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工的用心之道與正念食禪
最好的禪修,就是努力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每個當下都是最好的修行時機。
法工的用心之道
蘇州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道成編輯
2014年10月26日
(共計:2頁;字數:約2,800字)
以下是本人的一點學修心得,願與大家分享。
什麼是法工?我想:法工,就是法的工作者,義務為大眾服務、奉獻,而不圖回報的人;法工,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與善心相應,依法而行的人。
到寺院做法工,首先要了解佛門禮儀,學會行住坐卧四威儀。佛門中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之說。歸根到底,關鍵在於用心。就是通過修習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以獲得心靈的改善與成長。
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理念、相關的儀規,佛門禮儀也融入了佛教的理念。如果不了解佛教,而到寺院做事,不能稱為法工。做法工不僅是為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合格的法工,必定是自利利他的。做法工首先應學會做事的原則,最好能學些佛法的基礎課程。有了佛法基礎,掌握了做事的原則,才能如法如律地開展工作。要學會運用佛法的智慧,掌握好處世的方法和技巧,學會與人更好地互動交流和溝通。
禮儀是與人打交道的禮節和儀則;威儀是個人形象、氣質的展現。有威儀,就會顯得莊重、儒雅;否則,很難與人順利地溝通與交流。
一、自利與利他
佛陀說:每個人都是愛自己的。愛自己的人,不應傷害他人。想利他,先要學會自利,就是觀照好自己的心念。這裡的自利,是指有利於自己生命品質的提升、心靈的成長,並非指損人利己的自私自利。不會自利的人,怎能學會真正地利他?好比不會游泳的人,下水救人,不但救不了他人,還會使自己溺斃。所以,遇到力不從心的事,本著隨喜的心,請他人幫助,共同完成,不但自己的功德會增長廣大,還能為他人提供培植福田的機會,也是布施。
做事應當關注自己的發心,量力而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其實,利他就是最好的自利。做法工從本質上說,就是通過利他,而實現真正的自利。佛教講因果,一切事,無論做得好與壞,都會帶來相應的果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故應善於運用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兩大法寶,不忘做事的原則與善巧,如法而行,同時又能善待他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
二、活在當下,保持覺知
佛陀是最圓滿的覺悟者和慈悲者,但佛陀也是從當下、從點滴做起,最後才成佛的。
學佛的目的在於解脫、自利利他。但是,必須先解決當下的問題。現在做不好,未來也很難做好。須知,牽掛越多,執著越多。如何才能活得自在、瀟洒、無牽無掛?
學佛修行,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不斷修正自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往前走,不斷向上、向善。通過反覆聞思、不斷熏修,才能獲得成長,邁向究竟解脫。
凡夫經常會做錯事,說毫無意義的話,引起誤會、是非,痛苦煩惱。為什麼?因為沒有智慧。作為佛子,應當明白:「非佛法不言,非善語不說。」要說就說佛法,說善言善語。說話做事,須如法而行,還要了知四種正知:有益正知、適宜正知、方法正知、無痴正知。事有益、時間地點合適、方法合適,真正地自利利他,這樣的事才去做,這樣的話才去說。態度謙恭,語言柔和,就會促進團結。當然,做事應當講原則,不能和稀泥,做和事佬。
還要注意身體的行為。佛陀教導弟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就是要我們努力精進地斷惡修善,對照自己的言行,凈化內心,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凡夫為何容易做惡?因為內心充滿了貪嗔痴等煩惱。故應時刻觀察自心,調整自己的心行,一切時、一切處與善心相應。身口意清凈,才能對治、斷除煩惱,獲得解脫,自利利他。
佛法修行關鍵是向內看,即「莫向外求」。凡夫平時習慣於不斷向外攀緣,往往只會看到他人的不足。為什麼看不到他人的優點和功德?因為自己內心有缺陷。所以應該下功夫反觀自身。如果能時刻觀照自己的身心,就不會亂講話、做許多錯事。有些人雖然少言寡語,但是內心卻不斷在與自己對話。如果能夠隨時觀照,保持覺知,也許你會發現:「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三、正確的態度,勇於承擔
應當時刻反省,勇於承擔責任,有錯必改,整個世界就會和平。
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爭執、口角和戰爭?因為大家都自以為是,都不肯認錯。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往往不願承認。做法工,與人打交道,難免會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無論何人,都應以全局為重,堅決服從上級的管理。不知道如何做,可以問清楚。明白如何做後,就要全力以赴,不打折扣地完成。如果做錯了,則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沒有能力完成,要心生慚愧,虛心請教,或請人指導和幫助。
有時明明似乎自己是對的,但是為了顧全大局,也不必堅持,讓時間做證,事實勝於雄辯,這才是應有的境界,何必執著?看世界,每個人都是佛菩薩,唯獨自己是凡夫。善於理解他人,明白各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只有不斷反省自己,就永遠不會抱怨,內心就容易清凈。
四、了知無常無我,心無掛礙
要想減少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與摩擦,先要學會縮小自己。凡夫的內心之門,寬度有限,太大太高,都進不來。所以,必須縮小自己,直至小到沒有,就與「無我」接近了,自然就能消除對抗的情緒。
佛法的核心是「無常、無我」。無論山河大地,還是我們的身心,一切都在剎那變化。佛陀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亦無我所。心中無我、無我所,就會自在。否則,以自我為中心,處處為「我」著想,我的觀點才正確,我的地位、名利才重要,我的汽車、房子才漂亮,我的家人、工作才好……處處都是執著、掛礙,怎能自在、解脫?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現在也是剎那生滅,所以一切都不必執著,更不必因為某人的一句話而輾轉反側,甚至傷害自他。何必自找苦吃,自尋煩惱?《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為有掛礙,所以才會有恐怖,有痛苦煩惱。
凡夫總喜歡獲得他人的支持、讚美與同情,認為這樣生命才有價值、有意義,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喜歡向他人傾訴。其實,無論痛苦與快樂,煩惱與憂愁,一切都會過去。學佛修行追求的是什麼?離苦得樂,涅槃寂靜,平等舍心,無我利他。
學會平靜地對待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真正做到心無掛礙,得大自在,做自己的主人,不為外境所轉,不被煩惱驅使。
五、學會讚美,不諂曲
與人打交道,要學會忍讓,學會說「你偉大,我渺小」。學會為他人做鋪路磚、墊腳石,平等對待他人,遠離貪嗔之心,真誠地讚美他人。如果有自私自利的目的,違心地讚美他人,一味諂曲、奉迎,那就顯得很虛假,對方也會感到不自在。故應以慈悲心、善心,平等對待一切人和事。即使指出他人的錯誤和不足,也要用尊重的態度、柔和的語言,而避免嗔心,及攻擊性的語言。
總之,要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團隊,如法如律而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最好的禪修,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當下應該做的事,每個當下都是最好的修行時機。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學修心得,願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日常的學修,能有所幫助。
阿彌陀佛!(道成修改於2014年10月26日)
附:蘇州西園寺·觀自在禪修營
正念食禪
《華嚴經·凈行品》云:「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甘露滿足。飯食以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吃飯時要能觀照眾生悲苦,發菩提心,並願眾生都得法味。
吃飯時,不為任何事煩惱,保持安靜,專心一意。品其味,感其溫,知其飽。
拿起筷子、端起碗、夾飯菜、入口、咀嚼、吞咽等,都要保持覺知。
可感知碗及飯菜的溫熱、手的動作、牙齒的咬合、食物的味道、胃部的感受等。
二時過堂,食存五觀,就是早晨、中午到齋堂用餐。吃飯時若要吃出菜香,品出禪味,當懷清凈之心,提起正念,食存五觀。五觀之意為:一思念飲食來之不易,二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防止對飲食產生貪嗔之念,四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良藥,五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通過五觀,可培養惜福心、慚愧心、平等心、感恩心、精進心等。具體內容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惜福心):面對供養,要思維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思量粒米維艱,來之不易,及眾生的苦痛艱辛。
《大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來處者,《摩訶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慚愧心):藉著受食,反省自己的德行是否受得起供養。
《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為施所墮,則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平等心):謹防妄念,對飲食生起分別好惡的痴心。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就是離此貪瞋痴三毒心的過患,正心勤意修善,趣向菩提。
其實,無論多美味的食物,三寸喉頭一過,便是穢物,故不必為貪口福而造業。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感恩心):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精進心):借假修真,受食只為修道。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如果貪多,也易生病,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正如五觀堂(齋堂)對聯所說:「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吃飯若與修行結合,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難以消化。
《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云:「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
溫馨提示
1、齋堂內絕對不允許隨意講話。從進入齋堂,搬凳子落座,到吃飯的整個過程,盡量避免發出任何聲音。可通過各種手勢傳遞信息:添加飯菜時,碗須靠桌邊放;如果需要少一點,就用拇指壓住小指示意;如果需要乾的,就用筷子豎插碗底;如果需要稀的,就用筷子在碗上平劃;如果不要,就把碗端離桌邊。要惜福、培福,吃多少、要多少,以免造成浪費。
2、行堂:要用勺子打些飯菜,讓對方看清行的是什麼,給對方几秒時間,判斷是否需要,以及需要多少;打飯菜時,勺子、手腕一定要向內扣,注意不要撒在碗外,動作要輕柔。
3、大眾一起隨法師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三遍);禪觀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圓滿人生!然後,正襟危坐,端起飯碗吃,不能把飯碗放在餐桌上勾著頭吃。先吃三小口飯,或喝三小口湯,同時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4、用餐結束後,把自己的碗筷洗凈、放好,雙手合十,禮佛後離開。
5、更為詳細的儀軌,可參考《佛門禮儀·四、佛教寺院的過堂儀軌及意義》(完)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不錯的瑜伽、冥想和禪修APP?
※正念,放下世界要符合自己想法
※和一行禪師近距離接觸是怎樣的體驗?
※個人的「佛教」理解
※【愛的正念】第二章 善巧方便 佛陀的智見深如大海 一行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