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面對那些失敗的愛,你可以做什麼

「這位用質疑的目光、燃燒的激情和幻想的力量表達女性體驗的敘事詩人,提供了對文明的另一種觀察角度。」

——2007年諾獎授予萊辛的頒獎詞

1919年10月22日

|

2013年11月17日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英國當代著名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1919年出生於伊朗,幼年時在南非農場度過,家境貧困,十四歲因眼疾輟學,十五歲離家做保姆,後從事過接線員、速記員等工作。曾兩次結婚又離異。1949年離開南非,留下丈夫和兩個孩子,攜幼子移居英國追尋心目中的自由生活,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野草在歌唱》為題出版,萊辛從此一舉成名。1962年,代表作《金色筆記》問世,成為其摘得諾貝爾獎桂冠的充分理由。此後,她筆耕不輟,一生出版了五十餘部作品。譯林出版社精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於新年伊始推出了萊辛作品系列。

譯林版 萊辛作品系列

● ● ● ● ● ● ● ● ●

誤讀中煉製的火藥(節選)

文 | 雲也退

我們可以數出一大批不幸的天才女作家:19世紀的艾米莉·狄金森害怕婚姻,一生未嫁。接著是智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以及出生於彼得堡的芬蘭人伊迪絲·瑟德格蘭,兩人年齡相差三歲,有著同樣災難般的愛的經驗——米斯特拉爾一生都在創傷中過日子,寫下的情詩為她贏得了諾貝爾獎,瑟德格蘭則乾脆英年早逝。1963年西爾維婭·普拉斯的自殺,給20世紀愛情的祭台上又刻下了一位絕代才女的名字,一本喃喃自語的《鐘形罩》寫下了她暗無天日的內心世界。

多麗絲·萊辛本來也可能成為她們中的一員,要知道,50年代連續多次的失敗戀愛的經歷,對她的打擊絕不亞於任何人,然而,不知是否因為受過政治現實磨礪的緣故,萊辛比她們都堅忍得多。她有一個人生信條:尋求自由的女性必然要付出代價。所以她認了。她一本一本地讀D.H.勞倫斯打發苦悶;她沒有把責任一股腦兒推給放蕩無行的男人(儘管那些男人可能的確如此)——若是那樣她大概只能寫出二流小說——而寧願多些反諷,自嘲,就是不扯開嗓子控訴。

女性主義運動中核心的弔詭出現了:《金色筆記》的作者被她們當作開路先鋒,然而萊辛根本不想被視為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英國同行,也無心效法英倫前輩弗吉妮亞·伍爾夫絮絮叨叨而又充滿詩意地發表女人對平庸生活的哀怨。波伏瓦是理論家,她的《第二性》是一紙昭告天下兼自我加冕的宣言書,萊辛何曾有這番抱負?

在萊辛的世界裡,女人的不幸可以解剖,但不可以用來控訴,她們必須正視自己渴望被愛的天性,並且進而接受由此可能招致的不幸。那些把安娜奉為偶像的女人們都錯了!她是個失敗的人,你看她的筆記里滿是關於「自由女性」的申說,但實際上,她渴望的自由無非是擺脫童年教育的桎梏,隨心所欲地去愛,而其結果又都是可想而知的;看看「黃色筆記」里的一則則短篇故事,那裡頭充滿著義無反顧的愛和意料之中的背叛。

萊辛的激進大半系出誤會,她並不想激勵女讀者對男人世界的仇恨,她至多只想表白:我走到今天,可以對你們,我的姐妹們,提出些什麼忠告。正是這份誠樸為《金色筆記》注入了力量,內向的、反諷的、甚至是自亂陣腳的力量,她沒有叫喊「看看你們把我們變成了什麼樣子」,她只是像曾幾何時的聖徒那樣,褪下衣裝,以自己身上的傷痕懾住他的對手。正是她對政治現實的大量提及消除了女作家中常見的無謂的陰柔,告訴人們:我的眼睛關注著世界,而不僅僅是兩性對峙角逐的戰場。萊辛說過,她對政治並不大感興趣,選擇入黨是一種孩童時代感情的延續,當年在羅得西亞是因為結識了一批有同樣文學愛好的朋友,才呼朋引伴「同去同去」的——他們都曾懷著終結萬惡的白人社會的美好理想。這些都不打緊,重要的是,她的目光確實觸及了人類面對的某些共同問題。

● ● ● ● ● ● ● ● ●

萊辛晚年化名之作

《簡·薩默斯日記》國內首次譯介

萊辛化名「簡·薩默斯」,刻意以新人的身份重返現實主義,她不僅是希望作品得到客觀評價,而非「名氣」而得益,也渴望掙脫聯想與標籤的囚籠。對她而言,這個標籤就變過好幾次。從《野草在歌唱》開始:作為作家,她專寫膚色屏障(過時說法,即「種族歧視」)—共產主義—女權主義—神秘主義;她寫太空旅行小說,科幻小說。每個標籤管上幾年。

她想鼓舞年輕的作家,因為年輕作家的寫作生涯往往很艱難。她想讓他們看到,他們不得不屈從的某些態度和過程死板機械,與他們是何種人,有何種才華,或者有多大才華,統統毫無關係。

萊辛也想知道,若是自己換一下身份,用第一人稱寫作,會不會體驗到解放,能否自由地以從未嘗試過的方式創作。

《簡·薩默斯日記I:好鄰居日記》

陳星 譯

簡·薩默斯是一位獨立的中年女性,擁有令人艷羨的時尚雜誌工作以及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在失去丈夫和母親之後,簡對原本的情感和生活狀態產生了質疑與思考。一次偶然的機會,簡結識了老人莫迪,兩位女性之間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友誼和改變彼此人生態度的關係。

這一篇篇看似是主人公簡內心獨白的日記不僅僅是簡自我發現的旅程,也可以看作是萊辛自我發現的新探索。

《簡·薩默斯日記II:歲月無情》

賴小嬋 譯

女主編簡·薩默斯喪夫後回歸平靜的生活,卻意外邂逅醫生理查德,開始了人生第一次認真的戀愛。兩個背負著家庭重擔與個人傷痛的人相見恨晚,卻無力廝守。人生的鏡像與輪迴盡在其中:簡在理查德冰冷的婚姻中看到了自己給丈夫造成的苦痛,在優秀的外甥女吉爾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成敗,在老太太安妮和外甥女凱特身上看到了自己最深的恐懼……糾結的情感讓她理解了對於逝去的一切的悔恨,也參透了世事的真諦。

《天黑前的夏天》

邱益鴻 譯

萊辛口碑之作《百年孤獨》後最好的小說

倫敦郊區的一個普通夏日,中年主婦凱特多年的平靜生活出了狀況。家人紛紛忙著計劃暑期的行程,房子即將出租,凱特第一次發現自己成了可有可無的人。恍然若失的凱特接受了一份工作邀約,走出家門,開始一次漫長的夏日之旅。三段被濃縮的時光,三種不同尋常的際遇,隨時隱現的夢境相伴交織,凱特迷失在自由的氣息中,又在回憶、徘徊、思索中倏然蘇醒。

《第五個孩子》

何穎怡 譯

義大利Grinzane Cavour獎,應屆畢業生票選當年最佳作品

一個正常家庭如何對待異於常人的孩子?第五個孩子班的出生,打破了一個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幸福夢。早產、貌丑的班天生蠻力,極具攻擊性,甚至嗜血,他的存在致使家庭風波不斷。萊辛以極其簡潔流暢的敘述風格,闡述邪惡的本質,殘酷地揭示了人性的複雜面向,直指人性幽微處,勾勒出共同的不安和惶惑。

《浮世畸零人》

朱恩伶 譯

《第五個孩子》的續篇

《第五個孩子》的續篇。駱維特家的第五個孩子——班長大了。班遭家人排斥,被迫離家出走。天性暴力下掩藏著的質樸心智,令他數次遭人利用。班懷抱尋找同類的純真希望,卻不斷失望。本作是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創作晚期對愛與道德觀的重新思考,閱盡人生的萊辛以巧妙的筆觸點出了人性的自私與殘酷。

《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

龍飛 譯

集合多麗絲·萊辛多年隨筆創作的精華,從中可見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寫作生涯里,她如何不斷地以文學解讀這個世界。簡·奧斯丁的「淘夫婿」小說為何口口相傳?文豪托爾斯泰的私生活里有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D.H.勞倫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穆麗爾·斯帕克等文學名家緣何歷久彌新?多麗絲·萊辛以幽默精確的筆觸,分享文壇軼聞,介紹各方名著;點評時代大事,書寫養貓心得。

本期編輯:happy

推薦閱讀:

面對絞殺,普京後面會怎麼干?
- 問題詳情 - 微糖 - 微笑面對糖尿病
時常在這五個方面對你「主動」的男人,他已經打算娶你了
賴昌星有條件獲釋 下周面對「終極審判」
人生的態度是:面對挫折,沒倒下,沒死成。

TAG:失敗 | 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