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期待

小提示:點擊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又到中秋佳節,祝大家中秋快樂!附上咱們訂閱號中與中秋有關的文章鏈接,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紅樓夢》中的中秋節中秋夜宴——一個家族貌合神離的裂痕說起月,廣為大家傳誦的恐怕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了,其中的幾句令人吟誦不忘: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間如流水,刀斬不斷。月光照臨下的望月人,年年有異,只有那一抺月色,亘古如斯。在中華浩瀚的典籍之中,抒寫明月寄懷的詩文燦若明珠,俯拾皆是。繼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之後,宋代大詞人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感人至深,也成了千古絕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月之圓,期待人之圓,寄託了人世間最美好的願望。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積澱中,形成了民族特有的共同的情愫。中秋節,月亮特別大,月色皎潔,由月圓想到人圓,想到萬事都如月亮一樣團團圓圓,美美滿滿。這樣的期待,不但在歲月的流變中,使得我們的傳統節日得以綿延,同時,滲透和記載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中,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質樸又典雅,充滿著詩意一樣的美。《紅樓夢》中寫了很多的民俗節日,中秋節當然也是其中之一。開篇第一回就寫到,窮書生賈雨村在葫蘆廟裡對月吟詩,寄託著他未來的期待: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蟾光如有意,先照玉人樓。這是他對自己美好的愛情和婚姻的期待。接下來對月再口吟一聯: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對自己的人生抱負也寄託了美好的期待:希望將來有一天,自己能像一塊深藏於匱中的寶玉一樣,待時而飛。在中華傳統的文化里,「圓」有著特殊的含義,如圓滿、團圓。所謂「中秋」,顧名思義就是「秋節的中間」,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秋節的一半,一年四季分為春夏秋冬,秋節又有孟仲季,「仲秋」即「中秋」。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春種夏長秋成,農業生產,一年周流不斷。古代,春天祭祀土地神,叫「春祈」,其待土地神的庇護,五穀豐登;到了秋天收穫時,同樣祭祀土地神,以拜謝神的庇護,叫「秋報」。到了中秋節,家家戶戶祭拜土地神,以感恩土地神的庇護。所以有專家考證認為,中秋節的真正起源來自於古人「秋報」的謝拜。農業生產如此,世間萬事也是如此,人生的期待更是如此:期待著收成,期待著如月一樣的圓滿和團圓。中國古代科舉取人,有一個詞就是「秋闈」,它是秋天舉行考試的場院,特指科舉制度中的鄉試,因在秋天舉行,因此叫「秋闈」。「秋捷」就是秋試中式,後來「秋捷」一詞,演變成為成功的代稱。此例起於唐代,明清沿襲。我們對於「秋試」的起源難以考證,或許寓著秋天期待成功、收穫也未可知。中國古代世人的人生追求所認同的價值觀是: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樣東西,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因此,賈雨村窘居破廟,對月吟詩,他希望的火苗仍在燃燒,他所期待的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後來他都得到了。一是娶了嬌杏,生了兒子;二是中了進士,儘管中途仕途有點坎坷,但得到賈家賈政的幫助後,一路扶搖直上,做到了軍機大司馬,實現了他的「蟾光如有意,先照玉人樓」和「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的願望。賈雨村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他的命運正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縮影,期待著人生的希望如月一樣團圓和成功。這也是千古世人所共有的期盼。第二次寫到月亮的是第四十八回中,香菱進入大觀園後,拜黛玉為師學詩,寫了三首與月有關的詩,尤其第三首寫得最好: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簔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這一問,問出了千古以來世人所共同期待團圓之情的同時,更是切合香菱的身世。香菱本名英蓮,是甄士隱之女,卻落入了薛家做了薛蟠的侍妾。她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知道在哪裡,更不知道父母是誰,最後被夏金桂活活折磨至死。然而,即使這樣,她還借月抒懷,對自己未來的期待,不停地扣問:「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追求團圓,是世人共同的願望,儘管像蘇軾所說的「此事古難全」,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使這願望有時像遠掛在空中的明月一樣遙遠,但它總是激勵著世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據說,在齊國時,齊國醜女無鹽,小時候她曾虔誠地拜月,期待著自己貌美出眾,品德超常。在一個八月十五的晚上,她祭月時,天子在月光下看到了她,覺得她貌美出眾,後來冊立她為皇后,據說這也是中秋節拜月的由來。古代少女拜月,祈願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以祈得到美好的未來。當然,這只是傳說,但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東西的嚮往和追求。就像香菱一樣,即使心中充滿著苦難,但同樣也期待自己的願望能像中秋的月一樣圓。自古至今,真是: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期待。《紅樓夢》是世情小說,曹雪芹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的民俗活動,同時也為敘事寫人服務。第七十五回寫到賈珍給賈母送西瓜和月餅,這都是中秋節的習俗在小說中的反映。中秋節的習俗除了賞月吃月餅外,還有燃燈、觀潮、猜謎、賞桂、玩花燈等等。賈珍帶著妻妾等眾人,煮豬烹羊及備其他果品,「開懷賞月作樂」,那月夜真是:「風清月朗,上下如銀。」然後:佩鳳吹簫,文化唱曲,喉清噪嫩,真令人魄醉魂飛。寥寥幾筆,把中秋夜賞月的快樂場面,寫得生動如畫,身臨其境。這都是中秋節傳統的娛樂習俗在小說中的再現。

接下來,寫賈母與賈赦、賈政、賈珍等賈家上下一起賞月,擊鼓傳花、吃酒行令、說笑話和吟詩,把賈家一家上下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情寫盡了。其中賈寶玉、賈環和賈蘭叔侄三人吟詩,賈環之詩,據賈赦看來,是一個好兆頭,這都是中秋節期待美好未來的表現。還是賈赦說得好:以後就這樣做去,方是咱們的口氣,將來這世襲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襲呢。過中秋節,討個好兆頭,寫首詩得個「佳讖」,月光之下的期待,是這樣的美好。中秋夜有賞月和賞桂的習俗。中秋月最圓,而秋天的桂花也更香。第七十六回對賞月和賞桂,寫得尤為詳盡和生動,細品又令人動容。這回中寫到賈母興頭未盡,雅韻悠遠,如月光一樣,清徹透明。那一縷縷笛聲,由遠至近,悠揚地傳來,飄渺得若有若無,與桂花香一起,溶解在皎潔的月色之中,蝕人魂魄:今日得母子團圓,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兒們雖多,終不似今年自己的骨肉齊全的好。擺上月餅、西瓜、果品等賞月的節俗物品,大家「團團圍繞」,「令丫頭、媳婦們也都團團圍坐賞月」,「團團」總是取如月團圓美滿之意。然後,賞月賞桂又聞笛:這裡賈母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相賞聽。月色皎潔,桂花淡香,笛聲悠揚,清風明月,人卻是萬慮濟消。那場面,情景交融,人與物兩忘。賈母的高雅如月下桂花一樣淡雅。曹雪芹真是寫賞月的高手,寫月更是寫人,寫人更是寫情。儘管這時的賈府如月之將闌,但賈母等賈家人,何嘗不是借賞月以期待:願家族的興盛如年年的月光,明亮無窮無盡,子孫繁衍,「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賈母是見過風浪的人,她德高望重,她處變不驚,她仁慈悲憫,她寬容大度,但她的另一面卻是賈家人難以看得清的:即是在歡娛的背後,她無時不為這個家族的興衰在處安思危。月光下,她在平靜的背後,在內心的深處,應是對圓滿的期待,期待著這個家族的未來,如今夜的月亮一樣圓,一樣大……。寫到這裡,使我想起了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說過的一句話:日常生活中,時間線性地流逝,而節日就像這條直線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義。生活的意義不單是在於有「刻度」的常情中把握,更是在常情中把握「非常」之變。每個人或許都曾經充滿著滄桑和苦難,但對美好的事物的期待總是使我們不斷地向前。在忙碌中,學會時不時抬起頭仰望頭頂上的明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常情,但有了美好的期待,路還在繼續。我們常說「圓滿」,又說「完全」。像月亮一樣又「圓」又「滿」,這是願望;又「完」又「全」,像月一樣沒有「虧」和「缺」。但是,世事又會像蘇軾所說的「此事古難全」那樣。在這樣的大哲學中,這就需要我們有跛足道人《好了歌》中所說的「好」與「了」。只有能夠智慧地對「好」與「了」,有一個恰到好處的度的把握,才能得到像中秋月一樣的「圓」與「滿」和「完」與「全」。而這樣的智慧,正如第七十六回妙玉的續詩所說:「歧熟焉忘徑,泉知不問源。」心如月光一樣的皎潔,就不會「忘徑」,也不用去「問源」了。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蘇軾的「此事古難全」,跛足道人的「好」與「了」,阿蘭.鄧迪斯所說的「刻度」,全是月亮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智慧。但不管時光的刻度是如何不斷地加深,我們的期待總是不變的。賈雨村的月光、香菱的月光和賈母的月光,都是一樣的,他們在月光下的中秋夜,期待也都是一樣的,都是期待美好的心愿,如月亮一樣團圓美滿……紅樓中的人物是這樣,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也是這樣,這是千古世情。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期待,期待如月一樣的圓滿……2016年9月14日下午急就於痴紅軒推薦訂閱號:
推薦閱讀:

今年郵市精彩 明年值得期待
心的期待
談男女間最「期待」的那些事兒
愛情中美好的期待
女人期待男人溫柔觸碰的四個信號

TAG: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