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話語機制的歷史性超越與進步?(下)

2.地震報道的透明性保證了公眾的知情權,實現了信息的自由流動  災情不會因為傳播而變得更嚴重,卻能因信息的公開透明而贏得更多補救的機會。SARS報道的教訓是刻骨銘心的。繼今年初「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的成功報道後,央視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成功搭建了災害事件信息發布與溝通平台,及時發布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如實報道災情動態、現場救援、災民安置、各界援助等信息,使之成為國內外媒體的主要信息源,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功能。詳盡客觀的報道使廣大群眾在這次災情的信息傳播中,感受到了信任和知情權的被尊重,透明的信息傳播熄滅了謠言、召喚了民眾、凝聚了人心、強化了國家意志,讓中國在戰勝災難時更加自信,更加從容不迫,更加萬眾一心。  這次抗震救災信息的透明度,還表現在對國際媒體的開放上,所有震災現場都對中外媒體開放,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從未有過的。唐山大地震後7年,這座城市才被允許外國記者前去採訪報道。而這次汶川地震,外國記者通過一張特別通行證,就可在災區自由採訪。美國公共廣播公司(NPR)的自由記者JamilaTrindle用「難以置信」來形容自己有關這次地震的報道,「可以在中國這麼自由地報道一個災難」。這次對地震信息的公開透明舉措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包括BBC、CNN、鳳凰衛視等一百多家境外媒體的近五百名記者未受阻礙地進入災區採訪報道。  3.地震報道的人文性凸顯了政府的民生意識,展現了國家的全新形象  為了獲取最準確的現場信息,央視前方報道組採用水、陸、空並用的方式向災區推進,人員幾乎覆蓋了所有的重災區。所到之處,鏡頭關注的都是人、救人。不論是被困者、施救者,或是遇難者,鏡頭都以飽含情感的視覺圖像向人們展示了媒體的人文關懷。一幕幕救人的場景,一個個動人的畫面都牽動著億萬觀眾的心,撩撥著中華民族的情。  當國家首次將5月19日至21日設定為「國殤日」,首次為死難的平民哀悼之時,全國各大媒體第一時間將版面調整為黑白色;央視除科教頻道外的所有頻道和絕大部分省級衛視在這三天內都並機播出央視地震直播節目。四川衛視、重慶衛視、廣東衛視、湖南衛視、東方衛視等幾家電視台幾乎停播所有娛樂節目,全方位、高密度、大範圍的連續報道災區、災情和救災情況;重慶市六個廣播頻道打破常規播出編排,實行地震重大事件特別直播報道,同步為市民報道權威機構發布的即時信息,並提供捐助、尋親、求助等服務。  電視新聞特寫的大量運用是這次地震報道的一個亮點,大量電視特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為了71個學生》、《清平鄉610人空中大轉移》、《勇敢的女孩康潔》、《15位空降兵》、《向倩:永遠年輕的老師》、《他一定還活著》、《金河路57號》、《80後的志願者》、《穿越死亡谷的領航員》、《逝者安息》、《國家救援隊》、《川籍突擊隊》、《空中生命錢》、《臨時身份證》、《孩子、別哭》、《心理援助志願團體的力量》等等,每一幕都會讓人感動得落淚。人們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感受到人的生命的重量。  從唐山地震,到SARS爆發,再到汶川地震,「人」這個字,終於在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樹立起來了。英國《金融時報》從汶川地震中嗅到了中國形象的嬗變信號——一個「自信而敢於負責的大國形象」正在形成。  結語  由於中國媒體的公有性質,媒體和政府榮辱與共,媒體的信息透明體現了政府的信息透明,媒體的公信力也就是政府的公信力,媒體的進步自然也是政府的進步。  汶川地震發生後,西方媒體普遍給中國政府打了「高分」。實際上,這種高分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中國政府媒體形象的構建與傳播,依賴於媒介話語的轉向與進步。然而,媒介話語的生產機制受制於其背後隱藏的威權制約。在當今的民主社會裡,國家還是必然會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其傳播過程,達到對傳媒的控制。完全的新聞自由主義只不過是一種理想而已。但從整體上看,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的信息自由流動,已經對中國的新聞制度形成了挑戰。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布實施,則為新聞媒體營造了寬鬆的報道氛圍,為新聞報道制度的進步提供了法制保障。更為重要的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新聞媒體的自主報道創造了相對自由、寬鬆的政治環境,這次汶川大地震報道的「判例」意義遠遠大於報道本身。  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設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的,以政治參與為途徑,以法製為其保障制度。而新聞報道的相對自由本身就是政治民主、政治文明的一種外在表現。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媒體表現出的人本意識也是政治文明的一個縮影,媒體的社會責任也將推動以公眾利益為中心的報道原則與目標的實現。這次地震報道的優秀表現,既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發布後的一次機遇,也顯示出災難報道本身規律的一種偶然,若能以此為起點,將信息公開變成政府處理突發和公共事件的常規化手段,將抗震救災的一些有效做法制度化,將是中國媒體的一大幸事。  注釋:  [1]何樹清.偉大的透明和國家的成人禮——災難時刻的信息傳播.新周刊,2008-05-19.  [2]平客.外國媒體在災區.南方周末,2008-05-29.  (石長順: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徐銳: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生)
推薦閱讀:

滬港通安全運行尚待完善統籌機制
糾結的機制研究,愛因斯坦的懷錶!
關於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相銜接的調研
【人性研究】頭腦的機制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死不認錯?丨固執背後的心理機制

TAG:歷史 | 超越 | 話語 | 進步 | 媒介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