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創作的笛子曲很少?

學笛子後的疑問,發現像我們熟知的笛子的獨奏曲,大都是上個世紀的大師們創作的,大部分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可是現代為什麼很少有很純粹的笛子曲的創作,我知道有《亂紅》等等之類的,不能否認現代有些簡短的笛曲也能夠打動人。但為什麼很少有很傳統很完整的獨奏曲在當今被創作出來了,想那個年代的《揚鞭催馬運糧忙》《小八路勇闖封鎖線》那個感覺,很美很美。


個人臆測,無數據支持。

我想是傳播途徑的問題,新曲子基本都是在小眾傳播,各大音樂學院每年應該都有新曲子出爐,看竹笛專業畢業生的演奏會會發現有些曲子還是蠻新的,至少在五年內吧。

至於能不能成為經典還要看時間的淘洗了~

附上武漢音樂學院竹笛老師周可奇的專輯,題主可能沒幾首聽過~~這是網上能比較容易找到的新曲子了。

春戲專輯_春戲周可奇

花自飄零水自流專輯

當然還有不好找的,基本要聽現場,或者只能看看新聞過過乾癮的。

新聞鏈接:

笛子新聞_民樂新聞

所以說創作笛子曲少還是有待商榷的。只能說流傳的不廣。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難道不是耍流氓么?

還是第一次看到現代創作曲目很少的說法。在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創作的曲目才真正少,而且聽起來都差不多,要麼歌頌那啥(自己腦補,人家不想被查水表),要麼抒發自己的革命熱情。有時候我看演奏提示都覺得臉紅,思想境界太高,難以望其項背。倒是1977年改革開放之後,竹笛曲目的創作才展現出萬紫千紅的風貌,一方面出現譬如《方竹》一類的曲目,它們主要是是展現一種崇高的自我價值,很難用語言去描述曲子的意境,意象縹緲,泡開空間大,給人的想像空間大。另一方面則是出現比如《深秋敘》這一類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的曲目,再也不過分拔高的思想。

而這些 我們現在覺得比較新的曲目,比如《深秋敘》《蒼》都是198x年的了,直到現在譜子才比較廣泛。就連《愁空山》也是1992年就寫出來了。 所以你可以想像現在寫出來的曲目神馬時候才會普及。

最近真正新的曲子你可以去搜搜各個民樂系的竹笛教授誰沒有幾首創作曲目,作曲家也有一大堆好么·······

隨便舉個栗子,

石磊,陝西人。竹笛碩士,四川音樂學院竹笛專業教師··········創作改編的樂曲有竹笛獨奏曲《詼諧的影子》、《孤煙直》、《後天的夢》、《秋瑟》

王建民第一竹笛協奏曲《中國隨想曲NO.1》

郭文景為香港管弦樂團委約創作的第二竹笛協奏曲《野火》

楊青民樂版笛子協奏曲《蒼》,唐建平交響版笛子協奏曲《飛歌》》(獲文化部獨奏金獎)

朱世瑞為柏林夏季音樂節委約創作的笛子協奏曲《「天問」之問》(獲德國電台年度大獎)

青年作曲家陸芸創作的笛子協奏曲《山·樂》

胡潔續先生創作的竹笛與樂隊《仙緣》

很多曲子連音頻都搜不到······

所以並不是現代曲目少,是現在接觸到的曲目都是那個年代的,這大概算是題主的一種倖存者偏差吧,你要是竹笛專業的,你肯定就要學你導師的創作曲目,他的擅長曲目blabla

另,現代創作曲目基本上都帶有作曲家自己的風格特徵,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協奏曲,它經常打破小節線,而且竹笛旋律分散在樂隊的織體裡面,相互對抗相互融合,並不能像單純的獨奏一樣去欣賞。

照慣例說一句,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並不是現在曲子少,是創作的太多,知名的少,並且還得好聽,有風格有技巧的特別少

眾所周知,傳統竹笛分南派北派,再加上曲祥的山東一派,還有劉森的新派

風格差異較大,上世紀來說,南派北派分化嚴重

從之前南派只吹南派的,北派也吹自己北派的,再到南北結合,再到現在通過科學訓練

這一步走了很久,長達幾十年。才逐漸發展壯大

作曲這一塊,本身就是困難的,好的曲子又有傳唱度知名度也不容易

老一輩演奏家就不多少了

現在這一輩的中流砥柱的老中年演奏家和大師們,現在還屬於一線

還在精益求精的推廣老一輩的曲子,創新自然少。

新一輩的老想推 現在創作的竹笛演奏曲,自然是難了點

嚴格來說,這些新曲子,沒有什麼聽眾基層,相對又簡單了點,自然知名度低了

舉個例子,趙松庭大師(已故)對竹笛的貢獻,比創作一千個新曲目還有貢獻

在那個年代的,自己學法律專業(法律水平不祥),還參加過抗美援朝,還有時間吹笛子收弟子。

並且水平這麼高,世間少有。

且不說創作,就連改編的曲目也是足見底蘊深厚,例如:《鷓鴣飛》(註:陸春齡大師也改編過)

現在國內知名演奏家,各大院校的院長教授什麼的,有很多是趙大師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

桃李滿天下,太合適不過了。

作為個人來說,不是我看不起現在的新竹笛曲目,而是缺乏了一種文化底蘊,新創作的曲目大多都是有點偏流行的,沒什麼意義。

上世紀年代的作曲,大多有一定文化底蘊,耐聽,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於此

現在民樂雖然衰落,但,竹笛一直是科學的進步,有多少曲子改變不了什麼

但有多少人學竹笛,才是真正的幫助。

願以後人人都會吹點竹笛,一點足矣


雖然沒有系統學過笛子,但是覺得為什麼非得限定出「笛曲」這麼一個概念?是強調這些曲子中體現了很多笛子獨有的技巧還是說笛子只能表現民樂形式風格的作曲?

我總是覺得只要技巧用得恰當,音域合適,笛子可以表現的曲子比比皆是,動漫流行用笛子吹奏也能很好聽!

相應的,適當重編曲「笛曲」,別的樂器演奏也能別有一番滋味~~~

很希望各位笛子大家能多多將笛子的技巧應用於其他風格的樂曲,別讓樂曲限制笛子。給笛子一個機會,讓更多的人有驚嘆笛子魅力的時候.

—————————————————————————————分割線——————————

感覺不上個實例似乎不夠清楚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957606||B站上的曲子,笛子版個人感覺比鋼琴版的炫酷多了ˊ_&>ˋ。配合古箏版享用效果更佳~


有人對這個問題本身提出了質疑,其實無傷大雅。

我看了之前的評論,綜合起來,之前的經典是殊為難得的,《姑蘇行》《揚鞭》等是妙手偶得,我們珍視喜歡,渴望還有新篇比肩。現在的笛子創作不是沒有,只是一來,還沒有經過時間沉澱,二來,到底換了天地。

我心想,現在會吹笛子的人數,到底是比以前多了,可能有些人就是為了考級,謀取工作等而學習笛子。但是也會有一些人,能夠體會到笛子是他的人生之韻,在傳承,更新笛子的巔峰,美景,不斷創作,帶給世人悅音。

作為一個聽眾,我這樣期望著。


最近這十年的確沒有 偏激一點說 現在人心浮氣躁 新人學是為了過級考證 上學選擇這個專業也是為了就業 而且教授級的則專註於帶學生(包括走穴掙外快之類) 幾乎沒幾人能真正把笛子當興趣愛好 去研究 創作新曲更無可能

已故的俞遜發(可以算作年青一代 只是天妒英才 走的早)發明了口笛 馬迪創作了《趕牲靈》與《秦川懷古》如果沒有熱愛甚至痴迷是做不到的 從這之後就沒有「創新」出現了


不僅是笛子曲,相對流行音樂來說,大眾能夠接觸到的新民樂曲越來越少~

原因很簡單――沒有市場

相對民樂,流行音樂更能被大眾所接受、理解以及演奏(傳唱)。既然大眾不去消費,作曲家們自然不會去花費心思創作一首高水平的民樂曲。

電視劇《愛情公寓》里有句話:沒有錢,再正義的律師也會被餓死。我想說:沒有錢,再偉大的藝術家也會被餓死。如果自己的作品不會得到相應的報酬,甚至得不到別人的讚賞,更甚至別人根本無法接觸到自己的作品,音樂人沒有積極性,也沒啥動力,也就不會去創作這類作品。

縱觀整個竹笛史,解放前的竹笛曲少得可憐,大都只存於古詩詞中的隻言片語,僅有的一次春天緣於毛主席於1956年提出了「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口號,藝術的發展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姑蘇行》、《牧民新歌》、《喜相逢》就是在這段時間創作出的優秀笛曲。

而後的改革開放,國家重心轉到了經濟建設上,國家也不會花太多精力去支持一個沒有太大經濟效益的產業,民樂便大不如前了。

近兩年,國家也開始提出振興民族文化的口號,但絕對不會像發展經濟那樣發展民樂。從稅收上,民樂還不及流行樂的零頭,所以民樂只能尋找其他出路。

近幾年,中國風歌曲的流行給民樂提供了一個好機會。民樂由陽春白雪轉型為下里巴人,重新回歸大眾。

題主說現代創作的笛子曲越來越少,我看未必。最多也只能說是我們接觸到的新創作的笛曲越來越少了~

像曾經被認為「糟粕」,直到近幾年才被大眾認可的「hiphop」,即使是在地下也能發展的如火如荼。而民樂這種一直站在明面的藝術更會出現許多好作品,只是不被大眾所知罷了。我相信,在音樂學院這類地方,一定有大量的優秀民樂曲被創作出。而這些曲子,只欠一個機會。


其實現在創作的竹笛曲並不少,比如協奏曲《愁空山》等。

獨奏曲在現代發展的也不錯,在雙吐循環換氣技巧之後,竹笛又開始移植更多的西洋曲目,如《無窮動》,《野蜂飛舞》等。

然後我們來說一下『現代』這個概念,可以認為是從19年五四運動後,也可以是認為49新中國成立後。因此很多您所認為的上世紀大師其實創作的是在現代這個範疇中的。

個人認為現在樂壇非常棒的竹笛作曲者首推張維良先生。早年他改編古曲《秋江夜泊》,《梅花三弄》,後來又創作出《花泣》,《南韻》等膾炙人口的曲目。


匿名了

你說的太以偏概全了,現在也有很多新的古典風格的作品,但是受眾面太小,不是隨著竹笛傳播一起傳播的,所以並不廣為人知,你不知道只能說明你學的時間太短,平時並不太關注這一類的消息,我本身並不是很喜歡大多數現代古典風格作品,所以我關注的新作品領域只在其他所謂「離經叛道」的風格上,你上b站上搜《捨得海》,是中國院的副教授演奏的作品,感覺像《捨得海》這樣的作品更能被普羅大眾所接受。


最近10年的確沒有,但現代指的範圍太大啦,好聽的,有名的笛子曲都是上個世紀創作的


推薦閱讀:

第八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學術委員會會議在揚召開

TAG:笛子 | 中國民族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