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安樓建築結構淺析客家民居建築特點及文化功能

從泰安樓建築結構淺析客家民居建築特點及文化功能

陳啟標

一、緣起:

客家圍樓以其獨特的建築模式而聞名於世,成為客家文化的象徵。福建永定土樓舉世矚目,大埔縣也有不少圍樓,但卻鮮為人知,如大東鎮花萼樓、楓朗鎮維新樓、西河鎮的張弼士故居、湖寮鎮的泰安樓。

為貫徹落實汪洋書記來梅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梅州市委、市政府「文化梅州」的發展戰略以及大埔縣委、縣政府提出「人文興縣」的發展思路,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現有的人文資源,我們對泰安樓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泰安樓客家建築文化的深厚底蘊,使這一客家民俗文化、建築文化瑰寶發揚光大,以提醒後輩:昨天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升華今天的大埔客家文明。

二、泰安樓簡介:

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游,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始設大埔縣,面積約2467平方公里,是我省著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

泰安樓位於大埔縣城龍崗村,約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1764年),據泰安樓藍氏族譜記載,此樓為藍氏第二十世祖藍少垣所建,距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該樓及附屬建築佔地面積約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佔地約2577平方米。泰安樓歷史悠久,外觀雄偉粗獷、布局科學合理、文化內涵豐富,是客家民居建築的一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

泰安樓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磚石木結構,面寬52米、進深49米、主樓佔地面積約2577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約5136平方米,樓高三層11米,共有房間200間。分三層,一層牆寬0.92米,三層牆寬0.44米,一、二層外牆為石牆,三層外牆及內牆為磚牆。樓正面為直角,後圍弧形,因樓的外牆為石牆,故俗稱為「石樓」。樓正門裝飾成牌坊式門樓,顯得堅固美觀。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的中間高掛「祖功宗德」橫匾,陳列著藍氏先祖神主牌,並作祭祀的祠堂,樓內婚喪喜慶活動都在此舉行。左右為廂房,平房四周為天井,水井設在樓的右側,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的格局。樓內四角設有樓梯,二至三層均有內環形走廊,為了防衛,石樓第三層還專設有外環形防衛走廊。樓的兩側各建有書齋,分文武兩科,可見當年樓主人是何等重視教育。該樓及附屬建築面積約6684平方米,兩側書齋佔地約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台佔地約1325平方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出入。該樓規模雄偉、粗獷、布局合理、科學,文化內涵豐富,是客家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

泰安樓建築風格獨特、規模宏大、設計精巧、布局合理、聚式群居、便於防衛、功能齊全、文化內涵豐富,在民居建築之林中獨樹一幟,是客家民居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根據國家文物局專家提議,目前已把該樓及大東鎮聯豐村的花萼樓作為客家圍樓的代表作,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文本已呈送國家文物局。

2002年7月,泰安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讓學生更好、更深切地感受圍樓文化,我們組織學生去福建土樓、大埔大東花萼樓、大埔楓朗維新樓、西河鎮的張弼士故居進行參觀,並進行對比分析、探究。

三、石樓結構及文化功能:

泰安樓是清中後期的客家民居建築,是綜合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和美學等為一體,系統性很強的古建築,是一部融山水田園風光與生活情趣奇妙的建築構思的偉大創作,其文化內涵、建築藝術,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

1、結構:

第一:規模宏大、粗獷而雄偉,充分體現了團結協作、奮發進取的客家精神。

第二:功能齊全,設計結構科學、奇特。

①堅實寬厚的牆體除具有防火、防盜、(石樓只有一個通向外面的大門,大門門扇硬木外包厚鐵皮,刀斧砍不入,放火燒則門扇頂端上安放有大水槽,水可沿門扇頂端上方流下,達到滅火的效果。)防水(石樓內排給水系統很科學很暢通)等防禦功能,形同一個城堡,易守難攻,又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合族聚居性等特點。

②樓中有屋、內矮外高、陽光充足,具有隔熱保暖、冬暖夏涼等奇妙的物理性的特點。

③中軸線鮮明、主次明確有序,在注重集體聚合空間的同時,也通過一間一禁卧室小空間,給家庭生活以最大限度的獨立自由,保證了每戶家庭擁有自已的小天地,具有建築個體及群體有機結合的特點。

④講究對稱、設計科學合理,樓中天井、門、窗、樓梯比例協調,空氣流通,寬敞明亮,設有水井、儲糧室、礱、礁、磨等糧食加工設備,具有生活設施配套的特點。

⑤建築模式、布局結構非常舒適,合乎自然和人文環境,是客家建築和本地人文景觀的一個成功創作。

2、文化功能:

①明清時期,由於大埔地處偏僻,交通落後,匪盜嚴重。為了防衛,築起高大鞏固,聚族而居的圍樓。

②建造如此巨大的圍樓,體現出創業者的遠見卓識,艱苦創業及客家人團結協作的精神。

③石樓明顯的向心性、對稱性及強烈的聚族性,蘊含豐富的儒家文化色彩,深厚的道家文化觀念、濃重的堪輿風水學說,將我國民居建築中的物質與文化需要處理得非常成功。

④石樓是一個小社會,從外部結構看,石樓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但從內部結構來看,石樓由眾多的「子系統」構成,這些「子系統」幾乎都是開放型、公共型的。子系統房舍交錯居住的人們,由於共財制度,決定人們彼此相處的親密度,維繫著石樓內部的人際關係,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之風格外興盛。

⑤樓中人們在長期的密切共處中,會產生一種比較一致的道法評價和思想傾向,形成和諧互助的道法興論氛圍。人們在朝夕相處中便於傳授、模仿、學習某種手藝、技能,形成價值取向的「認同感」,有利於經驗、技能的提高。

⑥走進石樓,彷彿走進了一座客家民俗博物館。古老完整、高大雄偉的建築,熱情淳樸的民風,樓內樓外、樓上樓下、廳堂走廊、廚房、住房,及眾多的民俗文物。有生產類的犁、耙、轆軸、礱、碓、風車、磨石;有生活類的獅子滾球眠床,精雕細刻的梳妝台、衣櫃,各種炊具;有婚喪喜慶的客家鑼鼓、樂器等。石樓內村民每年要舉行各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如祭祖、拜神等。如果樓內的村民穿上藍大襟衫、唐裝衫、包頭褲、圍上圍裙、戴上蓋頭帕、就象舉辦一場生活活潑的客家民俗及服飾博覽會。這些樸素的民俗文物、民俗活動,生動客觀、真實地展現了客家人生產、生活全過程,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絢麗風采。

⑦石樓左側有一座書齋,右側有三座書齋。書齋的建立,凸現了客家耕讀儒家文化的傳統。石樓書齋先後培養學子1000多人,人才輩出,遍及全國各地。

四、啟示:

通過對石樓的參觀、調查,使我們了解了客家居民的建築特點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加對前輩的艱苦創業的敬意,激發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對知識的追求,對自然的熱愛,增強了對鄉土歷史了解的熱情,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關注人文與生態的諧調發展,為建設我們明天更美好的家園——大埔:中央蘇區縣、中國小吃名縣、中國最美的小城、中國花環龍之鄉、中國青花瓷之鄉、中國漢樂之鄉、中國名茶之縣、中國客家民居大觀園,而作出自已應有的努力與貢獻。

同時,在考察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存在問題和提出一些建議,以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1、部分古民居正從人們的記憶中、視線中逐漸消失。由於古民居建築時間長,近年來居民銳減,在歷經百年風雨後,古民居或倒塌、或成為堆放雜物的倉庫、或成了飼養家禽的場所,大多遭到嚴重的破壞,正慢慢的從人們的記憶中、視線中逐漸消失。

2、要儘快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體系。古建築是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叩開厚重的歷史大門,進入我們眼帘的是一幅幅客家先民在贛閩粵邊境安營紮寨,營造新家園和歷經數百年耕耘形成客家文化的壯麗畫卷。因此,古民居的保護更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完善制度、加強鄉土文化保護立法、大力宣傳、積極倡導、拔出專款、募集資金、設法修繕。

3、借申報「廣東古村落」之東風,認真把保護、挖掘、開發、利用古村落的工作,與建設梅州特色宜居城市、休閑勝地、創建文化旅遊特色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打造一張亮麗的名片—「客家天堂」。因地制宜在保護、維護和恢復生態資源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發展本地特色的旅遊產業。

4、加快發展客家旅遊文化。要把當前梅州主打文化旅遊產業提出的「休閑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理念融合到古民居的傳統文化中,把客家建築自然和諧融入旅遊中。在古屋周圍種種菜、養養雞、鴨、鵝、魚,讓遊客親自下下廚、炒炒菜、釣釣魚,嘗地道農家菜、品地道客家茶,真正體驗、享受慢生活,感受「世外桃園」。

5、加強文化創新,提升城市承載力。作為傳統文化的原生態客家文化,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要立足優化城區功能定位,從實際出發,把准角色,探索新形勢下文化與城市間的關係,充實民俗文化的內涵,增強客家文化的影響力、競爭力。

6、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和諧、小康社會為目標,積极參与環境優美和生態城市創建的工作,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著力推進環境友好型的城鎮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推薦閱讀:

客家鬚髮習俗
著名期刊《絲綢之路》發表《煙雲深處的「小南京」——興寧》
客家雅聯與俗對
客家世界客家人和鄰睦族的習俗
寧化客家山歌:依不會唱歌不要聲

TAG:建築 | 文化 | 建築結構 | 客家 | 民居 | 泰安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