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年輕的博士逼父母在京買房 上沒上大學 人生有什麼區別?
這幾天高考,網路又開始流行龍應台那段關於「為什麼要求孩子用功讀書」,以及「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信,看哭無數家長」。無非都是希望孩子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希望他們有好的高考成績,進入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這些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上大學和沒上大學,人生真的就有那麼大區別嗎,孩子需要通過高考來證明自己嗎?你看了下面這個,可能會重新思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而不單純是考上大學人生就改變那麼簡單。張炘煬一直被叫神童。兩歲半認漢字1000多個,4歲讀小學一年級,6歲升入五年級,9歲直接上高三,16歲時終於如父母所願讀到了北航的博士。當記者問這位中國最年輕的博士成功的標準是什麼時,張炘煬回答說:「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他還說,「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 為了在北京有房子,他逼父母如果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參加論文答辯。在答辯的最後一天,父母為了勸哄張炘煬繼續把學業進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個房子,騙兒子是買的。他的父親一直在學業上以他為驕傲,因為兒子完成了他自己兒時因貧困沒錢不能上大學的夢,但他也意識到,也許上大學並不意味著兒子全部的人生,兒子還缺少了什麼。張炘煬說上了大學之後看到很多現實,覺得只有成為了人上人,才有價值,才有資格去追求異性。這個孩子最關鍵的是心態和價值觀出現問題。不少家長會把一種貧窮的心態和錯誤的價值觀通過家庭教育傳遞給孩子,孩子不知道自己擁有的是什麼,只是看到自己沒有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做父母的可憐之處是不斷把自己的孩子「仰望交託」給學校和老師,以為孩子考上大學,就有出路,就有前途。其實教育孩子的主權在家長身上,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更是關注他們是否有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孩子才能幸福。送孩子上學是把孩子委託給學校和老師,不是交託給他們,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父母才是孩子的責任人和權利人,並不是學校和老師。很多家長因為自己的人生有遺憾,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就讓孩子來完成。從這個層面來看,父母的愛裡面多了一種自私的成分,家庭教育以此為核心的話也會有偏頗。父母不應該只是重視孩子的成績,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原生家庭教育帶來的問題,長大後很難有辦法改變,因為最難改變的就是人從小建立的價值觀。家長要明白高考並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孩子也不需要用這個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孩子在6歲以前的家庭教育和成長決定了他一生的性格,父母應該好好抓住孩子6歲前的時光,培養出自信,健全的孩子。
推薦閱讀:
※人生到底是不是公平的?為什麼有人痛苦有人輕易得到幸福?
※《自性的蓮花》之222《人生就怕不聞道》
※星雲法師談人生四夫人
※你是得到,還是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