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成:國學就是人生哲學

  張其成是名人、忙人,日漸勃興的國學熱、養生熱(目前火爆熒屏的曲黎敏是他的學生),更讓他幾乎成了「空中飛人」,採訪的當日,他剛從上海錄製完專題片回來,而當天下午他又要馬上飛赴重慶,應政府的邀請給公務員們講養生與中華文化,除此臨時活動外,張其成還每年舉辦國學弟子班,採用最傳統的方式,傳授國學,這些弟子多是企業家和社會精英。

  張其成出身中醫世家,有深厚的易學學養,兼通佛、道,他也被人尊為「國學大師」,但張其成只願意承認自己是「講國學的大學老師」。

  與張其成交談的兩個多小時內,話題所及,養生、佛、道、醫,以及敏感的中醫現代化問題,他都毫不避諱,條分縷析,見解獨到。

從易術到易道

  《中國經營報》:您是易學專家,您曾給自己算過命嗎?

  張其成:當然給自己算過,而且還曾經走火入魔,到了每天出門遇到紅綠燈都要算一下的程度,最後發現這樣下去就會走偏了。我們現在平日所了解的多是易術,像命理、風水等都是術,但如果想悟出其中真正的精華,必須要鑽研易道,周易根本上講的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易」有三個意思,一是變易、二是不易、三是簡易。變易是講變化的部分,不易講不變的部分,簡易講變通,把這三者結合才能參透「易」。

  其實易經才是國學的核心,因為國學的最高價值理念用兩個字概括就是中和,國學基本結構就是陰陽,國學用一張圖來表示就是太極圖。

  研究易學的主要作用是修心和開智,最重要的是修心,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天地之心(公道);二、民族之心(信仰);三、企業之心(企業文化宣揚);四、個人之心(快樂、積極向上)。

  如果鑽研《周易》,易術當然要會,但最後必須跳出來,把握「易道」。所謂「學周易,死進去,活出來」,學的時候很累,「術」的東西是需要記憶和背誦的,但最終的「易道」則是要悟出來的,達到這個高度,才會視野開闊,獲得智慧。

  所以「易道」是宇宙周期變化的大規律、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這也是易經的精華。

學國學要看五本書

  《中國經營報》:近幾年國內有股國學熱,于丹,包括您的學生曲黎敏也在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講養生,你覺得國學現在在國內的認識度怎樣?國學真正被普及、認可需要什麼樣的過程?

  張其成:國學就是人生哲學,是跟人息息相關的。

  我們跟西方哲學不同,西方一開始研究宇宙怎麼起源,中國的哲學是對人類精神的反思,是關注人的。

要學國學,我向大家推薦五部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論語》、《六祖壇經》,看完這五本書,基本上就能理解何謂國學。  剛才講到國學的價值核心是中和,國學核心的內容應該涵蓋儒、佛、道、醫,而統一於「易」。孔子演周易,道家用陰陽八卦,黃帝內經理論基礎就是陰陽五行,在很多理念上,各家都是相通的,比如佛家講極樂、道家講至樂、儒家講無憂之樂,都是講一個「樂」字,學習國學就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中國人的信仰之源應該來自於中華文化。

  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報告里講了三句話,「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無數海內外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可以看到國家也在有意恢復中國傳統文化。在目前的金融危機下,中國文化在西方和國內越來越盛行,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好時候。

  國學要讓國人認可的首要條件是,恢復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因為國學比較難懂,所以現在百家講壇有很多國學講座,包括于丹講《論語》,他們都用樸素的語言、深入淺出來講國學,我覺得就不錯,

但要注意的是,做推廣的前提是必須保證準確性。

中醫不是科學是藝術

  《中國經營報》:現在養生熱非常盛行,作為養生專家,你如何理解養生,平時是如何養生的?  張其成:所謂養生養的是」精、氣、神」。三者之中,養神是首要,養精是基礎、養氣是關鍵。想把這三者養好則要注重飲食、精神、運動、起居相結合。

  飲食要注重「雜、少、慢、淡、溫」這五字,簡單的說就是不偏食,吃的東西雜;不過飽,少吃;細嚼慢咽;吃的清淡;不吃過熱過冷的食物。運動也要溫和,不做太劇烈的運動,起居有規律。做到這些就符合養生之道了,我自己平常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

  現在市面上有太多中醫養生的書籍,包括光碟,但大部分不規範。要有一個規範,養生治病畢竟與人的生命相關,確保安全和準確是第一位的。

  為了規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準備成立一個「中醫藥文化建設和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這個委員會將對市面上的中醫、養生類的書籍等做一個評判,逐漸規範。

  《中國經營報》:中醫現代化是提了很多年的口號,但反對中醫,甚至主張取締中醫的說法一直存在,你如何看待中醫的科學性?中醫如何實現現代化?

  張其成:中醫現代化其實是一個悖論。在我看來,如果簡單的來看中醫現代化則是:中醫現代化=中醫藥現代科學化=中醫西醫化=中醫毀滅,所以我們要讓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現代化,讓中醫通俗易懂。

  目前的中醫現代研究,很多人都是努力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尋找或證明在中醫理論中、在《黃帝內經》中找和西醫相同的東西,主要是想說明西醫有的東西,我們中醫也有,由此證明我們中醫也是科學的。

  這種研究的結果導致了西醫的譏笑,因為在他們看來我們中醫里那些和西醫相同的內容,是西醫里最粗淺的東西,如一些解剖常識等。如果從這方面去比較,就是用我們的短處比人家的長處,這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解剖可以說是最初級的醫學,以前中國是講解剖的,而到《黃帝內經》卻不強調解剖了,可能這正是《內經》的偉大之處,因為它不是從物質層面,而是從信息層面、從功能層面來看待人的生命;不是用對抗性手段,而是用調節、調和的手段來處理生命問題。

  評價中醫的科學性,一定要以實踐為評價標準,而不是以符合不符合現代科學為評價標準,檢驗中醫是否科學的標準只能是實踐。所以中醫的發展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科學形態來發展,如果按西醫的科學形態發展的話,那就直接發展西醫不就行了?那樣中醫也就消失了。

  《中國經營報》:那是不是說,中醫就不是科學?而更是一種文化的概念?  張其成:概括來說,中醫是治「未病」的。它的功能是三方面:未病先防(防病為先)、已病防變(防止病變)、愈後防復(防止複發)。

  中醫最了不起的是讓我們不得病,有病再來治在中醫看來就比較晚了。它和西醫絕對是有區別的,中醫是人性化治療,是整體取向的方法,更關注人的感受。而西醫更多是通過儀器,但儀器是冷冰冰的。解釋中醫不要隨大流,非要往科學上靠,而是以人文的角度來展現出它的神妙之處。

  中醫不是科學,而是門藝術。中醫本身的特色不是現代科學,因為現代科學的標誌是十七世紀牛頓力學後的產物,要符合三個條件: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驗證。但中醫產生在2000多年前,當然不能說是科學,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具有科學性,因為中醫經得起實踐這關。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都在追求一種快速、高效的生活方式,中醫由於是慢中見效,所以被很多人放棄。但現在有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人來看中醫,因為有些病西醫是治不好的。中醫講究醫德,所謂「醫乃仁術」,中醫是人文和藝術學的結合,對人的關注度非常高,所以人們更願意接受這樣的醫療服務。作者:呂靜 中國經營報張其成小檔案

  1959年生,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中國易學哲學史、中醫學術思想史。主編我國第一部《易學大辭典》和《易經應用大百科》,主編第一部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

  近年來主要致力於中醫養生和國學的推廣,並開創「國學管理」理念。著有《周易心解》、《象數易學》、《易學與中醫》、《周易管理》、《中華養生智慧》等。

上一頁[1][2]

推薦閱讀:

從熒屏蔓延到出版界的國學熱
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下)·卷七百一十二
易經智慧:原來這才是管理的本質,只有20%的領導做到了!
國學常識:詩仙、詩聖、詩佛、詩鬼都是誰
孝與中庸之道 |《孝經》諸侯章第三

TAG:人生 | 哲學 | 人生哲學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