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師說太極4

【轉】師說太極4

太極陰陽說

(太極圖說里,好多太極圖呢,一陰一陽,完了!陰漲陽消,陰極生陽,陽漲陰消,陽極生陰。陰陽同時存在,但顯出來的性是在不斷變化的,陽相陰性,陽相陽性,陰相陽性,陰相陰性。萬變不離其宗,只不過顯現出來的性不同。太極拳就是在遵循著不斷變化的規律而打的拳,但這個規律是需要經過不斷訓練和體會才能明白的。但這個陰陽是不斷地在變化,沒有任何兩點是完全一樣的。 說說昨天說的化勁吧? 我體會的就是把對方的勁放出來,融進自己身體里,再松透到腳底,才是化。不要阻攔對方的勁,讓他舒舒服服的放出來,和自己融為一體,但要做到這些,你自己必須首先要做到能明白和懂這種勁。陰陽平衡不是指外形的平衡,而是內在的,讓自己能做到虛靈頂勁,不丟不頂。 所以很多人練的都是太極外家拳,都是在跟自己較勁。如果覺得自己站低一些,會難受,那就站高點嘛,幹嘛跟自己過意不去。(末學:用啥方法來練習這些啊)就一個字:松。哪裡難受了,就是哪裡較勁了,換一個姿勢,換一個心態,舒服了再打下一個招式不就得了。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很多的時候都不會跟自己較勁,為啥打拳的時候跟自己較勁呢?知陰陽,方能做到沉肩墜肘,松胯圓襠。。

練拳架,是你自己練自己,只求松透,知陰陽。不讓對方放出來,如何融進自己?這個階段不同,松透的也不同。只要讓自己松力不松體就行了。前三個字只是為了吞的形的表現,吞完了,要吐就是打人。但打人也不是直來直去,要吞著人,同時要顯出陽性,用陽性去打人。 (換個問法,松力不松體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外形不動,但用意讓自己放鬆下來,心裡平靜,才能中正安舒。外形不能癟不能懈, (有個問題 融為一體和不混勁如何理解呢) 融為一體是先知對方的勁,然後調整自己,將對方的勁融進自己的勁里,對方就會被自己控制,不混勁是指自己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和對方的勁的差別在哪在用法上,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如何才算是懂陰陽呢?就像懂勁一樣。

陰陽是一個大概念,我們的先人認為天地間所有的運動變化都是由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把矛盾的兩個方面統稱為「陰、陽」。 (練太極功夫,如何才算知或懂陰陽了呢?) 如:上下、左右、大小、進退、呼吸、收放、虛實、輕重、----,數不勝數,這就是陰陽,好懂吧!接下來我們的先人又用河圖、洛書、太極圖等告訴我們這些陰陽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知道了規律,用太極拳的拳架運動把這些規律練到自己的身體運行中,所有說太極拳在練陰陽,實際是說太極拳在練陰陽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一旦成為了自身的習慣。即由免然造至於渾然,太極拳的那些技擊效果就自然出來了,所以真要練好太極拳,必須把理搞明白,不是去追求那些現象的東西,那樣是永遠學不到真正的太極拳的。 (規律就是:漸變、同在、互生和統一) 看書很難,要找懂的老師,一解就明白了。省了很多精力。昨天他們來,講了河圖,連新來的兩位朋友當時就懂了,而且馬上指導練拳和推手,所以他們都很高興

(變和化是不同的。萬變不離其宗,化就不一樣了。化是本質發生了轉變。簡單的道理是一陰一陽可以表述的,如果再繼續細分,就出了三陰三陽,就出了五行八卦,這樣可以繼續表示更為具像的信息和狀態。 說起來大家都懂,但是懂多少?這個就是相對的了。思樂:懂了也沒用,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上。知道和行道之間還有很長的距離。) 河圖在網上就沒法講了,不是一兩句話的事了。 (陰陽的變化規律在河圖、洛書、太極圖裡!) 一本寫拳的書,如果沒用的話,把這些東西搬上來放在前面,而且大篇幅的解釋它,幹嘛呢? (太極圖就是陰陽合一,太極拳的指導理論就是陰陽。老師教時沒講陰陽。可是你要是懂陰陽對你練拳有好處沒壞處。對忽悠人也有幫助。

清末民初之所以出武術家,一是因為那時的人文環境,那個八股盛行的年代,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易經不說秀才舉子,就連不識字的都能脫口而出,易經已經是深入人心的一本基礎讀本。二是,當時的武術家有很好的體悟,學者可以從他們身上不斷的摸感覺找體會。這兩點優勢在當今社會中已經蕩然無存了) 有理論指導的東西,一定是不斷發展和提高,沒有理論指導,只靠感覺繼承的東西,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很多東西我們只能拿先輩講故事了。真的基本很難看到了,不是嗎。 (不單是太極拳啊,形意八卦意拳等不也是如此,再也找不到故事裡描述的武術大師的功夫來了,尚雲祥一夜之間徒步往返京津兩地,傳為佳話,現而今,誰可以做到呢?) 主要是因為文化的斷檔,所以我們拿出先輩的書,基本都看不懂了,其中的含意只能瞎猜了。 ( 講的都是功夫的本質 陰陽在身體上體現出來才是萬變之宗。一招就知陰陽 萬招不離陰陽之理。你一出手左手落右手起往上踢必有下落之力 陰陽相互相生相互轉換生生不息。太極拳一陰一陽 一開一合 懂了就知道自己為何修一輩子。 轉換的規律 越細微越高深。

道理簡單,轉換的規律養成習慣,越細微 越高深,是實話,怎麼細了自己品味。

體會到的越細,修為越高。

有的修習里要在一間密閉的屋子裡,體會到節氣變化前一刻與後一刻之間的差異。感受到太陽和月亮所在的位置。

不是想,他在說一個理——有無同出。陰陽不離的道理。一般人出則出入則入,這樣不對,應該是出則入,入則出。他是在通過外形講這個道理,推人往外出,但也往裡入,只有這樣才是陰陽不離絕。其實就一個陰陽同出的意識。) 拳是一種技術,要循序漸進的提高,初練時不要追太多的東西。上次說了陰陽的觀念,很好懂,關鍵是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是太極行拳的規律,把這些自然規律放到拳里,就要懂規律又懂拳的老師指點了。 陰陽變化的規律,即拳理! 所以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被謂之粘-------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就是說,那些-----的神奇現象,都是由陰陽變化的規律所造成的。而練拳時出現的各種毛病,也是由於不懂這些規律造成的,所以說;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太極拳 怎麼應付力大 動作很快的人 )快慢是隨別人的,自己沒有快慢。(樹老師,練拳練到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習陰陽) 圈架會了就應該學,不然每天練拳在練啥? 守一而靜,不知如何守一是不能靜的。每個階段要守的「一」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說的「守常」。有機會來北京,當面交流就清楚了,網上說怕走歪了,反而不好。拳的理,一定要結合拳來說,才有效。

(右手實勁。交與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

上肢左右換勁需過脊柱,下肢左右換勁需過尾閭,太極不能只打在四肢上,更要連接在身上。是比喻,脊柱代表上肢的中線,尾閭代表下肢的中線。要求左右轉換需過中而摺疊。

輕重不是虛實,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推手的東西是架子里練出來的,不練架子光推手,一定不是太極推手。

但一定要知道架子里練什麼,不然也是白練

(推手時,如果對方是身上的勁就接過來放在胯上,手往前一送就行了)

樹老師:真正的太極是要花很大功夫換本性的,三五年能成其性就很不錯了,不是幾個月就能如何的事,所以練太極要靜的下來,耐的住寂寞,多向別人學習,不要說太過的話,其實你說的很多已經很外行了,沒有別的意思,善意忠告而已,別介意! 太極唯有五陰並五陽 陰陽無偏是妙手就是陰陽同出。我抬起胳膊 就是包含著陰陽的 這樣才會不丟不頂。 樹老師:這些東西一定要放到拳里去講,才落地,網上講只能聽聽,了解而已,但如果拳里沒這些,就不是太極拳了。 [:我能定住 但是被樹老師又給打亂了 所以我還是沒定住。 :我聽老師說:太極拳里發的時候象水一樣,無孔不入.緊貼你身上又不頂,使對家失去平衡跌出去. 樹老師:溝通了理論,現在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拳松的意義和方法,回去就練不錯了,一定很快進步![:要想做到就要練性存性定性什麼性首先就是水性 水性是虛性但是又有陽剛的東西 體現在形上柔若無骨 體現在發力上無堅不摧定住這個性 。 樹老師:贖真言,很多老師自己身上有了一定的感覺,形成了一定的運行規律,但這些規律在理論上到底如何解釋,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只能以感覺感測覺,感覺這東西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所以父親傳給兒子都傳不完整了,因為沒傳理,所以最後各說各的理,後人就暈了! 無理不生意,不懂理,是談不到練意的,更談不到用意了所以我們推手只能用力了,不然就沒的用了故事:真正的太極是要花很大功夫換本性的。人的本性是什麼:力大的容易頂,力小的逃或丟.按太極拳要求.不頂不丟,要花很大功夫換本性的.烈火:自我感覺挺松的了,但實際上還是非常緊,有很多僵力,必須完全扔乾淨才行 樹老師:他還沒做到,但他已經明白了如何練才能逐漸做到。

[水性的練法 我自己有體會 第一練形第二練性。]

[還有表達能力的問題,即使盡心教授的,也未必都能像群里說的那樣有條理。而且有不同角度的表述,能領悟者,得益遠勝於一家之言。歷史上的大家,很多接觸過各門各派的東西。偏守一偶,難免有局限性。認識了一個東西,如在推手交流中老做不出來,或不管用,要麼是練法不對,要麼是認識本身就錯了。]

[: 樹老師搭手呀 好 ,就說感覺 。 一搭手出東西不行 不出東西也不行 就是一副挨打的相 明白了嗎。所以我說 要體會就去找樹老師哪裡摸手體會 真假便知。明白了水性動靜陰陽虛實就知道怎麼練體內的陰陽了。]

:勁是心意氣的化合的東西。

樹老師:不著急,從身上鬆起,關鍵是用意,保持那個松的狀態,切記別松體重。沒有把力換成勁兒之前是談不到掤的,只是架著的力而已。真正有了掤勁,哪個方向來力都無所謂,所以練太極是換力性,練太極勁,不是搞那些動作技巧的事。大家都推過手,想想別人的手搭在你身體的一點上,能產生多少方向和大小不同的用力變化,能是幾個固定的方法可以應對的嗎?全身要有多少個點,要拿多少方式去應對?有可能嗎?太極作為高級技擊術,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東西。 棚勁是太極拳技擊的基礎,即太極勁的實質,有了基本的太極勁,才會有太極勁的不同用法,才產生了太極八法,沒有基本的太極勁,棚、捋、擠、按----等都談不上,因為那些都是太極勁如何運用,而不是外形上看到的那幾個動作。形變性不變,誰能定性,推手一定沒問題!瞎說完了,供參考!水中王想知道啥是勁,啥是力,是吧?他們的區別一定是要用體悟來區分的,不用勁,怎麼談,一定是空談了,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所以太極拳強調不用一點力(王培生總在強調),因為它要求用的全是勁兒。 看看王培生技擊視頻。所以文字只能大致溝通,真正的理解要靠體悟。我們只是說太極拳不用力用勁,練到是太極的功夫,其他的拳種把力練到極致,一樣是功夫,他們也沒錯,關鍵是我們自己定位要練什麼,別練錯了。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1
滑如冰凌黏如膠軟如棉花硬似鐵---太極拳技擊基本功訓練
形意整勁與太極不丟不頂和聽勁
武派太極連環十三刀 
戚建海的《太極拳與十三式》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