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塵品紅樓1.1:甄士隱及通靈寶玉

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前言:自2016年底開始寫《塵鎖紅樓》,一步步走來,竟找回了已丟失多年的那份對寫作的痴迷,那是一種一頭扎進去,全世界只剩下寫作的感覺。所以,有了解讀《紅樓夢》文本的想法,並於近日付諸行動。《塵鎖紅樓》是以解析人物及故事進而對人生有所感悟為主,為了區分,解讀文本這一系列文章,以《費漠塵品紅樓夢》簡稱《塵品紅樓》為名。

雖然我本無才,只是自小就痴迷寫作與看書,遂以此作為人生一大樂趣。也因此,《塵品紅樓》不過是個人的粗見罷了,如果能夠帶給你些許感悟,便不枉這一創作過程中的辛苦。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我不太喜歡考證和索隱,覺得太傷腦筋,而且我個人覺得,考證是一件比寫作更耗時費力的事情。索隱百分之八十是個人意.淫。

所以,無論《塵鎖紅樓》、《塵品紅樓》,或者是《紅樓夢悲情人物集》都是以文本故事為主進行創作的文字,且以程乙本的《紅樓夢》為準。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一,寫作水平自然不是我能比的,而且如此龐大複雜的寫法,在解讀過程中,難免有所疏忽和過錯,一時不察,還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教,如你看到我文中出現的失誤,還請在文後留言給我。

十幾歲的時候,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曾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寫出類似《紅樓夢》這樣的名著流傳後世。

可惜一直未有長進,就先孤傲一次,從《塵鎖紅樓》、《塵品紅樓》《紅樓夢悲情人物集》開始,慢慢積累自己傳世之作的基礎吧!但願,我的夢想,能夠實現,也祝福每一個人,可以心想事成、得償所願!

主要內容概述:

《紅樓夢》開篇即以我們熟悉的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說起,講述了通靈寶玉的來歷、神瑛侍者即小說男主角賈寶玉與絳珠仙草即小說女主角之一林黛玉的仙緣及絳珠仙草下凡還淚的起源。

隨後,很有意思的是,第一個看到即將來世上歷劫的通靈寶玉的凡人,是個退休在家、過著悠閑自在小日子的甄士隱,而且是在夢中得見。

接著,小說描述了甄士隱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及悲慘遭遇——唯一的愛女被拐子拐走、一場大火燒沒了家產、投奔岳丈卻遇冷眼相待、甄士隱很快現出下世的光景、不久隨跛足道士離去。

與此同時,帶出了落魄書生賈雨村這個人物,是如何得了甄士隱的資助進京趕考並升任了縣太爺。

大概,看以上如此簡單的介紹,或許你不覺得有什麼,認為這是個很平常的開頭。然而因為撰寫時的年代有諸多限制。

所以曹公當年不能直抒心事,筆墨之間留下很多謎團或若隱若現的線索、以及對生命的諸多感悟。導致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種《紅樓夢》,即使讀上百遍,仍有新的體會與悟到。

也就是說,這看似平常的開端,卻仍給人帶來很多感悟。以下文字,便是我個人對於第一回的見解,若能帶給你一些感悟,也算撫慰了我的辛苦碼字。

甄士隱

1、甄士隱未必是真事隱,賈雨村不一定是假語村言

如果不去看任何介紹,並且是剛剛讀《紅樓夢》第一頁,你可能會誤認為是一部神話或玄幻小說,因為紅樓夢的開篇第一段是作者自云: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

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此處「夢幻」,非常明確地指出,人生如夢如幻,即使你親身經歷過很多事情,也仍是夢幻一場,不必當真。

所以在敘述的過程中,以甄士隱去的手法來記錄這段夢幻之旅。

很多紅學家或紅迷把「甄士隱」解釋為「真事隱去」,這是很好的註解,然而私以為還停留在文字遊戲的框架里。

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就是說,當你把真實的當作虛幻的來看時,那虛假的遠比真實的顯得更真實。反之也是一樣,把捏造的(不存在的)說成真實的時候,那捏造的竟比存在的事實更顯得真實。

所以,作者到底有沒有將真事隱去,這個真的很難說清楚。或許,只是隱去了姓名、地址及年份(朝代),亦或,隱去了一些事情的細節描寫,卻又在某些地方暗喻了這些事情是真實存在的。

也有可能,這個真事隱去,只是一個幌子而已,因為現實社會中,你不大可能說出所有真話,有些真話,務必要委婉的說,甚至把真話說成反話,也就是謊言。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就是在兩性關係中,對方只是關心你一下下,你卻當成有意於你。而對方說真話,你卻以為對方有苦衷不得不這樣「欺瞞」你。這就是「假做真時真亦假」。

而「無為有處有還無」,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一些女性源於種種因素,不太信任自己的男朋友或丈夫,一旦某一日,很意外地看到男朋友或丈夫做出不尋常的舉動,比如,突然背著你打電話,或回家比平時晚了幾個小時等等,就開始懷疑男朋友或丈夫是不是做了什麼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外面有了別的女人?極少有女人會想,男朋友或丈夫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或不好解決的問題了?

這實際上就是把不存在的,想成真實的開始,你在捏造一件事情,而這個被你捏造出來的,被你當做比真實的更真實,甚至為了顯得更真實,只要有一點點空閑,你就以「男人都這樣」、「沒有不偷腥的貓兒」等思想觀念來暗示自己。

我們繼續看回本:

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我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日,欲將已往所賴天思祖德,錦衣紈褲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負罪固多。然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併使其泯滅也。所以蓬牖茅椽,繩床瓦灶。並不足妨我襟懷;況那晨風夕月。階柳庭花,更覺得潤人筆墨。我雖不學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破一時之悶,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賈雨村」云云。更於篇中間用「夢」「幻」等字,卻是此書本旨,兼寓提醒閱者之意。

賈雨村

賈雨村,假語村言。前面說過「假做真時真亦假」,所以這個假語,極可能是真話。而村言,村,粗俗的意思,村言就是粗俗的話。我個人覺得,在《紅樓夢》里,也可以代指入世。

或者更直白地講,就是現實、現世。作者用不那麼高大上(高雅、高貴)的話、假語及現世的語言,來講述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段經歷。

另外,這個村,其實也可代指「存」,把這些假語存錄下來,有緣者讀來,或當做警世真言、或作為笑談,或成為自己人生及心靈的導師也很不錯。

實際上,不管你把此書定義為什麼,在某種程度上,只要你看了,就實現了作者在不同層面上的夙願。

比如,你當做笑談,至於可以打發時間或娛樂了自己的業餘生活;作為警世真言,喚醒了你對生活的熱愛或包容等特質;而成為你心靈的導師,極有可能是你悟道的起點。

人生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你去做的時候,你給出的意義可能就是一種,但世人各有不同的經歷與思想,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定義。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就試著以開闊的心態,去看待自己及世人的行止與因果吧。

因為,你心開闊,不再拘泥於某一個框架,你就是鮮活的,就會有很多創意展現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此一來,人生何愁不精彩?一旦精彩,充實與快樂,即可成為生命的主旋律。

大荒山

神話故事

開篇提示了真事隱去與假語村言之後,接下來講起此書的起源,來自於一段神話故事。

且看回本:

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起?說來雖近荒唐,細玩頗有趣味。卻說那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

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均是作者杜撰的地址,在古本甲戌本中,此三處分別批著:荒唐也、無稽也、妙!自謂落墜情根,故無補天之用。這是當時該書批評者的理解。即作者以荒唐之言,無稽之談,抒發其墮落為情根之痛。

這裡的無稽,無稽是沒有根據,無可查考之意。這是在告訴你這些事情並無可查考的根據,就是說,這是杜撰出來的。為什麼杜撰這樣的故事來?因為當年墜入情根之中所帶來的痛苦,已經壓在心底多年,故此紓解一下。

青梗隱喻「情根」,《牡丹亭》里有句話說:「情根一點是無生債」,情一生根以後,這個債就還不完了。還不完怎麼辦?大部分人選擇逃離、轉移等方式來讓自己的日子看上去好受一些,但還是自欺欺人罷了。

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斷輪迴。斬斷一切情慾的念想,既能身在其中又可抽離開來,這不容易做到,你看林黛玉不見得不知道理性和遵守儒家規矩做人更得大家歡心,薛寶釵也未必不了解自己太過理性而缺少了感性部分,王熙鳳雖然沒有釵黛那麼聰慧有才,卻也深知自己平時太歹毒了。

可是,在那個當下所處的環境、所在的位置上,她們也只能那樣做,無法兩全。所以,賈寶玉與惜春,才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走向解脫之道。

雖說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是作者杜撰的,我卻覺得這杜撰之間,也是真實的。

也許,地球之上確實沒有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靈魂深處,大抵是有這三個地方的。

很有意思的是,已有紅學家、明史學家土默熱先生通過對清初《長生殿》作者洪昇在其幾個重大人生遭遇發生時的行跡進行了詳細追蹤研究後發現,原來《紅樓夢》中的「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實出有處,這就是京東的盤山,位於薊縣西山45里,現屬天津市。

當然,我曾經說過,我不喜歡較真去研究考證這些說明,因為「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還有無」,很多事情,因為年代久遠,真的沒辦法去驗證真偽。

即使在現世,人還活著,這個人曾經歷過的,有時也難辨真假,比如,你愛的人虐待你,當你過多的關注那些受虐待的事件,你就會慢慢地忘了他曾經對你的好。

最終,他成了施虐者(加害者),而你變身為受虐者(受害者)。那麼,你的記憶里,多半只有被虐待的過往及由此帶來的怨恨或其他情緒糾纏,而少了很多美好與安寧。

但是,當你完成了自我療愈與心靈成長這部分之後,你又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你憶起他曾給與你的愛,想起你們也曾擁有過的美好時光,甚至,你可能還透過他施虐於你的那些事件,悟到了你此生需要修行的功課。

這個時候,你才發現,原來施虐是另一種愛的表達方式,而施虐者,成了助你走向蛻變與重生的天使。再過幾年或十幾年,你可能達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你放下了所有的愛恨,再回憶時,或許你都無法確定,他真的有虐待過你嗎?

別人看到或記得他打你的畫面,於是他仍是虐待者,他是惡的。可是,又有一些事情觸動了那些個別人,他們又覺得,他這個人沒有他們想像中的惡或壞,於是,他變成了他們眼中的好人或善良的人。

時間慢慢的流走,最後,那些個別人,好像也無法確定他到底是不是曾經做過惡人。

一僧一道

所以,漠塵只針對文本來解讀《紅樓夢》,或許更容易有所領悟。對於作者,如果《紅樓夢》是自傳體小說的話,作者的意圖就是記錄下來生命中的某些事件,藉此懺悔、反省。

甚至,寫這本書的真實意義,很有可能只是單純的記錄而已。皆因世人想得多,所以又貼上了很多可有可無的標籤,並附加上各種自定的意義。所以,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紅樓夢》。而漠塵眼裡的《紅樓夢》,自然是漠塵的韻味。

繼續回到文本:

誰知此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有時候,一個人有用無用、有才無才,真的沒有辦法按照約定成俗的規定來判定。靈石自以為眾石都是有用之才,所以被選去補天。可它不知道,它的使命比補天更大,它需要下界歷練一遭,以此補情天。

補天容易,就好像我們這個現實社會,認為讀大學找個好工作是正經事,不管是否出自本心,眾人皆走上這條路。而那些清潔工、洗碗工、農民工等等,卻被認為無才。

可是,你讓一個天之驕子去做清潔工作或種地,未必就做得很好。

如果願意放下身段,走進世俗這些被定義為低賤的群體中,你會發現,他們講的很多事情,都是你不懂的及你以為沒有用的。

所以,有用無用、有才無才,不能單一的去評斷。每個人都是有用的,也都是無用的,每個人都是有才的,也都是無才的。

就看你從哪個角度和層面去看待,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是被棄之於青埂峰下的靈石,也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否則,哪裡會有《紅樓夢》?或許,很多所謂的有用之才子,還奢望自己變成被棄於青埂峰下的靈石呢!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經常看不到自身的美好與有用,轉而去艷羨他人的輝煌與萬丈光芒。

通靈寶玉

通靈寶玉

所以,活出自己並不容易,這大概也是靈石需要下界歷練的緣故之一。所以:

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異,來到這青埂峰下,席地坐談。見著這塊鮮瑩明潔的石頭,且又縮成扇墜一般,甚屬可愛。那僧托於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靈物了,只是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幾個字。使人人見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後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那裡去走一遭。」石頭聽了大喜,因問:「不知可鐫何字?攜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問,日後自然明白。」說畢,便袖了,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光禿禿的還不行,必須得再鐫上幾個字,使人人見了便知是件奇物。這其實是在諷刺世人,不能只以塵埃一樣的身份活著(塵埃太普通也不起眼),還得給自己多考一些證書,做出很多非凡的成績,來標榜自己不是個普通人。

不管是世俗中人,還是靈修及修行領域中,太多人都在不厭其煩地,透過各種行止與方式,為自己貼上各類標籤,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比如,中國大陸很多靈性導師,會參加被捧得高高在上的一些國外老師的課程,拿到機構制定的證書,簡介上就可以再多加一筆:美國XXX機構認證XXX師,以為鍍了金就會不一樣,就可以比別人厲害了。這同樣是執念,根本放不下。

所以,不單單是普通人有執念,很多自譽為修得很好的僧道及靈性導師,也有很深的執念,這些很深的執念,大部分人是覺察不到也放不下。因此,真正開悟、真正修到高境界的人,並不多見。

讓自己活得和別人不一樣,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生來都是異於別人的。然而,世界從來都是大同小異、求同存異而已。

若太過執著於與眾不同,做出種種貼標籤標榜自身的行止,反而離本真越來越遠。幸運的是,靈石還能夠回歸本真,只是,身上卻多了一樣東西:

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塊大石,上面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上面敘著墮落之鄉、投胎之處,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閑情、詩詞謎語,倒還全備。只是朝代年紀,失落無考。後面又有一偈云: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曉得這石頭有些來歷,遂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來,有些趣味,故鐫寫在此,意欲聞世傳奇。據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並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其中只不過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縱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種奇書。」石頭果然答道:「我師何必太痴!我想歷來野史的朝代,無非假借漢、唐的名色;莫如我這石頭所記不藉此套,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反倒新鮮別緻。況且那野史中,或訕謗君相,或貶人妻女,姦淫兇惡,不可勝數;更有一種風月筆墨,其淫穢污臭最易壞人子弟。至於才子佳人等書,則又開口『文君』,滿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終不能不涉淫濫。在作者不過要寫出自己的兩首情詩艷賦來,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撥亂其間,如戲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這半世親見親聞的幾個女子,雖不敢說強似前代書中所有之人,但觀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悶;至於幾首歪詩,也可以噴飯供酒。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循蹤,不敢稍加穿鑿,至失其真。只願世人當那醉餘睡醒之時,或避事消愁之際,把此一玩,不但是洗舊翻新,卻也省了些壽命筋力,不更去謀虛逐妄了。我師意為如何?」

空空道人聽如此說,思忖半晌,將這《石頭記》再檢閱一遍。因見上面大旨不過談情,亦只是實錄其事,絕無傷時誨淫之病,方從頭至尾抄寫回來,聞世傳奇。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即此便是《石頭記》的緣起。詩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靈石的身上多了什麼?因為它下凡歷練了一番,回來後覺得它這半世親見親聞的幾個女子堪比書中所記載的異樣女子,遂記錄下來這段經歷。後被求仙尋道的空空道人看見,兩個人有了一段對話之後,空空道人思忖半響,發現所記錄的內容絕無傷時誨淫之病,方從頭至尾抄寫回來,聞世傳奇。更有趣的是,這位訪道求仙的空空道人,自色悟空,成為真正的空空道人了,並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

宮鎖心玉雍正

說到情僧,我想起舉世聞名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他最著名的詩歌,大概就是被電視劇《宮鎖心玉》改編成主題曲的《見或不見》了: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漠塵非常喜歡這首詩,雖然很多人覺得這是關於愛情的詩詞或歌曲,但實際上,把這首詩定義為情詩,太過狹隘。

如果你能夠,在有著朦朧月色的夜晚,閉上眼睛聽這首歌,你會發現,這是可以讓人能夠靜下來的一部警世真言。

它時刻提醒著我,不必去求(索取)愛,也不必執迷於愛。無論對方在或不在,來或不來,只要你愛,這份愛就在那裡,從未增減過,也不曾被捨棄,更沒有悲或喜的情緒夾雜其中。

所以,有時候悟道或開悟,不一定是透過修行完成的,很多時候,修行就是一個標籤,彰顯一個人的高大上或不同於普通人的身份罷了。

因此,靈石即賈寶玉是通過與生命中幾個女子的情愛糾纏,走上了悟道這條路。當標榜著皇親國戚的富貴之家遭遇了從巔峰跌入底谷時,賈寶玉這位情僧之所以出家,並非無奈之舉,而是必然的選擇。

為什麼賈寶玉是情僧?儘管他是在看透生命本質之後出家的,但未必能夠馬上放下纏綿於心中的各種情思,想來出家之後的生活,多半是在回憶過往與悟道之間度過的。

也就是說,他會經常回想起身處富貴之中的那些時光,及那些對他有著很重要意義的女子,在這些想起的空隙,他逐漸悟道,最終放下,回歸青埂峰下繼續做靈石。

未完待續,第一回的解析,寫了2萬來字。

註:題目中的1.1,前面的1代表第一回,後面的1代表第一回第一篇解析文章,以此類推。

文/費漠塵,針對紅樓夢文本的解析,屬個人觀點與感悟。圖片取自網路87版紅樓夢劇照及其他,轉載文章請聯繫作者本人,感恩遇見!


推薦閱讀:

與虎牙的二三事——(一)前世VS讀心
靈擺科普
通靈寶玉
與虎牙的二三事——【通靈作死篇】

TAG:通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