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 家教?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最好的,這固然沒錯。但最好的並不一定得「燒錢」,如果父母能巧調教,其實是可以省去早教費用的。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顯得更加珍貴。很多父母小時候由於經濟條件限制,沒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便想方設法要給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很多早教機構的盛行,正是迎合了父母的這種心理。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經濟條件如何,不論早教學費多麼昂貴,創造條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早教。
在家調教的寶寶也聰明
小雨媽媽說,小雨出生後,她也沒特別送去什麼早教機構,平時就是給她聽點音樂,放點英文磁帶之類的。不過她經常會帶小雨到處去參觀。小雨媽媽說,目前小雨5歲了,但已經走過了很多省份,而且很聰明,唱歌、跳舞、識字不比幼兒園同齡孩子差。
送到早教機構,至少每個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小雨媽媽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我們並沒想過把她培養成一個天才、小神童,目前並不要求她學多少知識,更多的是教她怎麼做人,教她一些道理,讓她以後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存,讓她能夠快樂成長。」
在家調教不能閉門造車
不是非要到早教機構學習。特別是家庭經濟不寬裕的話,父母可以在家裡帶寶寶。當寶寶6個月大時,父母就應該給寶寶買一些幼兒動漫卡片,啟發寶寶的認知力。由於寶寶2歲前視網膜等還不成熟,2歲前不要讓寶寶看電視,因為電視節奏快,沒互動,對孩子視網膜等有傷害。應讓孩子多聽音樂或者看一些節奏慢、重複的節目。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行為,不要拿別的小孩的長處來和自己寶寶的短處比,不要非得讓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思維發展。同時父母要轉變觀念,早教不等於早期的知識性學習,早教只是開發孩子的大腦。孩子至少要到2歲多才能進行識字之類的學習,太早孩子根本不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應該以身作則,教孩子的東西,自己也要做到,這樣才能贏得小孩的信任感。父母可以選擇自己的家裡教,但不要閉門造車。父母要多看早教書籍,多關注最新信息。
孩子教育應以父母為中心
目前早教市場並不成熟,有一些早教機構確實是從精心研究0至3歲兒童身心特點出發的,而有的則是抓住了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理,以贏利為目的。昂貴的投入並不一定有高回報,早教課程不能以價格多少來證明價值,選擇時一定要謹慎。同時她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強管理,引導早教市場規範發展。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假設孩子成長完全由外因決定,那其中學校教育只能起到30%作用,家庭教育要佔70%。
3歲之前是人智力形成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早教的目的不是多學文化,而是要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所注重的內容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行,通俗而言就是「3歲前教做人,3歲後教做事」。如0歲至1歲的孩子,要養成好的作息習慣,進行動作、語言訓練;1歲至3歲的孩子,進行道德教育,以及肢體運動、語言發展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個老師,家長不要簡單寄望於某些早教機構、老師或幫助帶養孩子的人,而應以父母為中心,以家庭為場所施行早教,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親子遊戲,例如和孩子一起玩躲迷藏、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在遊戲過程中很容易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家庭教育的發展趨勢與對策http://www.sina.com.cn中國婦女報隨著家庭的變化,家庭教育也相應地發生了許多變化,諸如,子女數量觀和質量觀發生變化、家庭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等,使家長面臨著許多的前所未有的困惑,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要關注家庭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比如,家長的心態、父母與子女的感情越來越疏離、獨生子女的教育、社會信息化的影響問題、閑暇教育、家庭不穩定的影響等問題。
為了應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改善家庭教育,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撫養和教育的關係。「養」與「教」要兼顧,相互滲透。因為家庭教育本來就是生活教育,是寓教育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長教育子女和子女自我教育的關係。許多家長是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管;該保護的保護,不需保護的也保護;該教的教,不該教的也教。長此以往,會使孩子越來越退化。必須明白,不是教育得越多越好,什麼事情都是過猶不及。教得太多了,會適得其反。要給孩子留有自學的空間,創造條件讓子女進行自我教育。
對子女的今天負責和對一生負責的關係。家長要把眼光放長遠,樹立「今天的教育不僅要有利孩子今天的發展,更要有利孩子明天和後天的發展」這樣一個科學的教育理念,把對子女的今天負責和一生負責統一起來,兼顧眼前發展和長遠發展。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關係。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但不是學校的「承包機構」。目前,家庭教育「學校化」的傾向相當嚴重,使孩子越來越反感。家庭教育在堅持與學校教育配合的同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完成家庭教育獨特的任務,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職能作用。
繼承傳統和借鑒外國經驗的關係。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受到衝擊,新的家庭教育文化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外國的家庭教育文化剛剛傳入中國,對於外國先進的家庭教育文化,要大膽借鑒,但引進時要認真咀嚼、消化、吸收,不能生搬硬套,生吞活剝。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和需要,有所選擇、取捨,並努力使之本土化,以便融入中國家庭教育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趙忠心
隔代教育警示:孩子要自己帶http://www.sina.com.cn現代快報我從一開始就搖旗吶喊誰生的孩子誰帶。等我生了孩子,我沒有悔言並且堅決貫徹「偶滴孩子偶必須自己帶」,原因有:
親子之愛
還記得哲哲80多歲的爺爺在我生了夫家三代唯一的公主後,對我說:「XX,我們想孩子啊,她是我們的孫女,你就把她放在我們這兒!」我說:「爸,我知道你們想孩子,可是您應該知道,我更想孩子啊,她先是我的女兒,然後,才是你們的孫女,對吧,呵呵,再說,當媽的更想孩子,您是一位父親,應該能理解我的。嘿嘿,我們會常回來的。」逃離矛盾
還記得二嫂在侄子2歲後跟我說過:「XX,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到時候矛盾多,要加一個更字。」
比如吃飯之爭:年輕的父母,主張吃好吃飽即可,而且,這個飽是以孩子自己的意願為標準,並且,零食是斷然不能多給孩子的。但是老人們,一方面大部分都還是填鴨式的要求孩子以多吃為主,而且是按自己的經驗和一貫想法,要求孩子多吃,另一方面,他們也基本上做不到很好地控制孩子吃零食的習慣。
孝順
說真的,這是我的心裡話,我們的父母勞苦辛勤了一輩子了,到老了,我覺得是該休息,該享福了的時候,我們又為什麼非要讓他們再受累照顧我們的孩子呢?也許連他們自己都說:「我們不覺得累,我們喜歡孩子,我們願意帶……」但是年邁和心有餘而力不足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山。
但是,我想,如果我孝順,我寧願請他們多休息,多去旅遊,多享受生活,而不是滿足他們愛孫女就非要帶孫女的不理智思想,哈哈哈。
最後,我對隔代教育的建議:
第一,最好自己帶,但時常回去看看老人們;
第二,不論自己帶還是老人帶,請多一份寬容的同時,盡量堅持自己的原則;
第三,堅持自己育兒方式的時候,請技巧性地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更讓老人信服。
親子關係決定教育成敗http://www.sina.com.cn人民網-人民日報現在很多父母事業很成功,卻感覺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怎麼成功,十分苦惱。其實,衡量孩子教育成功與否,更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悅和幸福,能否與周圍人和諧相處,能否在親子關係中融洽自如。
不妨問問自己,是否更關心孩子如何變得讓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卻很少關注他是否快樂,有沒有朋友?這些關懷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總是有層隔膜,孩子總是表現叛逆,總是和父母「對著干」。在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之間「沒話說」、「聊不來」。
親子關係,在青少年時期,勝過許多教育,甚至決定孩子教育的成敗。據研究,如果孩子在12歲之前沒有和父母建立很親密的親子依戀,那麼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難建立,尤其是6歲之前,如果父母沒有拿出足夠的精力陪孩子,親子之間很難再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和依賴。
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前提是,父母必須明白,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給予愛的理由。教育的藝術首先是傾聽的藝術。父母必須學會傾聽,學會去欣賞、理解孩子的成長。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其實不然。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滿是缺點,那麼你可能是一個很失敗的父母。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健康的人格。身為父母,不要太重視孩子外在的成功。孩子的成績好壞,上的大學好不好,有沒有找到好工作,這些外在的標準固然對家庭很重要,但是父母必須意識到,還有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愛和幸福的能力。
信息時代動搖了老年人的權威。過去的父母可以很傲慢地跟孩子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到了今天,反倒是孩子們經常跟父母很不屑地說「你懂什麼呀!」青少年對新技術、新觀念的得心應手更加映襯得父母很「老土」,是個在網路上笨手笨腳的「菜鳥」。
所以,我認為,21世紀是父母和孩子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時代。父母需要從孩子那裡學習的,不僅僅是新技術新知識,還有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學習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2-6歲幼兒語言的教育http://www.sina.com.cn文新傳媒網語言,是人類社會交往與思維最主要的工具。兒童獲得了語言,就意味著他們開始學會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喜惡,來認知和探索周邊的世界,來和他人溝通。既然語言學習之於孩子的成長是如此重要,對許多父母來而言,如何幫助和推動孩子的語言學習,就成了孩子智力發展的頭等大事。研究表明,2-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下面,我們就2-6歲寶寶的語言發展和大家作一個探討。
2-3歲:
在度過了用簡單辭彙表達自己想法和意圖的多詞句階段後,寶寶開始進入簡單句時期。這也就意味著寶寶能說一些簡單語條,而且開始把它們組成一些他想表達的比較複雜的句子。這一時期是寶寶的口語爆發期,寶寶開始會運用動詞,甚至形容片語成的短句來表達。
貼心建議:
1.態度親切,鼓勵寶寶多與他人交流。
2.杜絕兒化語,規範使用語言。
3.遊戲化的語言學習。
遊戲一:加強口腔肌肉的力量
吹氣:吹泡泡最有趣的吹氣訓練了。但注意不要為寶寶準備吸管式的吹泡泡用具,以免孩子吸入。
遊戲二:擴展經驗,豐富短句
過家家:角色扮演是小寶寶最喜歡的一種遊戲形式。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討論角色和內容,準備玩具。
遊戲三:鼓勵交流,增加自信
小小通訊員:讓孩子聽從你的指令、幫助大人傳遞信息,例如:爸爸,我們要吃飯了。
4.對孩子進行閱讀教育啟蒙。閱讀可以使孩子獲得更規範的語言,也能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而2-3歲的孩子視覺以及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也支持他們,孩子開始閱讀。我們可以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提供這樣的書:
*畫面清晰,色彩鮮艷,造型大而簡單的看圖識物書或卡片。
*內容近於日常生活,題材最好可引起親子間的對話。
*語言簡單,重複性極強的故事書。
*材料不易破損,經久耐看的書。
3-4歲:
3-4歲的寶寶基本上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而且句子從單詞句轉變為雙詞句、多詞句。他們的發音也開始逐漸穩定,而不再像3歲以前會有比較多含混不清的語音出現。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認知水平的提升,這階段的寶寶已經能說出一些與自己相關的信息。
貼心建議:
1.多與孩子進行對話、交流。爸爸媽媽每天盡量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交談,可以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情況、今天的情緒等等。
2.經常念一些簡短、壓韻的兒歌給孩子聽。兒歌能讓寶寶體驗到和諧的節奏與優美的韻律,感受到規範的書面語言的魅力。
3.給孩子提供一個多樣化的語言環境。幼兒的特點是要接受多方面的刺激、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來促進其語言智能的發展。
4.閱讀教育。選擇一些能幫助孩子了解現實環境的讀物。看書時除了可依照圖片的順序講故事給寶寶聽以外,還可利用單一的圖片訓練兒童的推理力。多
4-5歲:
4-5歲的寶寶已經基本掌握了母語的全部語音。不僅如此,他們開始有區別地對語音進行分辨甚至分類。
貼心建議:
1.增加生活經驗,多帶孩子外出。4歲的寶寶能聽懂成人的指令,遵守一定的規則,可以跟著爸爸媽媽多開展外出活動,如購物、逛公園等等。
2.注重閱讀,引導孩子關注文字。4歲是寶寶辭彙量飛躍發展時期。
3.可以考慮讓寶寶學習外語。4歲寶寶對母語的語音已基本掌握,其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較之前有很大的飛躍。
5-6歲:
5-6歲的寶寶已經能熟練地使用簡單句。他們使用複雜句的比例也不斷增高,而且語句趨於完整。
貼心建議:
1. 遊戲訓練孩子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5-6歲的寶寶有一定的聯想和辭彙擴充能力,我們可以為他們組織這樣的遊戲。
故事串串燒:準備一些小紙條。和孩子共同想一些關於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辭彙寫在紙上,並分類擺放。爸爸媽媽和寶寶每人分別抽取這四個要點中的幾個,編成幾句話,並且最好可以串成故事。
拷貝不走樣:全家一起參與,由第一個人想一句完整的話悄悄傳給第二個人,再由第二個人傳給第三個人,以此類推。最後,看看傳下去的話變成了什麼樣子。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調整句子的難度。
2. 閱讀教育要點。
*擴大圖書的類別。隨著生活經驗的擴大,這時期可以給孩子多層面的選擇。歷史故事、童話、民間故事都很適合這時期的孩子。除了文學性的書籍外,知識性的圖畫書,如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等也符合孩子閱讀的興趣,能擴展孩子的經驗。
*選擇情節較複雜的故事類書籍,內容要具有幻想性和因果性,能促進孩子思考。
*書籍最好能圖文並重,文字也可以相對複雜一些。讓孩子以以往的經驗為基礎,通過看圖更好地理解複雜的長句。
3.考慮到孩子馬上要進入小學,家長可以適當培養孩子書寫的興趣和習慣。不要特別在意字的工整與正確,關鍵是寫字的方法、坐姿、專註度等。
教育娃娃離不開一個「早」字http://www.sina.com.cn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8歲的「孕婦」摔了一跤,艱難地爬起來後,「孕婦」用英語哭嚷著讓扮演醫生、護士的小朋友們檢查,誇張的表演引得觀眾捧腹大笑。在新東方第三屆泡泡少兒英語風采大賽成都賽區決賽中,這位扮演「孕婦」的小朋友憑藉地道的口語和精彩的表演獲得了少兒風采大獎。他叫陳昱勛,來自台灣,除了英語好,他的數學、語文成績也不錯,昱勛的媽媽在談到育兒心得時說:教育孩子,離不開一個「早」字。
一歲半開始聽英語
陳昱勛如今在成都實驗小學成都花園分校讀三年級。兩年前,他和媽媽從台北來到成都,跟在成都工作的爸爸團聚。
孩子還在嬰幼兒階段,媽媽就特別重視對兒子的英語教育。昱勛一歲半時,她便開始在家播放適合孩子聽的英文歌曲:昱勛早上起來,家裡放的是英文早安曲;昱勛晚上睡覺前,聽到的是英文晚安曲。「當時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就只有四個字:全力放頌。」全力放頌的效果,剛開始也沒有怎麼體現出來,直到昱勛4歲時,當一串串發音標準的句子和歌曲從兒子嘴裡嘣出來時,媽媽終於體會到,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兒子4歲後,陳媽媽把「放頌」升級,陪著昱勛看英文動畫片。昱勛5歲多,陳媽媽將他送到了台北一個著名的英語培訓機構,每周訓練兩次。來到成都後,陳媽媽覺得,隨著兒子英文課程的加重,只是聽說能力強還不行,英語讀寫也很重要。經過多方比較,陳媽媽把兒子送到了成都新東方學校泡泡少兒英語培訓部,讓兒子的英語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和提升。在今年的新東方第三屆泡泡少兒英語風采大賽成都賽區決賽中,陳昱勛獲得了少兒風采大獎。
早早培養良好習慣
無論是學知識,還是培養兒子的品行和習慣,陳爸爸和陳媽媽都有一個共識:早早教,好好教!
昱勛4歲時,爸爸就讓他自己拿筷子吃飯。小孩子坐不住,筷子也不會使,更別說陳爸爸講究的那套餐桌禮儀了,剛開始,昱勛非常不習慣。爸爸媽媽就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示範,手把手地教,直到昱勛能規規矩矩坐在桌邊吃飯。小時候,昱勛看到陌生人有些害羞,不愛打招呼,於是,一旦有可以帶小孩出席的聚會,爸爸媽媽總是盡量帶著昱勛,還鼓勵他和叔叔阿姨們打招呼。現在,陳昱勛一點也不怕生,前日,見記者只顧著採訪爸爸媽媽,昱勛急了:「你可不可以多問問我嘛?」
昱勛剛到成都上小學時,由於從小接觸的是繁體字,書本上的簡體字好多都不認識,而班上好多同學在幼兒園裡已識好多漢字,比較起來,昱勛在讀寫方面都比較吃力。陳媽媽想出了一個「笨」辦法:到書店買了相關的教輔書,提前在家裡幫兒子預習功課,聰明的陳昱勛很快就適應了學校的上課進度。現在,陳昱勛一直保持著這個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教育孩子也是有「戒律」的http://www.sina.com.cn解放日報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恆,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視細節。你看你就是帶著孩子走路的人,需要給孩子示範應該怎麼走,比如不能三個人並排走,兩個人走時應該大人或男士靠外邊。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國時看見一位奶奶帶著小孫子上公交車,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結果被奶奶叫了下來,奶奶要自己先走,還對小男孩說了句:「女士優先!」紳士教育大概就是這樣的從小教起吧。
美國著名的小學教師保羅·克拉克寫過一本《優秀是培養出來》的書,克拉克老師就特別重視對孩子的細節教育,比如吃飯時不能含著食物說話,推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就要為他把門,比如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總共有55條,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細節,其實這些細節也都是人生的「大端」,因為細節背後就是大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始終應該記取的責任,你沒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可能就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面的教育就難了。
戒律二:不能生氣了就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洩而是克制。當孩子讓我們很生氣時,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著發火,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首先冒出來的「第一念頭」往往是有問題的。有時候孩子犯的錯誤可能也不算什麼事,只不過不合我們的意,或者時間不對正好撞在槍口上了,就像我們的一位朋友說的那樣,下班回家筋疲力盡,還要做飯,卻看到孩子不但不在做作業,還把玩具扔了一地,馬上火就上來了。正準備把孩子「扁」一下,就把客廳的窗帘拉開,沒想到一拉開,看到外面秋天的景色,天氣非常燦爛,非常美好,轉念一想,天氣這麼好,我幹嘛要生氣呢?人生這麼好,我幹嘛要這麼生氣呢?這麼一想,氣就消了一半了,再拉著孩子的手,告訴他應該要怎樣怎樣,結果孩子去收拾玩具,她就去做飯了。
對父母而言,所謂的剋制,避免「第一念頭」,說的也就是教育孩子還需要我們有更好的平衡力。對待孩子,也許還應該把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改一改: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更多的時間都應該改為 「理直氣和,義正詞婉」。管教從嚴,講的也是原則從嚴,心思從嚴,態度則要儘可能的誠懇、溫和、耐心。
戒律三: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後果非常嚴重。在一所初中,就發生過因為父親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馬上跑到樓頂跳樓自殺的事件,這是多麼令人心痛的悲劇,而在生活中這樣的悲劇實在不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就是在學校,也應該特別注意避免當眾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教育,你表揚一個人,可以當眾進行,甚至可以隆重地進行。但是你要批評一個人,也要謹慎,不妨用私下的、悄悄地、溫和一些的方式。有智慧的教師不需對學生嚴辭斥責,有智慧的父母,時刻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戒律四:不能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麼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麼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那麼,平時如果有機會和孩子交談,你會和他說什麼呢?
一位讀初中的孩子告訴我,爸爸媽媽平時在家裡最常和我說的就是,飯吃快點,吃完趕快做作業,做完作業趕快睡覺。作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內心的壓力與苦楚嗎?你能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嗎?孩子讀小學三年級之前還好些,10歲之後,幾乎就不知道怎麼交流了。一旦有了什麼苦惱,有35%左右的孩子都是找同學和朋友傾訴,找父母和老師傾訴的不到10%,父母的形象逐漸從他們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談更容易變成了說教、批評與斥責,而到孩子13歲以後,孩子甚至連批評的機會也不給你了。
戒律五:盡量避免消極教育
我們文化中缺乏對人真摯的讚揚和鼓勵,缺乏從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的傳統,缺乏「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才有意義」的認識。我們習慣「做大事」,取得 「大成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喜歡批評、否定和消極暗示。一件事情你還沒嘗試,有人就會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點難度,馬上想到的就是退縮,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會遭到挖苦與諷刺。這些情況,在家庭文化中都很嚴重,作為父母,改變自己就要從克制批評的慾望開始,從改變「正話反說」的習慣開始,從改變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勵、不期待」的習慣開始。不是對孩子的不足、缺點、短處視而不見,而是在孩子有勇氣去嘗試、去改變時,助他一臂之力。
戒律六:盡量避免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
就餐時間應該是家庭的一個溫馨時刻,應該是我們能夠健康、美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感恩的時刻。吃飯就是一種享受,吃飯就是一種交流,美好的交流,美好的聚會。成年人要增加美好的聚會,減少無聊的應酬。而美好的聚會,首先應該在家庭裡面。所以不要讓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戰戰兢兢,最後對食物都喪失了好感。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吃飯非常快,為什麼很快呢?就為了使你來不及批評他。他吃這麼快,對胃也不好,對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談不上有什麼餐桌的禮儀。
而在孩子要睡覺的時候進行教育,這樣的教育不但無效,而且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孩子進入夢鄉的時候,滿腦袋都是這些批評的信息,他會做噩夢的。我還有一個觀點,實際上一個人睡好了,第二天,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第二天開窗戶,哇,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夢連連,三天沒睡好,就滿眼都是仇人了。所以讓孩子睡好了,讓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錯,你也要找到一個更為恰當更為合適的時機,再進行教育。這其實就是對孩子做善事。
戒律七:別用別人的孩子簡單對比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差異,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每個孩子都有成為「這個樣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針對他的「這個樣子」。莫扎特五歲就拉一手好提琴,七歲就會譜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我們也知道他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但是他成為大詩人還是天分最重要。對一個孩子而言,簡單的對比解決不了問題,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說話,耐心地為他作分析,這樣孩子既不會自卑,也可以減少很多對他人的妒忌和敵意。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數罪併罰」
「數罪併罰」首先說明你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關心得太少,沒有盡到做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其次,也說明你比較「記仇」,喜歡翻舊賬。有時不是你的話沒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對。方式不對,教育一定沒有效果。為人父母,所有的權力都意味著責任,這樣的責任逼著我們要改變。
上面我說的「八條」,其實就是八個人文常識,你要培養正常人,你就要用正常的方法,你盡到責任了,你就不會後悔,至於孩子最後會成為「誰」,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教育孩子應採用「三無原則」http://www.sina.com.cn大眾網-齊魯晚報[導讀]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無錯」原則。
「無錯」原則
當孩子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孩子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其實這是孩子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他們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孩子。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一旦孩子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孩子不知應該怎麼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歲-3歲的孩子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他們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孩子,讓他們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
有些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使孩子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孩子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教育絕不要嘲笑孩子http://www.sina.com.cn《零吼叫成功教子的66個秘笈》用安慰、鼓勵取代嘲笑,你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成長。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會獲得良性發展。換個態度、換個說法,你可能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
記得我小時候玩得很好的一個夥伴,他媽媽經常對他說:「你怎麼總是沒有長進呢?我看你這輩子就這麼點出息了……」
而另一個夥伴的媽媽卻這樣和兒子說話:「孩子,你應該能做得更好的,媽媽相信你。」
同樣的意思,以責罵的方式和鼓勵的方式說出來,效果就不一樣。第一個孩子,默默無聞,始終沒有大的起色,而第二個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做出了很大成績。
這讓我想起之前有個孩子給我講的事情:
這個孩子說他的數學成績很不理想,一般都是處在將及格狀態。但是有一次,經過他的努力,他的數學成績考到了班裡前幾名,雖然只有80多分,他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本來認為爸爸會誇自己的。
可是,爸爸卻說:「80分有什麼了不起,你怎麼不想著考滿分呢!瞧你這點出息!」聽了爸爸的話,他覺得很受打擊,覺得自己的辛苦努力換回的不但不是表揚,反而是冷嘲熱諷,這讓他覺得自己的辛苦白費了,也就沒有心思好好學習了。
有一天,妻子說:「這盆花怎麼還不開啊?是不是溫度不夠啊?」桐桐聽見了這句話,就自告奮勇地說要替媽媽照顧花。
第二天,我下班回家,發現桐桐把家裡的水盆都倒滿了熱水,然後把花盆放在裡面。我看著地上的水漬,有些生氣,並且也看不懂她到底是在做什麼。
我耐心問桐桐在幹什麼,她說:「媽媽不是說溫度不夠嗎,我給它加溫呢,可是,爸爸,它的葉子怎麼都蔫了啊?」桐桐還用帶著疑惑的眼神看著我。
我當時就開始笑了:「你怎麼會用這樣的方式,你可真是傻。」桐桐的眼神變得暗淡了。我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
我轉念一想,桐桐本來是好心,想讓花早點兒開,可是卻採用了錯誤的方法,即使是錯誤的,那也是她想像力的體現。
於是,我換了種口氣,對桐桐說:「寶貝,你的想法是好的。花要盛開,需要溫度,但它所需要的溫度不是靠熱水,而是靠太陽給的光和熱。再說,現在熱水的溫度已經明顯超過正常溫度了,所以花的葉子都開始變蔫了。」
孩子的年齡小,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能會用錯方式,這就需要你用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對於孩子的過錯不要嘲諷,而要在具體的問題中幫助孩子,在關鍵時刻稍微指點一下孩子,孩子就會進步很多。
你的嘲笑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你應該理解孩子的世界,即使孩子提出的問題、做出的事情是你很難理解和接受的,你也應該試著去接受。
有一次,妻子生病住院了,她對我說:「現在生病,你還能照顧我,等老了走不動了,那怎麼辦啊?」
桐桐立即接上話說:「媽媽,不怕,等你老了,我就長大了,我給你做最好吃的飯,買最漂亮的衣服,我來照顧你。」
妻子開玩笑地回應桐桐道:「你也就說個嘴吧,等我老了,你就會躲著我了。」
桐桐的臉接著就變了,眼淚流了下來。
「你媽媽和你開玩笑呢。我和媽媽知道你會好好愛我們,等我們老了也會好好照顧我們的,是吧?」我趕緊接上妻子的話,這樣桐桐的情緒才穩定下來。
我知道,如果妻子的話在桐桐心靈上留下陰影,桐桐就不會受到鼓舞,甚至會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但是,桐桐聽了我的話,強化了自己的孝心,會好好照顧老了的我和妻子。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自尊心強、自信心不足,你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你嘲笑孩子,孩子會覺得失去依靠,從而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用安慰、鼓勵取代嘲笑,你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成長。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會獲得良性發展。換個態度、換個說法,你可能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
教育孩子需要等待http://www.sina.com.cn現代快報蝸牛的世界其實挺有意思,就像孩子的內心如此豐富,它們通過疑問、試探、體驗來尋找事物間的聯繫,領悟和感受的機會就在這個慢慢的過程里。而蝸牛怎麼看這個媽媽呢?—— 只知道快點快點?我們總惦記著直奔目的。很多次我在博物館、科技館裡聽到博學而熱心的父母跟孩子介紹很多知識,卻不看孩子的眼睛盯在哪裡,什麼是他目前最感興趣的。
如果靜下心來看一眼孩子的興趣點,我們或者可以事半功倍地介紹他最想知道的知識,或者可以跟孩子共同發現。而這樣的機會我們通常視而不見,因為我們的目的已經確定,蝸牛們必須「流著汗,喘著氣」去達到它。
我們總想孩子快點多點掌握知識,潛意識裡是不是認為孩子的今天是為明天而準備?—— 今天準備得好,明天就生活得好?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今天和明天是延續的。但是,延續的不應該只是知識,而是孩子利用知識獲得他想要的生活的能力。那什麼是孩子想要的生活?今天的生活算不算生活的一部分?停下來,等一等孩子。
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http://www.sina.com.cn溫州網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家庭教育是一種有別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長必須首先處理好以下兩個問題: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榜樣的原則。
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則之一。俗話說:欲教子者先正其身。這是告誡做父母的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不要忘記旁邊有個正在成長的以你為榜樣的孩子。
(二)教育一致性的原則。
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學校、家庭和社會諸方面教育共同影響的整體成果。如果各行其事,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會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學校和老師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前後統一,步調一致。
(三)迴避原則和信息凈化原則。
家長在議論領導或同事長短及夫妻婆媳之間的矛盾時,應避開孩子。對不正確的言論、現象應給予客觀的分析、批判;對社會上、鄰裡間一些不正之風和醜惡現象要幫助孩子分清,要求孩子對不文明的言行一定不學不做。
(四)平等、民主、正面教育原則。
目前,家長說了算,家長和子女不平等,甚至對孩子隨意打罵現象還依然存在。這樣是不可取的,會使孩子形成許多壞習慣。家長有事要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點要勇於向孩子承認。孩子有了缺點錯誤,家長不打罵,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孩子改正。
幼兒教育的現代迷思http://www.sina.com.cn外灘畫報美國著名作家Erica Jong為《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美國文化竭力倡導的「親密育兒法」已經讓既要工作又要育兒的現代媽媽成了替罪羊。
不知從何時起,生養孩子成了明星生活中最大的善舉。她們驕傲地宣布收養了大串孩子,時尚雜誌則不遺餘力地宣揚明星養父養母的動人故事。
事實卻是:全世界棄嬰的數目已經多到適齡婦女不必生育的地步了。儘管如此,像安吉麗娜·朱莉和麥當娜這樣的自戀狂們卻依然孜孜不倦地生養孩子,還不忘從非洲和亞洲收養孩子以宣示她們的善心。但是在好萊塢明星們精心安排的家庭生活畫面里,幾乎從沒見過孩子們保姆的身影。
親密育兒法的弊端
對當下的父母來說,育兒方面的「聖經」當屬威廉·西爾斯和瑪莎·西爾斯夫婦所編寫的《嬰兒指南》。該書大力提倡「親密育兒法」,要求父母時時刻刻跟孩子待在一起。然而這種生活讓人無法想像,既要無時不刻地照顧嬰兒,又要兼顧工作賺錢養家——這樣的衝突是顯而易見的;似乎所有父母都被默認為不用工作就能養家糊口了。西爾斯夫婦建議父母應該借錢來生活,以保證自己能每時每刻滿足嬰兒的需求。作者還建議,絕對不能讓包括祖父母在內的親屬帶孩子。除此之外,作者還詳細設定了「綠色」養育法則:父母需為孩子自製嬰兒食物,用舊衣服自製尿布,父母必須不分晝夜地照顧孩子。忽略任何一項規則都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後果自然由父母承擔。
美國文化還認定「母親」和「父親」是排外的稱呼。在其他文化中,父母親和親戚們一起育兒,便利顯而易見。由於看護人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一個包含父母、祖父母、保姆和其他親戚的家庭會很快意識到孩子識別不同看護人的速度多麼驚人。對於不堪重負的父母來說,合作式的撫養能夠讓他們更輕鬆地生活。儘管一些承受不了壓力的父母很反感西爾斯那一套,特別是他那種殖民主義式的、居高臨下卻又原始野蠻的愛。但「親密育兒法」依然佔有廣大的市場。當下的父母普遍認同養育孩子的過程對孩子日後的成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的父母們盡其所能地執行這個理念,不管自己是否已被搞得焦頭爛額,他們唯一的念想是希冀通過這個方法塑造出完美的孩子。
這也難怪伊莉莎白·巴丁特的著作《衝突:母親和職場女性》會成為暢銷書了。巴丁特女士在書中質疑了「親密育兒法」的不盡合理之處,她認為這種育兒方式對母親的不合理要求遠遠多過對父親的要求。女性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母乳餵養,給孩子做食物和尿布。對母親來說,生了孩子對於她們自身的影響是天翻地覆的。
兩難的母親
的確,母性是最具韌性、最善忍耐的。實際上母性並不抽象,她是由各種不同的養育行為構成的,如餵養孩子、照顧孩子。在當下這個時代,母親這個角色已經被炫目的光芒美化,孩子被說成是母親最基本的飾品。但我必須要說的是,母親們千萬別愚弄自己,把孩子當作昂貴首飾來看待無疑是對女人最根本的奴役。
在農業社會,背著孩子干農活不足為奇,但如今的公司文化連給母乳餵養提供專門的房間都已經不可能了,更別說帶著孩子上班了。商業時代給母親們帶來了新的折磨,無論她們多麼投入地照顧孩子,各種期望的落空總會讓她們感覺愧疚不已。我是個單親媽媽,也是家裡的唯一經濟來源。如果我遵照親密育兒法的規則,我勢必得背著我的孩子去巡迴演講,並出入機場、電視台和酒店。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孩子的日程和我的日程表截然不同。所以我只能僱傭保姆,把女兒放在家裡,而自己則在內疚自責當中繼續我的生活。我實在想像不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即便每家酒店、每個機場都設立可愛的兒童設施區域,孩子們還是不適宜隨著我的日程東奔西走。儘管我可以瀟洒地把孩子扔給保姆,但大多數孩子都天生害怕不熟悉的保姆,大多數父母只能改動自己的工作生活日程來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此看來,我們似乎正處於社會進步的倒退周期里。當代女人在追求政治生活方面的進展要極大地歸功於貝隆夫人以及羅斯福總統的夫人愛蓮娜,但目前媽媽們做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點。試想,如果你一邊忙於獨自一人拉扯孩子,一邊還試圖從衰退的經濟中謀得一份生活經費,你的確沒有時間來質疑和改變你所生活的世界。哪個精疲力竭、過度勞動的父母有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抗議某個政治議題呢?
女權主義運動的第一波高峰出現在19世紀,當時女性鬥爭的目標是擺脫家庭對女性的束縛,追求公共的用餐服務和照顧孩子的服務。一百年過後,這兩項目標的確得以實現了,但我們得到的只是遍布全球的速食餐廳和移民保姆。速食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過於肥胖;而貧窮的移民者在幫助我們照顧孩子的同時,卻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裡,孤獨地跟著祖父母長大。女權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們如果仍然在世,一定會對這樣的變化感到震驚和失望。
過於焦慮的育兒經
任何一種養育方式都不是天生蘊藏在我們的基因里的。全世界各地的育兒方式各有不同。只不過我們的文化迷思在於,把養育孩子的過程看得過於嚴重了。而這一觀念恰恰引領了「直升機育兒法」的出現。家長們就像直升機一樣,對孩子的每一個舉動都全程監控,而這一監控要一直延續到他們上大學為止。這直接導致了瀰漫在父母和孩子間的焦慮。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後果便是,習慣了控制孩子一舉一動的父母,一旦遭遇孩子們的青春期叛逆,通常會變得無法適應,非常痛苦。
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通常會帶來孩子們更強烈的反彈,這種育兒方式對於幫助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毫無益處。從來不用為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無法解決問題,到了大學後通常會顯得無所適從。可惜,這種教育理念的宣導一波接著一波,從未停息。
在安妮·默菲·保羅廣為人知的新書《胎教:9個月成就一生》中,她描述了關於母親在懷孕期間的飲食、體重、壓力、運動量等各種因素對胎兒發育的巨大影響。為什麼育兒理論如此浩如煙海?原因有些可悲,因為父母們已經無法控制這個失控的時代,所以他們只好在育兒這一塊來實現自己的控制慾望。的確,我們無法避免環境中的致癌物質,但我們至少可以保證孩子們每天上學都用環保袋裝著天然有機的食物;我們無法保證核武器不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但我們至少可以保證孩子們所做的事不會危及他人。
換句話說,我們對幼兒教育的痴迷其實是某種逃避現實的手段。因為它允許我們用自己能夠掌控的小世界來填補我們對整個大環境的無助。但別忘了,孩子們仍然生活在這個大環境里,我們連孩子免於傳染病的侵襲恐怕都無法保證。想成為完美的父母,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可悲的,因為這只是我們在嘗試控制某些東西的同時,有意地忽略另一些無法控制的問題罷了。
育兒專家認為,「直升機式育兒法」的大熱源於越來越多的母親需要走出家門工作。換種說法,這是母親們為了彌補自己的愧疚而採取的補償方式。確實,在搖擺不定的女權主義理論里,嬰兒撫養是很重要的一塊。只要女性在照顧孩子方面仍是需要承擔更重責任的一方,女性就依然是要為此犧牲更多的一方。但在我看來,女性應該放下她們的罪惡感,不應再被孩子束縛住她們作為人的生活權利。我們需要有人發聲:做母親沒有規則,儘力就好。
推薦閱讀:
※國內外有哪些品牌的早教產品適合家庭早教用?巧虎和米卡各有什麼優缺?請寶爸媽給些建議?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無言以對,如何用孩子的邏輯或語氣完成一些交流?成為孩子的朋友。
※中國育兒早教排行:高端早教如何踐行科學方法?
※寫在三種顏色後
TAG: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