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傳統殯葬風俗

 廣東傳統殯葬風俗小議[原創]

風雨梧桐影 發表在 異度空間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forum-80-1.html   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必經,但基於傳統的習慣,人們對死亡和與死亡相關的所有東西,都諱莫如深,一直以來,死亡,就成了一種傳統的禁忌,被彰顯得越來越恐怖,越來越神秘。  香港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大門前有一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一直以為是來自聖經上的,今日查資料,來源竟然是一佛教偈子:「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佛教的偈子,用在天主教的墓地上,是否有意去印證天下大同,死亡是萬物共同歸宿的道理?  當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去直面死亡的時候,卻發現原來人類的死亡,並不單單是一個自然人死亡的單純的生物過程,一個人從死亡到入土為安,期間滲入了太多社會和民族文化的傳統因素,幾乎每一個民族的殯葬風俗都是獨特的,都具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風俗特色。  日前在一本《廣東風俗大全》的書里發現了一張《明清廣東民俗群落分布》的彩圖,裡面詳細記載了明清時期廣東漢族及少數民族人們的風俗習慣,其中就有提及到不同地方不同的殯葬方式,譬如很早以前,粵北山區的懸棺葬,東莞的過洋樂和水面葬,客家地區的二次葬等,讓人對廣東這個不大的地方能有如此多不同的殯葬風俗感到很驚訝!  讓我們再仔細看看,在廣東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殯葬風俗。  廣府殯葬風俗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國人崇尚儒家的忠孝節義,認為一個人最後的歸宿最好的應該是兒孫滿堂,壽終正寢,所以到現在,對一個人最狠毒的詛咒莫過於「斷子絕孫,不得好死」,至於客死他鄉,在以前也是一件很悲苦的事情,常讓家人遺憾的。  以前的社會,醫院並不多,甚至人患了重病將死,醫院也會叫家人趕快把病人抬回家,就是為了病人能死在家中,有親人在旁,不至於客死異鄉。而傳統的文化習俗認為,老人家年過七十就已經是古稀之年了,無論是自然病死的還是意外死的,也算是「壽終正寢」,算喜喪了!  我老家在廣州郊區一條自然村,民國時期的俗例,村中男性老人家到六十歲大生日,要到祠堂拜祖先,然後在祠堂擺壽酒宴請親朋戚友,過完大生日之後,家人就開始為這位男性長輩及其妻子準備壽衣,家境好的甚至會預先讓人在廣西柳州定購棺材,放在家中,稱之為「上壽」。  置辦壽衣亦很講究,由家人子孫擇一個好日子好時辰,一般由兒子和媳婦負責去訂購,壽衣色澤以素色為主,多用青、白、棕、醬、茶等色,忌用大紅和粉紅,否則會使死者鬼靈兇猛;綠與祿音相近,不宜帶到棺材,恐防礙子孫官運;藍色恐子孫襤褸;黑色屬大晦之色,黃色乃正色,皆不能用。壽衣件數多少,衣料好壞,視乎家境貧富而定,多要奇數,不要偶數,件數上衣為11件,下衣為7件,或上衣為7件,下衣為5件,忌九件,亦有地方習俗以男雙女單訂製的。  現在的傳統壽衣的款式,其實是明朝時漢人的平常服飾,當年清兵入關,主政朝野,嚴令天下百姓,剃頭蓄髮,改穿旗人服裝,否則殺無赦,天下漢人反抗非常嚴重,清朝政府最後為了平息民怨,不得不答應了老百姓「生穿死不穿」的要求,即生者改穿清朝服飾,死者仍穿漢朝服飾入殮。此習慣從明末清初一直保留至今!  棺材亦叫壽材,有錢人家會在家中老人六十大壽後,為他「上壽」,選好一個黃道吉日,去棺材鋪里選購合心意的棺材,棺木以廣西柳州出產的為最好,故以前有句俗語說:「玩在杭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可見柳州木是何等的矜貴和出名。棺材買回來,要擺放在後堂或偏廳,用木條凳墊著放,棺木身綁上紅綢帶,名為「掛紅」,喻意家中老人從此添福添壽,子孫升官發財。  生老病死人生必經,從前的人多在家中病故,家中老人若不幸即將駕鶴西歸,家人子女要作充分的準備,一般來說,老人家在斷氣之前,因為肌肉鬆弛會引起失禁現象產生遺尿,民間叫「過河尿」,出現這種情況下老人家的情況就不太妙了,通常由同性的家人子女立即幫老人擦乾淨身子,換上準備好的壽衣,扶老人出正廳臨時的床鋪,頭朝里腳朝外躺好,蚊帳一定要拆除,據聞蚊帳如天羅地網,會罩著死者的靈魂不得往生。  老人彌留之際,子孫要讓老人頭枕著「金銀紙」,口袋裡裝上作陰司路引的「荷包」,子孫要喂其糖水,齊跪床前呼喚老人送老人上路,待其「壽終正寢」。以前亦有風俗,在老人死時要在其口中放入龍銀,喻意「有銀啶口」,下輩子說話有牙力,有權勢!又以銀紙各一包,分握死者手中,謂其這樣能福蔭子孫。  老人過世,要在床下點一油燈,為死者在陰司路上照明,晝夜不息,出殯時方可熄滅,死者的頭面不能見天日,要用白布蓋住,入殮時要加蓋元寶,否則視為大不敬。  民間有禁忌,家中有養貓的人家要將貓綁好,特別是黑貓,切不能讓貓在屍體身上跨過,相傳這樣會詐屍,讓死者發生屍變。  農村非常重視「養老送終」,父母去世而兒子不能在臨終時相送,不論是什麼原因,亦會被視為不孝,若兒子不能在臨終前趕回而在出殯前趕到,人到巷口就應跪下,哭喊著伏地爬行到死者床前。  以前廣府地區實行土葬,倘若有人不幸客死異鄉,只要路途不遠條件允許,一般都會把死者運回家鄉,讓死者在故土入土為安,但按照傳統習俗,客死異鄉的遺體是不得入村的,家人只能在村口的榕樹下為死者臨時搭棚守夜,待天亮了揀好時辰,由村後的小路上山安葬。  老人故世,家人子女要脫下首飾,換上孝服,為先人守孝。  以前沒有電話,喪主家屬要親自前往至親好友家中報喪,但報喪者只能在親友門前通報,絕不能進門。家中有至親離世的,一個月內也不能去他人家中作客,如果至親不幸在春節前後一個月里離世,家人這個春節期間不能外出拜年,亦不能貼揮春派利是燒鞭炮。  先人入殮前為死者買水沐浴凈身,稱為「買水」,各地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在廣府地區,一般由死者的長子執行,如無子嗣,即由家族中的侄兒執行,若無子侄,可「買孝子」,出錢請人「買水」。買水一般在早上進行,孝子戴三果冠,披麻跣足,手執喪杖,捧瓦盆,在親屬和法師的引領下哭赴水濱,投一文錢「買水」。《廣大民俗大典》  老人先逝,家中供奉的神像要用紅紙面朝里封起來,以免鬼魂受驚,門口有貼對聯和門神的也要一一撕去,將家中擺設換上白色素色,擺上香爐和供品,以供親友上香拜祭。死者腳下燃一對白蠟燭,晝夜不息,家人守護旁邊,通宵不寐,謂之「守夜」,一般在第二天揀時辰出殯。  先人入棺,稱之為大殮。通常由「喃嘸」先生按死者生辰八字和去世時間,算出與之相衝的生肖屬相,大殮時相衝生肖的親友要迴避,入殮也叫「升棺」,先人入殮後屍體一定要躺平正,頭不能偏,否則死者睡不安寧,而且日後會偏於保佑其中一個子女,由「喃嘸」先生執紅線,自死者鼻樑間拉到棺尾,讓在場子女觀看,認為屍身平正才可入殮。死者如是女性,丈夫仍在世的,會在鬢髮上插一枝花,喻「死在夫前一枝花」,兒女已經成家立室的,兒女親家要買錦被,在入殮時作鋪蓋,也有人家將死者生前最愛的飾物用作陪葬的。  待死者真正在棺木里安睡好後,親屬繞棺三圈送行,見死者最後一面,然後蓋棺釘釘,從此陰陽相隔,愛恨情愁一筆勾消,永不相見!  出殯,俗稱「出山」即把靈柩送到安葬地點。  出殯前先請風水先生擇吉日,舊社會交通不便,外出子女回家奔喪路遠,靈柩會在家中停留多日,擇吉日上山,一般為單日,近代一般在先人死後次日出殯安葬。  以清朝為例,出殯時子孫親屬都要齊穿孝服,在靈堂大哭跪拜,由仵工把棺材輕輕移出,大喝一聲「大吉大利」,謂之「移棺」,然後宣讀「起柩文」,點燃香燭香燭冥襁,棺材抬出叫「啟靈」,親友一律迴避,然後將棺材抬到墓地。  「出殯儀式很講究,儀仗隊先以大藍燈籠或是生花牌額引領,寫上某府出殯,或是某某歸虞,寫上封誥和享年,享年要報大數,往真實年齡上加三歲,即「天一歲,地一歲,自己加一歲」 故以前廣州有俗語云「死人燈籠報大數」,接下來是從儀仗店裡租用的整套儀仗隊列:大燈籠、銘旌亭、像生亭、獸口亭、真亭、主轎,以及親友送的生花牌、生花圈、紙紮等,後面是弦樂隊、大鑼大鼓、古樂亭、香亭、主亭、神主牌、靈柩。靈柩旁有抬柩的探路者,手持兩塊木板,邊行邊敲打,大叫著提示路況。抬柩者視死者身份和貧富而定,一般為8至12人,靈柩上面豎立兩個紙紮的童男童女,手持短幡書明西方接引。孝子披麻戴孝,舉著孝杖在靈柩走在靈柩前頭。顯要人物出殯,友善團體還預先安排沿街擺好香案祭品拜祭,叫擺「路祭」,送殯至一定地點,舉行辭靈儀式,孝子扣拜親友,女眷和親友各自歸家,由孝子和男家屬送靈柩上山下葬,安葬後,俗例另取道回家,不能重走回頭路。」《廣東民俗大典》  苦主家要事先準備好一封利事和一粒水果硬糖,在親友送別靈柩之後作為答謝。糖果代表從此遠離悲苦,甜甜蜜蜜,帛金的回禮不能帶回家,應在路上花掉,否則會視為不吉。  先人安葬完畢,苦主家屬要請前來拜祭先人及有來幫忙的親友吃解穢酒,又叫「英雄飯」,一般不能超過九碗菜,俗稱「九碗頭」,菜式無嚴格要求,但一定要有一樣菜是齋菜。  死者逝去第七天夜裡,相傳會由牛頭馬面押解回家見家人最後一面,然後才去地府報到,俗稱「頭七」。這夜家人在入夜後,要在土地公前貼一張黃紙,引領鬼婚回家,還要準備十個菜和果品,先人生前愛吃的東西等擺在靈牌前招待鬼差和供奉先人,有的地方還會在鍋里放一隻煮熟的剝去殼的雞蛋。  頭七這天,家人要齊集家中,如常作息,晚上不能出廳走動,以免驚擾先人,見到有飛蛾粉蝶不能扑打,傳聞這是先人的化身。到了凌晨五點雞啼時份,家人要開大門往外丟一把菜刀,象徵把先人和鬼差送走,砍斷塵緣,讓其安心上路。  

有的人家為讓先人早登極樂,會請道士幫忙打齋超度。喪禮按先人宗教信仰亦有所不同,下面是香港一個道教的打齋儀式。  打齋儀式  打齋是為表示對逝世的親人的思念及尊敬,為他(她)念佛祝禱招魂,希望逝世的親人在陰間路上一路好走,在西方凈土活得自在的儀式。一般分為道教和佛教兩種。  香港是一個很傳統的社會,很多人在親人離世之後,也會給親人做一場超度的法事,俗語說就是「打齋」。  這是一個道教儀式的「打齋」,在頭七舉行,也就是說在先人逝世的第七天晚上舉行的。  這場法事在一個專門舉辦法事的場所舉行,先逝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兒孫滿堂,壽終正寢,算得上是笑喪。場地的布置是道教的風格。中間坐著兩個真人大小的紙紮公仔,穿著先人生前穿的衣服,代表著先人和她先逝的丈夫。後面是紙紮的金山銀山,座前擺滿了壽包,小點心,蘋果之類的祭品。供桌前左手邊是一隻展翅飛翔的白鶴,喻意先人騎鶴西歸,左面是坐著一個真人大小的紙紮公仔,應該是城隍爺了。據聞此君比較貪杯,所以他左手持金銀元寶,右手還拿著酒杯。它的旁邊有一對引魂童子,是負責接引亡靈的。還有一對童僕打扮的紙人,據聞是在陰間侍奉老太爺老太太的。城隍爺面前是一個大大的香爐,座下還有一碟豆芽菜,謂之水飯,是給過往的遊魂野鬼享用的。  如果先人有夭折或已經亡故的子女,會扎一個騎著紙馬的紙人,名曰「騎馬相公」,代表先逝的子女來接引先人。  晚上六點,打齋儀式正式開始。  第一道儀式是拜祭。  先是由一個大法師率領四個法師換上藍色的印有八卦圖案的道袍念頌往生經文,有鑼,笛子,搖鈴伴奏。氣氛肅穆悲涼。  經文念完後,就是拜祭儀式。  拜祭的儀式也是很講究的。要嚴格按照輩分來排行。先是兒子,長孫,然後是兒媳婦,長孫媳婦。接下來是女兒,女婿,按長幼排好。最後才是孫輩,也是一樣的要按內孫,外孫,按長幼次序排好。一般是三個一排,長子居中,長孫(男孫)居左,次子居右。由其帶領家眷上香。上完香後,男的奠酒三杯,女的奠茶三杯。眾人上香後,再一齊在靈前三鞠躬,以示尊重和哀思。這個環節完了之後,家有幼兒的父母,或工作忙的,可先行離去。骨肉至親的子女,兒媳即留下來,繼續做法事。  第二道儀式是請靈。  法師換上清一色的深藍道袍,開壇作法,頌經超度,呼喚亡靈。此刻家屬要大叫先人名字,把她從陰曹地府喚上來見面,法師不停的向空中飛灑茶葉和米,為先人的靈魂開路。  第三道儀式是哭靈。  場地中央擺著一個紙紮的亭台――望鄉台。據說這是地府離人間最近的地方,靈魂在這裡可以看見自己的家鄉,看見自己思念和牽掛的人。紙紮亭上寫著一幅對聯:「望鄉思故里,台上見親人。」  親眷們按輩分次序排好,長子手捧先人紙紮靈位,其他家眷每人手執一炷清香,一個跟著一個,圍繞望鄉台走六圈。這時先人可以在望鄉台上見到自己的兒女親人,所以路過望鄉台前,家人可以多向望鄉台望幾眼,可以把自己的挂念和心事,一一向先人表明。試想黃泉路上,人鬼殊途,生死永隔,僅在望鄉台上見見親人,怎能不讓人心痛傷悲呢!  第四道儀式是破地獄。  據說地府裡面,有十八層地獄,分別是:第一層,拔舌地獄.第二層,剪刀地獄.第三層,鐵樹地獄.第四層,孽鏡地獄.第五層,蒸籠地獄.第六層,銅柱地獄.第七層,刀山地獄.第八層,冰山地獄.第九層,油鍋地獄.第十層,牛坑地獄.第十一層,石壓地獄.第十二層,舂臼地獄.第十三層,血池地獄.第十四層,枉死地獄.第十五層,磔刑地獄.第十六層,火山地獄.第十七層,石磨地獄.第十八層,刀鋸地獄.  人死後,會根據你生前所犯的罪惡,把鬼魂打落在相應的那一層地獄裡受苦。如果此人生前罪大惡極,無惡不作,死後就很可能經受十八層地獄的苦難,不得超生。  而打齋超渡,就是通過法力的指引,把亡靈引領到安全的地段,直接往生投胎,不用經受地獄之苦。這就是「破地獄」。  此時場地當中的望鄉台已經撤走,擺上一三層的紙紮寶塔,圍繞塔下擺著三片一疊共六疊的瓦片,瓦片是倒扣著的,象徵著地府的十八層地獄。孝子手捧靈位,圍繞寶塔三圈,再把靈位請回供桌。由法師開始做法事。此刻大法師已經換上了有金絲織錦八卦圖案的大紅道袍,其餘四個法師換上藍底金絲織錦的八卦圖案道袍。場內燈火漸息。大師們不停背頌經文,按八卦陣步法圍繞寶塔作法。大法師每走一圈便用手中的桃木劍把一疊瓦片擊碎,九疊瓦片擊碎後,寶塔移走,大法師在那一疊瓦片上點燃聖火,頃刻火光熊熊,象徵破地獄成功了。先人可以免受地獄之苦。  第五道儀式是過奈河橋。  傳說人死了,都要過奈河橋往往生極樂世界。在橋頭有一個叫孟婆的老婆婆,會給鬼魂喝「孟婆湯」,此湯是忘情水,一喝之後,前生所有事情,都會忘記得一乾二淨了,而奈河橋下,是萬丈深淵,無數遊魂野鬼,日夜悲鳴啼哭,橋上霧濃燈暗,橋面路滑難行,稍不小心,就有墮落橋下萬劫不復之危險。  場中間擺著紙紮的奈何橋,橋上點了紙紮的燈籠,長子手捧靈位,長孫手持白燈籠,其他家眷手執清香,繞橋三圈,然後一級一級,手扶著靈位步過奈何橋。一邊走,家人一邊小心叮囑先人一路走好,小心上橋落橋。  第六道儀式是「吃陽間飯。」  常言道「死也要做一隻飽鬼」,因為鬼吃飽了上路,才能走得快,在投胎搶閘時爭得戶好人家,下輩子衣食無憂。  在先人過了奈何橋,進入往生界前,子孫就要給先人喂飯,好讓鬼魂有力氣上路。  此時兩個代表先人的真身公仔已經從供桌上請到大堂邊,法師給先人開口時家人一律要轉過面去迴避。然後再按輩分次序給先人喂飯,男的奠酒,女的奠茶。做法事時供奉給先人的可以是先人生前最喜歡吃的飯菜和麵食點心等,但「喂飯」這個程序用的食物就一定要用叉燒飯。  第七道儀式是解結。  喂完飯後,由一個法師手拿一條長長的白毛巾,打一個活結,家人按之前的輩分次序,一一上前用手拉開活結。象徵和先人生前的恩恩怨怨,百般情義,從此一一解開,所有鬱結煙消雲散了。  第八道儀式是坐蓮花。  這已經是法事的尾聲了。法師們換上金絲織錦白鶴圖案的大紅道袍,大法師頭戴蓮花帽,獨坐在桌上,四個法師兩個一邊坐著,面前均擺有一蓮花油燈。齊念經文,送先人靈魂坐上蓮花寶座,往生凈土。坐完蓮花後,靈魂的超度儀式就算完結了。  第九道儀式是問杯。  家人一個一個按輩分跪在先人真身前,由管事手執聖杯,問先人這個家人的身運如何,擇得一陰一陽者為聖杯,上吉之簽;擇得兩個杯為陽者是中籤,擇得兩個杯是陰杯者,是下籤。  第十道儀式是散花。  由管事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堆零錢,放在場的中央,再在上面灑滿了菊花,玫瑰和康乃馨的花瓣,讓家人自行撿回。象徵著是先人送給子孫的留念,這錢是不能用的,得用利事封包著,放在柜子里,保佑家人平安的。  場中的紙人,紙紮的金山銀山,紙紮的別墅汽車家電之類,會馬上運去殯儀館燒掉。稱為「化寶」。 歷時四個鐘的打齋法事至此功德完滿了。 

 以上是老人壽終正寢的,如有人不幸在少年時亡故,在他成年後,家人要為其完婚,相傳若陰間子女不能安居樂業成家立室,會直接影響在世子女的運程和健康。  有亡故子女的人家,會在四鄉為其物色已故的同齡人,請道士「合八字」,如無相衝,即可上門提親,待親家應允後,便揀定黃道吉日舉行婚禮,稱之為「冥婚」。  「冥婚」一般在黃昏日落後舉行,舊時有錢人家為其亡故子女辦冥婚,男家會請道士主持,帶備紙紮的白色喜轎,香燭和路票等前往女家,由道士帶領大妗姐(喜娘)拜過女家祖先,然後燒路票冥錢,一路上接引的香不能熄滅,遇橋過社,過三丫路口都要呼喚鬼新娘芳名,到了男家,用一對紙紮人代表已故的新人,在大廳當中坐定,身邊還有一對紙紮的童男童女,紙紮的大屋。  冥婚由道士主持法事,拜過天地父母,法事完畢後,焚燒掉所有紙紮的大屋,紙人偶,喻意這對鬼夫妻魂歸天國從此安居樂業。道士會把完婚後的鬼夫妻的名號寫上神主牌,正式請上神台,從此領受子侄香火供奉。因為按照傳統,未婚亡魂是不能坐神台的,小兒亡故,不論男女,只能在土地公公旁邊為他設一小牌位,可以上香,不能接受供奉,否則會折陰壽,只有在舉行冥婚後,才能列席神台,坐在祖先下手面領受香火供奉。  以前社會,十六歲即視同成人,如小孩子不幸在成人前亡故,無論是胎死腹中還是出生後亡故的,只要是未成年,一律不能按成人禮的儀式殮葬,很多鄉村會有專門一個地方安葬未成年亡故的孩子,稱為「鬼仔崗」。因為孩子屍身小,不適用一般大人用的棺木裝殮,只能用「竇」(一種很單薄的箱子)來裝殮,貧困人家,甚至用草席一卷抬到山頭草草埋葬了事。小孩子亡故,入殮安葬,父母都不能參與,更不能相送,因為「白頭人不能送黑頭人」,否則會讓孩子的亡靈折福。故以前廣府地方對小孩子有種惡毒的詛咒「塞竇窿」,就是咀咒小孩子長不大,短命種的意思。  廣府地區,一般實在一次葬,但亦有實行二次葬的。  有的地區會在先人安葬十年八年後,請風水先生揀一個風水寶地,選一個黃道吉日,然後重新開棺,將先人骨骸放入金塔中遷葬,稱為「執金」。亦有人家一時找不到風水寶地,將先人起葬後,把放有骨骸的金塔寄放在岩石邊或田間,待日後安葬的。

  客家殯葬風俗  廣東的客家人聚居地,自然環境相對艱苦,多集中在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因客家人多居山上,生存環境是廣東三大民系中最為惡劣的。  客家人和廣府人的殯葬風俗基本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客家地區會實行二次葬,大多數客家人死後只是草草埋葬,不立碑不起墳,等到幾年後屍體風化乾淨後,才將骨骸起出,放入金塔里,揀選風水寶地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安葬。  關於二次葬的來歷,一般認為和客家人長期顛沛流離的遷居生活有關。客家人為生活所逼不停遷居,最害怕的就是和先人失去聯繫,不能繼續供奉禮拜,所以在遷居時,會把先人骨骸起出,隨身帶走,到新環境里安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次葬的習俗。  客家還有「衣冠冢」「葬銀牌」的風俗,客家人重孝道,講究「事死如事生」,對實在找不到遺骸的亡人,也要以「衣冠冢」「葬銀牌」的儀式進行安葬,前者是將死者常穿的衣物裝入金盅中安葬,後者是安葬全無遺物的死者,為死者打一塊銀牌,刻上死者姓名出生和故世年月等,裝入金盅安葬。  對於那些無後或無主的遺骸,常常有善心人集資將其安葬,或將眾多的金盅集中一處安葬,建一大型墓地,稱為「義冢」,由族人按時公祭。  以前客家地區,對非正常死亡非常畏懼,死於戶外者,屍體不能進室內。難產而死的婦女,不能舉行葬禮,「落月死」即坐月期間去世的婦女,也不能行葬禮,要用白木棺材殮埋,墳前還要釘一個竹木的「十字架」,以示「落月鬼」不得超生。流產或出生時死亡的嬰兒,多裸屍埋於產房中放尿桶的位置。夭折的兒童,以草席裹屍,糞箕盛之而埋。遭獸害的死者,用兩隻鐵鍋合蓋死者殘骸而埋。《廣東民俗大典》  
推薦閱讀:

中外飲茶風俗
三叔的葬禮(一)
印尼奇特風俗:把祖先從墳中挖出來梳妝打扮
清明節的由來 風俗
西雙版納民族風俗&禁忌

TAG:傳統 | 風俗 | 殯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