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甫:與詩作伴,以葯為生

杜甫是我國唐代大詩人。然而,就是這個詩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葯農呢。他一生種葯、賣葯,在我國藥物學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章。

公元759年,杜甫由隴入蜀。他和妻子、兒女一道在浣花溪畔造茅屋,辟葯圃,請友人覓求葯苗。「葯條葯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這就是當時他為我們描繪的一派生機勃勃的葯圃景象。直至晚年,他在身患多種慢性疾病、身體日益衰弱的情況下,還不忘種花種葯。他在《小園》詩中寫道:「客病留因葯,春深買為花。」意即買下花園,既種花又種葯,花可觀賞,葯可治病。

對於怎樣種好葯,杜甫也深有研究。在泉州,他見太平寺的泉水特別清冽,可灌溉一片繁榮的葯圃,因而在《太平寺泉眼》一詩中寫道:「何當宅下流,余潤通葯圃。三春濕黃精,一含生毛羽。」據《本草綱目》載,黃精是陽草,為一種藥物,久服可延年益壽。

至於寫採藥、製藥、賣葯的詩就更多了。《秦州雜詩》中的「曬葯能無婦,應門亦有兒」,反映了當時杜甫的妻子、兒子也參與精製藥物了。另外,他還在詩中寫道:「水檻溫江口,茅堂石筍西。移船先主廟,洗葯浣花溪。」這裡的洗葯,也是藥物貯藏、炮製前的必要操作工序。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他曾三次賣藥行醫。第一次賣葯是在當時的京都長安。公元746-755年,杜甫35 - 44歲期間來到長安想一展政治抱負,卻遭受奸相打擊,未中科舉,使他失意迷途,生活困苦,過著「飢餓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懸百結」的艱難生活,以「賣葯都市,寄食友朋」在京城度日。

第二次賣葯是在甘肅。安史之亂之年,杜甫48歲。那年他攜帶家小由洛陽經華州、天水到成縣,奔波經年,一路上目睹人民生活疾苦,達官貴人花天酒地,創作了有名的《三吏》、《三別》。他在生活艱難之際,又操起採藥、製藥、賣葯的舊業,賴以謀生。

第三次賣葯是在長沙。公元770年,那時杜甫59歲。老年杜甫生活更加凄慘,漂泊在長沙、衡陽、潭州、彬洲等地,窮得無處安身,有時晚上只得在船中度過,白天上集市擺攤賣葯,以維持生計。就在這年冬天,偉大詩人杜甫因貧病交加,客死於由長沙至岳陽的船上。

推薦閱讀:

DF182翻譯對比:贈高式顏(杜甫)
請腦補「李白和杜甫的一天」。?
歷代名畫欣賞:現代 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頁》
白蕉行書《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 遂以忘飢)
祝允明草書杜甫秋興八首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