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腔:為何美國總統大選越來越像非誠勿擾?

(2016-01-15 11:04:27)2016美國大選無疑是年度最重磅美劇,11月8日的決勝期結果如何暫且不論,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場參選人數眾多的年度大戲為什麼愈發有真人秀節目的風範?也請OPEN大拿談一談為何美國民主制度得以承受娛樂化。主持人庄紳晨:媒體人,專欄作家。本場大拿方可成:政見創始人;張翃:美國George Mason大學公共政策博士生,前財新傳媒國際記者;周鐳同志:博客紐約無戰事的主播;陶太郎:新聞情報分析師,知乎大V;空耳同傳君:媒體技術博士,果醬字幕組成員;talich:《選·美》播客主持人,《虹膜》專欄《娛樂的邏輯》作者。美國總統大選VS.中國非誠勿擾如果你曾經關注過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一定對巨大的LED燈和似曾相識的場景記憶猶新。眾多參選人化著舞台妝站成一條弧線,即使西裝筆挺仍是自帶BGM——「Gee Gee Gee Gee baby baby baby……」

其中,最吃香的真人秀演員就是Donald Trump(川普),@庄紳晨稱其為好一朵「大奇葩」。川普先後憑藉自己的奇葩言論出現在了各大網頁——川普建議希拉里解除警衛,川普推特稱希拉里無法滿足老公等。至此,辯論賽確立了「從大專辯論賽變成了脫口秀加非誠勿擾」的志向。

那麼,大選辯論究竟與非誠勿擾怎麼個像法?@空耳同傳君介紹道,「首先,兩者都擁有超高收視率。FOX舉辦的第一場辯論2400萬收視人數,是有線電視台歷史上的最高記錄,甚至超過NBA總決賽和女足決賽。CNN舉辦的共和黨辯論也有1800萬收視人數,是CNN歷史上收視最高的節目。而非誠勿擾最火爆的時候,收視比例在7.5左右,第二名往往在4到5。」其次,形式上的類似最為明顯。「候選人或嘉賓站成半圈排開,要自我介紹,說一些推銷自己的話。」第三,「兩個節目的主持人都會提問,有時還要點評。非誠勿擾中現場女嘉賓會選擇亮燈還是滅燈,觀眾評價男嘉賓。而美國大選則有民調分數。非誠勿擾最後女嘉賓會牽手一位,或者不牽,美國大選的初選則會推舉出一位提名人,最後大選會選出一位總統。」最後,廣電總局要求相親節目「嚴禁偽造嘉賓身份,欺騙電視觀眾」 「不得選擇社會形象不佳或有爭議的人物參加」 「不得對參與者進行羞辱或人身攻擊,甚至討論低俗涉性內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義等不健康、不正確的婚戀觀……」而這些與美國大選辯論的看點似乎不謀而合。當然,兩者的區別也顯而易見。@張翃認為,「辯論時主持人不是來『捧』嘉賓的,而是代表大眾質詢參選人的,有的時候問題很尖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電視辯論是競選動員的一個工具,但非競選本身。就算像非誠勿擾,電視上的表現並不是決定參選人命運的唯一標準。」@talich則提出,較之非誠勿擾,大選辯論「更像體育聯賽。民主黨分區,共和黨分區,最後決出總冠軍。」候選人得靠噱頭博眼球了嗎?我們已經了解,類似真人秀節目的大選辯論不僅把政治人物帶到了舞台中間,更是要求他們能夠當場直面質詢與問題。而川普的出現,似乎在告誡人們,「娛樂是大眾的主要需求之一,政治娛樂化必不可少。」除了川普,希拉里也曾表示,自己就任後會解密在科幻圈和科幻片中傳爛了的神秘五十一區。難道這是因為競選階段噱頭才是吸引民眾的唯一有效手段?@空耳同傳君解釋道,「希拉里拿UFO說事並不奇怪,UFO愛好者是民主黨的票倉,但他們對政府很不信任,希拉里以此給他們一個去投票站的理由。歷屆民主黨提名人和總統都討好過這批人、說過類似的話。」

而像希拉里願意討好相應的民眾並非如我們所想是一件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陶太郎解釋說,「以前民眾的聲音無法具體化,只能通過臆測。但是現在社交媒體出現後民眾聲音得以具體化,政客可以輕鬆統計獲得民眾的喜愛偏好,更加容易地貼近民眾隨風起舞。看起來也就容易顯得越來越俗。」人們也自然而然以為,候選人們只是在為博眼球而造噱頭。而這種基於選民數據的大數據成了政客制定言論策略的重要依據,就像當年比爾和希拉里假期去哪裡度假都是民調決定的,希拉里背後的大數據團隊的推動力不容忽視。此外,辯論使得所有候選人能夠在同一個舞台介紹自己,這一形式不禁讓人懷疑,選舉似乎「更像是展示演說家與辯手,而非選出一名政治家?」挑逗民眾的情緒成了重中之重。@方可成指出,「這樣的形式使得形象好、口才佳的容易勝出。但是大家並不是來看偶像劇的,候選人說了什麼同樣重要,他們的政策立場需要不斷闡明、接受拷問。」@張翃指出,「電視辯論對於參選人的競選活動來說,遠不是最重要的一塊兒。」大量的競選活動是在媒體之外,包括見面會、集會、演講、討論會、和地方活動人士見面商討、籌款等。因此,單靠辯論的噱頭想要影響選舉結果似乎並不可能。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總統大選隨著信息化程度加深,政客的發言與辯論有了更多的檢驗機會。而社交媒體的出現與發展,一定意義上抹平了階層之間的差距,推倒了精英與草根之間的那堵牆。「候選人繞過了傳統媒體的編輯控制,完成了直接和大量民眾交流的需求,」@空耳同傳君解釋道。但這種交流又限制於社交媒體的年齡段屬性而不能傳播得足夠廣,這也是為什麼參選人仍將電視廣告作為政治廣告中的大頭。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娛樂政治甚至大眾政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民調排名和廣告費排名出現倒掛現象。除了候選人得以通過社交媒體直接面對大眾外,社交媒體還能夠幫助候選人完成自我營銷,川普大叔就是活生生的案例。那麼,政客藉助社交媒體完成自我營銷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以川普在推特上的表現為例,推特為川普提供了與民眾直接交流的機會,但媒體在其中又起了制衡作用,不僅作為內容的搬運工,更是為民眾提供了解讀與分析類的文章,正如@talich所說,「川普通過推特控制媒體關注點的能力極強」,而川普又製造出了適合傳播的「短平快」容易「激起情緒反應的東西」。這是在「通過媒體再宣傳」,這也是為什麼@方可成認為「白宮記者團不能停,否則美國政治就徹底滑向民粹了」的癥結所在。至於為什麼說「美國政治會滑向民粹」,@張翃解釋道,「民粹在任何民主中都是存在的,一段時間可能就會爆發出一個特別奇葩的,像是出個疹子。民粹發展到極端是危險的,但民粹是不可避免的。」@陶太郎則認為,「全世界的政客都越來越民粹,不只美帝一家。只要社交媒體越發達,就越俗。」美國民主制度何以承受娛樂化?@張翃認為,「民主的本質就是允許大眾發聲,即使從精英的角度看大眾的聲音可能是『愚蠢』的。」而多數人對政治的訴求又是娛樂化的、而非嚴肅。@庄紳晨提出,「美國的民主制度為什麼能承受娛樂化?它是西式民主的必然,還是美國特色使然?」@張翃說,「美國政治裡面還有很多不娛樂化的層面,我們沒關注到恰恰因為我們都喜歡看娛樂化的東西。如果美國政治沒有那麼多娛樂化的出口,我們會在這裡討論美國政治嗎?」如今,之所以美國民主看上去足夠娛樂化,那是因為社交媒體環境下,媒體細化越來越嚴重,從而導致媒體越來越不像窗戶,越來越像鏡子,觀眾通過選擇和互動,只看到自己喜歡的,因此娛樂化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對此,@方可成認為,「娛樂化只是形式,關鍵看內核是什麼。有兩種重要的框架:一種是把競選當成賽馬,大家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關注花絮為主;另一種框架則是真正關心競選的議題,包括候選人的經濟政策、外交政策等等。對後者進行娛樂化,可以讓更多人關心政治,囧司徒之類應該就屬於這類。對前者娛樂化,沒什麼積極影響。」 @ talich則表示,「在大選中,娛樂化吸引的那批人和原來的那批人並不衝突,」若能以此爭取5%的選民,足以決定大選結局。那麼,這是不是說明政治應該走輕鬆娛樂路線呢?@陶太郎對此表示異議,「純粹的娛樂政治過於輕率,容易引發各種後果。但是一種趨勢對社會影響的好壞,最起碼需要看幾十年才可以得出結論。至少美國的娛樂政治當下已經快讓共和黨分崩離析了。」「政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慎重。一言喪邦不是危言聳聽。」因此,二者皆有、有針對性的娛樂化成了大家的共識。更何況在中國,我們都追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本帖轉自0PEN的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俄總理:冬奧會禁令給俄大選使絆子 指控純屬謊言
美國大選|一個小州和一頓晚餐如何成為大選風向標
美國大選特朗普選情告急 或拖累共和黨掌控國會
今日神段 | 美國大選原來可以這麼玩,情歌對唱變KTV。

TAG:美國 | 美國總統 | 總統 | 非誠勿擾 | 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