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第一00集﹞ 香港 / 檔名:19-12-100 諸位同學,大家好!第三十九段末後,《彙編》末後,有幾段古大德的教誨,說得非常之好。黃魯直有一首頌,他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這首頌說得非常明顯,我們自己是個肉身,動物也是個肉身,人跟禽獸名稱不一樣,肉體、靈性是一樣的。動物的靈性只要稍微細心,你就看得很清楚,它跟人沒有兩樣,也是貪生怕死,弱肉強食,這是一個生態的現象,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一個理念,那就錯了。人不如禽獸,老虎、獅子吃飽之後,小動物圍繞在它的身邊,它理都不理,絕無傷害之理;可是人不一樣,不吃也要殺它。人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不知道理義,古人所謂:「人與禽獸幾希?」這意思說:人跟禽獸有什麼差別?我們要多想想。我們殺眾生,吃眾生肉,黃先生講不需要閻羅王來斷案,自己想想應該如何處置?唐朝呂洞賓說得好,呂洞賓跟人講:你要想長壽,你必須放生,這是循環的真道理;它死的時候你去救它,你死的時候,天就救你。世間人總是求長命、求長壽,總是求多男女,有沒有方法?有,「戒殺放生而已矣」,這是呂洞賓講的。這些人都是真有智慧的人,真有德行的人,他們對於事理因果看得清楚、看得透徹,我們要深信不疑。佛家常說作佛、作菩薩,墮三途變畜生,全都操在自己,與別人不相干,我們自己應當深深反省,自求多福,不要去找死。 這一篇末後的結論,引用祁奚度的一篇文章,他這篇文章分成幾段,寫得非常好,我們一看這個人是佛家的弟子,所說的全是佛菩薩的教誨。開端他就講:「一體本具體之體,眾生皆吾生之生。」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知道虛空法界是一體,我們常講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他說:世間人的飲食,「八珍羅前,盡屬呼號怨業」,這我們常常看到的。宴會的時候,桌上擺的酒菜,這些雞魚鴨肉,真的是冤業。它被殺的時候,不是甘心情願供養你,它是力量抵不過你,被殺了。你今天吃它,可能你正在吃的時候,這些冤魂都圍繞著你,都圍繞在你周邊,都在你身後。現在你走運,你氣旺,它不敢侵犯你,到你一旦衰的時候,這一些冤家對頭就找來了。 在台灣,我們佛門有一位廣化法師,很多人知道他,他跟我也是老朋友。他沒有出家之前是個軍人,管軍需的,軍需是管財物的,所以他用錢就很方便。他告訴我,他在軍中工作的時候,每天吃一隻雞,不曉得吃了多少只。以後學佛出家了,出家不錯,持戒很嚴,很難得的一個好法師,他出家早我兩年。有一天,這在台中的時候,他在教佛學院,漢學底子不錯,能寫文章,能做對聯。他說有一天在洗澡的時候,浴室裡面看到滿浴室都是雞,到處亂飛,他就躲避,躲避的時候就跌倒,腿跌斷了,所以就成殘廢;以後用個拐杖,到最後用輪椅。他跟我講:這是我重罪輕報,這是因果報應,過去吃雞吃太多了。走的時候走得很不好,病重的時候他找我,他想把道場送給我,我去看他,他已經沒有辦法講話,坐在輪椅上流口水,非常可憐!我跟韓館長一同看他,看到他身邊這些弟子們,所以我就謝謝他,我沒有接受。
我們看這一段文章,一點都不錯,這些肉食擺在桌子上,冤業遊魂,明眼人一看怎麼敢下咽?想想佛家「同體大悲」,看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普度眾生,救它都來不及了,怎麼能夠殺害它?怎麼能夠吃它?只要我們念頭一轉就覺悟了,肉食這種習氣就不難斷除,殺害眾生這個動機也就能夠斷掉,恢復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那就是自求多福。不但不能殺害眾生,令眾生生煩惱,我們就已經有罪過了。 諺語常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為什麼不如意的事情這麼多?果報,我過去沒有好好的對待別人,今天遭受這種果報。如果我們能夠以善心、善意、善行,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一生就事事如意,一切時、一切處,自然得到貴人相助。我們肯幫助別人,自然就得到別人幫助,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敬別人,人家敬我們;我們能愛一切動物,天地鬼神也愛護我們;我們輕慢別人,別人一定輕慢我們;正是所謂自作自受,不是有什麼天神、鬼神來安排的,沒有。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個因緣果報而已,佛法也不例外。 學佛目的何在?是要為證得清凈法身。你要想證得清凈法身,絲毫的染污都不能有,我們到幾時能夠把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習氣斷除掉。斷除的理論方法,世出世間聖賢說得很多,我們要細心的去讀誦,要仔細去探討,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依教奉行,這才有救。如果不能夠信受奉行,沒有辦法做到「信解行證」,輪迴、苦報決定不能夠避免。生死有業因,我們現前身體健康長壽,或是多病、多惱、短命,沒有一樣不是業報,我們要相信佛菩薩真實的教誨,種善因決定得善果。善因要從心地上建立,行善、口善、言善,心不善,轉不了依報。心善,沒有一樣不善,言語行為作惡也是善。如果心要不善,言善、身善,假的,不是真的;他給你說好話,幫助你做好事,他有目的、有企圖的,不善!心善,說的話不好聽,做的事很難看,但是是善的,果是善的,他是利益眾生,利益你,他不害你。心不善,言語好聽是綺語,世間一些人沒有智慧,往往受騙,往往上當。上當上多了,慢慢會覺悟,那還算不錯。有人上當吃虧,一生都不會覺悟,那是愚痴到了極處。 所以學佛要想得福報,第一個決定不可以與一切眾生結怨,「冤家宜解不宜結」,冤業總要化除。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我們甘心情願,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孽緣,不怨天、不尤人,知道是自己的業報現前。化解這一些惡報,就是從心地裡頭做一個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縱然有定業,果報也會減輕,我們念頭轉了,所以說重報轉輕,輕報就化解了。這個事情,最重要就是一念真誠之心,真誠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真誠能感動天地鬼神。所以我們過去造作罪業,做錯事情,不怕!怕的是你不回頭,怕的是你不覺悟,古人講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去沒有讀聖賢書,不明聖賢的教誨,在家父母沒教導我們,上學老師沒教導我們,我們造作一切惡業,這可以原諒。佛在《無量壽經》上說了,不足怪也。可是今天我們讀到聖賢書,聽到佛法,決定要悔改,決定要覺悟。如果讀聖賢書,聽佛菩薩講經,還不肯回頭,還繼續造惡業,那你就沒救了,你是罪上加罪。 尤其是出家人,我們自己裝扮這個形象,要裝得不像,罪過就重了,在這個社會上比哪一個行業都要嚴重。因為他的成就無比的殊勝,所以得罪的那也是無比的嚴重,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斷惡,務必要把惡斷乾淨;修善,總希望這個善心能圓滿,我們才對得起佛,對得起菩薩,對得起歷代傳法的這些善知識,念念存報恩之心。如何報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才真正落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真報恩!我們學得不好,做得不像,這就得罪了。自己總得要曉得,千萬不可以大意,真正落在世俗裡頭一句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我們要是這其中的一分子,就錯了,大錯特錯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0一集﹞ 香港 / 檔名:19-12-10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四十段,這一段只有兩句: 【陰賊良善。暗侮君親。】 這都是說嚴重的大惡。『陰賊』,就是陰謀陷害,所謂是暗箭傷人最為難防,暗中計算別人、傷害別人,別人還不知道你傷害他,屬於這一類的。這個存心非常的殘忍,非常的陰毒,對付一般的人,已經是嚴重的罪過,如果對善人,那個罪過就大了。在五逆罪裡面,殺父、殺母這是決定墮阿鼻地獄,父母對兒女有養育之恩,你不能夠報答父母、孝養父母,你還要陷害父母,這是大逆不道,極惡的重罪。可是佛也說了,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罪都跟殺父、殺母同等的;甚至於比殺父、殺母的罪還要超過。這是什麼道理?我們要懂得。
佛菩薩、阿羅漢、僧團,那是世間的善人,他們在社會上所作所為,是世間第一等慈善事業。這種慈善事業,比一般救濟貧苦要大得多,殊勝得多。他們所做的、所為的,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是教化眾生斷惡修善,而且給社會做良好的榜樣,社會上有這種人存在,是一切大眾的福報,一切大眾的仰望,一切大眾的歸依。如果陰謀陷害這些善人,果報都在阿鼻地獄,比殺害父母的罪還重,墮落在地獄的時間還要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結罪,不是對他一個人結罪,是得罪所有一切眾生,就看這個善人影響的面多大,影響的時間多久。他影響的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久,你陰謀傷害他,你的罪就愈重。 為什麼會起這種惡念傷害善人?我們想第一個因素就是瞋恚嫉妒,心量很窄小,容不得別人的擅長,容不得別人的好事,所以才造作這樣的罪業。殊不知果報太重了!太苦了!太可怕了!如果你的念頭能夠轉過來,不但不嫉妒,而且還歡喜讚歎,全心全力協助他,成人之美,你的功德福報跟這個善人一般大。他的善行怎麼成就的?一定仰賴大眾同心協力成就。何況佛在經上把這些根本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造善作惡果報的大小,都隨著心念,心量大得福就大,心量小得福就小,同樣造這一樁善事,得福果報不一樣。所以諸佛菩薩造絲毫的小福,果報都是遍虛空法界。為什麼?心量大。世間人造再大的福報,可是得的果報不大,什麼原因?心量太小,心胸窄小,障礙你的福報。你修福總不能夠超越你的心量,諸佛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種小善得無量福,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把自己心量拓開,惡念就不會有了;惡念尚且不生,哪有惡的行為?這是我們要懂得的。 後面一句『暗侮君親』,侮是侮辱,也是在暗中。也就是說人家沒有見到,沒有聽到,自己在做欺負君親。「君親」,君是我們的尊長,不一定是帝王,我們在社會上,現在人講的領導與被領導,我們站在被領導的地位,對於領導我們的人,這個人就是君,一般人叫上司。你在一個公司行號里工作,你的老闆、你的經理、你的董事長就是君。讀書明理的人,知道要尊敬,怎麼可以侮辱?縱然這些上司有些不合理的設施,不如意的作法,也要尊敬。為什麼?有他種種作法,我們並不了解,他思考是全面的,他所顧的是整體的利益。我們是個小職員,我們所看到的是局部的利益,沒有看到全面。整體的利益,有時候必須要犧牲局部,得到一個完整。所以他的考量,他的作法,他的設施,必定有道理,我們怎麼可以議論?怎麼可以在暗中欺騙他?暗中侮辱他? 對上司、對長官,不可以有這種心態行為,對於自己的親人也不可以。這個地方講的親,就是父母、長輩,古人講君親恩同天地,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我們做事情,我們存心,不敢讓君親知道,這就是此地所講的暗侮,就是欺負。我們看古時候,讀書的君子、學佛的菩薩,心地坦然,沒有不可以告人的事情,你說這個人心地多自在!多光明磊落!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事情?不可以告訴自己尊長,不可以告訴自己父母,你就是欺負尊長、欺負父母,你就是大惡。這樣的惡你都敢幹,你還有什麼壞事做不出來的?所以這是太上在此地舉出幾個重大的例子,這是造大惡。我們對父母恭敬供養,父母年老了、體力衰了,時時刻刻關懷照顧。如果我們沒有竭盡自己的真誠,或者表面順從,暗地違背,這也是暗侮親人。 今天社會這些事情,我們耳聞目睹太多太多,所以社會不安定,天下大亂,夜晚不敢出門。我們想想古時候,政治清明,風俗淳厚的時候,夜不閉戶;不要說白天了,晚上大門開到,都不會有壞人出來騷擾,人人都守禮,人人都守法。他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今天過的又是什麼日子?今天我們無論是大戶人家、小戶人家,居住的環境防範嚴密,唯恐盜賊乘機而入,門窗都要加上鐵欄杆。從前鐵欄杆是監獄裡頭用的,現在我們看看每一家的住宅全是監獄,各個都被關在鐵籠子裡頭,你說多可憐!這是什麼文化?是什麼文明?我們耳聞目睹,怎麼不寒心?追究它的根源怎樣造成的?不讀聖賢書之過,沒有受過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所以才會有這個現象。覺悟的人、明白的人,也生存在這個社會,需不需要這種防範?不需要。會不會有人來騷擾、來賊害?也無需要防範。為什麼?明理的人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跟你有怨,跟你有仇,防範,人家還是要來侵犯、來報復你;你跟他無冤無仇,不防範,也不會有人侵犯你。 佛門有個小故事,隋唐那個時候,華嚴宗杜順和尚,這是華嚴宗第一代祖師,在荒野搭一個茅篷,在那個地方修行。而這一帶,他居住的那一帶小偷很多,有一個信徒供養老和尚一雙新鞋,替老和尚做了一雙鞋,看到老和尚在那裡入定打坐,也就不敢驚擾他,把這個鞋子掛在他外面的門口。這樣過了一年,他有一個機會又從這裡經過,再來拜老和尚,看到那個鞋子還掛在門口,他進去拜老和尚,他說:「老和尚我供養你一雙鞋子掛在門口,你看到沒有?」「我看到了。」「怎麼還掛在那裡?這個地方小偷這麼多,都沒有人拿去?」老和尚說:「我前生不欠他們的,我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也不會動心。」前生不欠他的。 前生欠他的,你藏在哪裡也會被人家找到,也會被人拿去。這是說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既然是前定的,你防他幹什麼?他要拿去了,好!這債還了、清了,這一筆勾消了。用不著防範,前世沒有這個債,他不會起心動念,欠債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佛說得好,世法、六道輪迴是搞得什麼?無非是業報酬償而已,到這個世間來沒有別的事情,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是干這個來的。覺悟了,恩要報,債要償;怨算了,別人欠我的不要了,一筆勾消,你就得大自在,來生不幹這個事情。所以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只有報恩,只有還債,就干兩樣事情。迷惑的人干四樁事情,那就永遠干不完,沒完沒了。 批註後面有幾句話,「不忠不孝,害教叛道」,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人天眼目,黑暗燈明」,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切眾生學佛的機會給斷了,這個罪重了,這個比殺人生命還要重。《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一開端第一段你們看看,有兩個法師,講經說法的,教化許許多多眾生,有幾個看到這個法師,好象是得到名聞利養,他心裡難過,嫉妒障礙,想盡方法來破壞他,使跟他學習的人產生誤會,對法師失去信心,接受佛法教學的機會完全失掉了、破壞了,罪過墮阿鼻地獄。墮落地獄多少年?你們去看經,一千八百萬年,這是講我們人間的時間,他在地獄裡所感受的時間是無量劫,地獄跟人間時差不一樣。一念的噁心鑄成大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惡還得了嗎?於兩個法師,說實在的話,於他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受害的是無量眾生,你害的是害兩個人,但是連累無量眾生不能得佛法的利益。 在古禮上我們讀過,我跟這個人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現在這個人他作官,我可不可以報仇?不可以報。作官是什麼?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他現在是造的好事,替社會大眾做好事,我雖然有仇,我不能報。他做好事,不但我不能報仇,我還幫助他,成就他的善事,這是讀書明理之人。什麼時候報仇?等他卸任,他不再做這個工作,這是報仇的時候。他在做利益大眾這個工作的時候,我不但不能報仇,還要幫助他做好事。明理之人,恩怨分明,清清楚楚,他現在在乾的什麼事情,真為社會,真為眾生,那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功德;個人的私仇,等到他不幹這個工作,我再來報仇,再殺他、害他,這時候可以。所以人不能不讀書,不能不明理,不可以障礙社會大眾的善福,不可以破壞社會大眾的福祉,今天幾個人懂這個道理!為什麼不懂?不讀聖賢書之過。所以我聽說連天目山的鬼神,都要求有多一點的時間聽經,人不如鬼神,鬼神有好學之心,有聞法的願望,這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反省。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0二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10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一節,經文只有兩句: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這都是太上給我們舉的一些例子,這是惡行當中的大惡。『先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老師。批註裡頭說,這批註裡頭都是以古人所講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佛家常講我們生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生命跟慧命做個比較,慧命比生命更要重要。如果人有慧命,這個人生生世世決定不墮三惡道;不但不墮三惡道,決定能夠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慧命重於生命,佛菩薩的恩德超過父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 可是現在在這個世間,能夠真正讓我們得到慧命的老師,幾乎都見不到了,這也是事實。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為什麼我們今天發心要求法身慧命,佛菩薩不來幫助我們?我們學佛這麼久了,對於經教也涉獵了一些,我們可以肯定佛菩薩的話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妄語;換句話說,決定不會捨棄我們。問題是我們求道的心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我們求道的心不是真切的,佛菩薩就不來了,來了沒有意思;如果真的是懇切真心求,就決定有感應。由此可知,我們求法修行,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成就的早晚都決定在自己,不是別人給我們決定的,自己有個真誠的心,有個清凈的心,認真依教奉行,佛菩薩就來了,他有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在加持我們,如果有一絲毫的不誠實、不老實,就決定沒有感應。今人心之所感都是些妖魔鬼怪,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心裡頭有貪瞋痴慢,心裡頭有邪知邪見,邪與邪相感,真與真感應,這是一定的道理。 現在我們自己不知道怎樣修學,這個誠心發不出來,父母也不知道,甚至於現在老師也不知道,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我小時候第一天上私塾,大概是七歲的時候,這個印象我記得非常清楚,這個私塾是在一家祠堂裡面,我那個老師姓什麼我忘掉了,這太小的事情。我記得的時候,我父親帶到我,還準備有禮物去供養老師,進到祠堂見到老師,先把禮物供上,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它有一個禮堂,在禮堂的正當中供一個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牌位,我們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父親在前,我跟在後邊拜。拜完之後,請老師坐到當中,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也是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印象很深刻。家長把子弟付囑給老師,請老師嚴加管教,這麼隆重的禮節,父母要拜老師的,老師要是不好好的管教學生,你們想想怎麼對得起人家的父母?這樣尊重,現在沒有了,沒人懂得了。 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學生八個人,老師六個人,我也是其中之一。這個班的主任是李老師,開學那一天,李老師請我們五個老師上座,我們五個都是他的學生,他帶著學生,他在前面,八個學生在後面,給我們頂禮三拜,李老師說:我代表學生家長。大概我們這一生只會遇到一次,再遇不到了,再沒這個事情了。代表學生家長,率領八個學生,我們這五個人坐在上面,接受他頂禮三拜,我們要不認真教導這些學生,我們對不起老師。現在哪懂得這個道理?不但你們沒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所以古時候師徒如父子,真的比父子還親。老師的兒女跟我們自己兄弟一樣,一生都互相照顧。所以人家做老師的人,雖然很辛苦,讀書人都很貧寒,但是他非常安慰,學生教好了,將來學生能夠出人頭地,他的子子孫孫都會有人照顧,他沒有後顧之憂,古時候有道義,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看社會的結構,人與人的結構是什麼?利害。有利就是朋友、就是親屬;沒有利的時候,就是冤家、就是對頭,你說這是什麼社會?從這些地方,我們真正體會到聖賢教育的重要,失掉聖賢教育,那真是夫子所說的話,人與禽獸有什麼兩樣?人也是動物,跟一般動物差別在哪裡?就是人懂得道義,能夠明了「道德仁義禮」,其它動物不懂。 人為什麼懂得「道德仁義禮」?老師教的,所以對老師怎麼可以輕慢。『慢其先生』,說老實話,老師都是讀書人,都是明理人,對於這些名聞利養看得很淡,也無需要求人恭敬。學生對老師的恭敬是敬什麼?是敬自己的學,這個道理在此地。老師教學生,對學生關懷確實是有差等的,這是什麼原因?老師觀察學生,這個學生一分恭敬,教他一分;兩分恭敬,教他兩分。什麼原因?決不是對老師恭敬成分多少,老師觀察你能夠接受多少。印祖在《文鈔》里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教你兩分,那一分是多餘的,是浪費了。你這個器只有這麼大,拿過來給你盛水,只能裝這麼多,再多了,漫掉了。你十分誠敬,你這個器大了,多給你裝一點;一分誠敬,小的,只好給你這一點,是這麼個道理。不是老師喜歡你,你恭敬他、巴結他,他就教你,不是的,是看你能夠接受多少。你十分誠敬,老師教你九分對不起你;你一分誠敬教你兩分,多餘的你受不了,你接受不了,是這麼個道理。如果老師要是貪圖人家恭敬他,那他是凡夫,他哪裡是聖人?所以誠敬,確確實實把我們好學的心,喜歡接受的心,依教奉行的心,顯露在這上面了,人家看到的時候,他不能不教你。 我過去這三個老師,那個時候我的生活非常清苦,說實在話,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我跟方老師學,方老師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我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跟章嘉大師三年,我也沒有一分錢供養過章嘉大師,這他知道,他了解我的環境。有的時候談話時間久了,超過十二點鐘,他留我吃飯。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常常供養我、照顧我,我沒照顧過他,他的學生多,他收的供養多,吃的東西他給我,穿的衣服他常常送給我,沒有繳過一分錢的學費。三個老師,我都沒有繳過一分錢的學費,得到老師特別的照顧,什麼原因?就是誠懇的態度,真想學。我們要知道,這三個老師都是很有名望的大德,學生很多很多,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的這種禮遇,沒有! 我也不是有人教我,沒人教我,是從小受的苦難太多了。遭遇到抗戰,八年的日子過得太辛苦了,天天逃難,日本人在後面追。抗戰八年,我走了十個省,都是徒步走路,江南十個省,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是走過來的,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船隻,遇到河流地方才有船,沒有河流地方,走路,吃得苦難太多太多了,沒有機會上學念書,所以對於學的心就非常懇切,遇到有這個機會決定不肯放過。現在人生活比我那個時候富裕太多太多了,日子過得好,學的心就淡了,學不學無所謂;所以我們尊師重道幾乎是出自於自然、出於天性。
小注里說的幾句話很好,「父母生我之身,尤必先生成我之學」,尤必這兩個字好,必須要老師成就我的法身慧命,「故其尊與親君並重」。君是從前帝王,古時候的人民,沒有不尊敬帝王、尊敬國家領導人。現在由於聖賢教育廢棄了,對於君長那個尊敬的心也沒有了,可惜!「今人延師教子,往往多出虛文」。寫這個書清朝末年,已經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實在講西方文化傳到中國,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破壞掉了。所以我們國家民族,這一百多年來,將近兩百年,遭受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沒有過的痛苦。我們也不能怪別人,怪自己無知,怪自己迷信,迷信西方物質文明,把自己的東西廢棄掉了,這一點我們遠遠比不上日本。日本人比我們聰明,他知道中國傳統有價值,所以他永久保留,西方科技他要學,他們是並重,所以那麼小的國家,有那麼樣強大。我們是完全把自己的忘掉了,只看到別人的好,認為自己的東西太舊、古老、不合時代,完全要丟掉了,為什麼日本人不肯丟?這是我們比不上日本。這是清朝末年的現象,請老師教子弟,心不夠真誠。 「吝財虧禮」,對老師的供養非常微薄,禮節沒有那麼樣真誠。「甚或言詞不遜,禮貌反常,有心夷落」,輕視,瞧不起老師。老師家境清寒,多半生活非常清苦。這裡講,這一些人眼光短淺,跟禽獸沒有兩樣。可是作老師的人,決定不能因為學生家長對待你沒有禮貌,輕慢你,你就不肯認真教,那也錯了,那你不是一個讀書人。你還是要認真教,盡到你自己的本份責任,你這個老師是有道德的,是真正明理的。如果貪圖學生家長的供養,供養多了,就認真多教他;供養少了,對學生也就不太認真,這個老師不是好老師,這個老師將來也要負因果責任,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因此我們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只要做到自己的本份,將自己的本份做得盡善盡美,全心全力去做,好果報決定在後面。積功累德,教書的人教學,在教學裡頭積德累功。今天時間到了,這意思沒有講盡,明天我們接著說。 太上感應篇﹝第一0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103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早晨我得到訊息,我們的老林長往生了,往生的瑞相我雖然沒有見到,我想應當是很好的。他在很早之前就預知時至,聽說他兒子告訴我們的是,老林長常常寫著八月初七,正好他是昨天晚上過了十二點鐘就是八月初七,這是很久他就知道走的時刻,很難得。我從香港回來,前天下飛機到醫院去看他,他神智很清楚,雖然體力衰弱不能說話,表情上能夠看得出來,他拉著我的手時間很長,還很有力氣,很難得!他一生對居士林的貢獻,這大家都知道的,尤其是對於居士林這幾年當中的護法護持,他人雖不在,影響力非常的深遠。 這些年來,我們雖然不常見面,木源居士告訴我,他把我講經的這些錄像帶全部拿回家,他躺在病床上,每天聽八個小時,聽了很多年,都沒有中斷過,所以他對於佛法有很深刻的認識,對於往生他有信心,他有願力;不是聽經,他就是念佛,所以光陰他沒有空過。在病重的幾天當中,我正好在香港,時間雖然不長,我離開只有五天,同學們打電話告訴我,說念佛堂有鬼神附在同學的身上,說是林長的冤親債主,這是不能避免的事情。冤親債主到念佛堂求大家超度,不到病院去干擾他,這就是他自己功夫得力之處。如果不是學佛,那走的就不會這麼輕鬆,不會這麼自在,他要受很多痛苦。 鬼神附身,你們給他皈依,他要求念《無量壽經》、念《地藏經》給他超度,這不是為林長念的,是為林長的冤親債主念的,諸位要懂得這個。冤親債主不一定是學佛,不一定對佛法信得那麼深,但是他知道誦經能夠幫助他減輕痛苦,這是真的,佛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這是三惡道,我們誦經念佛、念菩薩名號給他迴向,確確實實會減輕他的痛苦,所以他到這裡來要求,這是我們同學決定沒有疑惑。冤親債主不是這一生結的,生生世世都有,多得很!只是有些有機會遇到了,他就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來了;遇不到,那就等爾後的機緣。 所以過去、今生,都曾經跟眾生結過這些恩怨,臨終時候我們看一般的病人,臨終看到這個人、看到那個人,他在哪裡,他在哪裡,有這個事的。像林長這種情形算非常好了,非常難得了,他在臨終的時候還沒有這些現象。他的冤親債主了解,他是居士林林長,居士林現在道場這麼樣的興旺,所以他到道場來要求皈依、要求超度,這個靈鬼都很聰明,所以我們當然幫他忙。他走了,這是我們居士林的一大損失。木源居士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業,一個人來承擔,當然比過去會要辛苦一些,我們同學們認真努力的修行,祈求三寶的加持。祈求三寶加持,唯一有效果的就是認真努力修持,才能夠得到感應,這是我們知恩報恩的作法。 世間萬法皆是無常的,所以一定要看破,不必分別,不必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我們如是觀,我們要常常有這個看法、有這個想法,從學習到勉強的轉變,慢慢就趨向於自然了。契入到自然,功夫就得力,天台大師講的六即,觀行即我們就能契入。契入觀行即就是功夫得力,宗門裡面講觀照的功夫,念佛法門裡面講功夫成片,觀行即是功夫成片,也就是不需要作意,很自然的是這個境界。 我們雖然跟社會大眾在一起生活,想法看法確實不一樣,真正能夠放下世緣,學教、修行;學教能增長智慧,修行決定煩惱輕,妄想少,清凈平等心逐漸現前了,這是好境界。自己要天天反省、天天檢點,煩惱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少,果然能夠一天比一天少,你這個功夫真實得力了,求願往生決定有把握,不但有把握,而且你來去自由,生死自在。如果我們能夠檢點出,一個月一個月有進步,這個往生真的就得力,就沒有問題了。一年比一年有進步,能不能往生還是未知數,不見得有把握;一個月比一個月有進步,是有把握了;如果到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都不一樣,都有進展,煩惱輕,智慧長,你有決定的把握。世間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這一樁是真的。
林長在新加坡社會有很高的地位,他有財富,我們都看得很清楚,一樣都帶不走,真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真正明白的人,覺悟的人,我們在短短這一生當中,決定不造惡業,決定不與一切眾生結怨,這比什麼都重要。冤家債主一定要化解,我欠別人的,我歡歡喜喜樂意把它還清楚;別人欠我的,不要了,以免麻煩。恩要報,怨把它忘掉。不但冤家債主我們不去瞋恨他,我們的修學誦經念佛,我們還迴向給他,願他們同成佛道,希望他們能夠早日覺悟,早日回頭,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年輕的時候無知,造了許多惡業,年歲逐漸大了,慢慢覺悟了,只要回頭都來得及。世法、佛法,無論從理上說、從事上說,都是不論過去,只論現行。過去做錯事情沒有人教導,我們自己也沒覺悟,所以情有可原,諸佛菩薩、天地鬼神也不會計較這些事情。只看你現在,現在能回頭就是善人,現在能覺悟都是好人。所以我們要學佛,佛菩薩眼睛裡面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而《華嚴》、《圓覺》裡面說得更貼切,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比那個未來佛還要貼切,句句都是真話。 雖然是本來成佛,但是現在這個佛迷惑了。迷悟雖然不一樣,但是本性是一樣的,佛性是一樣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差別。所以佛與眾生真正差別之處就是在覺迷。佛是已經覺悟的人,圓滿覺悟的人,究竟覺悟的人,佛菩薩慈悲幫助我們覺悟,這是佛陀真實的教誨。佛幫助我們覺悟,我們自己要肯覺悟,那個進展就快了;我們不肯覺悟,這就慢了,不是沒有進展,進展緩慢。我們肯,肯是什麼?肯聽話,肯斷煩惱,能夠克服自己的妄想習氣,能夠改正自己一切的錯誤,這就是肯。真正肯的人,在佛法裡面講這種人是上根利智;還需要人勸導,還需要人鼓勵,這是屬於中等根性的人。明知故犯,煩惱習氣深重,自己想斷也斷不了,不是不想斷,禁不起誘惑,斷不了,下根人。 根性不是天生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我們是下根根性的人,如果遇到緣殊勝,這個緣就是聽經聞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頭,這個話說了千遍萬遍不止,聽經聞法很有道理!我們不聽經,不聞法,你看看受什麼熏染?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五欲六塵的熏染。聽經聞法,接受佛法的熏染,佛法是覺悟的熏染,世法是迷惑的熏染,就這麼道理,所以聽經聞法的時間一定要長。我們現在人的福報不如從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現在人聽經聞法的時間太少了,想做好事,不曉得從哪裡做起,也不知道怎麼作法。 如果真正懂得,真正明白了,你們諸位同學在此地,把這個事理搞清楚、搞明白,應當發心,如果沒有機會,沒有條件,自己要創造條件。創造條件,它就這麼小沒有關係,你有個小道場,有個小茅篷。三個、五個、十個、八個人在一起熏修,每天講經八小時,每天念佛八小時,學慧遠大師,真修真干,完全遠離一切世緣,這是真道場,這是你真懂得了,真明白了。不是建個大道場香火鼎盛,法會很多,搞這些熱鬧的形式,那個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在古籍裡頭讀到的,遠公大師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道場,以河溪為界,以小溪為界。進到那個道場萬緣放下,就一心念佛,不出這個界線,真修行。 我們把這樁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就要一切放下。不是真正必須要知道的事情,絕不打聽;不是真正需要接觸的人物,也是最好少往來,你的心才清凈。我們要辦大事,什麼大事?超越輪迴的大事,超越十法界的大事。你知道的事情太多,認識的人太多,這些人就把你牢牢的束縛在輪迴,你出不去。自己一定要懂得,縱然是利益眾生的大事情,弘揚佛法的大事情,還要想想自己做得了主,做不了主?自己如果對外面境界做不了主,還會被誘惑,還會生妄想分別執著,不能幹!弘法利生、住持佛法也不能幹,為什麼?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回來再干,現在怕干這些事情,自己做不了主,這一生不能往生,錯了。 所以自己在境界做得了主,我們才能幹,自己做不了主,不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前面確實不動心,不起念頭了,行!你可以為佛法、為眾生;還會起心動念,不行,那很危險。所以佛在經上常講,「自己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你想想佛這句話意思。決定自己能做到了,不受五欲六塵誘惑,不會受它干擾,在境界里確實不動心、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才行!真看破,全是假的,假的無所謂,你有一絲毫當真,你就不行。這是我們總須要記住的,不要把自己真是無量劫來,好不容易遇到殊勝的這個機緣,這一當面錯過,你說那多可惜?遇到一定要抓住,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今天《華嚴經》,我們停一次,我們給林長去助念,我們等待給我們的消息,他是跟他家屬聯絡。送終緣份,台灣是比較殊勝,台灣現在一般醫院,醫生、護士學佛的人很多,他懂得這個道理,知道怎樣作法,所以這個很好。一般都會給我們助念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韓館長往生,在醫院裡我們給她助念十四個小時才移動,所以非常殊勝。此地緣比較差一點,但是他很好,他是真正往生,預知時至,我們聽了也很安心。 太上感應篇﹝第一0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10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四十一節: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這一節前面曾經介紹過,可是意思很深很多,言之不盡。這兩句實實在在說,也是我們現前所犯的過失,雖然犯了,自己沒有辦法覺察,總認為自己做得沒有錯,自己做得都很好。這也是我們翻譯小組提到,《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實在說,我們智慧達不到,見識達不到。「非義」是不應該做的;「義」就是我們的本份,應當要做的。我們不應當做的,在現前好象是應當要做的,這一類是「非義之義」。眼前好象是對的,實際上的影響是錯誤的。譬如今天講尖端科技,製造核子炸彈,製造些尖端武器,這應該的,我們國防需要,應該的。如果你想到,那個後果是毀滅整個人類,這錯誤,不應該的。 中國古人有智慧,為什麼中國不發展科學技術?如果要發展的時候,應當在兩千年之前。兩千年之前,中國要發展尖端科技的話,這地球現在沒有了。我們在古籍里看到,研究飛行在王莽時代,那個時候記載就有人做滑翔機,你說那個多早!指南針、火藥,這諸位曉得是皇帝時代發明的。可是中國只止於娛樂,不會把它發展做為戰爭的武器,這中國人懂得,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現前有利益,將來沒有利益,後世沒有利益,不應該做。眼前好象是沒有利益,可是你想到將來、後世有利益,這個應當要做,這要真實智慧才能看到。 底下說「非禮之禮」,意思亦復如是。禮節是人與人交往一個規則,這個規則表達我們真誠,表達我們的愛心,這就是禮節。非禮是什麼?這裡頭沒有真誠,虛偽的,沒有愛心,是手段的,這我們不應該做。為了我們現前的利益欺騙別人,虛偽、欺詐。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上開會全是虛詐,沒有一個真誠,各懷鬼胎。會議終了之後,大戰爆發,這種國際上的,這國際之間,這叫「非禮之禮」。我們人與人之間,特別是有求於人幫助的時候,總是看別人的臉色,用種種手段來欺騙,達到自己目的。這種手段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目的?不竟然,達到目的都是一種因果報應。你用真誠,決定不用欺誑一樣能達到,人家還特別樂意幫助你。你用不正當的手段,表面上禮貌再周到,也會失信於人,以後人家不相信你了。你要再建立信用,那相當不容易,這個我們要知道。這上面加上一個「非」,都是欺詐,都不是誠意,慈悲心也是假的。 世間做慈善事業的人很多,幾個是真的,幾個是假的,我們要辨別清楚,諺語里有所謂「慈善家,慈善起家」,那是諷刺的話。從事於慈善事業他名利雙收;名是大慈善家,利是得大富大貴。到外面去勸化,去捐助,捐了一萬塊錢,做多少好事?做個兩、三千,那很有良心的,三分之二自己享受,這叫慈善起家,這是「非慈之慈」。這種事情,在我們佛門挺多的。我過去在台北印經,我們版權頁上印上印一萬本,印五千本。印刷廠常跟我說,「法師,你這是真的」,我說難道還有假的?有!人家後面寫印一萬本,實際上只印兩千本,他要我寫上一萬本,實際上兩千本;換句話說,八千本自己吃掉了。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真的,版權頁上多少,那就是多少,絕對不會是假的,他說現在假的好多。我們才曉得,台灣佛法雖然興,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災難,假的!就是連印經,一萬本只印兩千本,他怎麼會不遭難?這是屬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你印經後頭是徵信,徵信不是真的,也作弊了。這幾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講『慢其先生,叛其所事』,也是這些事情,輕慢老師,欺騙老師,陽奉陰違。我們在工作上欺騙上司、欺騙同僚、欺騙眾生,自己以為所作所為都正確的,自己利益達到了,我要不這麼做,我怎麼能得利益?現在整個社會風氣如是,還有什麼話說!今天這個社會,好象是不做欺詐的這些事,就不能活了。做生意不逃稅,不欺騙主顧,那怎麼賺錢?好象是一切你所既得的利益,一定要靠欺詐,要靠這個手段;沒有這個手段,這個人是笨人,這個人會被時代淘汰。你說每個人有這種觀念,這個世界還能太平嗎?社會還能安定嗎?災難還能避免嗎?我們要明了,我們要相信佛菩薩的話,要相信古聖先賢的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積德累功,決定正確。對老師要尊敬,老師的尊敬並不限於表面,最重要的依教奉行,這是真尊敬。對於我們的工作一定要負責任,負責盡職,盡心儘力把自己本份工作做好,這是報恩。佛家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報恩、濟苦就在我們自己,能夠把自己本份工作做好。 《彙編》批註裡頭,引用的這些幾段講得好,都是我們的好榜樣。漢明帝,佛教傳到中國,漢明帝的功勞不可沒,是他派使節到西域迎請過來的,這個人就是尊師重道的人。能尊師重道,一定能孝順父母,這是孝親尊師的好榜樣,身為帝王,做出來給大家看。他的老師桓榮,對老師誠敬,對老師的禮遇,都能叫別人看到受感動。下面提到岳飛,岳飛的老師是周同,我們在歷史上都讀過。岳飛的武藝跟周同學的,周同將他自己最心愛的一張弓送給岳飛,這張弓是很強的弓,三百斤重,拉開的時候三百斤,普通人拉不動的,你就曉得那個箭射得遠。周同死了,每年到忌日這一天,岳飛一定要去掃墓,祭拜的時候,一定用這支弓射三枝箭。念念不忘老師,老師教導的東西,要在墳墓前面還要一樣表演出來給老師看,事死如事生,你說這個情多厚,恩德多厚。不能夠孝親尊師,不會有成就;縱有成就,也不是善人,果報決定在三途。後面引用古禮的一段,諸位自己可以去讀。 「事師之道」,跟老師,學生跟老師學習的道理,「如子弟之事父兄」。從前講行,現在不行,現在我們對父母也沒看在眼睛裡頭,這講不通。從前的社會有家教,現在尤其是富貴人家,作父母都忙著應酬,沒有時間照顧兒女。兒女教給誰照顧?傭人,傭人給他帶小孩,一個星期難得跟兒女見一兩次面,他自己這一生成就了,下一代完了。兒女跟父母沒有親情,他怎麼不懷疑?怎麼不猜忌?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確實有家教,父母要做兒女的榜樣,讓他從小常常看到、常常聽到,他會記在心裡,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懂得怎樣侍奉父母,怎樣侍奉兄長。現在這種教育完全廢棄掉了,完全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讀古書,人家說「事師之道,當如子弟之事父兄」,誰懂?下面舉幾個例子,「行隨於後」,長輩在前面,晚輩在後面。現在兒女行在其前,父母跟著他,顛倒了。所以現在有人說「孝子」,孝子怎麼講?孝順兒子,父母孝順自己的兒女,世界顛倒了。「坐列於旁」,坐的時候,坐在長者的旁邊。「路遇則正立拱手,言譚則傾耳虛心」,這是我們今天念念,看看古時候的社會狀況。現在這種狀況,你見不到了;不但見不到,連聽都聽不到了。我們要不讀古書,哪裡會知道? 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悔吝憂虞而不易」,這一句話就是說,無論在順境逆境,對於老師恭敬的心態,永遠不變。「吉凶禍福以與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跟老師同患難。「生則禮嚴跬步,死則心喪三年,若此則庶幾矣」,老師活著時候,要以真誠恭敬心照顧老師,照顧老師一輩子,所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所以從前做老師的人,願意教學生,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學生怎麼明白的?父母教的。父母教子弟事師之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相互教。作父母的沒有辦法跟兒女說,「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要孝順我」,說不出口。兒子說我為什麼要孝順你?第三者來教。同樣一個道理,老師對學生,也不能說「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也說不出口,父母教。所以父母跟老師配合得很好,才把這個人教成;兩邊缺了一邊,都沒有辦法教好。
這裡頭一些小故事,諸位自己去看。他這裡說有個農家,中國古人存心厚道,凡是不善的,不寫他的名字,這是存心厚道。就說有這麼一個人家,他生一個兒子,請先生來教書,意是很切,但是對老師非常簡慢,沒有恭敬心。可是這個老師不錯,老師真的盡心儘力教誨,可是他的小孩長大之後,還是一事無成,還是去務農。這是說明輕慢先生的果報,先生教的還是認真,你還是發不起來,這是說果報的事情,這個地方講的果報很多。所以教學,我們出家,出家人所從事的工作是師道,是一個從事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必須要認清楚自己的身份,比一般學校擔任教職的,我們的責任還要重。世間這些教師,我們講現代的,不說從前的,偏重在技術的教學;佛法的教學,偏重在智慧的啟發,真的是法身慧命。 我們今天選擇是這麼一個行業,顯示的是這樣的身份,這個工作要是做不好,就是誤人子弟,就是欺誑眾生,也欺誑佛陀,你說這個罪名多重。所以出家難,李老師一生不敢勸人出家,勸人皈依,不敢勸人受戒,不敢勸人出家。印光大師一生不給人剃度,什麼道理?知道從事這個行業不容易,如果做不好罪過太大了,何必幫助一個人造這麼樣重罪?但是做好了,功德無比殊勝。所以我們一定勉勵自己,縱然自己初出家時候,沒想到這問題這麼嚴重,胡里糊塗就出家了。出家之後,你現在知道了,就要認真努力,一定要把教化眾生的事情做好,老老實實要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0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105 諸位同學,大家好!佛法的修學,在學習講經這一方面,我聽了同學們的講座,每一位同學都有長足的進步。大家可以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怎麼會有進步?就是講台上不間斷的鍛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說,我們學講經的人,三個月不講就生疏了,半年不講就完全放棄了,所以他常常用世俗上的兩句話勉勵我們,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演藝人員、唱歌唱戲的,每天清晨都要去吊嗓子;練武的人,天天要打拳,決定不能夠間斷;講經的人亦復如是,決定不能夠離開講台。講台不但是我們學習的場所,也是我們修行的場所,必須要熟練。如果要能夠契入佛的境界,一定要相應,行在解中,解在行中,解行是一不是二。通常一般都把行跟解門分開,所以兩門都失敗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一定要明了。 西天東土,過去祖師大德傳法,人數都不多,他才能有成就。學校裡面成就的人,遠遠比不上從前那種殊勝的效果,真實的成就。原因在什麼地方?學校訓練時間有限,而且多半是嘗試的學習,沒有實際的實驗。只有少數真正成就的這些科學家,他們不離開實驗室,天天在做實驗。我們的實驗室就是講台,要很用心的去學習。最重要的是德行的修養,德行修養裡面最重要的是真誠,唯有真誠才能通。世出世間法只要通了,就圓滿成就,就一切障礙都沒有了,就怕不通。怎麼通法?世出世法無比的繁雜,你到哪一年、哪一天,你才能學通?往年李炳南老居士說得好,中國有一部大叢書《四庫全書》,很多人聽說,沒見到過,這是乾隆年代整理出來的,等於像現在講的《百科全書》一樣,那是中國文化全集。乾隆往後,我們再看看全世界,這些學術著作太多太多了,不談經史,單單是一部《四庫全書》,我們就通不了。 我們所學的、所做的這個工作,除了世間法之外,還有出世間法│三藏十二部經典,能通得了嗎?不通就不能成就。通了,在我們佛法叫開悟,開悟就是通了,落實就是證果,這個道理要懂。用什麼方法通?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個秘訣│「至誠感通」。古往今來,真正開悟的,真正通達的,都是用這個秘訣,真誠到極處就通達了。誠,誠要做到至誠。什麼叫誠?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我處世待人都很誠心誠意。我們觀念當中的至誠,跟古聖先賢那個標準不一樣,他那個標準能通,我們這個標準通不了。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他說得好,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換句話說,你還有一個妄念,你就不誠;誠到極處,極其微細的妄念都斷了,那叫至誠。 這個通是通達自性,通情達理;理是真如本性,用至誠的方法來通達,那就什麼事都解決了,這是真正究竟圓滿的通達,究竟圓滿的解決。我們世間人,這個通情達理,理不是究竟之理,像一棵樹一樣,枝幹之理,沒有通達到自性,自性是根本,所以只能夠解決局部的問題;可是這個局部跟那個局部對立,又產生問題。諸位想想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一味深入,佛在經上常常勸導我們「深解義趣」,深解義趣無非就是通情達理而已。情是世間法,十法界;理是出世間法,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那就真的叫通情達理。達理是自證,通情就能教化一切眾生,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也能夠達理,也能夠證入自性。 那我們看看,佛菩薩在經典裡面他是怎麼做的?真正通情達理了,絕不妨礙任何一個眾生。今天晚上講經會講到這一條,這講十念。今天晚上我們採取《彌勒菩薩所問經》上講的十念,古大德提到了,我們總得說說,我們要學習,要向佛陀學習,要向諸菩薩們學習。我們今天所以沒有辦法通情,沒有辦法達理,就是第一個關口過不去,這是一個最嚴重的障礙,就是「我」,「我」放不下。有「我」就有私心,就自私自利,於是情也不通了,理也不能達了。《金剛經》上世尊苦口婆心勸我們,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通了;「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就不通。四相這個事有沒有?有,理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我們心裡頭執著,有就是著,就著相,有執著就壞了。 如何能把執著破掉,這是佛法。要破執著,先要從淡化執著做起,我們把這樁事情,一天比一天看得淡薄,功夫用到一個階段,豁然就通達,他就有悟處。這個通達,這個悟處,沒有止盡的,我們才悟入一個關節,像一棵樹一樣,你才通達一個小枝,小枝還有大枝,大枝還有小干,小干還有大幹,不可以終止,要繼續不斷,所以要放棄自私自利。怎麼個放棄法?常常為眾生想,常常為社會整體去想,這樣就可以淡化我們的我執,淡化自私自利。
一定要懂得觀機,現在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我們要用什麼樣方法幫助他。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大家都不讀聖賢書,都不受戒律禮法的約束了,我們要了解現況。我們如果還用聖賢書,照著這個書本原原本本搬出來教導他,不能接受,文字都看不懂。他已經放蕩養成了習慣,養成習氣,我們用戒律去約束他,難!印光大師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用《感應篇》、用《陰騭文》、用《了凡四訓》,來勸化世人,契機又不違背理。印祖距離我們近,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今天必須將經典簡化。所以我勸同修們,我們今天學習一定要懂得深入淺出,深入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表達在外面要淺出。我在《內典教學》裡面,跟大家講了四個字:「簡易淺明」,我們才能夠收到效果。簡而不繁,易而不難,淺而不深,明而不昧,我們做到這四個字,就能夠契機。無論是在言語、是在文字,都要用這四個字做標準。世出世間聖賢建立標準,都是應機的。絕對的標準,與心性相應的,這是善;與心性相違背的,這是惡,這是絕對標準。《三字經》裡頭,開頭第一句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那是自性的性德,不得已用「善」來陳述它,用「大」來讚歎它,實際上言語文字都達不到的。 有同學擔心,這不久的未來,我們培訓班要招第五屆,你們同學怕沒有時間再去練習講經,講堂要讓給新的學生,這個顧慮是事實、是善意,如何能夠做到兩全其美,希望你們同學們多多去研究研究,然後來告訴我,希望你們講台不能夠放棄。吉隆坡的悟教法師很聰明,他以為在這個培訓班一個星期輪流講一次,時間不夠,他回到吉隆坡每天講,一個星期講七次。他告訴我,《無量壽經》現在第三遍快講完了,他發心講十遍,正確!他有這個機會,他抓住了,一門深入,鍥而不捨,一心一意專註在一部經上。自己不上台講就聽,換句話說,不是講經就是聽經,全部的時間精力都用在這上,他一定會成就。專心就是誠,一步一步接近了,念念能為佛法久住世間,佛法是一切眾生黑暗的明燈、得度的津梁,希有難得。 念念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得到佛法,為一切眾生創造接觸佛法的因緣。今天世間事,實在講唯有佛法能夠幫助大眾,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真正做到通情達理,什麼問題都化解了。不但跟世間一切人能和睦相處,跟天地鬼神也能和睦相處,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菩薩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佛陀翻作覺者,覺就是通。凡夫不覺,不覺就是不通,只要他的見解通了、思想通了,問題解決了。佛陀的教育是教我們徹底通達,究竟圓滿的通達,不是在枝葉上。 所以我們如何把佛在經上講的道理、名詞術語,把它融化成現代淺顯的詞句,讓人家接觸,「佛法不難,佛法不深,我也可以學」,人人都歡喜學,這才叫做普度眾生。故意講得那麼高深,讓人家聽了聽不懂,炫耀自己的道行,錯誤的。我過去,這個話總在三十年前,有位居士告訴我,他們聽某個法師講經,講《楞嚴經》,聽不懂。聽完之後就問這個法師,「法師,你講得好,你講得太深了,我們都聽不懂」。法師聽了很歡喜,告訴他:「我講的經,你們要聽懂了,那還值錢嗎?」你講經聽眾聽不懂,你講它幹什麼?講經的目標、意義就失掉了。所以我們對付現代這個社會,現前的大眾,一定要懂得「簡易淺明」,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才能夠幫助這一代的眾生。 將一切眾生文化水平的提升,要靠下一代,我們這一代沒有機會,這個東西是要紮根,是要長遠的時間,要國家社會領導階層他們發心,總得要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不是一個短期的。我們的生命很短,就在這個過程,像接力賽跑一樣,從上一代接了這個棒,走完我這一段距離,我要把棒教給下面的繼承人。生命是一體的,弘法利生的工作也是古今中外一體的,要有這種見解,要有這種雅量,這個工作才能做得好,才能做得圓滿。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0六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10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四十二節,也只有八個字: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這也是屬於大惡。《彙編》裡面說得很好,他說「無識之人,正當隨事曉醒,警之以義理,動之以善惡,使至覺悟而不墮於惑」,怎麼能夠因為他愚昧,你就欺負他。後面引了《楞嚴經》一句話,《楞嚴經》云:「衒惑無識,疑誤眾生,死後當墮入無間地獄。」人在世間,有意無意造作極重的罪業,自己並不知道,也不曉得果報的可怕。《感應篇》裡面舉的這些例子,我們細細反省,這些過失自己也常常在犯。但是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果報,自己總以為這些都是小事,甚至於說微不足道。
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過失?愚昧無知之人,我們不讀佛經,不了解事實真相,這些人過去生中多少世以來,造作許多不善之業,感得這樣的果報。佛菩薩看得清楚,這一類的眾生,正是佛菩薩救度的對象,而且把他們排在最優先。為什麼?這樣的人如果不趕快幫助他,他轉眼就墮入地獄。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最苦、果報最嚴重的,一定是列入第一優先;造作罪業比較輕的,不至於墮落得這麼苦,稍微緩一點還不要緊,這是合情合理。另外一種情形比較特殊,這也是佛在經上常講,根熟的先度。什麼叫根熟?成佛的機緣到了,這個也要優先幫助他,幫助他成佛,他成佛之後就能廣度眾生,優先的道理在此地。 世間人畢竟愚昧無識者占多數。我們再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屬於『無識』這一類?細心的思惟,反省檢點,我們自己確實是屬於「無識」。為什麼?雖然天天在學經教,依舊時時在犯過失,這不就是無識嗎?所以要隨事提醒,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如果不提醒又犯過失了,言語造作的過失縱然不犯,念頭常常在犯,起心動念。為什麼佛菩薩要天天講經?就是為這樁事情。幾個人能夠聽一次經,聽一部經,就能回頭,就能覺悟,就能證果?這種人不是沒有,太少了!幾百年當中,我們才看見有一個,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由此可知,多數人,像我們自己也是屬於這一類,業障習氣非常深重,所以要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善知識?實在找不到,古大德教導我們供養三寶。我們供養佛像,供養菩薩像,用意何在?借著這些形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見到佛像,就想到佛菩薩的教訓;見不到佛像,忘掉了。供佛像的用意在此地,不是把他當神明看待,不是祈求他保佑升官發財,是用他常常提醒自己。提醒第一個是讀經,見到佛像就要想到要讀經,讀經就是聽佛菩薩講經說法,使我們明了義理。『義』是什麼?該做的。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這叫義;『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所說的一切經,它的內容歸納起來,不外乎就這兩樁事情。「義」則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應該做的;「理」是明心見性。 不但自己要學,還要幫助別人。怎麼幫助別人?做出樣子給人看。什麼樣子?『動之以善惡』,我們要做出來。我們起心動念,別人看不到;我們的言語造作,人家看到。我們能不能在一生當中,口不出惡言;一生當中,能做到不妄語,不欺騙別人。從哪裡做起?從今天這一天做起。我今天這一天,從早到晚不妄語、不惡口,這顯而易見。佛教導初學,從十善業道做起,《觀經》講「三福」給我們提出綱領:「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問,我們怎樣孝親?怎樣尊師?修慈心、修十善,就是孝養父母,就是奉事師長。如果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都不善,那就是不孝、就是不敬,就從這做起。果然真的做到了,天天這樣做,這個人是善人。善人不必要別人稱讚我們,我們要希望別人稱讚,希望別人表揚我們這樣做,已經就不善了。為什麼?存心不善。行為是善,心不善,心地污染,不清凈;一無所求,應該這麼作法。這種作法就是幫助別人,就是普度眾生,讓別人看,看了他會覺悟,為什麼他能做得到,我做不到?他看久了,他會反省。 古來祖師大德講經,說到感化別人,佛法裡面講普度眾生,用現在話講感化別人,就是以一個真誠心、慈悲心,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人看。最好的榜樣是舜王,舜王在他青少年的時候,他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處在逆境,惡人他能夠感化,做得非常圓滿,做得非常成功,最好的榜樣。他為什麼能做得到?六祖惠能大師裡面一句話,「不見世間過」,所以他才做到。「不見世間過」是理,他明理。別人為什麼以惡意對我?以惡行對我?總是我自己有過失,所以他念念沒有看到別人過,認為別人什麼態度都是正確的、都是對的,總是自己有過失,去反省檢點,改過自新。使這些惡意相向的人,也看不出自己的過惡,這是真正懂得修行的道理與方法,他真懂得。在我們佛法裡面講,這是大菩薩的示現,這哪裡是凡人! 他的行持,我們仔細觀察,跟《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沒有兩樣。善財童子一生修行,沒有見到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不見世間過,所以他一帆風順,一生圓滿菩提。這是佛在經典上舉出最好的一個榜樣,從凡夫地經歷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初信到十信跟一個老師,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十信心滿,老師叫他出去參學,所以往後是五十三參。每參一位善知識,他的位次向上提升一個階級,參訪吉祥雲比丘他是初住,參訪海雲比丘他是二住,參訪妙住比丘他是三住。我們想想他過的是什麼日子?回頭想想自己過的是什麼日子?人家道業天天增長,定慧等學,那個生活多圓滿!多麼豐足!我們今天天天還在造業,所以此地講的「無識」,我們不是無識,誰是無識?我們沒有明白佛所講的義理。 我學了四十七年,四十七年才懂得這麼一點道理。所以有機會我跟大家共享,不忘記時時刻刻提醒同學們、勸勉同學們,儘可能的一天都不放棄。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幾天要是沒有人勸勉,經也懶得看了,毛病習氣都出來了。中國古人說得好,那是講念書人,「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古時候人說的。他們那個環境,比我們實在講殊勝多了,現在說老實話,哪裡要三天,一天不讀就面目全非;一天還太長了,半天不讀都面目全非了。古人還能夠等三天,我們今天半天不讀,毛病習氣完全露出來了。甚至於一面讀,一面毛病習氣都往外冒,你說有什麼法子?讀經生煩惱,聽講也生煩惱,研究討論吵架,去想想古人還能耐得住三天,才知道我們現在毛病習氣是多麼嚴重。所以讀到這個經文,欺騙這些無知的,想想我們自己就是無知的。欺騙我們的人太多太多了,滿街都是;提醒我們的人,沒有,到哪裡去找?我們所接觸的全是欺騙我們的。所以這兩句話看起來很平常,意思太深太深了。 所以這一次有這麼一個機緣,我再把《金剛經講義》仔細看一遍,看了之後感到裡面有許多東西,還是要加以補充說明。為什麼?一般人看了還是不懂。不做補充,對不起現代的眾生。所以古人講經方便,點到為止,他看了他能懂,現在不行,怎麼點他也點不通,不能不啰嗦,不能不麻煩。所以度現代眾生,比過去困難太多了,我們要沒有耐心,沒有豐富的常識,沒有德行,不能觀機,自行化他都做不成功。所以不能不努力,為眾生,為佛法,勇猛精進。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0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10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四十二節: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彙編》裡面將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也舉了不少的例子,說明這裡面的業因果報。又引了一節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與朋友相處,這一段經文不多,實實在在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而且要落實。「佛言,人處朋友,彼此皆有五事」。儒家的教育重視倫常,中國人講五倫: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所以朋友在五倫之中,跟我們本身的關係非常密切。 如何能夠盡朋友的道義,佛給我們說了五樁事情。第一是「彼此若作惡業,當遞相勸止」,所以朋友有互相規過的義務。如果看到朋友做錯事情,不說這就不夠朋友了,這不是朋友了。但是規勸有禮,所以一定要守禮,懂得禮節。規過絕不當第三者之面,私下勸勉,這是朋友。父母的教誨,可以當兄弟姊妹眾人一起教誨,這是勉勵自己的子弟;而有外人,父母也不會說,總是要顧及兒女的情面。老師教學生,同學,在同學當中可以說,為什麼?我們是同學,老師不是教我一個人,是教所有的學生。但是朋友不可以,朋友只能夠私下規勸。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遞相勸止」,相互的,我自己有了過失,我的朋友會幫助我,勸勉我,提醒我;我也要幫助我的朋友。 特別是在佛法裡頭,佛法真正明了因果通三世,所以規勸比什麼都重要。造一念惡,好象眼前覺得無所謂,將來的後果不堪設想,世間人對這些事理不明白,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了。惡習氣很重,《論語》上講,《論語》是孔夫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所以在現代比什麼都困難。勸過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以上那就變成惡人了,疏遠;不但疏遠,還結了冤讎。由此可知,世間最難的事情是人情,所謂「做事難,做人更難」。真正通情達理,在儒家稱為君子,真正叫通達人情道理。通情達理到究竟,這是聖人,在我們佛法稱佛菩薩。 我們今天一身的罪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善,佛菩薩為什麼不來規勸我們?為什麼不來教導我們?我們自己想一想,佛菩薩來教導我們,我們能接受嗎?不能接受,三遍以上就厭煩了,也把佛菩薩看作冤家。所以佛菩薩慈悲不來,不來是慈悲,跟你保持好關係,不要好朋友變成冤家,跟你疏遠。等到你真的覺悟,真的想回頭,六道里吃盡了苦頭,有一念覺悟,一念回頭,好朋友就又來了。諸佛菩薩這種作法,非常值得我們做參考。不聽忠告,不聽善言,暫時離開,一定要等他想回頭再接近,這是感應道交的大道理。這是規過,佛把這個列在第一條。 第二條是「彼此若有難疾,當看顧調治」。我們遭遇到困難,需要人幫助的時候,這時朋友有義務,應當要幫助。其次有疾病,疾病,作朋友一定要照顧;也要盡心儘力幫助他尋求良醫,幫助他調理。可是現代的社會,確確實實是太難太難了,古人講的「天下大亂」。究竟亂在哪裡?我們一般人講社會沒有秩序,社會治安不好,人與人沒有善意往來,充滿了欺詐。深入一層我們沒有觀察到,深入一層的觀察,倫常道德破壞了。父子不親,朋友不信,夫妻無義,這還得了嗎?這是真正之亂。稍稍不如意,馬上就翻臉,這是亂世!太平盛世絕對不會有這種情形。 我們想想,治亂的根源在哪裡?在教育。現在大家不講古聖先賢的教育了,不但是遺棄,還要極力把它消滅,這是反常!《左傳》里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棄常是放棄倫常;放棄倫常,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佛家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這話說得好。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發明的「百界千如」,就從這個意思發揮的。人要能接受聖賢教育,人中的天人,人中的佛菩薩;人如果捨棄聖賢的教育,人間的餓鬼,人間的畜生,人間地獄,人間的妖魔鬼怪,關鍵都在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捨棄所有的行業,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一切諸佛如來都作斯示現,我們才曉得,這個事情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佛所做的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別人不能做的,別人做不到的,別人做不好的,他來做,我們要能體會得到。我們今天發心學佛,做佛的弟子,續佛慧命,在這個時代擔當起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就是教學,如何幫助眾生真正覺悟,這是如來家的事。 朋友有困難,朋友有疾病,就跟自己有難、自己有病一樣,全心全力去照顧,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智慧。這裡頭所用的方法很多、例子很多。《了凡四訓》也講到,如果朋友惡習氣太嚴重,用惡的手段來對待他,希望他多受一點苦難,多受一點折磨,最後他成就了,這也是對待朋友之道。等到他覺悟之後,才感激「這個朋友不是惡意,成就我」。惡習氣有時候實在難改,養成習慣了,所以教學一定是在童年。中年以上沒有辦法教,也沒有辦法勸,為什麼?已經養成習慣。說了,他自己想不想改?想改,想改也改不掉,沒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習氣,這是凡夫。聞過能改,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克服自己的習氣,這個人不是凡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無論是世法、是佛法,有大成就的人,多半是這種人,克己復禮,聖賢君子,在佛法里是佛菩薩。 第三是「彼此有家懷語,不得為外人說」,這是家裡面有些不好聽的話,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朋友有一些惡行,只可以規勸,不可以對外人說。我們看看佛所講的這幾條,現代這個社會,朋友之間幾乎完全都違背了。「四者,當各相敬嘆,不斷往來,不得記怨」。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常常往來,記恩不記怨。尤其是新交的朋友,佛法裡面常說「只論現行,不論以往」,他以往做壞事、惡行,他今天回頭了,覺悟了。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年輕時不懂事,造作許許多多惡業,只要他能夠接受聖賢的教誨,喜歡聽經,能夠信解,能夠奉行,他就是好人。善導大師講得好,「遇緣不同」,過去沒有遇到善知識,遇到些惡知識。人決定大多數都是不定性,不定性的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哪一類的朋友往來,他就學他、學樣子,回頭就好。哪個人沒有過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不是聖賢人再來的,決定有過失,回頭就好。 祖師大德往往都做這些示現。我們凈宗的祖師,諸位最佩服的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都謗法,這都是給我們做示現的,都是佛菩薩再來,給我們做示現。年輕的時候讀儒書,排斥佛法,到以後接觸、聽到了才後悔,懺悔,改過自新,而成為佛家一代祖師。看看他二十歲前後,我們現在眼睛看那是魔,反對人學佛的。為什麼會反對?這是他示現。今天社會上多少人反對佛法,為什麼反對?沒有接觸過,不知道佛法是回什麼事情,只是聽別人說,人云亦云。人家說它是迷信,我們跟著說迷信;人家說它是消極,我們以為它真的是消極,沒有接觸過。 縱然接觸到了,我們知道佛家的經典,最晚也是南宋時候集結的,雖然翻經的一些法師,已經用最淺顯的文字來翻,是那個時候最淺顯的文字,我們今天讀這些經文,依舊還有困難。何況佛在大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要想理解佛法,一定要遇善知識,有人給你講解,幫助你學佛,幫助你讀經,你才會懂得。我們現在學佛明白了,我們有義務幫助我們的朋友,把佛法介紹給他,以善巧方便消除他的疑惑。世出世間聖賢都教給我們,我們只記人家的恩德,絕不記怨恨。我們知道恩德是真實感情的流露,怨恨都是種種誤會,不是真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 第五,這是講共財,「彼此貧富不等,當用扶濟,不得互相誹謗」。人在世間,由於過去生中修的因不一樣,所以決定不是平等的。有財富的,要懂得幫助朋友,常常周濟他、扶持他,決定不能毀謗,不可以輕慢。這是教給我們與朋友往來之道;與這個相反,就是『誑諸無識,謗諸同學』。朋友,在儒家講「同學皆朋,同志皆友」,所以「友」比「朋」要親得多。友是同志,志趣相同;同是同學,同學不一定志趣相同。在五倫之內,一定要懂得,決定不能夠欺誑;欺誑不可以,毀謗更不可以。我們學佛就要從這些地方落實,從這些地方學起。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0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108 諸位同學,大家好!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如何與朋友相處,佛說了五條,我們應當要記住,要認真努力去修學。特別是諸位同學今天在培訓班,我們既是同學又是朋友,所以關係非常的密切,同學、同志;在經教上一定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認真的研究討論,彼此都會有進步,也能夠利益眾生。 昨天我聽常普講經,他講到「四緣」,講的有問題。昨天好象同學們去聽得很少,晚上聽說有應酬去了。佛在經上講這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意思我們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親因緣」,所有一切眾生人人都圓滿具足,十法界的業因統統具足。在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的現象,這是「所緣緣」。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這個生活現象?十法界為什麼不相同?用現在科學家所說的話,為什麼會有那麼許多空間的維次,所緣緣不一樣。所緣緣也非常非常複雜,我們就最重要的來講,就是攀緣,所緣緣是攀緣。攀緣裡面就包括了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屬於所緣緣,有所緣緣就現相了。我們今天現的是什麼現象,就知道自己所緣緣是什麼。 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所緣的是一真法界,我們所緣的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六道,六道裡面的人道與三惡道,這我們所緣緣。現前這個現象,這是人道。人道裡頭又有十法界,我們在裡頭緣什麼?緣貪瞋痴。自然而然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都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人法界裡頭緣下面的四法界。為什麼這個現象會相續一段時期?這是「無間緣」;我們這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保持著相似的境界,這叫無間。如果無間緣失掉,境界馬上就轉變了。人到臨終時咽最後一口氣,無間緣斷了。這一個階段的無間緣斷了,另一個階段的無間緣生起來,六道輪迴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這三種緣都是本身具足的,與外面境界不相關,你要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學佛,這個好事情,在人法界裡頭,我們緣佛法界。這個緣的力量要強,要超過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這個緣就不會間斷。 佛菩薩慈悲加持著我們,修學的環境統統屬於「增上緣」。我們遇到佛、遇到佛法,增上緣;遇到善知識,增上緣;遇到好的修學環境,增上緣;有好的同參道友,也是增上緣。不屬於自己內心裡頭具足,凡是外面的全部是增上緣,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前面這三種緣是我們本身具備的,不屬於自身具備的全是增上緣,都是外面的。你們有疑問要問,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不能搞錯了,更不能講錯。會用功的人跟不會用功的人差別非常大,會用功的人,一生當中決定成無上道。 我昨天看到你們大家印的有一張,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印得很好。我們每天念念,每天看看,對自己修學會很有幫助。人在世間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尤其現在社會,一般人缺乏聖賢的教誨,隨順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這樣的人很難相處,常常給我們氣受。會修行的人,好事情!這些人幫助我們,這是增上緣,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佛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能夠放下,能夠守規矩,能夠忍辱,保證你這一生成功;你不能忍,那就註定失敗。 我是一個學講經的人,我明白這些道理,我過去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會下,學了十年。老師教我、待我,真的是高度智慧,處處都把我壓在下面。台中慈光「大專佛學講座」,我發起的。講座的課程,是李老師叫著我到他房間,問我的意見,等於說是我們共同訂下來的。請哪幾個老師來教,李老師都跟我商量。但是大專講座開學了,沒有排上我,我在裡頭打雜;換句話說,不讓我有表現的機會,這好事情。我很清楚,如果有表現的機會,你要表現得好,引起人嫉妒;表現得不好,人家諷刺、毀謗。難!就是這樣在台中過日子,日子也並不是很好過。我心裡很清楚,決定不能犯一點過失,如果犯過失,你就被開除,你就要離開這個環境,學習的機會沒有了。小心謹慎,十年如一日,不能忍怎麼行?一個人都不敢得罪,跟人相處低聲下氣。 悟威師想學講經。好!我送你到澳洲去。在澳洲講得不錯,大家都很讚歎,哪裡曉得跟人家吵架。好,這一吵,吵走了,人家把他開除,不要他了。這就是不懂事。人家要罵你,洗耳恭聽;人家要打你,趕快跪在地下接受他打。這是我們學佛,我們學佛就是這樣的。人家要打,跪在地下乖乖的讓他打,等他打夠了,不打了,再起來。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否則的話,你這個佛學到哪裡去了。 我們接受別人的侮辱,我們自己決定不敢以惡意對待別人。委屈求全,這是儒家講的禮,禮的精神就是委屈求全。所以禮,你們看《禮記》,展開第一篇「曲禮」,曲是委屈,委屈自己,這懂得禮。禮是自己要懂得,不是教別人的。我們以禮待人,絕不要求別人以禮對待我們,你的心就安了,就平了。我以禮待人,也要求別人以禮對待我,難,太難了!為什麼?他沒學過,不能怪他。佛在《無量壽經》上都講得很清楚,「先人不善」,沒有教他,你怎麼可以怪他?他父母沒教他,他老師沒有教他,自己又不肯好好的學,他怎麼會懂得?所以他的所作所為,隨順他的習氣煩惱,正常的,要知道那是凡人。 修行人跟不修行人相處,修行人要吃虧、要忍讓,這個才表示你修行。你不能夠忍讓,也像他一樣還想要報復;甚至於不報復,算了,我離開他,我走路好了,這都不是修行人態度。真正修行人,你長時間去感化他,他對我再惡,我一味對他好,人都有良知,都有佛性,都有良心,不過是煩惱習氣太重了,他要相當時間才能回頭;煩惱輕的回頭快,煩惱重的回頭慢。佛菩薩對我們有耐性,生生世世都不捨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一切要為佛法著想,要為眾生的福祉著想,我們自己能夠委屈一點,替佛法多做點事情,替佛做事情,這是真實功德。所以我們想想,世間有幾個人一生當中,能夠為佛菩薩服務,能夠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機會太少了!太難得了!遇到有這個機會,有人來障礙你,來找你麻煩,叫你退心,那是魔障現前。魔障必須要有能力克服,克服唯一的方法,是忍辱波羅蜜。所以必須放下自己的驕慢,放下自己的習氣,隨順眾生;在隨順眾生裡面,成就自己的六波羅蜜,那叫功德,隨喜功德,是這麼修的。 所以會修的人,外面境界都是好的增上緣;不會修行的,外面境界都是逆增上緣,都叫你生煩惱,都叫你受氣,都叫你退轉。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沒有好醜。我這裡印的一個小篇東西,《蕅益大師法語》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善惡,沒有好醜,好醜起於自己的心。自己心一念善,外面人人都善,事事物物都善,沒有不善,都是幫助我的。順逆境界都是幫助我修忍辱波羅蜜的,順境在這裡頭不貪,逆境不瞋。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哪個境界不是好的增上緣?就看我們這一念能不能轉過來,這比什麼都要緊!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要學什麼都能忍。 說實在的話,處逆境逆緣難,處順境善緣更難,順境善緣裡面沒有一絲毫貪愛的心,比處逆境難多了。所以小乘人從逆境裡頭學,苦行裡頭學;大乘菩薩從順境裡頭學。先從逆境,轉過身來再修順境,順逆兩邊都不沾染了,你才能超越十法界。佛在經上講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且菩薩做示範給我們看。迦葉尊者修苦行,釋迦牟尼佛示現修苦行,教初學。善財童子示現的是順境,大乘菩薩。善緣順境裡頭如如不動,宗門所謂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大乘菩薩,這個心才真正到清凈。順逆境界現前無不清凈平等,我們自己成功了。 有緣的人,什麼叫有緣?肯聽、肯信,能解、能行,有緣;有緣一定要幫助。無緣呢?無緣心裡常常關心,慢慢來。什麼時候肯回頭,什麼時候幫助他。能信、能解、能行,那叫回頭;這三個條件不具足,現在時節因緣沒成熟,慢慢等。諸佛菩薩非常有耐性,等無量劫也沒關係。所以凡事不能夠操之過急,一定要認清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成熟,勉強不得,勉強反而把這個緣延後了。真正有慈悲心,一定懂得什麼叫恆順眾生,怎樣修隨喜功德。所以同學在一起要互相切磋,要互相問難。不生不滅這個意思,你昨天也沒講清楚,都要下功夫,這個我們在講席里常講。多聽、多研究,同學們在一起多討論,多做研究討論。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