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最值得學習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

十種最值得學習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一)

《文泉傑散文:像他們一樣生活》 文泉傑 鄭國明

序:人生只在一念間

談到人生,我們往往有很多話要說。古往今來,有不少前輩為人生作了詮釋和註腳,可是臨到自己頭上,似乎仍有些迷惘。人生究竟是什麼?人活一世有什麼意義?怎麼度過才算有意義的人生?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開始閱覽古籍,遍觀世事,想尋找適合於自己的人生觀念,作為自己的生活指針。生活觀念決定人生的取向,也決定人生的價值是否有意義。

晉代的時候,有位隱士名叫陶潛,因不滿社會現實的黑暗,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遂歸隱田園。當他無奈地面對社會黑暗的時候,不得不放聲疾呼,「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為了現實生活而扭曲心志實在是不啊!不如歸去,「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器之易安」,田園生活能夠還我本真,何樂而不為呢?隱士的生活一方面被人們視為無力抵抗現實而做出的逃避行為,另一方面千百年來又為人們所追求。因為田園裡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寧靜、安詳,雖物質貧匱,卻精神飽滿,心靈得以滋潤,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世事經歷得多的人,機巧涉入太深的人,對田園生活尤其嚮往,那裡是唯一的解脫之地,那裡能找回自己!所謂「富貴非我願,帝鄉不可期」,恬淡寧靜的隱居生活成了人們心中永遠的嚮往。

南北朝以降,隋唐相繼,禪宗勃興,禪居士聚在青峰古剎的深處,傳不言之教,布拈花之義,禪宗頓悟的思想遂成風尚。和僧人一起參禪悟道成了既有品位又不失文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卿相士大夫出入禪府,附庸風雅,蔚為壯觀。有這樣一個故事:蘇東坡去見佛印,見面就互相吐露彼此在心目中的印象,東坡問佛印:「佛印,我在你的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呢?」佛印含笑說:「一尊佛。」東坡聽了很高興。佛印又問東坡:「貧僧在你心目中呢?」東坡說:「一坨屎。」佛印亦含笑。東坡以為取笑了和尚而暗自高興。到了家裡,東坡就對愛妾朝雲提起此事,朝雲卻說:「先生丟醜了!佛印心中有佛,故看世間萬事萬物皆有佛陀的影子;而先生心中有屎,萬物入得眼中自然是屎形狀。」東坡大慚不已!這一千古佳話反映了禪家的玄奧。和尚是禪的載體,和尚的生活就是跳出紅塵的滋擾,不被物質利益所牽引,而求得自身的寧靜,宇宙間萬事萬物要懂得拾起,更要懂得放下。

詩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以自己的浪漫主義情懷和現實主義的精神,用如椽巨筆,為世人描繪了或千奇百怪,或崔嵬壯麗,或氣勢磅礴,或悲慨沉鬱,或飄逸瀟洒的人間萬象。此外,還有學者的思慮,藝術家的激情,軍事家的謀略……處於不同的階層就有不同的身份含義。

本書綜合歸納了處於不同位層的幾種人的生活精髓,以期世人向他們學習,把他們的獨特之處借鑒過來,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指針,作為自己的人生嚮導。

人生百年轉瞬即逝,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如何在如此匆急的人生軌道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何在短暫的人生舞台上表演得有聲有色,如何在平凡的背景下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們每個人所關注的問題。而盲目地生活永遠都只會走進死胡同,沒有目的的航行只能導致擱淺或撞礁的結果,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向「他們」一樣生活,活得自我,活得自信,活得出色,活得精彩!苟能如此,就不枉費作者的一片心血了。

一、像詩人一樣浪漫

你想做一個詩人嗎?

你的回答或許充滿猶豫。曾經我們都是詩人,而現在讀詩的年代已經遠去了。

如果我再問你,你希望像詩人一樣浪漫嗎?你的回答將毫無疑問。

我們並不都要做詩人,但我們都需要浪漫。

浪漫是湖中的漣漪,是和煦的風,是流星,是花朵,是兩個人的牽手,是一個人的遠行……

因為浪漫,我們的生活從此與眾不同。

多情自古傷離別

唐代時候,涇縣有個人叫汪倫,家道殷實,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公元755年,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中秋節後要到鄰縣宣城漫遊,飲酒賦詩,豪興勃發。他便產生了一個念頭:何不請李白到涇縣來玩玩?這裡山好水好酒也好,正適合這位大詩人的脾性。他當即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宣城去。

李白在宣城遍訪舊友新知,登上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建造的謝公樓,懷念他所欽佩的這位前輩詩人,日子倒也過得暢快。自從他受人排擠,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丟了翰林學士職位離開長安以後,十年來一直漫遊江湖,感受到各地友人的熱情溫暖,跟宮廷中一些官僚的勾心鬥角大不相同。

這天,他接信打開一看,原來是邀請他到涇縣遊覽,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再看後面署名是汪倫,卻從來不相識。不過,這些年來他遇到類似的情況也不少了,他的態度向來是這樣:「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何況這位汪倫的信寫得既熱情又爽快,很合李白的心意,他便決定應邀前往。

李白來到涇縣西南的一個村子裡,受到主人汪倫盛情接待,陪著他住在自己的別墅里。宴席上,當李白提起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時,汪倫哈哈大笑說:「這裡有十里桃花潭,是一條清秀美麗的河流,還有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名字就叫萬家酒店。」李白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一陣。有個陪客忙對他說:「先生,東道主家裡釀的酒,在此地就很有名氣,先生不是已經嘗到這美酒了嗎?」李白點頭說:「這酒確實好!絕妙!」

汪倫邀集一些朋友,天天陪著李白觀賞當地山水勝景,備了家養家種的葷素菜肴以及好酒招待李白。詩人在這裡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興緻極高,留下了很多詩篇,其中有《題汪倫別業二章》等名篇。

過些日子,李白向汪倫告別,要到別處去。開船時,汪倫帶著一些朋友趕來,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拍,一邊高聲唱著當地民歌,熱情地歡送客人。

李白看到這種情景,感動極了,當場口佔七絕一首贈給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人用誇張的手法,極寫汪倫對他的深厚友情,真摯自然,富有韻味。據說,汪倫的後代長期把這首詩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著。

多情自古傷離別,朋友之間總是不能常相廝守,離別才是人生的正題。俗語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面對離別,我們應該像詩人一樣洒脫,把深深的情誼牢記於心,即使海角天涯走遍,朋友永遠都是朋友。

友情似水,淡而綿長。純潔的友情,給予心靈無數的感動和安慰。即使長久的分離,天涯海角的相隔,也會感到對方深刻而清晰的存在。友情如泉,清冽酣醇,美得如同一壇千年陳釀,開蓋就可聞到沁人心脾的酒香,令人心旌搖蕩。

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如比鄰」,涵蓋了你我,涵蓋了宇宙。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道盡了友情,道盡了寬慰。友情似水,抽刀斷水水更流。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生緣,恐結在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這首納蘭性德的詞,讓人深有感觸。「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朋友相遇,自然慷慨高歌,載歌載舞,只是相見恨晚,惺惺相惜,再加上英傑落寞,只有互相寬慰,這樣的友情就像如水的月光那般皎潔。

朋友就是這樣,在你落魄的時候會鼓勵你,在你得意的時候會警醒你。要是有相同的經歷,坎坷,落寞,孤寂,還會彼此產生共鳴,相互慰藉。有時會借一杯酒,或一根煙,或默默的注視。

朋友不需多,一知己足矣。知己是朋友中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怨無悔的付出,一種披肝瀝膽的誠懇,一種不加掩飾的坦蕩。友情可以是平淡的,卻是真實的,是心底最深處情感的迸發。友情似水,淡卻含蓄,天長地久。

胸襟豁達為人淡泊

唐代詩人劉禹錫,性格耿直,經常因為直言相諫而得罪權貴,但他從不在意。

永貞元年,剛剛即位的唐順宗任用王叔文進行社會改革,引起宦官反對,迫使順宗退位,擁其長子李純為憲宗,並貶逐王叔文。劉禹錫因與改革派合作,也被先後貶至連州、朗州。十年後,當朝宰相賞識他的才幹,召他回到長安。

劉禹錫回長安後,聽說長安朱雀街旁崇業坊有一座玄都觀。觀內道士種植許多桃樹,桃花盛開如雲霞,於是便去觀賞,並寫詩—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詩題中的君子,指的是和劉禹錫一起被貶又同時被召回長安的朋友柳宗元、韓泰、韓嘩、陳諫四人,字面的意思是:長安大街上車馬揚起的飛塵撲面而來,沒有人不是說剛看完花回來,玄都觀里的上千棵桃樹都是劉禹錫貶官出長安後栽的啊!

其實,從「戲贈」的「戲」字中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有另一層含意的,詩的後兩句是諷刺當朝眾多的現任大官,說他們都是詩人遭貶後被提拔出的諂媚之臣。

因為這首詩,權貴們大為惱火,於是劉禹錫又被貶到播州。當時,播州是最邊遠荒僻的地區,可見權貴們的怨恨有多深。後來因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幫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親,於是便改為連州刺史。

十四年以後,即唐文宗大和二年,由於裴度向文宗推薦,劉禹錫才又被召回長安,任主客郎中官職。這年三月,劉禹錫又一次到玄都觀來,但這時的景象已和十四年前不同了。滿院雲霞般的桃樹已蕩然無存,只有兔葵、燕麥在春風中搖動。劉禹錫想到自己兩次被貶又兩次召回的經歷,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寫詩抒懷: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層的含義。詩人感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時局變換如此莫測,那些一度得寵不可一世的權臣們都垮台了,但是堅持正義的「劉郎」卻又回來了。可見爭名逐利不過過眼雲煙,胸襟豁達,為人要有幾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後,做最後的勝利者。

做人要有幾分淡泊的心態,要不然,慾望會讓你痛苦不堪。

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嚮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錢鍾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於書齋,潛心鑽研,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國畫巨擎。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然,豁然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從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平淡中充實自己。

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本逐利時仍然保持恬靜。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榮辱不驚,去留無意。天使能夠飛翔,是因為把自己看的很輕。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只有一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平常歲月,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現實主義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學習之餘,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有進有退,有榮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們認識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會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選擇。

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歷程的潮漲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禪機,便會豁然開朗。

十種最值得學習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二)

《文泉傑散文:像他們一樣生活》 文泉傑 鄭國明

二、像和尚一樣達觀

暮鼓晨鐘,鹹菜稀粥,屋前瓦後,木魚聲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疲倦,這就是和尚。

和尚最寶貴的品質就是一切都看得開,看得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是要我們去做和尚,而是希望我們像和尚一樣擁有一顆豁達的心,對待一切我們要學會「放下」。

是的,要學會「放下」。我們不放棄努力,失敗了也不絕望。

飲水思源,做人要懂得感恩

馬祖道一禪師派侍者送給弟子百丈禪師三壇醬。百丈禪師收到三壇醬後,立刻鳴鐘集眾上堂,拿起拄杖子指著醬壇,對大眾說道:「這是老師道讓人送來的鹽醬,你們如果能說出個什麼來就不打破,否則就打破!」

學僧大眾面面相覷,無人回答。

百丈禪師見大眾不答,便用拄杖子把三壇醬缸都打破了。

侍者回到馬祖禪師那裡,馬祖禪師問道:「你把醬送到了嗎?」

侍者答道:「送到了。」

馬祖禪師再問道:「百丈收到我的鹽醬以後,有什麼表示?說了些什麼?」

侍者回答道:「百丈禪師收到鹽醬後,就集合大眾上堂,因沒有人道得,就用拄杖子把醬缸都打破了。」

馬祖禪師聽後,哈哈大笑,讚美道:「這小子不錯!」

後來,馬祖禪師帶口信給百丈禪師,希望他將修行的近況不時地寫信回來報告。

百丈禪師在回函上誠懇地報告說道:「老師!謝謝您的關心,自從將醬缸打破以後,三十年來,弟子從來不曾缺少過鹽醬。」

馬祖道一禪師非常滿意,特別再寫了八個字送給百丈禪師,這八個宇為「既不缺少,分些給人」。

後來馬祖創了叢林,百丈就立了清規,從此禪林繁衍不絕。

既不缺少,分些給人,馬祖道一的言外之意就是說,百丈禪師既然你已經知道感謝我的恩德,就不要對後世有所保留,要把我的禪心,一代一代傳下去。這種「既不缺少,分些給人」的心境就是感恩的胸懷。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卻自己何以生,何以樂,何以得福,飲水思源,才是做人的根本和正道。

基督的世界中人們要經常向上帝感恩,因為上帝創造了人類,並拯救人類於迷途當中。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感恩的心。感恩是無處不在的,並不是誰幫助了你、關懷著你才要感恩。感恩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境界。

我們要對恩人感恩,無可厚非。但是不僅僅恩人才值得感恩。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著感恩的情結,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誼、戀人的愛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都需要我們用感恩的心態感知和對待。

人的一生糾纏著很多事情,愛情,親情,友情,成功,得失,進退,榮辱……總有一些帶給你苦痛,總有一些帶給你欣喜,苦樂酸甜才是人生。惟有常常感恩,才能時時收穫慰藉和幸福。

有一句話,大致是這個意思:父母思念兒女,就像源源不斷的泉水,汩汩的從泉眼中流出,一年四季沒有休止,而兒女對父母的思念,就像秋風掃落葉,嗖的一下,風歇葉落,戛然而止。讀來讓人好不愧疚。

父母恩,似海深。有了時間,不要忘記帶著妻兒一起去看望父母。不用帶什麼貴重的禮物,父母這個年紀,還有什麼特別的需求?他們能見到你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還有愛情,想一想就讓人怦然心動,久久不已。記得當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雙方羞澀含情,脈脈流盼,也忒溫存。後來,彼此進入內心的世界,相約相誓,共度一生,無論風雨坎坷,還是貧病交加,都只同心同德,毫無後悔。自己曾經的愛情故事,從青絲凝結演繹到雙鬢飛雪,忠貞可鑒,竟驗證了詩經上那句古語,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感恩愛情,至愛難得。彼此能走到一起,就是一種緣份,要珍愛這個緣份,否則定會飲下悔疚的苦水。愛是一份使命,要相愛的人去把愛傳承,發揚,使整個人間都能嗅到愛的味道。

感恩友情,友情跨越千山萬水,把兩顆思念的心繫在一起,猶如一種心靈的碰撞,更像一個美麗的童話,優美、溫暖、情深,有說不出的曼妙。友情沒有隔膜的時候,縱使有瞬間的誤會,也會消彌於時間的過濾中。友情如河,脈脈的流入,脈脈的流出。流入的是傾聽不盡的交心話,流出的是綿綿不絕的呵護和忠告。

親情,愛情,友情,沒有先後,一樣的重要。人何以生,人何以不生,全在「親、友、愛」上。人其實不過是一副空殼,有了這三者才豐富了血肉,變得飽滿和充實起來。若沒有,臭皮囊而已。

人生不要悔,也經不住悔。倘若你現在有悔,請及時挽回。等到了無以挽回的地步,淚也無用。

感恩吧,生命中的感動太多了,不必轟轟烈烈的,平凡中照樣有許許多多感動的故事。感謝生命賜予了我們如許的感動,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充實和質感。年輪在不住地增長,歲月在一天一天逝去,惟感恩可以滋潤生命。

平平安安就是福

慧光禪師四處雲遊,行大慈悲之道,普度眾生。

一天,禪師正在大道上行走,看見一條小河,清澈見底,水中游魚可現,游來游去毫無掛礙。禪師對身邊的人說:「做人要像魚兒一樣,明心見性,從容自得,要是做什麼事情都執著,不懂得提起放下的道理,人生便苦惱不堪。」徒弟們合十稱是,若有所悟。這時天已將傍晚了,暮色蒼茫,野鴉歸巢。徒弟們都勸慧光禪師返回寺院,以免受傍晚清冷之苦,慧光禪師卻搖頭說到:「你等先回吧,不要以我為牽掛。別人若是問起你們我在何處,你們怎麼回答?」徒弟們說:「不在那時,不在那處,四方雲流,瞭然無痕。」慧光禪師很滿意,擺手讓徒弟們退下了。

暮色越來越濃,慧光禪師來到一家飯館。禪師剛坐下,老闆娘就迎上來,一看是個和尚,便雙手合十,連忙吩咐小二將素齋素飯給禪師端上來。禪師稱謝,埋頭吃飯,可是邊吃的時候,卻聽見老闆娘愁苦的嘆息聲。慧光就問:「女施主,有何事解不開,不妨說與老衲聽聽。」老闆娘道:「大師,我們這個小店小本經營,沒有多少收入,我丈夫是個老實人,不會鑽營取利,一天忙下來沒有什麼收穫,心中十分的苦惱。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活實在沒有什麼起色,也沒有什麼勁頭,哎……」

慧光禪師說:「一天之中,你的孩子可曾遭遇不幸?你的丈夫可曾有損身體?你的小店可曾遭遇強盜?」老闆娘說:「沒有。」

「這就對了,」慧光說,「小本經營卻沒有破產的風險,收入不多卻可以供給己用,丈夫老實,自是沒有三心二意,至於生活沒有起色,全在於你的一個心境。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羨慕你這殷實的小康之家。施主,平平安安過一天即是福,沒有什麼比這還重要,難道你為了生活上的起色,願意你的丈夫涉險嗎?所求過多則痛苦叢生,切記!」老闆娘豁然開朗,面露微笑。

人生若只有歡樂,便顯得輕浮,沒有沉澱。若只有愁苦,又顯得沉鬱,讓人壓抑。故此,人生需要些許的歡樂,也需要些許的愁苦,這樣的苦樂相間,既有意義又有內涵,方為真切的一生,要是有不切實際的欲求,就會無比糟糕,痛苦非常。很多時候應該懷著「平安即是福」的心態,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必然和偶然。

現實生活中,行色匆匆往往是迷惘的表現,自己對自己所追逐的價值都不熱切也少信心,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做什麼才是有意義的。儘管終日的忙碌,無休止的營求,到頭來並沒有充實飽滿的感覺,反而時時感到空虛和無助,彷彿一場疲憊的夢幻。原因就在於心中丈量幸福的尺度有所不同。我就是我,我的幸福不是別人的,標準只在內心。學別人一樣機械的追逐,幸福的標準就會脫離實際,衍生出許多的煩惱來。

平平安安的度過每一天就是福分。不要被鏡花水月的念頭所滋擾,不切實際的追求是痛苦的根源。淡茶粗糧雖比不上滿漢全席,如果吃得順口,心中有愜意,便勝過熊掌燕窩。一家人能擁有多少財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相守,愉愉快快的過活。

只自覺心安,東南西北都好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看到有一個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車,無相禪師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無牽無掛,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無相禪師問道:「你最了解水車,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裡,或完全離開水面會什麼樣子呢?」

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漫在水裡,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說道:「水車與水流的關係不正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嗎?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

「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度眾生的宏願才好。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應該持有的態度。」

青年頓悟,並決心繼續打水車

緣如風,隨時來,隨時散。緣分總是飄忽不定,你越是有強烈的要求,它就離你越遠。強求只是一廂情願,到頭來方知一切不過是個玩笑。難怪蘇子說,心安處即故鄉,不一定生你養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故鄉,那隻不過是個具體的物態定義,而抽象的故鄉就是精神棲息的地方。

真正的隨緣,不是這樣的,而是平常胸懷,坦蕩人生,得亦不歡,失亦不惱,悟得得失進退不過尋常人生小小插曲,終究會棄我們而去。我是誰,何須問。我不過滄海一粟,不過千山一石,塵埃般的微渺怎敢強求千仞崖頂的笑傲天下?與周圍的人相比較,似乎我們還要進取,還要奮鬥,還要競爭,但與宇宙相比較,我們算什麼呢!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謫居黃州,心中肯定老大失意。一次野遊,途中遇雨,密雨如織,嘩嘩的落下來,片刻路上一片泥濘。蘇子一行人等,渾身盡濕,如落湯之雞。隨行之人,怨聲載道,大罵不已,心中頹然。而蘇子卻等閑視之,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感時傷神,大鳴不平,相反,詩興陡起,吟詞《定風波》一闋云: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有的人一生,汲汲於名利,終究逃脫不了名韁利鎖的羈絆。其實,有什麼用呢?我只要一蓑煙雨就足矣了。你可以說我清高,但不可誣衊我虛偽。人總要些名利的,但何必執著呢,人的痛苦全來自於執著。

蘇子大雨澆頭終得妙悟。事物往往這樣,你怎樣看待,便是什麼樣子。你的心境是樂觀的,縱使是再大的困厄,也便無懼;相反,如果你的心境是悲觀的,縱使是處於大歡喜中,還是能瞧出愁郁來。

其中,蘇子在《赤壁賦》中寫道: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卻。十種最值得學習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三)2008-10-17 16:19

活出你的個性

唐朝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奉唐玄宗詔令來到長安,被封為翰林待詔,成了皇帝的高級文學侍從。第二年春天,興慶宮沉香亭畔的牡丹花逢時盛開,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這裡擺起酒席,觀賞名花。樂官李龜年拿起檀板剛要開腔歌唱,唐玄宗止住他說:「賞名花,對妃子,怎麼能用舊詞章呢!」遂命小太監趕快把李白學士召進宮來,寫作新歌詞。

李龜年和小太監到處去找,好不容易在長安的一個酒家裡找到李白,那時他正和一些詩友飲酒談天,已經醉了。李白被扶到沉香亭,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尚未告終。待到舞曲終了,唐玄宗笑著把剛才的意思告訴李白,他便執筆思索起來。一會兒,三首《清平調詞》寫出來了。第一首是: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唐玄宗和楊貴妃讀了都極口贊好,尤其是詩中把楊貴妃比作天女下凡,更加覺得高興。他們繼續讀第二首:

一支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最後一首,是正面寫人又寫花: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楊貴妃天生麗姿,經過李白這三首詩的讚揚,就變成國色天香更加艷麗了。這使她非常快樂,常常吟哦這三首詩。

可是有人卻不快樂,近侍太監高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個。據說,不久前李白起草一份重要文書時,曾經乘著酒興命高力士給他脫靴子,高力士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心裡一直對李白懷恨在心。現在,高力士見貴妃娘娘這麼喜愛李白的詩,更加火冒三丈,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一個毒辣的主意來。

有一天,當楊貴妃又在吟誦《清平樂詞》時,高力士陰險地說:「奴才本來以為娘娘讀了這詩一定要恨死李白的,卻沒料到娘娘這樣歡喜。娘娘上當了。」楊貴妃連忙追問:「為什麼?」高力士便說:「李白第二首詩中把娘娘比作漢代輕賤的趙飛燕,這不是存心在諷刺、毀謗嗎?」楊貴妃經高力士一挑撥,頓時氣得滿臉通紅,怒火中燒。她不斷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再加上高力士及某些權貴也用種種手段排擠他,所以唐玄宗最後用「賜金還山」的名義,把李白趕出了長安。

李白再次流浪江湖,寫出了不少震爍古今的詩篇。他的自由無拘的神思,飄逸的實情,放蕩不羈的性格,造就了一代詩仙的傳奇和傳說。

關於李白的死,更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傳說,就像是霧裡看花一般的迷濛和夢幻,完美和升華了一個詩仙的結局。流放的途中遭遇大赦而返,李白心中慶幸不已。是夜,李白駕舟載酒,順江而下,一瀉千里。在江心,李白見水中明月的倒影姿態婆娑,意蘊深長,不禁心旌蕩漾,遂放歌逐舟,浪花激蕩。他在船頭舉酒,一觴又一觴,酒香迎風殞散,醉倒萬物。李白醉了,江水醉了,水中的月影也醉了。他多年的難酬壯志如今都被明月清風化解吹散,心中好不爽然。李白醉舞起來,長袖飄逸,宛若仙人,他俯身見江中月影皎潔明亮,心中大喜,舉酒邀之,不得,又伸手欲攬,竟隨青波而逝,一去不返。

李白的傳說,瑰麗凄美,像一泓浪漫壯闊的心泉滋潤著一個民族的心靈。我們每每沉醉於他的傳說,在他的傳奇色彩的記憶里尋找著自己骨子裡曾有的影子。我們曾經都是詩人,和李白一樣,只不過現在詩性萎縮了,靈魂的荒蕪送給我們一個蒼白污穢的心靈,血液里流淌的先輩的遺傳和積澱,也難以驟合成激情點燃乏力頹廢的四肢。

做人要學一學李白的風骨,學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學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氣節,學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抱負,學他「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魄,學他「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洒脫,學他「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道夜郎西」的深情,學他「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超邁,學他「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豁達,學他……

像李白一樣,活出自我,活出個性,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

熱烈的去愛,直到地老天荒

崔護是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曾任嶺南節度使。

他年輕時到長安考取進士,結果名落孫山,於是他就在當地找個旅舍刻苦讀書,準備下一次再考。清明節這天,人們紛紛到野外踏青,崔護也趁此休息一下,獨自一人信步踱到長安南郊,觀賞春天的景色。這樣東逛西遊,時間久了,崔護感到口渴難受。正好前面有個村子,一家小小的莊院就在不遠處。他走近看時,院內桃花茂盛,靜悄悄的不見人影。崔護上前敲了好一會兒門,方才有個姑娘從屋裡出來,在院門縫隙里偷偷看著他,細聲細氣地問:「誰呀?」崔護忙說:「我叫崔護,是到長安來應試的士人,今天獨個兒出來踏青尋春,路走得多了,非常口渴,求姑娘給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話,回身從屋裡拿一杯水出來放在石桌上,開了院門讓崔護進內,又從屋裡搬出一把椅子,請崔護坐著喝水。

然後,這姑娘退到一棵盛開的桃樹旁,把身子微微斜靠著,臉上現出靦腆的神色,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魁梧英俊的崔護。崔護看到姑娘秀麗的容貌,在紅彤彤的桃花映襯下,顯得格外美艷,不覺產生了愛慕之情,便跟她攀談起來。可她卻一句話也不答,只是含著微笑,看了他好久。

崔護見天色將晚,就向姑娘道謝,告辭要回去。姑娘把崔護送到門口,脈脈含情幾次想要開口,終於沒有說,突然轉身急匆匆進屋去了。崔護也頻頻回頭張望,不勝依戀地離開了。以後,崔護心中老是忘不了這位姑娘,但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只好專心攻讀,一次也沒有再上她家小院去。

光陰如梭,第二年清明節又到了。崔護驀然想起了姑娘。這是,長期潛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難以抑制了,崔護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尋到那裡,只見小院門牆依舊,門上卻扣著一把銅鎖。崔護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門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庄》的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他寫完了,後面又具上姓名,這才悵悵而歸。幾天後,崔護又去看望姑娘。他來到門前,聽得屋裡傳出哭聲,連忙敲門。有個老人出來,問道:「你就是題詩的崔護嗎?你可把我女兒害死了!」

原來,姑娘在崔護走後,非常思念他,前幾天與父親走親戚回家,看到門上的詩寫得情真意切,心裡更是難受,不禁生了病,突然昏死過去。崔護聽了,趕緊進屋扶起姑娘的頭喊道:「崔護在這裡!崔護在這裡!」昏過去的姑娘終於蘇醒了,崔護悲喜交集。老人見女兒和崔護這樣相愛,便讓他們結成了夫妻。

崔護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一世要愛得熱烈,直到地老天荒。愛情是人類唯一永恆的話題,氤氳愛情的詩篇里有多少讓我們落淚的感動?我們追尋的時候,感受到了超越時空的愛戀。愛情才是讓人銘刻肺腑的,才是讓人難離難捨的,才是讓人久久心動的。

歲月長河,淘盡了功業,掩盡了風流,惟有真愛難以磨蝕。人心目中的對於真愛的記憶,哪怕就那麼一點點,便意味著天長地久。感恩愛情,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永恆的感動,人生因愛而充滿深情。

《聖經》中有這樣一段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算計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基督的話語把愛的真諦闡釋得淋漓盡致。在人類的各式各樣的情感當中,愛情是最偉大的,也是最複雜的。因為最複雜,物極必反,也就最單純。愛是恆久的忍耐,但卻眼裡不揉沙子。愛情是極端自私的,但往往也因為愛才能做出驚人的犧牲。愛能擴展,由小小的戀人之愛拓展為人人互愛的博愛世界。

愛情能衝破生理生命的極限,把永恆的意義延伸到無限深邃的時空中,所以我們現在還深深感動於梁祝化蝶的愛戀。感恩吧,愛情是心中永不褪色的一道風景,頭髮會變得斑駁,肌體會變得衰老,眼睛會變得昏花,但愛情卻永久的鮮活。每當徜徉於愛河之畔,掬一口愛情之水時,枯竭的心靈便得到滋潤和豐盈,再一次年輕起來,感知生命的復甦。

功名利祿如浮雲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個早晨,潤州西北的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昌齡,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漸。

昨夜的漫江寒雨現在漸漸停了,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兩位朋友在這個屬於古代吳國的地方,俯視樓下滾滾流去的長江,望望西北面的楚山,互相交談著。王昌齡說:「辛兄,這次一別,不知何日再能見面啊。」原來,辛漸要從這裡渡江北上,取道揚州到洛陽去,現在船已經停泊在岸邊了。

辛漸說:「昌齡兄情深義長,你從江寧送我到潤州,昨晚已在這裡為我餞行,今天又來送我,叫我如何報答呢!這回我們談得暢快,使我明白了這些年來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受到當時某些人的批評指責,甚至進行無中生有的誹謗。為此,幾年前他就被貶官嶺南,然後又被任為江寧丞,終是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行列中,對此王昌齡淡然處之。此刻,他感到惆悵的倒是辛漸走後,自己又少了一個知心朋友。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不少親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外界不利於王昌齡的謗議。他便關心地問:「昌齡兄,我去洛陽,你有什麼話要我帶給那邊的親友嗎?」

王昌齡昂起頭,目光炯炯地說:「有!昨夜為你餞行,我做了一首詩。現在再做一首,一方面為你送行,一方面表表我的心跡。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好比是玉壺裡一片冰凌那樣的潔白,決不會被功名利祿的慾念和別人的謗議所左右的!」於是,他對著浩浩江水,朗聲吟了題為《芙蓉樓送辛漸》的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辛漸被感人的佳句打動了,連連贊道:「好詩!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表明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節操,多麼高尚,令我欽佩!這句詩,足可告慰你在洛陽的親友了。我也很高興,因為你的大作對我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寶哩!」兩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別,辛漸登上了江邊的船,揚帆而去。岸邊的王昌齡,遙望遠處矗立的楚山,覺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樣孤零零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堪不破名利二字,就會受到終身的羈絆。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鎖,束縛了人的本真,抑制了對於理想的追求。現代人生活在節奏越來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誘惑始終存在,太多的壓力,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慾望,也有太多的痛苦,讓我們身心疲憊不堪。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氣魄,一種視功名利祿如浮雲的氣魄。

一片冰心在玉壺,追求自身的高潔,用淡泊的心懷看待世事,這是高超的做人和處事的哲學。自己內心純潔,就不怕別人的惡意詆毀和誹謗;抱著淡泊的胸懷,名利如浮雲一般,入不得耳目,擾不了心志。只有這樣,人生才踏實、充實。

不拘於物,是古今許多人一生所求。功名利祿如浮雲,不必為過去的得失而後悔,不必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也不必為未來的不幸而憂愁。甩開名利的束縛和羈絆,做一個本色的自我,不為外物所拘,不以進退或喜或悲,待人接物豁然達觀,不為俗世所滋擾。

煩惱和羈絆都是由於自己的不能捨棄或是看得太重而引起的。人生於世,君子聖賢雅士也好,小人俗人凡人也好,誰也不能無所謂的捨棄。俗人愛財,君子就不需要嗎?聖賢若是沒了一日三餐,也要去賺錢的。但不要執著,要懂得捨棄,拿得起放得下,這樣做才是俗世的淡泊。

德國哲學家康德非常厭惡「沽名釣譽」,他幽默地說:「偉人只有在遠處才發光,即使是王子或國王,也會在自己的僕人面前大失顏面。」也許,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份淡泊的心境,世界的角落才又多了几絲溫暖,幾分快樂;也許正是少了幾分對名利的競逐,世界的角落才又多幾分自在,幾般快慰。

獨善自身,淡泊胸懷,人生便不存困擾,心神一片安泰。

酒逢知己醉,情是故人濃

沿長江一帶的大小酒店,千百年來,總愛用「太白酒家」、「太白遺風」作店號,用布簾寫好,挑在門前廊下,稱「酒旗」。這裡面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哭宣城善釀紀叟》:

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這首詩深切地悼念了老朋友紀叟:紀叟在陰間,應該還是做你的老本行——釀造「老春」酒吧,可陰間沒有李白,你賣酒給誰呢?

詩里的紀叟,據說以前在幽州老家時,老伴被老虎吃掉,幸虧李白正在狩獵,刺死二虎,救下了紀叟和他兒子。後來他在宣城開了家酒店,並四處尋找李白報恩。

李白是個愛酒如命的人,有酒才會有詩。那年冬天,李白常到采石磯邊上魯財主開的酒店去飲酒。魯財主卻經常在酒中摻水,李白氣得要命。一天,他路過一家小酒店,便進去買酒,發現店主原來是紀叟。紀叟見了李白,高興極了,忙用好酒來招待他。兩人邊飲邊談,暢談舊事。李白酒足之後,詩興勃發,眼望滾滾大江,青山紅日,便提筆在門外的「聯壁台」上寫了一首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自從李白題了這首詩,過路人都要停下來看。知道是「仙人李白」所寫時,便一傳十,十傳百,紛紛從遠道而來看這首詩。紀叟總是自豪地說:「這是李白喝了我釀的酒,才寫出來的好詩呀!」

從此以後,過路的人都到紀叟的「太白酒家」來飲酒賞詩,紀叟的酒店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而魯財主的酒店,卻很少有人光顧了。於是他便特地帶了兩壇美酒,到江邊找李白求詩。李白正要登上船去遊歷,見了魯財主,便拱手說:「你家酒池太淺,經不住我一口喝呢!」說罷飄然登船而去。魯財主只能灰溜溜回家,不久便關門大吉了。

一年後,紀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聽說消息後,十分悲痛,親自祭奠,淚灑長江,並寫了上面那首新詩來悼念這位「酒中知己」。

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許多東西,甚於愛情,都已因另一些東西而變了質,惟有那真摯的友情,猶如心底的一股泉水,汩汩流瀉,源源不斷,使我們的內心豐盈而潤澤。所謂知交,可得心靈之默契。友情所傳達的微笑中涵蓋一種振作,一種堅強,是熱情和友善,具有接納和體貼,具有寬闊與豁達。

友情是永恆的,永恆得讓人看不到它的凋零,它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馨香,陪我們走過春夏秋冬。即使我們會煙消雲散,變成和土一樣的存在,但是我們的友情卻如松柏,終年都是綠的,絲毫不改顏色。

就像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去摔琴,琴斷知音死,情義流千載。鍾子期俞伯牙雖都已成一抔黃土,可他們的故事卻還在流傳,讓後世之人仰慕。

鐵骨錚錚,眾人皆醉我獨醒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左右為難: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看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君被押的消息,便把太子立為新的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面,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和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的苦難經歷如同在黑暗中行走,迷惘和失落的感覺時時地困擾著他,他只能求助於詩歌以疏解心中的憂憤。他的死,向混濁的塵世表明了絕世獨立的清白,也剖開了一個詩人的磊落和赤誠的胸懷。

屈原在流放的途中,依然沒有冷卻自己的激情,他沒有失去對國家的信心,也沒有放棄對楚王幡然醒悟的希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蒼白的吶喊,時代的強音。屈原懷瑾握瑜,渾身上下散發著椒淑的清香,宛若救苦救難的神人,在污濁的世上再次爆發了最後的反抗。

屈原的痛入骨髓嘵諭了宿命的不可違抗。但他不甘心,不願被宿命之神所擺弄,於是,他要用自己的死證明自己的高潔和不混同於俗世的清白。「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不得已的告白,無可奈何的喟嘆。國家沒人理解我,我又何必對故都戀戀不忘呢?還是捨棄吧,水底彭鹹的居所才是我的歸宿。終於,屈原懷沙自沉。

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這是一個詩人的胸懷。自己的抱負雖然難以實現,但做人要傲骨錚錚,絕不流俗,絕不把自己的靈魂放逐在長滿野草的荒野,而應是冰清玉潔的聖殿。寧肯忍受孤獨寂寥,也不犧牲人格以換取他人的認同,這也是一種氣概。

不犧牲自我,就是詩人的胸懷。這裡的自我,不是肉身的,而是精神世界的,靈魂的。江流亘古不息,水底散發出來的雋永和悠長的韻律也似淙淙流水,萬古不改,那裡流淌著一個詩人的靈魂,一個詩人博大、惟美和仁愛的胸懷在汪洋恣肆。

歷史不息,精神不滅,每一個時代的詩人,都引屈原做榜樣,把沸騰和濃烈的詩歌傳承,發揚光大。到了水深火熱的境地,詩歌就是凝聚民族的動力。

十種最值得學習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接一)2008-10-17 16:23

堅守愛情,浪漫到老

嶺南惠州有一方清麗秀美的湖泊,一座小山依傍湖邊,名叫孤山。孤山上立著一

座小亭,名叫六如亭。亭柱上鐫有一副楹聯,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之手,聯

是這樣的: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這不是副普通的亭聯,它包含了蘇東坡對一生坎坷際遇的感嘆,而這種感嘆最終

又是維繫在一位紅顏知己的身上,她就是長眠在六如亭下令蘇東坡「暮雨倍思」

的愛妾王朝雲。

王朝雲,錢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她天生麗質,雖混跡煙塵

之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

而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他與幾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飲時招來王朝雲所在的歌

舞班助興,悠揚的絲竹聲中,王朝雲以其艷麗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別引人注

目。舞罷,王朝雲恰轉到蘇東坡身邊,這時的王朝雲已換了另一種裝束:洗凈濃

裝,黛眉輕掃,朱唇微點,一身素凈衣裙,清麗淡雅,楚楚可人,別有一番韻致

,彷彿一股空谷幽蘭的清香,沁入蘇東坡因世事變遷而黯淡的心。此後蘇東坡對

王朝雲備極寵愛,娶她為妾。

在蘇東坡的妻妾中,王朝雲最為溫婉賢淑,善解蘇東坡的心意。一次,蘇東坡退

朝回家,飯後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著自己的腹部問身邊的侍妾:「你們有誰知

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蘇東坡不以為然。

另一侍女說:「滿腹都是見識。」蘇東坡也搖搖頭,到了王朝雲,她微笑道:「

大學士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蘇東坡聞言,捧腹大笑,贊道:「知我者,惟有朝

雲也。」從此對王朝雲更加愛憐。

宋哲宗時候,章惇為宰相,和他政見不同的大臣遭貶。蘇東坡被貶往南蠻之地的

惠州,這時他巳經年近花甲了,身邊眾多的侍兒姬妾都陸續散去,只有王朝雲始

終如一,追隨著蘇東坡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到了惠州。

王朝雲在惠州又為蘇東坡生下一子,因產後失調,終日與葯為伍,不久便帶著不

舍與無奈溘然長逝,年僅34歲。朝雲死後,蘇東坡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

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這就是開頭那副楹聯的

來源。

蘇東坡和王朝雲的愛情讓人噓唏不已,沒有堅守,哪裡能夠收穫最終的浪漫?浪

漫是建立在忠貞不渝的愛的基礎上的,要是沒有忠誠的根基,怎麼能浪漫得起來

呢?愛情是一道堅守,無論狂風暴雨,無論崎嶇坎坷。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上,最讓人感動的就是擁有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人有諸種諸

樣的追求,惟有對愛情的追求是永恆而深刻的,一個人可以為了愛情放棄很多東

西,一個人可以為了愛情奉獻自己的一切。

堅守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使相愛的兩個人面臨著重大的考驗。堅守是一個需要

耐心和付出的過程,甚至要耗費青春年華,但也是無悔無怨的,如果有,絕不會

堅守到最後。人生面臨著許許多多的誘惑,事業和愛情始終不能兼顧,離別之苦

使愛情飽受煎熬,要堅守就要解決這些困難。只有忠貞能挽救一切,要不然愛情

必將中途夭折,曾經的山盟海誓也會煙消雲散,一切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堅守的規則是同甘苦共患難,這六個字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到者寥寥無幾。人

往往是可以一起享受,但面臨困難的時候卻不顧昔日的感情。榮辱與共,榮耀的

時候彼此分享,屈辱的時候彼此承擔,風風雨雨人生路,有這樣的人相伴,什麼

樣的艱難困苦不能戰勝?只有經歷過煎熬和痛苦的愛情才是熱烈而永恆的。

愛情的力量永無窮潰。一切宿命中的厄運,如失敗、落魄、挫折、衰老、灰心…

…都會得到愛情的滋潤而修復受傷的心靈。愛情就像一盞明燈,在灰暗潮濕的人

生旅途中,讓獲得它的人接受指引,感知溫暖。希望是愛情的附屬品,動力是愛

情的衍生品,而充實和幸福則是愛情的最終獎品,這一切都得益於愛情的無私的

力量。

推薦閱讀:

常用清潔劑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怎麼安排自己生活更好?
我想成為最友善也最絕情的人。
和妹子聊天很反感我,態度惡劣
減肥,不妨增加一些儀式感

TAG:生活 | 生活方式 | 學習 | 態度 | 生活態度 | 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