃荀爽、馬融、王弼等人皆將此句放在第十章首,李鼎祚據虞翻而放在九章之末,朱熹等人從之,通觀上下文,放在第九章末為妥。今譯:天數一,地數二;天數三,地數四;天數五,地數六;天數七,地數八;天數九,地數十。天數五位,地數五位,天地之數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天數和為二十五,地數和為三十。天地之數總和為五十五。此所以生成(蓍數)變化,而通行天地鬼神的原因。(借用蓍草)演算天地之數是五十,實際用四十九(根),(將這四十九根蓍草)一分為二,以象兩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於左手小指間),以象(天地人)三才。(左右手之策)以四為一組數之象徵四時。歸置(左右手所余之數)於手指之間以象余日而成閏月。五年中有兩次閏月,所以再一次歸餘策於手指間,而後經三變而成卦(一爻)。《乾》卦策數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數為一百四十四,(《乾》《坤》策數)共為三百六十,正好與一年三百六十天數相當。(《周易》)上下兩篇策數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正好與萬物之數相當。所以經過四道程序的經營而成《易》卦一爻,十八次變化而成一卦,(九次變化出)八經卦為小成,再引申其義,觸動類推而增長,天下所能之事皆無所遺了!顯明易道,神化德行。所以如行賓主飲酒應對之禮,可以佑助神化之功。孔子說:「通曉陰陽變化之道的,恐怕一定知道『神』的功用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②,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③。參伍以變,錯綜其數④,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⑤。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⑥?無《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⑦。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注釋: ①以:用。尚:取,主。辭:指卦爻辭。變:爻變。象:卦象。卜筮:龜卜蓍占。占:占問預測。②為:作為。古人多指建立諸侯國。行:行動。多指行師出征。吳澄曰:「有為謂作內事,有行謂作外事。」可備一說。問:以上下文義思之,「問」顯然指求問於《易》。言:言其吉凶。③命:命蓍命龜之語,即占問前對蓍龜所問的話。響:一本作「向」,二字古通,此指響之應聲。遠近:就天地而言,天遠地近。幽:隱暗。深:深奧。物,事。精:精細微妙。孰,誰。與:參與。④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古人眾說紛紜,有謂參伍即三五行者,有謂參五十五,七八為彖,其數十五,九六為爻,其數亦十五者,有謂三五以相參合以相改變者。《淮南子?泰族訓》並針對「參伍」專門作了論述:「何謂參五?仰取象於天,俯取度一地,中取法於人,……此之謂叄;制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朋友之際,此之謂五。」凡此種種,恐皆後人附會曲解之辭,與「參伍」本義未必相符。案《周易本義》曰:「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又曰:「『 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雲『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准,此足以相發明也。」《周易本義》在此承認「『參伍』尤難曉」,不強行曲解,殊為可貴,同時也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想法。如「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事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點出了「參伍」的實質。筆者陋見,此「參伍」之數,與「參天兩地」之數一樣,皆古人論天地之數以定「揲蓍求卦之事」。《繫辭》中有一段文字對於提示此點,提供了重要線索:「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由此而思之,恐「參」即《繫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的「三」;而「伍」,應是《繫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體現了「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之「五」。故「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即蓍筮時的卦變,亦「道有變動,故曰爻」;而「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即「爻其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也,亦《彖》之《賁》:「剛柔交錯,天文也。」故「參」乃三材之「三」,而「伍」乃天地之數各有五之「五」,此亦與《周易本文》所引之「 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三」說正符。故筆者不揣卑陋,試述「參伍」管見如上,尚祈方家正之。⑤通其變:通達蓍變。遂:就。文:物相雜故曰文,即一卦六爻剛柔相參雜以成文彩。極:推究。象:卦象。卦象象徵了天下萬物,故「遂定天下之象」。⑥此句言尚占之事。「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是就卦爻而言。「感而遂通」,就行蓍而言,如下章所言「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寂:靜。感:觸動。故:事。⑦研幾:研盡其幾微。幾,一本作「機」,訓幾為微。志,心志。疾,急。今譯:《周易》包含有聖人之道四條:用以講說的崇尚卦爻辭,用以指導行動的崇尚卦變,用以製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用以卜筮預測的崇尚占問,所以君子將要有所作為,要有所行動,求問於(《易》)後才知道(吉凶)。蓍受人之命(答疑)如應聲之響,不管遠近幽深,皆知未來的事物(變化)。不是天下萬物的至極精微,其何以能至於此?叄(材)五(位)的變化,錯綜蓍數(而成卦)。通達其變化,就可以成就天下萬物的文彩,極盡其蓍數,就可定天下萬物之象,若不是天下萬物的至極變化,誰能達到此種地步?《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悟而能通曉天下之事。若不是天下事物變化至極神妙,誰能至於此種地步?《易》這套道理,乃是聖人之所以窮極其深奧,研盡其機微所在,因為深奧,所以能通曉天下的心志;因為幾微,所以能確定天下的事物;因為神妙,所以它不急卻極其迅速,不必行動而已經到達。孔子說:「《周易》中含聖人之道四條,就是這個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子 曰:「夫《易》何為者也?①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②。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③!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④。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⑤注釋: ①何為:即為何《周易集解》虞翻作「何為而作也」。開物:揭開事物。成務:成就事務。冒:覆。即包括。斯:此。②蓍之德:行蓍的所得。圓而神:即圓神能,古「而」、「能」二字互通。此指效法了天的圓,故能神奇變化。方以知:方,本指為地之性質,即方正。此指卦效法了地,具有地之性質。知,智慧。貢:告示。③洗心:先儒多解「先心」。然帛書《易》作「佚心」。先儒訓「洗」為滌除,洗濯,然由下文「退藏於密」思之,當依帛《易》為是。「佚」是佚樂其心、無所作為之義。密:靜。神武而不殺:武藝至於神而不假殺伐以服人。殺,殺伐,有讀為衰者,古「殺」、「衰」通。④故:事。興:舉。神物;蓍龜。前民用:先於民而用神。前:先,又說導。齋戒:一本作「齊戒」。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齋戒,指古代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不同房,以潔身心。⑤闔戶:關門。闔,閉。辟戶:開門。辟,開。此用「闔戶」、「辟戶」以喻陰陽。乾為陽,坤為陰。一闔一辟:本指門戶白晝開,黑夜閉,此象陰陽交替變化,與「一陰一陽」同義。見:現。形:成形。制:制裁。法:法度。咸;皆。今澤:孔子說:「這《周易》為何而作?這《周易》揭示事物(本質)而成就事業,概括天下事物的規律,如此而已。所以聖人可以通達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業,決斷天下的疑惑。因此蓍占的所得在於(效法天)圓故能神妙,易卦的所得在於(效法地)方故能隱藏智慧,六爻之義在於以其變化而告(吉凶)。聖人以此自娛其心,退藏於隱密之處,吉凶與庶民共濟,其神妙可以預知未來,其智慧可以蘊藏過去。誰能達到如此地步?(只有古代)聰明智慧武功至神而又不假殺伐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明了天道而察房民事,因而興創神物(占筮)而先於民用之。聖人以此齋戒身心,以神化明示他的品德。所以閉戶叫做坤,開戶叫做乾,一閉一開叫做變,往來不窮叫做通。現的為象,取其形的就是器,裁製而用的叫做法,利用(門戶)出入,民眾都用的叫做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是故易有太極,①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②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頤索隱,銫深致遠,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③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④《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⑤注釋: ①太極:先儒眾說不一:虞翻譯為「太一」:「太極,太一也。」(《周易集解》)馬融釋為「北辰」:「太極,北辰也。」(《經典釋文》)鄭玄釋為「道」:「 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文選》注)王弼釋為「無」:「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周易注》)孔穎達釋為「氣一」:「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雲『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周易正義》)朱熹釋為「理」:「太極者,其理也。 」(《周易本義》)邵雍釋為「無為之本」:「太極,何物也?曰無為之本也。」(《周易折中》引)鄭維嶽釋為「乾」:「乾者,一而已;一者,太極也。」(同上)徐在漢釋為「乾坤」:「同一,乾坤也。以其一神則謂之太極,以其兩化則謂之兩儀。」(同上)崔憬、朱震、毛奇齡、胡渭等人皆認為太極是就筮法而言,蓍策未分、奇耦未形即是太極。(見《漢上易傳》、《仲氏易》、《易圖明辨》)案閩監毛本、石經本、岳本「太」皆作「大」,故太、大通,太即大。極,《說文》訓為「棟」,《逸雅》訓「棟」為「中」,即指居屋之中,而《廣雅釋詁》雲「極,至也」,「極,高也」,此「至」、「高」皆緣「棟」而生,故「太極」有高大而中和之義。極大曰「太」,中而未分曰「一」:故「太極」又稱「太一」。而「太一」古人多指「太一」星,《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又稱北辰,《易緯乾鑿度》云:「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鄭玄註:「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太一,北辰即指北極星,《爾雅》:「北極謂之北辰。」案《文耀鉤》:「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也。」故知太一(或北極)為含元生氣之本。因而「 太極」在古代又常常被解釋為無所不包、渾淪未判的宇宙本原,《莊子》「道 在太極之先」之「太極」即是此意。②兩儀、四象:先儒有不同解釋,然由「易與天地准」及「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考之,還以解「兩儀」為陰陽,「四象」為七八九六為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從「是故易有太極」到「吉凶生大業」一節,歷來多從宇宙產生角度或從畫卦角度理解。筆者認為,此節當言筮法。(一)此節有「易」、「八卦定吉凶」等字眼,顯然乃就《周易》筮法而言,僅從宇宙本原來理解是不妥的。(二)此節多用「生」字,《繫辭》凡言「生」,如「生變化」、 「生吉凶」、「生情偽」、「生利害」及「生生之謂易」皆是筮卦,非畫卦,凡論畫卦不用生,而用「作」,如「始作八卦」、「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三)此節與「大衍章」相合。③法,指地。象,指天。《繫辭》:「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變通:四時推移終而復始,變而通達。縣,即懸。崇,充實。立成器:創立成就器物。探賾索隱:探討事物之繁雜,求索事物之幾微。索,求尋。隱,幾微。鉤深至遠:鉤取深奧推致遠大。鉤,曲而取之。致,推致。成天下之亹亹:成上下文義思之。成即盛,作容納解。亹亹,一本作娓娓,先儒釋為勉勉,亦有釋作微妙者。然由「探頤索隱,鉤深致遠」思之,當以作微妙於義更勝《莊子》云:「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心巨,蓍龜決,皆斷於幾先。」即其證。蓍龜:蓍草龜甲。「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能辨吉凶。 」(劉向語)莫大於蓍龜,漢書引作「莫善於蓍龜」。④神物:指蓍龜。則:法。河出圖,洛出書:河,黃河。洛,洛水。關於河圖洛書眾說不一,鄭玄認為二者皆為書:「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認為河圖即八卦,洛書即洪範九疇,也有人認為河圖洛書為天象圖,為玉石寶器等。宋代陳摶等人自稱發現了由黑白圓點組成了古河圖洛書,邵雍、劉牧等人又傳授發明之。圖書之學逐漸成為易學中的一大分支,到了清代以胡渭為代表樸學大師經過考證,提出宋人所謂河圖洛書是偽造,自此,圖書之學開始衰微。戰國乃至春秋時代的河圖洛書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待於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⑤四象:古者多解:(一)「神物」,「變化」,「垂象」、「河圖洛書」。(二)水火木金。(三)陰陽老小。(四)實象,假象,義象,用象。案上下文義,當以陰陽老小為勝。今譯: 所以《周易》中有太極,(由太極)生成兩儀,兩儀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八卦推斷吉凶,吉凶成就大業。所以效法而成象莫過於天地,變化通達莫過於四季,懸垂其象而顯著明示莫過於日月,崇實高大莫過於富足尊貴,具備天下之物而致其用,創立與成就器物,以利天下之民,莫過於聖人。探尋事物繁雜,求索事物幾微,鉤取深奧推致遠大,以斷定天下吉凶,促成天下幾微之事,莫過於蓍龜,所以天生(蓍龜)神物,聖人效法它;天地變化,聖人效法它;天垂示(日月星)象,現示吉凶,聖人效法它;黃河出圖,洛水出書,聖人效法它。故《周易》有這四象,昭示其義,系以文辭,所以告人。確定吉凶,賴以推斷。《周易》說:「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孔子說:「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順從;人所佑助的,是誠信,履行誠信而思於順天,又崇尚聖賢,所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①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②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③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④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⑤注釋: ①書:文字。言:言語。意:心意。情偽;真情虛偽。陽為清,陰為偽,陰陽變化,而情偽在其中。變而通之:變化三百八十四爻使之交通。鼓之舞之:就蓍占而言,鼓為動,舞為起行。②緼:藏。此指淵源。成列:分布,此指乾坤各三爻而成體,陰陽分布。毀:毀棄。息:止。此是說明乾坤為陰陽之宗,變化所出。易無體,以乾坤見之,六十四卦由乾坤所生,乾坤毀,卦爻滅,易即不存在。③ 形而上:指超出形體、在形體以外、無形而不可見的、抽象的事物。形而下:指沒有超出形體、在形體以內:有形可見的具體的事物。化而裁之:陰陽轉化而裁成事物。化,陰陽轉化。裁,裁成。推而行之:陰陽推移,行施不窮。舉:用,推。《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枉。」《禮記?儒行》:「懷忠信以待舉。」《淮南子 ?主術》:「無小而不舉」均是此義。錯,通措,當訓為置於、施加。④此節與前八章重複,注詳見八章。⑤存:依存,依賴。卦:卦象。辭:爻辭。變:爻變。神而明之:神妙莫測而能明示。德行:品德行為。今譯:孔子說:「文字不能寫盡言語(所能表達的意思),言語不能表達盡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麼,聖人的心意就不可見了嗎?孔子說:「聖人創立卦象以窮盡所要表達的心意,設置卦爻以窮盡所要表達的真偽,用文辭以窮盡所要表達的言語,變動(陰陽爻)使之通達,以窮盡天下之利,鼓動起舞(而行蓍)以窮盡其神妙。」 乾坤,大概是《易》的淵源吧!乾坤(陰陽)分布排列,而《易》就立於其中了。乾坤毀滅,則無以顯現《易》,《易》不可現則乾坤也許幾乎止息了,所以,形體以上(而不可見)的叫道,形體以下(而可見)的叫器,(陰陽)轉化而裁成萬物的叫變,(陰陽)推移往來運動的叫通,將(《易》的作用)施加於天下民眾的,就叫做事業。所以這卦象,是聖人看見天下事物繁雜,因而比擬其外部形狀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這就是卦象。聖人看到天下事物的變動,因而觀察其會合變通,以推行其典章禮儀,附上爻辭以推斷吉凶,這就是爻。極盡天下繁雜事物的,依存於卦象;鼓動天下變化的,依存於爻辭;(陰陽)轉化裁成萬物的,依賴於卦變;(陰陽)推移運動的,依存於變通;(蓍占)神妙而能示(吉凶)的,依存於人;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語而致誠信,依存於德行(的感召)。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g3c5.html) - 周易傳文白話解(繫辭上)_林健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淺談周易六爻與占卦(上)
※《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傳義附錄》宋-董楷
※《周易》:不可不讀的經典
※周易原來是這樣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