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士道07-學習持戒

學習持戒寅二 學習持戒

第二屍羅波羅蜜多分五:屍羅自性,趣入修習屍羅方便,屍羅差別,修屍羅時應如何行,此等攝義。  今初

「第二屍羅波羅蜜多分五:屍羅自性趣入修習屍羅方便屍羅差別」,有幾種戒?修屍羅時應如何行」,修的時候該怎麽做?此等攝義」,這些關於修方面的一些重要的意思。

這一篇屍羅在《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二卷裡邊。在這個前面,《略論釋》一段文很好。

《略論釋》:「蓋前說中士,以出離心攝受,重在求解脫,故以別解脫戒爲主。此則上士,須以菩提心攝受,對於其他一切有情斷離能害之心,而以菩薩戒爲主。至於下士道,則以輕現世重後世爲主,故依業果取捨而行十善法戒,以求得暇滿人身。故顯教之三士道,皆以持戒輾轉增上,趣入地道而得佛果。密宗亦以戒爲主。總之,顯密皆不能離戒。」損害他指身語。其根本指意樂及種子。

前邊說的中士道,他也是求解脫,他的重點呢,出離心,重在求解脫,以別解脫戒爲主,也是講要持戒嘛。我們回顧一下,中士道講戒定慧的時候,說定慧後邊講,戒講了很多。它這個講戒,重在解脫三界,是出離心,沒有提菩提心。這裡呢,我們說的上士道,以菩提心來攝受戒,不是出離心攝受的。對一切有情,要斷離能害之心,對一切有情,損害他的心要斷掉。中士道,別解脫的爲主;上士道,以菩薩戒爲主;下士道,他是要重後世,放棄現世的享受,追求後世的增上生,它這個呢,是依業果的取捨、以十善法戒爲主,得到暇滿的身體。

所以說三士道,都是以戒爲主,輾轉增上,趣入地道,最後證佛果。但是他的層次有差別,就是說下士道以十善法戒爲主,趣的是暇滿人身、增上生。中士道以別解脫戒爲主,目的是出離三界解脫。上士道以菩薩戒爲主,目的是攝受一切有情,對他們斷除一切損害的心,目的是成佛,度衆生。三士道雖然目的不一樣,持的戒也不一樣,但是都是重視戒,一樣的。戒都是重點。

卯一 屍羅自性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屍羅。

這裡說屍羅的自性,它的體是什麽?「從損害他」,能損害他,就是損害他,怎麽損害呢?身語:殺、盜、婬這是身;罵人、譏諷他、離間這是語。這些都能損害他的。這些身語的七支「及其根本」,根本就是心裡邊的貪瞋痴,貪瞋邪見是推動這個身語的。「令意厭舍」,對於身語意,都使它厭離,不要去做,那個斷除的心,斷除損害他的心,這就是屍羅,就是我們的所謂戒。

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屍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爲滿屍羅波羅蜜多。

「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屍羅波羅蜜多」,把這個能斷的心,修圓滿了,這個就叫屍羅波羅蜜多,到彼岸了。這個屍羅波羅蜜多並不是說把外面的有情都離開損害、損惱。因爲我們說不損惱他們,並不是說一切有情都離開損惱了,這個你的波羅蜜多才圓滿。那有情的受損惱的是無窮,永遠不會沒有的,那你波羅蜜多圓滿不了。就是說損害他的心,跟它的身語的事情斷掉了,那麽屍羅波羅蜜多就圓滿了。所以說並不是說,「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並不是說安立一切外面的有情都離開損惱了,這是我的波羅蜜多圓滿了。

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屍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假使說不是這樣,要把一切有情都離開損惱,才算圓滿的話,不是能斷的心圓滿,不是布施屍羅波羅蜜多的話。那麽「現諸有情」,現實我們看到很多的有情,並沒有離開損惱。我們去看看菜場,每天要殺很多的動物,受損惱嘛,其它的不說了。那麽難道過去那麽多佛,不是波羅蜜多都沒有圓滿嗎?當然不會了。那麽他們不是波羅蜜多沒有圓滿,他們也沒有把那些有情,離開損惱的,到其它安全地方去,那麽等於是說有過失了?當然這不是的,並不是一切有情都離損惱叫圓滿,是能斷的心能圓滿了,就說圓滿。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屍羅。

所以說外面的一切有情,他的損惱離掉也好,不離也好,這些不去管它。自己相續上,自己身心裡邊有,有損他的心把它離掉,能夠斷除,修這個就是修所行屍羅,就是我們修這個屍羅,戒波羅蜜多,就是這個。把自己身上,有損害他的心把他離掉,把它斷掉,那麽這個心呢,就是受持戒行波羅蜜多。那麽這個話呢,也不是宗大師自己隨便說的。他就引《入行論》裡邊的話,第五卷的。

《入行論》云:「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爲屍羅度。」

他說,我們說要使一切有情離開損惱,那麽我們說魚、蝦等等野獸,你把它趕到什麽地方去,可以安全呢,不遭人家殺呢?沒有這個地方。你跑到哪裡,人家殺到哪裡。除非凈土,沒有這些東西的,那麽就算了。他投生動物,畜生道的話,總是有它的果報,要殺的。那麽就是這樣子做,做不到的。「魚等有何處」?你把它趕到哪裡去呢,可以使它們不受殺害呢?沒有這個地方。「由得能斷心」,只要你自己持戒的人,能夠斷除殺害的心,這個能斷的心有了,這就叫屍羅波羅蜜多,重點就是這個。前面的話呢,以這個來引證。

戒雖有三,此約律儀屍羅增上,說爲斷心,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

「戒雖有三,此約律儀屍羅增上,說爲斷心」,我們說菩薩戒有三種:別解脫律儀、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這三種裡邊呢,我們強調是說,這是律儀戒,別解脫裡邊的,以這個方面來說的,要斷除那些損害的心。其他的呢,是要饒益有情,跟那個斷……,不是這個事情。

「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這個能斷的心假使說,連等起,等起就是發動的心,同等地把它生起來的,就是把這個身語發動起來的那個心,以等起的方面來說的話,連等起方面一起說的話,那麽斷十個不善,就是斷十不善業,那麽有十個能斷心。這個十個不善的事情全部斷掉,十個能斷。假使說自性,真正損惱他的自性,心是不能損惱人家的,就是身口來損惱,殺、偷盜都是身口的事情嘛。就自性來說,斷七個不善,就是身三口四,七個,這是七個能斷,這是屬於身語業的。

《入中論疏》云:「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爲屍羅。此以七種能斷爲相,無貪、無瞋、正見三法爲其等起,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

《入中論》也有這個話,《入中論》的離垢地,第二地。它說「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這個解釋什麽叫戒?這個戒就是說「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要使這個煩惱生起來。犯戒的煩惱,不允許它生起來,不忍生煩惱。第二「不生惡故」,不因爲起了煩惱,就犯了戒,造一些罪,不生惡。「又由心中息憂悔火」,因爲你沒有做壞事,追悔的、犯罪的這個憂惱的火就不會生起來了,就息掉了。「清涼性故」,沒有犯戒的事情,也沒有煩惱的熱惱,那常得清涼(戒的本性就是清涼)。知安樂,「安樂因」,這個戒是一切安樂的因,一切安樂都是持戒而造的。「爲諸善士所習近故」,一切善士都這樣子做的。這個是戒,戒的意思。「名爲屍羅」,這就叫戒。

「此以七種能斷爲相,無貪無正見三法爲其等起,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這個戒的體相是什麽呢?七種能斷是它的體相。那就是前面的說身語的七支不犯,能夠斷除那些犯戒的事情,不殺不盜不婬。身口七支能夠斷除,不犯戒,這是它的相。那麽無貪、無瞋、正見三個是意業,是它的等起。這個發起身口七支的,就是心裡邊這個貪瞋痴,你把貪瞋痴斷掉――貪瞋邪見斷了,就是無貪、無瞋、正見,能夠斷除這些造惡的等起的心的。「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所以說把它的自性等起一起算的話,一共是十個。斷除十個惡業道的十個善業道,就是它的戒的體。那麽這是說,自性說身口七支,連它等起的法來說,身口意三個一起算十個。這十個,就是斷除十惡業道的十個白的業道。

這是在《入中論》裡邊第二個地、離垢地的情況,就講到戒的問題。

卯二 趣入修習屍羅方便

第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者。

我們要修戒,這個有什麽方便呢?有什麽善巧方便呢?

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屍羅妙庄,應修其義。

那麽你發心要受菩薩戒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發願,要使一切有情都能夠得到佛的戒,作他的莊嚴。那麽戒是莊嚴,世間上莊嚴就是用戴花,戴什麽金手飾等等,我們真正的莊嚴呢,持戒。持戒是最莊嚴的,大家都歡喜的。使一切有情都能夠得到佛的戒的作殊勝的莊嚴。那麽一個這個意思呢,好好要修,要這個樣子地多多想,發心就是這樣子的。

此復自須先生清凈戒力,以自未能清凈屍羅及有虧損當墮惡趣,況雲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

你要安立一切有情,使得到佛的屍羅莊嚴的話,你自己先要持戒清凈。自己要有清凈的戒律,要生起來。自己還沒有清凈的戒,甚至於虧損、犯了的,還要墮惡趣去的。你怎麽利他呢?自己自利也辦不到嘛。自利都沒有辦到,等於說你自己不會游水,人家在水裡叫喊「救命」,你自己不會游,你跳下去了,你自己都先淹死了,救人家根本沒有希望。這個自利都辦不到,自己自身難保了,怎麽救人呢?

故勤利他,當愛屍羅不應緩慢,必須力勵守護防範。

所以說你想利他的話,你必定自己把戒要守好,愛護不要緩慢。就是說不要馬馬虎虎,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這輩子拖下輩子。緩慢的心不要有,要勵力,要努力地守護那些戒,防範,不要犯。

《攝波羅蜜多論》云:「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衆生利,先當善凈自屍羅,發起清凈屍羅力。」

這個引證一部論,《攝波羅蜜多論》。它說你要受了佛的戒的莊嚴,戒是最莊嚴的,這個後面都要講。那麽你要想怎麽做,要勤修一切,爲了衆生的利益,好好地修的話,你先要自己把自己的戒要清凈地守好。「發起清凈屍羅力」,把清凈的戒的力量發揮出來。那麽你才可以說,安立一切有情於佛的戒莊嚴,才能夠利益一切有情。自己要把戒做好。

又云:「毀戒無能辦自利,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非應理。」

這部論又說,「毀戒」,假使說你戒不好好守,有所毀犯的話,那麽自利也辦不到,現世受很多的苦惱,當來呢,還要墮惡趣。自利還做不到,「豈有勢力而利他」?哪有什麽力量來利他呢?所以說我們要勸那些,「善修利他」,你真正想要利他的人呢,勸你對戒呢,不要緩慢,對戒緩慢是不合道理的。你要利他的話,一定要自己精勤地持戒,然後才能說利他。

如是能令屍羅清凈,依賴於諸進止之處,如制行持。

你要使戒清凈的話,那要靠什麽呢?「依賴於諸進止之處」,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事情該止,不要做。就是說該做的,該不做的,要搞清楚,如法去做。「如制行持」,根據佛的制,佛怎麽制的?佛叫你這個不要做的就不做,佛叫你這個要做的就做。以佛制所制的來行持、來做,這樣子可以屍羅清凈了。

又此隨逐猛利堅固欲守護心,故當久修,未護過失善護勝利,而令發起欲護之心。

那麽這個行持,「又隨逐猛利」,這個行持依靠什麽?依靠這個猛利、堅固地要守護戒的心,才能行持。猛利的堅固的守護的心都沒有,你如法的行持就做不到的。你要生起這個堅固猛利的守護心,「故當久修」,要長時地去修,不維護過失,不好好守護戒的過失,跟那個如法守護的勝利。這樣一個過失,一個勝利好好地去修。那麽你知道過失,是不護,那就好好護了。你知道護之後有什麽好處,那就拚命地做。「而令發起欲護之心」,要保護守持不犯的這個心把它生起來,那麽這是根本。有了這個心才能防護,那些該做,那些不做。

初者如前論云:「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初者如前論雲」,那麽第一個,不護別解脫戒有什麽過失,這個根據前面的論就是說。「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這個犯戒不好好守護的話,你要看到將來的後果,是很猛利的極大的怖畏。墮惡趣呢,很難受的。所以說呢,那些可斷的、就是那些小的過失,雖然小也要斷,因爲小的過失可以感得很大的果報,苦果。所以說不要因爲這個戒很小,就忽略了不去管它。就是可斷的那些過失,即使很小也把它斷掉,因爲它能感猛利的大怖畏。所以說這是不護的過失。

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於小罪勵力斷除。

看到犯戒的過失、過患,要墮惡趣了,生起極大的怖畏心。所以哪怕小小的罪,都要斷除,不要去犯。犯了之後馬上懺悔。

屍羅障品其粗顯者,謂十不善,所有過患,如前已說當思惟之。

犯了屍羅的最粗顯的就是前面這十不善,十不善業道了。那個裡邊講了很多了,前面講過的,那麽它將來感什麽果,什麽果都有了。這個要好好地思惟。就是說不守護戒,最粗的就是十惡業道。這十惡業道的過患,前面講得很多了,那麽好好思惟。微細的呢,當然果報還是很大,這裡也說了。即使小的過失,也得要斷。

其勝利者前亦略說,吉祥勇猛所說者,即前論云:「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

那麽守護有什麽好處呢?「其勝利者前亦略說」,前面在中士道的時候,也講過了。「吉祥勇猛所說者,即前論雲」,這是馬鳴菩薩,就是前面他說的,就是前面那個論。「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他說感的果報,天上的那些物資、人間的財富、妙樂、妙味,殊勝的五欲之樂、殊勝的美味、天上的那些盛事、那些好的事情,這些一切由戒而生,這是沒什麽稀奇的。「當觀佛法皆此生」,我們說無上正等菩提,最殊勝的佛法也從戒而生的。那麽這些人天的那些果報由從戒生,這有什麽稀奇呢?沒什麽稀奇。人天果報不足爲奇,無上的佛果尚且從戒而生,那麽人天一些好的果報有什麽稀奇呢?當然,戒能生出來。

又由依此,能令相續輾轉勝進,與諸菩薩大悲性者共同學處,永斷一切惡行種子,得凈妙智。

那麽有什麽好處呢?你持戒之後,依了這個戒,能令你的相續,就是我們的身體,「輾轉勝進」,一輩子一輩子上升。可以跟那些大菩薩――有大悲體性者,共同一起受戒、一起持戒,與他們爲伴侶。「永斷一切惡行種子」,最後得「凈妙智」――成佛。所以說你持戒的話,我們就可以輾轉上升了,跟大菩薩共同相處,共同守戒,乃至最後惡性種子斷掉了――成佛。

余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爲端嚴。屍羅庄飾,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爲第一莊嚴之具。

那麽莊嚴,我們所戴的那些莊嚴品。一般世間的莊嚴品,都是年輕人戴的。一個太老的,一個老婆婆,她戴了很多的莊嚴品,首飾戴滿了,臉上胭脂了,眼睛眉毛畫起,口紅擦起,人家看了之後:「老妖怪。」不但不說你好看,還看的你很可恥。太小的小孩子,這個七八歲的,你把他用大人的莊嚴做起來,你不天真了?我就看到一個畫冊裡邊,搞什麽慶祝大會,有些幼兒園的學生,也是擦了口紅,畫了眼睛眉毛了,看起來很不自然,照片照了很不自然。一個小孩子本來很天真,畫的死板板的。還有這個少數民族,他們戴的纓絡,那是頭上戴的這些珍珠寶貝,重得很,重得來頭都抬不起來。一個小孩子把他戴上去的話,他頭都掛下來了,一點也不莊嚴。所以說這個莊嚴品呢,只是適合於一般的青年。如果太老了,或者太小了,戴了這些呢,人家譏笑。老太婆戴莊嚴,那麽大家笑;小孩子戴也不像話,成了譏笑處。不但是不莊嚴,還要譏笑。「非爲端嚴」,一點也不端嚴。

但是屍羅的莊嚴呢,不管你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爲第一莊嚴之具」。但是屍羅這個莊嚴,持戒的,管你年輕的、年小的、乃至老的,沒有人說閑話的。老人持戒好,不會說:「哎呀,這麽老還持戒?」不會說的。老人持戒對嘛。哪怕小孩子他持戒很清凈,人家也讚歎:「那麽小,他能這樣清凈的持戒。」都歡喜。沒有說你太老就不要了持戒了,太小了不能持戒了,沒有這個話。所以說這個莊嚴,屍羅的莊嚴呢,沒有時間性的,老幼中都是好的,人家看了都生歡喜心,不會譏嫌。那麽世間莊嚴,就不行了。太老太小的,不但不莊嚴,而且成譏笑處。譏笑什麽?譏笑你這麽大年紀了,還要打扮那麽漂亮干什麽呀?就是說你心不好。

諸餘香者,能薰順風,非薰逆風,是有方限,戒名稱香,薰一切方。

世間上的香,「余香」就是除了戒以外的香。「能薰順風」,順風來了香就是吹過去了。逆風不行了,如果你站在香的旁邊。風是朝這邊吹的,你站在這裡,一點也聞不到,哪怕很近也聞不到的。「有方限」,方向有限制,把你限制掉了。順了風的方向是吹到了,聞到了;逆風的方向呢,就聞不到了。那麽這個戒的香,不管你順風逆風,到處大家,好的名氣大家讚歎,這個沒有順風逆風之分的。那麽這是說超過一切的香。

能除炎熱檀等塗香有違出家,能除煩惱炎熱塗香,於出家者隨順無違。

有些除炎熱的檀香等等,就是世間里的名香,這些塗香呢,出家人不能塗。有人就問有一種東西,塗在身上能避蚤子的,但是有香味能不能用?如果香味確實很濃的就不能用,出家人不能用香味的東西。但是戒的這個塗香呢,那就是能除煩惱。這個塗香不是除蟲,除煩惱的炎熱。世間的炎熱,一些清涼的香能塗,塗上去就能夠除掉了。而煩惱的炎熱呢,這個要塗戒了,才能夠除掉。而這個香呢,出家人用這個塗香呢,「隨順無違」,毫無顧忌,你儘管塗好了,沒問題。出家人可以塗的,那麽塗得越多越好。所以說這個以塗香來比喻呢,這個戒的塗香呢,出家人沒有限制,可以用。

雖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財者勝出餘人。

同樣子是出家人,「具戒財」,戒是七聖財之一嘛,假使你具足戒的,很清凈的。「勝出餘人」,其他的人就不如你了。所以同樣子出家的,就看你戒持的好不好?如果持戒的,大家都恭敬。不持戒的,那就不要怪人家,怪你自己爲什麽不持戒。人家就看不起了,說個老實話。這個開會的時候,一些幹部經常要批評哪些出家人,戒律不好,那些做的事情甚至於違法的。這個大家都要說的,你做的事情不對嘛,你不要去怪人家了,說出家人過失。過失是你自己造出來的,要把人家口封了不準說。那是持戒的人當然不說了,其他的人,他也不持戒,他怎麽不說呢?他就要說。

即前論云:「屍羅能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清凈勝智以爲性,離過第一莊嚴具。徧薰三界悅意香,塗香不違出家衆,行相雖同若具戒,此於人中最超勝。」

這是總結前面的話,屍羅能夠得到最勝的道,能成佛嘛。「與諸悲性平等修」,但是修的時候,要以悲心同時修。還要「清凈勝智」,這個戒它本身要有智慧的。沒有智慧,那是戒禁取。清凈的殊勝智慧是它的體性。持戒就是悲心,不損惱他嘛。我們說學《俱舍》的時候,說律藏是從悲心裡流露出來的。是不損惱衆生的,是悲心,持戒。「離過第一莊嚴具」,這個持了戒之後,離開一切過失,那就是一切最殊勝的莊嚴具。我們說莊嚴具嘛,就是要使人端嚴。端嚴沒有過失了。臉上爲什麽要東畫西畫的呢?就是說假使有的人眼睛長得不好,他就畫一畫使他眼睛好看,沒有過失。眉毛長的不好,畫一畫,使他眉毛沒有過失。這些都是勉強的,而持戒之後呢,一切犯戒的過失都沒有了,那是真正的最莊嚴的具,就是持戒,「離過第一莊嚴具」

「遍三界悅意香」,其他的香順風吹到,逆風吹不到了。戒的香呢,「遍薰三界」,沒有方向的限制。聞到之後都悅意,心裡很高興。「塗香不違出家衆」,其它塗的香在家人塗,出家人香味不能塗,而這個持戒的塗香,出家人同樣可以用。「行相雖同若具戒」,雖然都是一樣的出家人,但是你具戒的是「人中最超勝」的。

又雖未說虛贊邪語,未以勤勇功力積集,所須資財任運而得,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衆生悉皆禮敬,非爲親屬,先未利彼,初本無識,然諸衆生自然慈愛,足跡之塵亦爲天人恭敬頂戴,得者持去供爲福田,此諸勝利悉由戒生。

戒還有什麽好處呢?它說你沒有「虛邪語」,沒有說這些自贊毀他的那些假話。邪語,邪命的話。也沒有下很多的功夫去積聚財物。而「所須資財」呢,「任運而得」。有的人他爲了得到財呢,邪語呵,說一些邪命的話,或者是讚歎自己虛枉的不實地讚歎自己,或者自己去干,親自干去積集財物。而持戒的人不需要讚歎自己,也不需要說邪命的話。也不要自己努力去積集資財,你要什麽自然就來了,任運而得。

「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衆生悉皆禮敬」,我們說世界上的人,你要用暴業,就說要有一種強的力量壓制他,使他怖畏。然後呢,對你産生恭敬,否則他就看你不起。但是持戒的人,不需要暴業,不需要一種強力的,使人家怖畏。而衆生自然對你非常恭敬。

爲親屬」,他也不是你的親屬,他過去你沒對他有什麽好處,甚至於你也認不到的人。但是這些人,對持戒的人,自然對你很好,慈愛,對你是非常愛護,不起噁心。我們說親屬,或者受你好處的,或者是老朋友,對你好嘛。現在那些既不是親屬,我也沒給他好處,甚至於認不到的人,他自然對你非常慈愛,那你持戒嘛,就會感這個果。哪怕你走路,走路的腳下踩的灰塵,天人拿去恭敬頂禮。「得者持去供爲福田」,當福田一樣去供養。這些勝利都是戒而生的,因爲戒的殊勝很多。

這裡我們經常講的,降龍羅漢。某個地方一個惡龍,它很厲害,擾亂那些老百姓。很多的羅漢去降伏它,你使神通,它也有神通,它就不走。那麽最後這個地方,災害太大了,沒有辦法,請佛了。怎麽辦呢?佛陀就說:「根支具長者。」就是說:「你去降好了。」大家很奇怪,這個根枝具長者既沒有神通,又不能說法。那麽佛說他能降,這個長老、這個尊者呢,他是對佛毫無懷疑,佛說我能降,我就能降。他就去了。去了之後,遠遠地看見那個龍在吐火,他就打招呼了。他說:「賢者,你好去了。」這麽一句話,人家以爲龍要跟他鬥了。結果龍尾巴一搖走了,就不來了。那人家很奇怪了,爲什麽?根支具,佛制的戒,根本的、支末的、小小的都不犯的,制了之後就不犯的,威力。戒的威力就那麽大。

即前論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說爲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衆生,皆禮持戒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

「即前論雲,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這是總結前面的,你沒有說那些虛誑的話,也沒有努力去積累資財,但是你所需要的時候,任運就來了。「無怖世人悉敬禮」,你沒有強大的暴力去壓制他,使他恐怖,而世間上的人,對你都非常恭敬、頂禮。「無功未集得自在」,沒有下功夫,也沒有積集起這些東西,你可以得到自在,需要的都會來。「非可說爲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衆生,皆禮持戒勝士夫」,他既不是你親屬,也沒有利益過他,也沒有給他做過一件除害的好事,甚至於從來不相識的那些人,都禮敬持戒殊勝的人――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你持戒的人,腳所踩過的塵土也是吉祥的。那麽天人呢,把它頂戴,拿去禮拜供養。所以說持戒的人,是最殊勝的種性。

如是智者善爲思惟,功德過失應善守護。

所以說有智慧的,把這些持戒的功德、不持的過失好好地思惟,那你應當好好的守戒。

即如此論云:「菩薩應護諸屍羅,莫耽自樂而破壞。」

菩薩應好好地守護他的戒,不要耽著自己的快樂,享受五欲,而把戒破壞掉,千萬不要這麽做。

又云:「得自在故恆受樂,智贊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屍羅。」

又是這部論,它說:「得自在故」,持戒的人得清涼、自在、安樂,這個前面說過的。不被煩惱所轉,他得自在。這樣子的人經常得清涼、安樂。這個智者所讚歎的,護戒的妙莊嚴,護戒是最殊勝的莊嚴。「智贊」,有智慧的人都讚歎的。「圓滿具足諸學處」,你把這個戒――學處能夠圓滿具足。這樣子的人,「極圓無慢依屍羅」「極圓」,做得極好,但是沒有慢心。有的人能夠持戒了,要起我慢心。他要持得再好,不要起慢心。這樣子以清凈的屍羅去做,這樣子做是最殊勝的。

又護屍羅非唯爲自怖畏惡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當爲安立一切有情於妙屍羅。

這個我們持戒,不是爲了自己要消惡道,我們說下士道,不要受惡趣,我們就持戒嘛。但是我們這裡上士道,就是要提高。我們持戒不要是爲了自己,怕到惡道去;也不是說增上生得人天的福報,還是爲自己吧。我們怎麽?「安立一切有情於妙屍羅」,要使一切有情,都受佛的戒。

即前論云:「若欲安立無邊世,一切有情於凈戒,爲利世故修屍羅,說爲屍羅到彼岸。」

爲了安立一切無邊世界的一切有情,都使他們持佛的凈戒,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修屍羅的,這個就叫屍羅波羅蜜多到彼岸。

「非畏惡趣希王位,及願善趣諸圓滿,唯願善護凈屍羅,爲利世間而護戒。」

我們持戒前面說是正規的,爲了要成佛。這裡說不是怕惡道而持戒;也不是說將來希望做個國王而持戒;也不是爲了將來生了善趣,得一些人天的圓滿。就是我們現在發願,好好地受清凈的屍羅呢,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而這樣子守戒的。那麽這是戒的功德利益,同時我們的目的都要搞清楚了。

卯三 屍羅差別

第三戒差別分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今初

戒的差別,這個很快的。戒有幾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戒,分三聚)。先說律儀戒:

辰一 律儀戒

《菩薩地》說,即是七衆別解脫戒。

菩薩戒裡邊的律儀戒呢,就是七衆別解脫戒。

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所以說本來有別解脫戒的,你受菩薩戒的時候,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那麽你受了的真正的別解脫戒:假使比丘,這就是比丘的戒;沙彌就是沙彌的戒;乃至居士,就五戒了,這是真正受的別解脫戒。

還有一種「共同能斷律儀」,這個下邊要說,共同能斷就是沒有受別解脫戒的,這個合攏來就是菩薩的律儀戒。哪些是共同能斷律儀呢?

若非堪爲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我們說菩薩戒範圍廣嘛,有些天人、龍都能受菩薩戒,但是別解脫戒,天人、龍、非人不能受的,只有人可以受。人還要是男女,不能二根等等。假使不能受別解脫戒那些身,他受了菩薩戒,那菩薩戒有律儀戒嘛。他們受的律儀戒是什麽呢?就是共別解脫戒,就是共同能斷的律儀,不是真正別解脫律儀。

「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這個菩薩戒里的戒呢,就是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別解脫戒,一種是共同的能斷律儀。真正的別解脫戒呢,是佛制的,斷除性罪、遮罪,都要斷掉。共同的能斷的,這是斷性罪的,他佛制的戒沒有受。因爲這些天龍之類的,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遮罪是沒有的,只有性罪是有的。那麽他的菩薩的律儀戒呢,就是單指性罪的,斷性罪的。「隨其所應」「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有兩種,一種是佛制的,性罪遮罪都要除掉;一種是共同的只斷性罪的。「隨其所應」能斷的律儀:一種是真正別解脫戒;一種是共同能斷的律儀。這就是菩薩戒里的律儀戒,那就菩薩戒的律儀戒有兩種:一種是真正能受的;一種是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這是共同的律儀(正因爲他這個不能受)。

辰二 攝善法戒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攝善法戒攝六度」,我們經常念的。就是攝六度的善法,沒有生的生起來,已經生的不要失掉。不但不失掉,還要成倍地增長。

辰三 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者,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

以十一種有情的利義,「如其所應」,根據它每一條所說的,引發那些衆生的現在的、或者後世的義利。這個利義沒有罪的,就是善的。世間法給你的利益,那是有罪的(現在倒很好,將來要受報的,那就有罪),這是無罪的。

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定應於彼數數參閱。

「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宗大師在《戒品釋》裡邊講了很多,那麽你要去看。「定應於彼數數參閱」,那麽你要《戒品釋》里好好去看了,這裡就不多說了。這裡饒益有情十一種事呢,前面小字里有,那麽我們是念一道。哪十一種呢,這裡我們說,我們平時念的十二種,這裡十一種,它是開合的不同,裡邊的意思是一樣的。《廣論》的二百九十八頁里的小字,裡邊就是說菩薩的饒益有情戒有十一項。

(一)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二)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三)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報恩)(四)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救護他離怖畏)(五)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爲開解,令離愁憂。(那些碰了不好運氣的人,給他離、除憂)(六)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衆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衆具。(七)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衆。(八)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九)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十)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爲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十一)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這是以神通攝引)

這個跟我們十二個是相同的,但是開合有所不同。大家回去可以去比較一下。

今天時間到了。

第八十四講

上一次我們把施波羅蜜多講完了。戒波羅蜜多裡邊就是說,它的自性,自性就是說要舍離這個能斷的心。斷除自性來說,七支,加等起呢,就是加上意的三個,十個,那就是十善業道。斷除十惡業道的,這個就是它的體性。

它的差別又分三種:一種是律儀戒;一種攝善法戒;一種就是饒益有情戒。三聚凈戒。昨天我們講了律儀,大概地講了。我們現在還抄了一個筆記,昨天沒有念,也可以給大家再念一下。

我們說在《菩薩戒》的別解脫裡邊,假使能夠守護這個在家出家的律儀戒的,那就是他的菩薩戒的律儀戒,是真正的別解脫戒。還有一些,他不能受別解脫戒的,就是天、龍、非人之類的,他別解脫戒不能受,但是他菩薩戒裡邊的律儀戒呢,是共同的能斷律儀。那麽共同能斷律儀是怎麽的呢?上一次我們也講了一些,這裡補充一下:《菩薩戒品釋》,宗大師親自作的。很多的菩薩戒的問題呢,他因爲《菩薩戒品釋》講得很詳細了,也沒有仔細說了。那麽這個問題呢,我們把它引出來,作一個註解。

《菩薩戒品釋》卷一:「若是出傢具菩薩律,五衆隨一別解脫戒是律儀戒。若是在家近事男女具菩薩律,二衆隨一別解脫戒爲律儀戒。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別解脫律儀,具菩薩戒,斷十不善,或斷身語七種不善,是律儀戒。此七能斷,斷除性罪,共同七衆別解脫戒,非是真實別解脫戒。如《道炬論釋》云:律儀戒者,謂護制罪七衆別解脫律儀,及護性罪,護十不善。初是真實別解脫戒,後者唯是共同七衆別解脫戒。《莊嚴密意論》亦云:其律儀戒,亦是遮戒,謂以七支能斷爲相,無貪無瞋正見三法,是彼發起。」

「若是出具菩薩律,五隨一別解脫戒是律儀戒」假使這個受菩薩戒的是出家人,那麽這個五衆裡邊,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隨一個他所受的別解脫戒,就是律儀戒。假使是在家的,那麽近事男、近事女,就是他的菩薩戒的律儀戒。「二衆隨一別解脫戒爲律儀戒」,假使「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別解脫律儀」,就是說別解脫戒不能受的,天人、龍、非人之類。

那麽他說菩薩戒的時候,他這個律儀戒是屬哪一類的呢?就是「斷十不善,或斷身語七種不善」,總的連等起說,十個不善斷掉的。或者說不連等起的,他是身口七支的話,那麽十不善裡面把貪瞋邪見除掉,身三口四,這是他的律儀戒。「此七能斷,斷除性罪,共同七衆別解脫戒,非是真實別解脫戒」他斷的十不善裡邊的十個或者七個,那麽斷除的性罪。我們前面說的,有性罪、有遮罪。那麽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那些呢,他的共同別解脫戒就是斷性罪的。這個共同別解脫戒,並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

《道炬論》裡邊解釋說,「律儀戒者,謂護制罪七衆別解脫律儀,及護性罪,護十不善」,那麽「護制罪」的七衆別解脫戒,那是真正的別解脫戒。護這個性罪的,斷除這個十個不善的,這就是共同的能斷律儀。天人、非人之類,它們也受菩薩戒,就是受的這個,他律儀戒就是這個。

「初是真實別解脫戒」,就是說護制罪的七種別解脫戒;「後者唯是共同七衆別解脫戒」,它是單護性罪的。那麽我們在第一段裡邊。

「若非堪爲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就是共同的別解脫戒。「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這是總說的。假使性罪的,單是斷除性罪的,就是共同的別解脫戒。斷除遮罪的,除了性罪之外,遮罪也除掉的,那是真正的別解脫戒。那麽「隨其所應」,看你是能受別解脫戒的,那是受的真正別解脫戒。天龍之身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那就是共同別解脫戒,這是「隨其所應」,這個能斷的律儀呢,是菩薩戒裡邊的律儀戒。菩薩戒里的律儀戒是兩種:一種能受別解脫戒的,一種不能受的。這裡把這個《戒品釋》的文引一下呢,就更清楚一些。

那麽攝善法戒六度,饒益有情戒十一種,我們已經上一次念過了。

故別解脫所制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

所以說別解脫戒裡邊的那些戒,是出家的菩薩律儀的一部分,學處的一部分。並不是說離開了菩薩學處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屬於菩薩戒律儀的學處的一部分。

三聚戒中律儀戒者,謂於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於菩薩亦爲初要,故當學彼。

我們說受菩薩戒,有三聚,三聚凈戒嘛。這個三聚裡邊,第一聚裡邊就是律儀戒。這個律儀戒,我們前面說過:或者是能受別解脫戒的,是真正的別解脫戒;或者不能受的,共同的別解脫戒。依止這個而進止:進就是做,止就是不做,就是有所取捨。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舍,就不做。這個呢,菩薩戒裡邊,是很重要的,一開頭就是律儀戒。所以應當要學的,不能說受了菩薩戒,別解脫戒就不要了。

《攝決擇菩薩地》云:「此三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餘二,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

「《攝決擇菩薩地》,這《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裡邊《菩薩地》,它就這麽說,「此三種戒,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那麽就是三種戒,菩薩的三聚凈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它「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三個和合起來,要律儀戒攝持的,所以律儀戒是根本。

「若能於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餘二,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假使你能夠對別解脫戒、律儀戒,能夠精進地守護不犯的話,那麽其他兩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也能守護不犯。假使說對律儀戒不能守護的話,那麽其它兩個,同樣也守不了。

「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所以說假使你別解脫戒的律儀,這個第一個律儀戒不要的話,那麽菩薩戒的一切律儀,攝善法也好,饒益有情也好,都毀壞。所以說,絕對不能說受了菩薩戒之後,別解脫戒、這個律儀戒不要了。律儀戒是根本。由它攝持令三戒和合,如果說沒有它的話,這兩個也不能成立了。

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捨此律開遮等制,說另學余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

有的人就搞錯了。他說:「別解脫戒是小乘戒――聲聞的律儀。」我們是菩薩戒,聲聞律儀就不能持了,要舍掉了。「棄捨此律開遮等制」,把聲聞里的開遮持犯的那些呢,把它舍掉了,不要了。「說另學余菩薩學處」,那麽我們要學菩薩戒,就是說其餘兩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了。這樣子做法呢,「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對菩薩戒的這個要點,全部沒有了解。因爲經論裡邊多次地說律儀戒的重要性,它是後面兩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的所有的根本。依了它,後邊兩個才生的起來。「及依處」,而且依靠它而住的。那麽就是說由它攝持,令其和合,才起作用。所以說你把根本的別解脫戒――律儀戒去掉的話,其餘兩個也就不成立的。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

律儀戒裡邊最重要的是斷性罪。因爲我們說律儀戒有兩種:一種是真正別解脫戒;一種是共同的。真正的別解脫戒有遮罪,而共同的只有性罪。所以重點還在性罪裡邊。這個律儀戒裡邊,主要是的犯性罪。性罪里過失最大的,前面講過的,就是十不善的業道。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公認的。這個最重的性罪,也就是十個不善業道要斷除。「故於彼等善護三業」,對十個不善業道斷除,善護三業,不去犯。「雖等起心莫令現起」,就是發動的心,貪瞋邪見也不要給它生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攝波羅蜜多論》云:「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衆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爲屍羅,此爲攝盡屍羅本,故於此等應善修。」

這就是說十善業道的重要性,這個論裡邊就是說,不要失掉這個十善業道。這個是說生一切善趣,一切解脫的這個路,只有十善業道。走向善趣,增上生要靠它;得了解脫:聲聞的解脫、佛的解脫,都是要靠十善業道的根本的。「住此思惟利衆生」,依十業道的爲根本,都在這個上邊,思惟利益衆生,「意樂殊勝定有果」,你這樣子殊勝的意樂決定感果,什麽果?佛的果。所以說「應當善護身語意」,這個十善業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這個身語意都要善巧地守護。「總之佛說爲屍羅,此爲攝盡屍羅本」,佛說的一切戒呢,這是一切戒的根本,十善業道是一切戒的根本。應當對這個十善業道,要好好地修了。這是強調十善業道的重要性,是一切戒的根本。

月稱論師於屍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

「月稱論師於屍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裡邊講離垢地,講持戒的時候,也說斷除十種不善。這個前面我們引過,就是《入中論》的話。「《十地》等經多如是說」,也這麽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對於這個先在這個十善業道裡邊,根據前面所說的,十惡業道跟十善業道了,「修靜息心」,把這個十惡業道的心,息下去,不要生起來。那麽其餘戒呢,都能成辦。那就是說一切戒的根本就是十善業道。把十惡道要消除,息下去,那麽這樣其餘的戒才能有希望成就。

卯四 修屍羅時應如何行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這個一樣的,六種殊勝在施波羅蜜多的時候講過,所依的菩提心等等。「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修一個度的時候,具足其他的五度。施波羅蜜多裡邊也講了例子,那麽這裡邊呢,講一個就夠了。

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屍羅,亦能將他安住屍羅是屍羅施,余如前說。

「具六波羅蜜多」,修的時候,什麽叫施度呢?自己做了,安住戒度裡邊,也將其他的一切有情,也安住在屍羅裡邊,這就是屍羅的施。其餘的忍辱等等精進,前面的布施裡邊講過了,一樣的,就不多說了。這個不一樣呢,就是說再提一下,這就是說修戒波羅蜜多的時候,先要知道具足六個殊勝,再麽一個度的時候,具足六度,這個要注意的。

卯五 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者。

它還攝其他的意思。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爲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我們說一切所依的,我們持戒的根本的依的是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爲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諸行指的六度,這個菩提心就是六度的根本,那麽不要把它失壞,而且還要使它增長。這樣子「趣入戒等諸行」――布施持戒等等,六波羅蜜多所有的根本就是菩提心。這個菩薩戒的根本就是菩提心。願菩提心有了,才能說行菩提心,再戒嘛。

「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我們說菩薩戒裡邊有三聚凈戒了:第一個就是律儀戒,它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攝善法戒呢,六度,是自利利他來了;饒益有情,純粹利他。第一個是律儀戒,它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這個是重要的。這是根本,有了它,才有其它兩個。「大地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我們發願要做到登地以上的持戒。持戒圓滿是第二地,我們發願要地上的持的屍羅那麽清凈,我們也要做得那麽高的層次,不要以下邊的爲滿足。

「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初發業,我們前面見過的,就是進入第一個阿僧祗劫,那是夠量的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他這樣子的菩薩的進止,就是說他的持、他的開遮持犯:哪些是要持的――進,哪些是止――要遮的?他把這些進止的地方,現在開始就要學。雖然我們還沒有到那麽高的層次,初發業的進了阿僧祗劫那麽高,勝解行地菩薩還沒到。但是從現在開始,就要學了,現在不學,以後也不會到那個高層次的。那麽是說,對初發業的那些菩薩戒的進止的地方呢,他的持、犯、遮呢,我們要現在開始要學、要修了。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那麽對於十不善等,十不善業是性罪,等就是等其他的這個別解脫戒,那些遮罪的,性遮都有。那麽這些的性罪遮罪呢,每天都要起防護心不要犯。「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尤其是在自己受的別解脫戒,假使說我們這裡比丘受菩薩戒的,那麽他對比丘戒的根本罪,特別要努力地防護。假使是居士的,那麽他的五戒,要特別根本的四條要特別地要防護。那就說這個,受菩薩戒呢,對性罪呢,別解脫戒的性罪等等,遮罪都要好好地防護,那麽這個戒呢,才能是圓滿了。這是根本,不能是掉以輕心的。

戒波羅蜜多,因爲是宗大師有《菩薩戒品釋》講得很詳細,所以這裡講得略一點。下邊是忍辱波羅蜜多。


推薦閱讀:

相較於「好成績」哪些能力的培養能夠使你的孩子更優秀?
凡是你所排斥的,其實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轉載】碧海無波 學習六爻心得<增刪卜易>系列3
學習八字的進來正印偏印易像與經驗斷語
要謀生,請趁早,你的工作真的沒法讓你安度晚年

TAG:學習 | 持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