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追求的是一種狀態
06-11
文/姚忠先&楊秀梅我們習拳術已經有三四十年了,曾學過螳螂拳、長拳、八極、八卦、形意和太極拳,武術教學也已二十三年,在教學和習練中發現練武術的孩子和練舞蹈的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氣質,一看就知道有別於其他孩子。練武術的孩子看上去威武挺拔、凜凜正氣,跳舞的孩子是柔美秀氣、盈盈婀娜。然而我說的這種氣質絕不是一朝一夕習武(舞)就有的,而是長時間的習練和追求中得到的,是練武(舞)的功用久了,就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常人的狀態,也就是在生活中的每一舉一動都流露出武術(舞蹈)狀態,是習慣所形成、自然、不是做作的。功夫之所以叫功夫,就是長期花時間、下工夫練就出來的一種狀態,其最佳的狀態就是無我,也叫忘我,就是煉神還虛的虛無狀態。八卦掌宗師董海川,大家都知道他的弟子都是帶藝拜師,每個弟子所練的掌法都有所不同,是董海川在每個人原有功底的基礎上融進八卦掌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腰如軸立,手似輪行」、「渾圓一氣走天涯」。不論外在的形式如何變化都是內在意氣變化的表現,即混元一氣(或渾圓一氣)。形意拳雖然是由剛(明勁)人手,但這只是練筋骨肌肉的一個過程,最後還是要入柔(暗勁)、入虛(化勁)。也就是形意拳經所說:「三回九轉是一式」,即內在的一也,「一氣伸縮之道也」。 太極拳人手就講鬆柔,可是也要經過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的過程,和形意八卦兩家的練拳經歷是一樣的,也是從筋骨肌肉到神意的過程。它仍然要「入門引路須口授」。請問哪一家拳術是自修的?都要有高明的老師用他(她)的眼力看著才能慢慢地進入拳境。太極拳最後也是「氣若車輪,腰如車軸」、「意氣君來骨肉臣」。哪家拳術都是從有力練起的,也就是筋骨肌肉練起,從拳術一道叫煉精化氣。當我們通過長時間的演練熟能生巧,就會節省一些力量,也叫會用勁了,慢慢地找更省力、更輕靈的練法,逐漸找到一種沉沉的、抻拔的、渾圓的、或者叫八面支撐的勁力,練起來勁力以腰脊為中心、循環無端、一起貫穿,呼吸則越來越深長、細軟,丹田有了沉實的感覺,頭上有輕靈的領勁,動作圓滑自然,上一個動作和下一動作又好像自然地接上,好像不用力就會自動完成,好似波浪、好似流水、好似行雲,在練拳中留戀那說不出的舒適、淡然、穩靜,這時便進入了人們常說的鍊氣化神過程。後來,經過長期的鍊氣還虛的進程,慢慢的身體會有虛空的狀態,那就會進入煉神還虛的過程。這個狀態我也說不清楚了。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說起來很簡單.但追求起來可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是從初級的狀態到高級狀態的層層遞進,需要很多的條件。那麼究竟如何認識自己的狀態:我們每個習武者都曾從一招一式學起,在初學時顧手顧不了腳,後來慢慢地手腳兼顧並和身法相合,接下來又要按每家拳術的要求,即拳論(拳譜)上的要求去認證自己的身上是否合「法」,合「法」即是和規矩,不守規矩不得以入門,合了規矩功夫就上身了。就好像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空間或是房子,我們將思想這盞燈進入這個房間,對裡邊並不熟悉,思想又不是很「明亮」,就只好拿思想去四處看和熟悉,一個一個部位地看,一個一個地方地找,一個一個地記下熟悉。每一次「走路」都要合乎「途徑」,當我們都很熟知了,清楚了,再將思想這盞燈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使思想的光能照到每一個角落「部位」,這樣即使思想的光不太明亮,但已經能看到每一個位置和每一件物品,你才是這個屋子的主人。所以練拳要用思想,需要思想。這是個長時間的問題,每段時間有每個時期的狀態。然而在這長時間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良師益友對拳理的形容或描述,「入門引路須口授」嘛!思想認識在不斷提高,由於有了進步,練拳興趣愈來愈濃,就會更多地留意這方面的書籍或知識,不知不覺有了各方面知識的攝入,通過對練拳的感悟可以促進認識其他事物,從其他事物可以悟拳,這就是大學裡邊講的「格物致知」,我們的思想認識在不斷地完善,這個過程在不斷地重複、漸進,我們的思想品德也在不斷地升華,功夫也就不斷地走向完美狀態。人的思想狀態決定功夫的狀態,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拳,所以練拳是修心、修德、修人生的過程。但不論何種武功都不是頓悟,是漸變漸悟,是思想認識和身體不斷遞進,也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大成拳要站樁,形意拳要站三體式,八卦掌要先站樁後走圈,都是在找一個完美的樁(狀)態,練太極拳時之所以要慢,就是不斷地在動中找自己的圓滿,找自己的渾圓,找自己的完美狀態。不論是何種武功最後都要在動中運用,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由靜到動,再由動復歸靜,這個靜則是指心的靜定,是虛無之靜,是神而明知之境。能達到這種靜境狀態的中國古賢是寥寥可數。然而這些古賢們都是知識淵博,虛懷若谷。那些為了修武功而修功夫的人並不會有大成,因為他心裡只有苦下功夫,一心急於想達到某種狀態,而放棄對思想的修為,這就會使自己思想單一,局限自己的智慧,影響自己的進步,因為武功的修鍊不僅需要苦練,更需要智慧。相反我們通過讀書學習增長自己的智慧,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和了解更多先賢們的思想來提升自己的智慧,開闊自己的心胸。用智慧來認證拳理在身上的「體」會,用心胸包容別人的缺點、吸取他人的長處、開闊我們的思路,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拳藝不走或少走彎路,而慢慢地走向完美狀態。當你真正理解「只管耕耘,不計收穫」的實質含義,只要方向正確,到達目的地只是時間的問題。人的思想可以頓悟,但身體卻需要用思想來慢慢地改造才能達到理想狀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少林與武當的功夫有什麼區別?
※知乎格鬥區的真的技術型大V有哪幾位?
※功夫熊貓雙語
※【人文】武當功夫探索神奇的人體潛能
※全球功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