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喜門:開門見邙山,自古祈安寧(河洛春秋——洛陽城門系列(7))

安喜門

  帝都城門,歷史大幕;開合之間,勝敗無數——雲龍門下,魏主曹髦血染龍袍,曹家班謝幕;應天門上,武則天登基執政,女皇帝登台。城門裡多少故事?城樓上幾多風雲?正所謂「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長刀,城門底下走一遭」,讓我們唱著古老的童謠,打開歷史城門,說說其中的故事。

  安喜門,如今已仿造建成,該工程於2010年動工,2012年年底竣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偃師人)題「安喜門」3個字。

  一、「安喜門」寄託著

  洛陽人的希望

  安喜門,在洛陽所有城門中顯得最喜氣。但有網民說:啥名字不能起呀!偏偏叫什麼「安息門」,若把音念轉了,可真難聽。

  其實,古人為城門起名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有按方位起名的,有按城門內街區功能起名的,有寄託某種希望的——安喜門屬於最後一種。

  隋煬帝建洛陽城時,在外城北牆上開了兩個城門,東邊的叫「喜寧門」,西邊的叫「徽安門」。到了唐代,「喜寧門」被改動了一個字,變成了「安喜門」。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城門用字不是「安」,就是「寧」,要的就是「安寧」兩個字。

  為啥非要「安寧」兩個字呢?因為洛陽北門外太不安寧了。

  在古代戰役中,敵軍基本上都從北門攻入。即使到了抗戰時期,日軍轟炸洛陽,北關城樓以及東車站一帶遭受的轟炸也最多。洛陽人都希望北門安寧,都希望這裡不再有血腥,都希望這裡帶點兒喜慶氣兒——這就是「安喜門」的寓意之一。

  洛陽北門外自古就是送葬之路。「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這是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寫的《北邙行》,從詩中能夠看出,邙山早已是洛陽人的墳地——人死了,出北門,上邙山,這是必然。詩歌開頭便點出「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而且「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還有更多的人等著走北門——想一想,這是多麼悲哀,又是多麼無奈!

  所以,洛陽人喜歡東門、南門,不喜歡北門、西門。

  西門外一度是刑場,而北門則是入葬邙山必經之路,舊時老城小北門專設「魂門」,城內人死了,出魂方向是邙山,這個門是專讓「魂」走動的。

  每年過「鬼節」,「魂門」很熱鬧,一路看過去——紙灰飛作白蝴蝶,一片凄迷景象。

  安喜門要打破這種凄迷,才嵌入「安」與「喜」,蘊含希望,寄存希冀,這是可以理解的。

  二、明代曾改「安喜門」為「拱辰門」

  那麼,現在仿建的安喜門,與歷史上的安喜門是一回事嗎?

  不是!剛剛修復的安喜門與隋唐安喜門不是一回事。隋唐安喜門的位置,不在今天這個城門位置上,還要靠北、靠東。也就是說,現在修復的安喜門,根本不在隋唐安喜門原址上,只是沿用了「安喜門」的城樓名稱。

  那是不是說:今天仿建的安喜門就錯了呢?

  也不是,要弄清這個問題,得從金元老城四個城門說起。

  史料表明,洛陽至北宋末,陪都地位喪失,金人來到洛陽後,先毀城,再建城,但僅把洛陽作為「河南府」規格來建城,金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南遷汴京後,於興定元年(公元1217年)8月,才將洛陽升格為中京,改河南府為金昌府,領九縣四鎮。

  洛陽曆經戰亂,此時宮闕損毀,舉目荒蕪。從金朝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始,才重新在廢墟上築城。新中京城「東據瀍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於舊城僅一里。」所謂「東城」僅是隋唐洛陽城中的一座小城,金代的這次築城,竟有兩段城牆與隋唐東城城牆「重疊」,這說明金築洛陽城面積甚小,只是在隋唐東都城東北部新建一小城,面積約合隋唐洛陽東都城的十幾分之一。

  元末,農民起義頻仍,中原戰爭不斷,洛陽城池再遭損毀。元亡後明朝建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命明威將軍陸齡重築洛陽城,並修建城牆城門,城建成後呈正方形,邊長約為1400米,城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比金元洛陽城有所延展。

  明朝建的洛陽城,有突出變化——城牆包磚了!

  此前歷代,包括唐代,洛陽城牆皆為土築,陸齡卻令人將原來的土城牆全部包砌青磚,城牆繞城一圈,周圍8里345步,牆高4丈,壕(護城河)深5丈,闊3丈。他還在城牆上開了4個門:東曰建春門,西曰麗景門,南曰長夏門,北曰安喜門。城門構件齊全,上建闕樓,外築月城,環城設39座敵台,城防堅固。

  200年後,到了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河南地方官楊俊民又對城牆和城門大加修葺,修好之後,改城門名,四門名稱分別為東「長春門」,西「瑞光門」,南「熏風門」,北「拱辰門」。崇禎末年,又在城外築一道牆,高1.3丈,寬1丈,周長33里,以固城防。

  三、李自成起義軍從北門攻入城內

  無論隋唐還是明清,在歷代戰役中,攻城者總從北門進入,這種事又被李自成複製了一次。

  李自成兵臨洛陽是在公元1641年春節。當年洛陽城防堅固,李自成的部隊傷亡很大,到正月二十早晨,他們用炮火轟掉了東、西、南三座城門樓,但北城樓依然挺立。那天上午,起義軍集中炮火猛轟北門。至午,北門告急,城內急調東門、西門、南門軍士支援北門。城外冒死攻城,城內拚死反擊,到傍晚城還未破,起義軍停止進攻。守軍集結,由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率領知府、巡撫、官吏,到北城門慰問軍民,送來飯菜和禦寒衣物。

  入夜後,洛陽人不敢睡覺。起義軍在北門外高喊:「洛陽城保不住了,闖王來了有田種!快開城門吧!」一直喊到三更,守城軍士人心惶惶。幾個軍官悄悄商量:「看來洛陽難保,平時上面總剋扣軍餉,咱們乾脆反了吧!」北門守軍於是把當官的綁了,登城高喊:「我們反了!讓闖王進城吧!為表明真心,現在放火燒城門樓!」

  北門城樓開始起火,李自成起義軍從北門殺入。

  這是明清交替時的一戰。到了清代,洛陽城沒有擴建,但歷任知府、知縣都修繕城牆、城門。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至六年(公元1649年),地方官又利用拆下的福王府的廢磚,修砌加固了四面城牆,建造了城樓。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以後,又重修四面城門樓,並改城門名稱:東為「迎恩門」,西為「方安門」,南為「望塗門」,北為「長慶門」。城內開通東西、南北兩條主幹道,形成十字街,並劃分出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四隅,從而形成了四關、四隅、四城門、四條街的老城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推薦閱讀: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是哪十三朝古都?沒幾個人說得全!
十三朝古都洛陽你能說出來幾朝夥計?
摸金校尉的四大武器,洛陽鏟並非最牛的,有件可用來對付殭屍
◤洛陽◢明福王府漢白玉石獅

TAG: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