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腫瘤

 中醫病名瘤。

  定義及釋義

  女性外陰部良性腫瘤比較少見,通常分為兩類,一是由上皮來源的腫瘤,有乳頭狀瘤、色素病和汗腺瘤;二是中胚葉來源的腫瘤,有纖維瘤、脂肪瘤、平滑肌瘤、顆粒細胞肌母細胞瘤、血管瘤與淋巴管瘤等。由於腫瘤的來源不同,其病因病理亦不相同。臨床上應依據腫瘤的外觀形狀及病理檢查方能正確診斷。

  病機探微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瘀血、痰飲、濁氣停留於體表組織而產生的贅生物。薛己認為:「夫瘤者留也,隨氣凝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乖違。」是內臟功能失調而引起的一種疾病。

  病理生理學

  一、乳頭狀瘤:表面為增生的表皮細胞,覆蓋於一個指狀的疏鬆纖維基質之上,表皮增厚以棘細胞層和基底細胞層為主,有的地方角層向下凹陷進入腫瘤組織內,形成囊腔,腔內為角化物質,腔外圍有一層鱗形上皮。多數病例腫瘤內可見黑色素沉著。

  二、色素痣:痣細胞呈黑色,細胞呈卵圓形、半圓形或立方形,細胞膜清楚,細胞內為黑棕色細顆粒,核仁不清楚。位於真皮深部的痣細胞常呈梭形,胞漿內無色素,表示痣細胞老化。

  三、汗腺瘤:瘤體較小,低倍鏡下可看到瘤的輪廓。因瘤體壓迫周圍組織,常形成纖維性包膜,四周有炎性細胞浸潤。多數為導管內乳頭狀腺瘤,少數可有圓柱瘤樣結構。汗管瘤鏡下見真皮內有許多散在小囊狀導管,管內壁被覆有兩層上皮。

  四、纖維瘤:腫瘤切面為灰白色緻密的纖維組織,交錯排列或是漩渦狀;有的瘤組織由較成熟的纖維組織構成;有的細胞豐富常發生粘液變性,纖維束交錯排列。

  五、脂肪瘤:瘤外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呈分葉狀,切面呈黃色。瘤組織幾乎接近正常脂肪組織,瘤間質由纖維組織及血管構成。如纖維組織或血管增多時,可稱其為纖維脂肪瘤或血管脂肪瘤。

  六、顆粒細胞性肌母細胞瘤:瘤細胞大略呈多角形,但細胞邊界不清晰,胞漿內有大量嗜酸性顆粒,核小而圓,深染,50%的病例覆蓋瘤體的上皮組織呈假上皮瘤樣增生。

  七、平滑肌瘤:鏡下與毛髮平滑肌相同,主要由相互交織的平滑肌纖維束組成,間雜有不同數量的膠原纖維束,無包膜;肌纖維胞漿豐富,著伊紅色,胞核細長而兩端鈍。有時與膠原纖維很難區別,此時用安尼林染色肌纖維染紅色,膠原纖維染藍色。

  八、血管瘤:鏡下有兩種結構,一為無數的毛細血管,另一為腔不規則擴大,壁厚薄不一的海綿狀血管。

  九、淋巴管瘤:切面多呈囊狀。鏡下見一群大小不同薄壁管腔襯以扁平內皮細胞,腔內為淺伊紅色液體。

  十、神經纖維瘤部分腫瘤可見間質有明顯的粘液變性,主質中瘤細胞核細長呈波紋狀、扭曲狀、末端較尖,銀染色有時可證實其內有神經軸突。與神經鞘瘤不同,核不呈柵狀排列。巨檢上與神經鞘瘤也不同,此瘤沒有包膜。

  診 斷

  中醫診斷

  辨 證:

  對瘤的辨證,要以局部表現和全身癥狀相結合,進行脈證合參,辨證論治,方能診斷準確,治療及時,無後顧之憂。

  1、肺氣鬱滯

  主證:局部表現為多發性皮下結節,大小不等,並呈念珠狀排列,質地柔軟,過大則下垂,用手指壓扁,放手後又彈起,皮色不變或有色素流著,表面光滑,無痛感。伴有胸悶氣短,畏寒自汗。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分析;肺主氣,由於勞倦過度,肺氣損傷,衛外不固,寒邪侵襲,氣結為腫;肺氣不宣則胸悶氣短;衛陽被寒邪所遏則畏寒肢冷;舌脈均為肺氣鬱滯之象。

  2.血熱妄行

  主證:局部表現為瘤高出皮膚,是小團塊狀或片狀,壓之褪色,鬆手還原,外觀呈暗紅或紫色,按之柔軟,狀如海綿,界清,無痛癢感;伴心煩失眠,多夢,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分析;心主血脈,心火熾盛,迫血妄行,溢於脈絡為腫;心火擾及神明則心煩失眠多夢;心火下移小腸則小便短赤;舌脈均為心火熾盛之象。

  3.脾虛痰濕

  主證;局部表現為癌自肌肉腫起,大小不等,柔軟如綿,可壓扁,推之可移,界清,無痛感;或基底部可推動,但與表皮粘連,瘤中心皮膚有小孔,有皮脂溢出,味臭;均伴有脘腹滿悶,食欲不振,四肢困重,白帶量多。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滑。

  分析:脾主肌肉,過度飲食,勞倦傷脾,脾失健運,聚濕為痰,痰氣鬱結為腫;痰濕中阻則脘腹滿悶,濕性重濁則四肢因重,白帶量多,舌脈均為脾虛濕困之象。

  西醫診斷

  診 斷:

  1.外陰腫瘤多屬表在性,但由於位置隱蔽,不易察覺,更不引起重視。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防癌的關鍵。臨床檢查時,應詳細詢問發病過程,全身主要疾病及其相互關係。並注重視診觀測腫瘤或潰瘍的部位、大小及周圍邊緣的形狀,表面光滑、粗糙,還是凸凹不平。皮膚或粘膜的顏色有無改變,有無分泌物及微裂等。同時配合觸診,們清腫瘤的軟硬度及基底的活動性。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是否腫大,活動性如何。陰道、宮頸、子宮、附件等有無病變。

  2.化驗及病理檢查,是本病診斷的關鍵。

  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甲苯胺藍(toluidine)染色試驗:清拭後用l%甲苯胺藍溶液塗擦,待干後,再用l%醋酸溶液脫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浸潤癌,則病區不脫色,為陽性。說明不全形化細胞著色所致;

  激晶法:用新型的膽笛型晶液材料,粘附腫瘤部位。根據病區體溫升高的變化,呈現不同色斑,以診斷腫瘤的性質。此法簡便易行,快速,適應於表淺腫瘤,符合率達80%。

  3.外陰部的平滑肌瘤診斷比較容易,但重點是排除肉瘤變,以避免誤診。首先觀察肌瘤的大小:根據Tavqggodci的資料,肌瘤超過scm直徑,肉瘤變或複發的機會就較多;其次是肌瘤輪廓是否清楚:若肌瘤周邊假包膜清楚,很容易核出,則惡變少。相反,則惡變機會多;核分裂的頻度:細胞分裂相越多,惡變的可能也越大;富細胞的程度:富細胞並不代表肌瘤惡變,但可表示細胞增生活躍,可以說是肉瘤變的前驅變化,必須慎重對待。

  病 史:發病緩慢,不易察覺。

  體 征:

  一、乳頭狀瘤:外陰部鱗狀上皮的乳頭狀瘤比較少見,多發生於陰唇,往往是單個性、生長緩慢,以中年以上的婦女多見。腫瘤呈一個軟的疣狀增生物,表面有油脂性物質。其大小可由數毫米至數厘米直徑,呈指狀突出於皮膚表面,大的乳頭狀瘤因反覆的摩擦,表面可潰破、出血、感染,乳頭狀瘤一般無明顯臨床癥狀,但可有外陰瘙癢史和局部炎症史。

  二、色素痣:色素痣可表現為淡棕、深棕或黑色。大小一般為0.1~1cm直徑,表面平坦或略隆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可有毛髮。生長較緩慢。色素痣對性激素的刺激較敏感,往往在青春期增大、變黑。活動期或惡性變時,可表現為色素痣顏色加深,周圍皮膚髮紅。有滲出、出血、結痂及形成小潰瘍;局部灼熱、刺癢及疼痛,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三、汗腺瘤:大汗腺瘤好發於大陰唇,多見於成年後。腫瘤界限清楚,隆起周圍皮膚的結節直徑一般小於1cm。偶可囊性變,達雞蛋大小。瘤與覆蓋表面的薄層上皮粘著,但瘤體可被推動。結節質地軟硬不一。生長緩慢,無癥狀。有時囊內的乳頭狀生長可突出潰破囊壁之外,有少量出血癥狀,亦可發癢。

  四、纖維瘤:此瘤多數位於大陰唇,少數見於小陰唇、陰蒂及圓韌帶。臨床上不常見,多發生於生育期年齡婦女。腫瘤大體呈圓形,形狀不規則,光滑,質硬,有下墜感及疼痛,可有排尿困難及性交障礙,如被覆上皮潰破,可有出血及分泌物增多。患者可看到或觸及腫物。五、脂肪瘤:瘤體小者無臨床表現,著變大外陰部可有下墜感,潰破時則引起出血。瘤軟呈分葉狀,偶見高出皮膚似皮贅。位於皮下脂肪內者,境界清楚,可推動,位於大陰唇者,可見隆突性腫塊。

  六、顆粒細胞性肌母細胞瘤: 好發於大陰唇,位置可稍深,淺表者占多數。少數可高出皮膚表面,覆蓋瘤體的皮膚常色素減少。腫瘤生長較緩,為無痛性硬結節。當腫瘤表面有潰破時,可局部有滲出、疼痛,易誤認為癌。腫瘤直徑約l~4cm,無明顯包膜。

  七、平滑肌瘤:外陰平滑肌瘤直徑為1~11cm,一般呈啞鈴形,質地堅硬,分葉狀。多無蒂而有寬的基底,能活動。可漸長大而使行動不便、墜感;向陰道旁生長,可使性交困難。可有疼痛或壓痛。

  八、血管瘤:常生長於大陰唇,有時可在陰阜見到,呈小紅血管痣,或藍、紅海綿狀腫物,柔軟,邊界不十分清楚。可以發展較大。一般無癥狀,但大的海綿狀血管瘤會引起壓迫癥狀和墜重感。

  九、淋巴管瘤:呈單個或多個淺紅或灰白色囊性結節,小則直徑6mm,大則達兒頭大。

  十、神經纖維瘤:瘤體小,臨床多無癥狀,有時它是全身性神經纖維瘤病在外陰的表現。皮膚常伴有咖啡牛奶斑。

  體 檢:可有不同的體征。

  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甲苯胺藍(toluidine)染色試驗:清拭後用l%甲苯胺藍溶液塗擦,待干後,再用l%醋酸溶液脫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浸潤癌,則病區不脫色,為陽性。說明不全形化細胞著色所致;

  激晶法:用新型的膽笛型晶液材料,粘附腫瘤部位。根據病區體溫升高的變化,呈現不同色斑,以診斷腫瘤的性質。此法簡便易行,快速,適應於表淺腫瘤,符合率達80%。

  鑒別診斷

  1.外陰尖銳濕疣:此病與典型乳頭狀瘤極為相似,組織學上也難以區分。尖銳濕疣呈多發性,系病毒感染引起,可以消退。

  2.外陰癌:外陰癌呈浸潤性生長,有癢痛感,易破潰,需作組織學檢查確診。

  3.皮贅:皮贅應與帶蒂軟纖維瘤鑒別,前者體積較小,可複發,後者為單發,體積稍大。

  預 後

  汗腺瘤一般都是良性,預後良好。

  治 療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葯:

  本病的中醫治療,多數是以內消為主。根據《外科正宗·癭瘤治法》,歸納起來為行氣散結、破瘀消腫、化痰軟堅三大法。瘤內源於五臟,引起氣結、血瘀、痰凝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要針對病變髒腑和不同病因,選方用藥,靈活辯證論治。

  一、辯證選方

  1.肺氣鬱滯

  治法:宣肺調氣,解郁散結。

  方葯:通氣散堅丸加減。人蔘、桔梗、川芎、當歸、花粉、黃芩、枳實、陳皮、半夏、白茯苓、膽星、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各30g。體虛乏力者加黃芪30g;若自汗者加白朮10g,防風15g。

  2. 血熱妄行

  治法:清心涼血,散瘀消腫。

  方葯:芩連二母丸加減。黃芩、黃連、知母、貝母、當歸、白芍、羚羊角、生地、熟地、蒲黃、地骨皮、川芎各 30g,生甘草 4.5g。若口乾、舌紅少津者加沙參20g,麥冬15g,花粉 25g;小便短赤者加木通15g,山梔10g。

  3.脾虛痰濕

  治法:健脾寬中,解郁化痰。

  方葯:十全流氣飲加減。陳皮20g,赤苓15g,烏葯10g,川芎10g,當歸15g,白芍15g,香附20g,甘草10g,青皮10g,木香15g,生薑10g,大棗10枚。若肢體困重者加茯苓20g,白朮15g;若胃院痞悶者加蒼朮15g,厚朴10g,半夏10g。

  二、專方驗方

  1.柴胡、白芍、赤芍、茯苓、昆布、夏枯草各15g,白花蛇舌草、海藻、鉤藤各25g,牡蠣50g。水煎服。

  2. 巴豆3g,冰片5g,制草烏10g,生大黃、青木香、土鱉蟲各15g,威靈仙30g。脂肪瘤加草果仁18g,炒萊菔子21g,炒蒼朮15g;纖維瘤加白花蛇15g,細辛8g,羌活10g。將各葯研細和勻,密封備用。用時取適量,用白醋和白酒(1: 2)調敷患處,每兩天換藥一次,療程不限,病癒停葯。

  3.甘遂60g,甘草60g。二味分別研粉加水熬成膏,用毛筆先蘸甘草膏塗瘤體以外四周,繼用另一支毛筆蘸甘遂膏塗在瘤體上,二膏之間必須相距一線,每日塗 3~4次,對體表血管瘤有效。

  三、其它療法

  外治法

  1.神經纖維瘤:局部敷消瘤二反膏(甘遂、芫花、大戟、甘草、各等份,研細末用醋或薑汁調敷),如瘤體長太大而妨礙肢體活動時,可行手術切除;對頭大蒂小者,可用蕪花線或雙套結結紮處理。

  2.血管瘤:血管瘤體積不大者,可用針穿刺抽出血液,壓迫止血後,外敷清涼膏〔芙蓉葉60g,梅片少許,凡士林300g,研勻)。並加壓包紮固定,可以使瘤體消失;根蒂細者,可手術切除,並即用銀烙匙燒紅烙之,有止血不潰不再生之效;血管瘤誤觸破流血不止,可外用桃花散(白石灰0.5升,大黃片45g,先將大黃煎汁,白石灰用大黃汁發成末,再炒,以石灰變成紅色為度,將石灰篩細備用)止血。

  3.脂肪瘤:瘤體過大,引起疼痛,尤其出現惡變徵象時,應迅速手術切除;成形未大及根蒂小者,可用枯瘤方(白砒、硇砂、黃丹、輕粉、雄黃、乳香、沒藥、硼砂各3g,斑蝥20個,田螺3個)點敷,使其枯落,以斂瘤膏(血竭、輕粉、龍骨、海螵蛸、象皮、乳香各3g,雞蛋15個煮熟用黃,熬油1小時)收功。

  4.皮脂腺囊腫:手術將囊腫摘除。合併感染形成膿腫時,應切開引流,清除皮脂和膿液,再用棉球蘸少量稀釋後的白降丹(水銀、硝石、皂礬、硼砂、食鹽、雄黃、硃砂)塞入腔內,化去包囊,待囊壁蝕盡後,再用生肌葯收口,癒合後不易複發。

  中藥:

  1、清肝蘆薈丸:具有清肝解郁,養血舒筋之功效。主治火旺血燥筋攣者。每次1丸,每日3次,宜飯前服用。

  2.通氣散堅丸:具有宣肺調氣,化痰散結之功效。主治氣瘤。每次1丸,每日3次,宜飯前服用。

  3.,順氣歸脾丸。具有健脾益氣,寬中化痰之功效。主治脾氣鬱結,氣虛生痰而致肉瘤。每次9g,每日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4. 芩連二母丸:具有清心涼血,化瘀散結之功效。主治心火妄動、迫血沸騰之血瘤。每次1丸,每日3次,宜飯前送服。

  西醫治療

  關於本病的治療,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主。

  一、一般治療

  外陰良性腫瘤,一般以手術切除為主。血管瘤、淋巴管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深部X線或鐳照射治療。

  二、對症治療

  1.乳頭狀瘤:此類腫瘤約2%~3%有惡變傾向,故應手術切除為宜。手術當時作冰凍切片檢查,如標本內有惡變證據考,則應作廣泛的女陰切除。

  2、色素痣:外陰色素痣容易導致惡變,宜行預防性切除術,但隆起或帶毛的色素痣惡變機會就少,可不急於切除。如伴疼痛、出血則應切除。對於平坦的周邊活躍的外陰交界痣、複合痣,尤其到青春期性激素活躍時,其惡變機會增加,應在妊娠前進行徹底切除。

  3.汗腺瘤。一般的治療方式先作活組織檢查,肯定診斷後再作局部切除。

  4.纖維瘤:手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局部切除後,一般無複發。

  5、脂肪瘤:小的脂肪瘤,一般無癥狀,也無多大危害,可不處理,如果腫瘤較大,則可手術切除。

  6.顆粒細胞性肌母細胞瘤:手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

  7. 平滑肌瘤:淺表或有蒂肌瘤,局部切除。若肌瘤在較深部位,則可切開包膜將肌瘤剜出,這樣出血較少,可以不動包膜。但如包膜不清,周邊浸潤,或冰凍切片細胞分裂活躍,應作稍廣泛的女陰切除。此外,平滑肌細胞有上皮細胞樣變化者,不論是局處性還是廣泛性變化,也不論肌瘤的大小,都要有足夠的切除,不能作肌瘤剜出,因為此肌瘤極易複發。

  8. 血管瘤、淋巴管瘤;淺表者可用32P、90Sr敷貼,效果良好,最好在3歲以內使用。其次為冷凍療法、面積不大者,也可用硬化劑,如尿脂奎寧液局部注射或分散注入損害處;或用5%魚肝油酸鈉皮損內注射。也可用電灼、電解、電凝固、X線、激光等治療。面積小者亦可手術切除。

  9. 神經纖維瘤;此瘤極少惡變,如無癥狀,不一定手術,若影響生理功能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其他治療

  治療上以手術摘除比較理想,但對於多發性及不宜於手術的腫瘤,中藥內外兼治可發揮一定作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提高療效。

  歷史考證

  《諸病源候論》說:「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硬,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不治,乃至??大,則不復消,不能殺人,亦慎不可輒硬。」指出瘤是生於體表,發展緩慢,一般無自覺癥狀,長期不易消散的一種局限性腫塊。


推薦閱讀:

腫瘤液體活檢有效性遭美權威學術組織質疑 | 前沿
癌症,5年生存率,到底怎麼解釋?
胰腺癌患者需要怎麼護理?
得了癌症,我這樣度過餘生(1)寫文緣起
一文讀懂放化療為主的小細胞肺癌的診斷,病理,分期和治療(下)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