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知識頻道】劉寶順:武夷岩茶的烘焙技術

武夷岩茶的生產歷史悠久,其品質自古以來更是得先人稱頌的「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岩骨花香之勝」,其香氣馥郁具幽蘭之勝,味濃醇厚具岩骨花香之「岩韻」,可謂是齊備「活、甘、清、香」的茶中珍品。

然武夷岩茶的優質品質不僅在做青工藝,更是在烘焙技術,武夷山當地自古就有「三年學做青,十年學焙茶」之說,一泡茶做壞了,可以在後期焙茶中挽救,一泡茶做到「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更是離不開好的烘焙技術。武夷岩茶的烘焙技術究竟有多「神奇」?在這期的【武夷茶知識頻道】,我們有幸尋得劉寶順老師的空閑之際,來到「茶香杯」審評現場,採訪劉老師關於這「深似水」的武夷岩茶烘焙技術。

▲劉寶順

高級農藝師,高級評茶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1989至1994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長,十分重視武夷岩茶傳統工藝技能的傳承。

?林曉東:

劉老師,請問什麼是武夷岩茶的烘焙工藝呢?

?劉寶順:

烘焙工藝,它是形成武夷岩茶高香、濃味、耐泡以及獨特茶湯口感風韻的關鍵工序,也是形成武夷岩茶「醇厚甘滑」和「岩骨花香」的獨特烘焙工藝。

?林曉東:

武夷岩茶的烘焙共有幾個階段?

?劉寶順:

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分為初制的烘焙和精製的燉火兩個階段。初制的烘焙目的在於蒸發水分,進一步揮發青氣;而精製的燉火是促使內含物質異構化、氧化及後熟,以到達茶葉的熟化穩定。

?林曉東:

武夷岩茶的烘焙方法是什麼,它有什麼原則可循嗎?

?劉寶順:

武夷岩茶初制傳統的烘焙方法分為毛火(初焙)、足火(復焙)、吃火。毛火因流水作業,需掌握「薄攤、高溫、快速」的原則,在傳統製法過程毛火葉要長時間攤放,而後簸揀,再足火,足火採用「低溫慢焙」,使岩茶香味慢慢形成並相對固定下來。目前岩茶採用機械生產,只進行毛火、足火。吃火放到精製過程中進行,精製吃火是在裝箱前採用長時間「低溫慢燉」的燉火過程,從而形成了武夷岩茶特有色香味的品質風格。

武夷岩茶的精製加工包括篩分、風選、揀剔、燉火等工序,其中以燉火工序最為關鍵,技術性也最強。燉火過程掌握「低溫慢燉」的原則,以形成武夷岩茶獨特的品質風味。

?林曉東:

武夷岩茶的烘焙技藝實為複雜,那麼它的目的與作用是什麼?

?劉寶順:

武夷焙法實甲天下,武夷岩茶的烘焙技術性強,但這也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氣和獨特的茶湯口感風韻的關鍵所在。

?林曉東:

武夷岩茶的烘焙方式有幾種呢?最傳統的方式是什麼?

?劉寶順:

目前烘焙的方式主要有烘乾機烘焙、烘箱烘焙、炭焙等。炭焙是武夷岩茶令人矚目的傳統烘焙方法,它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無形文化遺產。

炭焙首先必須打焙窟,操作過程包括起火、燃燒、覆灰、溫度控制。然後才能進行焙茶。炭焙溫度120℃,時間8—12h,攤葉厚度達烘籠的八成,每籠的攤葉量達4—5kg,燉火過程中掌握「低溫慢燉」,才可出優質品質。

?林曉東:

那麼傳統的烘焙方式(炭焙)與電焙有何區別?兩種方式哪一種更好呢?

?劉寶順:

各有優勢,各有弊端,這個不唯一,需依具體情況而定。目前武夷岩茶大批量生產燉火採用自動烘乾機,有快速、高效、燉火均勻的特點,但其與傳統炭焙相比,由於溫度稍高,時間短,產品的甘醇度稍遜,缺乏炭香,品質不夠「清」。烘箱則有靈活、方便、清潔衛生的特點,但其烘焙時排氣功能差,產品品質不「清」,燉火均勻度較差。

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術,採用炭焙燉火能達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獨特品質風味。但其技術性強,耗時費力,結果難於控制,需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

?林曉東:

傳統炭焙果然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從理論到落地實踐更是「深似水」,劉老師請問武夷岩茶的「吃火」是什麼意思呢?

?劉寶順:

「吃火」,又稱「燉火」或「焙火功」。「吃火」是岩茶製法的特點之一,是傳統製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在足乾的基礎上,連續長時間的文火慢燉,不單是去水保質,而對增進湯色,提高滋味醇度,和促進茶香熟化等都起了很好的效果。

?林曉東:

武夷岩茶的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岩茶應該怎麼「燉火」?

?劉寶順:

這個要具體根據岩茶的原料等級、品種、做青程度、產地等「看茶焙茶」,靈活掌握燉火溫度、時間、攤葉厚度來控制火功。

在這裡,劉寶順老師為我們詳細延伸一系列不同岩茶的「燉火原則」:

?不同等級岩茶的燉火

高檔岩茶一般比較幼嫩,耐火力差,火功不宜太高,否則會使茶葉的自然花香、品種香、地域香散失,因此燉火時宜採用低溫、短時、薄攤,保留天然的香氣和滋味。低檔岩茶多較粗老,有的甚至帶有不良氣味,可通過提高火功,排除異味,純凈岩茶的香氣和滋味。燉火時可採用高溫長時烘焙。中檔岩茶火功掌握在高、低檔岩茶之間,以中火為宣。

?不同品種岩茶的燉火

不同品種其葉片有大小厚薄之分,因此其耐火力具有差異,如水仙、梅占等品種葉張大而肥厚,所制岩茶條形比較粗大、沉重、較耐火,燉火時溫度應稍高,時間稍長,攤葉稍薄。而黃金桂、奇蘭葉張小而薄,所制產品條形較小,身骨較輕,耐火力差,燉火溫度應稍低,時間稍短,攤葉稍厚。肉桂等品種葉張,葉厚介於以上二者之間,以中火為宜。

?不同做青程度岩茶的燉火

做青程度輕的岩茶,發酵較輕,燉火時溫度應稍高,時間稍長,攤葉稍薄,以便提高火功去除青氣和苦澀味。做青程度重的岩茶,火功要低,以防香味低淡。做青適度的岩茶火功要把握適中,使產品色、香、昧俱全。

?不同產地岩茶的燉火

岩茶根據產地可分為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茶耐火,洲茶不耐火,半岩居中。燉火時應根據其耐火性掌握溫度、時間、攤葉厚度來控制火功,以形充分發揮產地的優勢。

?林曉東:

感謝劉老師為我們詳細說明這一系列的「燉火原則」,那麼劉老師,武夷岩茶的火功共分為幾種?分別的品質表現是什麼?

?劉寶順:

在實際加工過程中根據焙火的時間和溫度高低其火功可分為:欠火、輕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

岩茶加工過程只經過走水焙或吃火時間太短溫度太低(低於80℃),造成岩茶火功欠缺。欠火岩茶外形色澤偏綠,手捻干茶成片狀或顆粒狀;香氣多為青香,細嗅還夾雜有青味或其他雜味;滋味欠醇和帶苦澀味;湯色黃綠,為岩茶不合格的火功。

輕火

輕火岩茶焙火時溫度較低(100℃),時間(8—12h),所以火功較低。輕火岩茶具有香氣清遠,高而幽長,鮮爽;滋味甘爽微帶澀,品種特徵明顯,但韻味稍弱;湯色金黃或黃色,稍淡;葉底三紅七綠,鮮活;這種岩茶不耐貯藏,容易出現「返青現象」。其適合於剛接觸岩茶飲茶者。

中火

中火岩茶焙火溫度一般控制在(100—120℃),時間(8—10h),中火岩茶香氣濃郁,帶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順滑,耐泡,岩韻顯;湯色橙黃;葉底隱約可見三紅七綠,品質耐貯藏。當前茶葉市場的主流產品為中火岩茶。

足火

足火岩茶焙火溫度一般控制在(120—130℃),時間(6-8h)。傳統岩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較高。如水仙等傳統品質,干茶葉脈突出俗稱「露白骨」;茶香氣多表現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濃厚,耐泡;湯色橙黃明亮;沖泡後葉底舒展後可見突起泡點,俗稱「蛤蟆皮」或「起泡」,茶葉耐泡耐貯藏。

高火

高火岩茶焙火溫度一般控制在(140—150℃),時間(6—8h)。低檔岩茶為了掩蓋苦澀等不良氣味採用高溫長時烘焙。其干茶色澤呈深褐色,香氣為焦糖香;味濃耐泡;茶湯深橙黃色;葉底硬挺暗褐,三紅七綠不可見。

病火

病火即焙火時溫度太高(溫度超過160℃)或吃火太急。造成茶葉帶焦味,湯色黃黑色,葉底不見三紅七綠,部分或全部碳化。品質劣變不宜飲用。總之,武夷岩茶烘焙方式多,技術性強,與武夷岩茶特有香氣和獨特的茶湯口感風韻密切相關。必須根據烘焙方式,茶樹品種,茶葉產地,茶葉品質等靈活掌握烘焙溫度和時間。這樣才能達到焙火的最佳效果。

?林曉東:

續【武夷茶知識頻道】第一期關於「老叢水仙」的茶友問題,老叢水仙的火功一般是什麼火功呢?

?劉寶順:

武夷岩茶的生產加工中一般採用輕火、中火、足火這三種火功程度,但還需具體結合岩茶的質量等級、做青程度、山場等因素。若香氣比較高、品質比較好的則採用中輕火的焙火,這樣既可以留香,又可以喝到本味,老叢水仙也有等級區分,做青熟與輕,正岩或高山,具體採用的焙火程度也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治癒人心的COMFORT FOOD,布朗尼占首位
上海有哪些好吃的網紅麵包店
必備!烘焙入門工具清單,光有個烤箱和麵糰可不夠!
二狗媽系列叢書暢銷近10萬冊,她用平凡與愛感染了所有人
制菓理論(四)

TAG:知識 | 技術 | 烘焙 | 武夷岩茶 | 岩茶 | 武夷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