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窯90後「少東家」的古法柴窯經

馮邵鵬(左) 馮上誨(中) 馮邵楠(右)

3月18日,景德鎮近郊的梘田街祖傳窯開始滿窯。掌門人馮上誨和把樁師傅馮上論弟兄倆神情自若,90後的馮邵鵬與弟弟馮邵楠臉上浮出難以掩飾地興奮。

中國古代窯爐分龍窯、階級窯以及景德鎮窯三大類。 景德鎮窯最早始燒於五代,因窯室為橢圓形,獨具風格亦被稱為「鴨蛋窯」,也因聚生在景德鎮,也稱為「鎮窯」。

宋元時期蔣祈在《陶記》中說,「景德陶,昔三百餘座」;明嘉靖四年《江西通志》載官窯有58座;民國初年統計,大型鎮窯有118座。「從各處裊裊上升的火焰和煙氣,構成了景德鎮幅員遼闊的輪廓」,十八世紀初,傳教士昂特雷柯萊將景德鎮描寫成一個柴窯煙火之城。鎮窯之柴有兩種,一是松柴,二是槎柴。景德鎮地產松柴,因松柴焰長灰少,不含硫黃或者含量極少,適宜燒還原焰,對於白瓷、青花瓷、顏色釉瓷等傳統瓷的釉面呈色效果極好,所以又被景德鎮稱為「柴窯」。

祖傳窯松柴燒窯的青花肥潤可人

但陶瓷燒制的改革,導致古法砌窯和燒制等工藝瀕臨失傳。目前,景德鎮柴窯不足10家,祖傳窯乃其中一家,所燒制的顏色釉、青花、仿古瓷以及名家名作四大類瓷器,成為收藏熱點。

鐘鳴、康建華、王昌彪、余修春等老師在祖傳窯繪製作品,計划進入3月的猴年第一窯

90後的馮邵鵬打理祖傳窯的大小事情。他最關心的是如何決定匣缽窯位排布,組織裝、燒小組分工滿窯、燒窯,以及產品質量監控。因為這些就是把樁師傅的內家功夫。

景德鎮古法柴窯有八個腳位,上三腳是架表、馱坯和把樁;下三腳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間有小燴手和收兜腳。這個20出頭的小夥子很自豪地說,4年的時間已經到三夫半這個階段。「把樁,是柴窯燒成的技術核心。老話說『3年出一個秀才,10年出一個把樁』,我要花10年時間用心學習才能做到把樁師傅」。

一切遵循古法的祖傳窯,窯名緣於爺爺馮祖傳。馮祖傳10歲學藝,上世紀五十年代,馮祖傳和他的兄弟馮祖授各把樁建國瓷廠一座古法柴窯,燒出的眾多窯寶。建國瓷廠前身為明、清時期的御窯廠,令藏界瘋狂的「五、六、七陶瓷」大多由兩兄弟把樁燒出。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育賢、唐自強、侯一波等歲末冒雪點燃羊年歲末窯火

2015年底的開窯日,眾多藏家蜂擁而至挑選寶貝

馮邵鵬的父親馮上誨在建國瓷廠的窯里長大。2011年,馮上誨和夥伴羅建斌依古法柴窯建造祖傳窯,得到80餘歲把樁老藝人余恂銓的鼎力幫助。

祖傳窯的把樁師傅,是馮上誨的兄長馮上論。馮上論15歲學藝,深得家族技藝。馮邵鵬目前手握的馮氏把樁技藝,都是從馮上論那兒一點一滴學來。比馮邵鵬小3歲的弟弟馮邵楠,重點學習柴窯的經營。一個掌內,一個掌外,但兩兄弟都明白,這是錘鍊。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在景德鎮採訪了爺爺馮祖傳,並且拍了很多照片。馮邵鵬2012年回景德鎮決心接把樁衣缽後,和兄弟一直珍藏著這本畫冊。後來,馮邵鵬兄弟倆才知道,歷史中的景德鎮,把樁技術都由都昌和鄱陽兩縣的馮、余、江、曹四大家族壟斷技術。由此可見,馮家歷史非同一般。一種傳承的負重感油然心生。

祖傳窯的驚艷出世,引來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目光。不但國內外藝術家學者紛沓而至,還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基地、江西省陶瓷進出口公司柴窯文化交流示範基地和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研究會實踐基地。

草長鶯飛的3月,工人們正在將已經噴釉的瓷胚小心翼翼地裝入匣缽,抬入窯室悉心碼置,等待著烈火的洗禮。「這個過程叫滿窯」,馮邵鵬和馮邵楠捧出了祖傳窯之前燒制出的數件作品,其中的青花瓶溫潤如玉,色彩沉著,頗有謙謙君子的神采。郎紅艷而不俗,鈞紅沉穩含蓄,猶如唐宮佳麗。茶桌上頓時光彩照人。

祖傳窯出窯作品極其驚艷

那麼柴窯之美在何處呢?

一滿,二燒,三歇火。馮邵鵬說,馮氏把樁技藝的精深,甚至和天氣、松柴的濕度有關。祖傳窯前次開窯,就是濕度大的「大水窯」。

馮邵鵬認為,氣窯燒制,釉色相對穩定卻顯呆板。柴窯的釉面肥潤,就像嬰兒肌膚。窯變釉變化多端,生命力無限。氣窯屬於速成式燒法,而柴窯的燒制時間有時長達30多個小時,如文火煮粥,慢火精工,讓釉入骨。另外,柴窯窯內地面上鋪的礦石,因高溫燒制時礦物質向上蒸發,這種接地氣使瓷器更有靈性。

3月23日點火,3月26日猴年第一窯開窯。馮邵鵬說,計劃在2016年,梘田街祖傳窯將開窯13次。

END


推薦閱讀:

超全的80、90後動畫片,你看過幾個?
90後怎麼看待60後,70後,80後?
90後 該如何管理自己的領導

TAG:90後 | 祖傳 | 東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