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電影里的暴力美學
心理引言:我們喜歡那些槍戰和血腥的電影,覺得刺激而過癮。但是沒有想到的事,我們會因為它的美而去看它們。解析電影中的暴力美學,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光影世界。
「暴力美學」是個新詞,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有說是80年代)以後才流行起來,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評人在報刊影評中使用的。而「暴力美學」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到了今天,已經有了它特定的含義。它主要指電影中對暴力的形式主義趣味,而且一系列與暴力美學有關的影視作品都有其共同的特徵:「把暴力或血腥的東西變成純粹的形式快感」。
它與常見的功夫片有很大聯繫但卻有很大的不同,它將動作場面如槍戰,打鬥、殺戮等發揚到美麗眩目的程度,用美學的角度,如詩的畫面來表現人性的暴力面,而不是簡單的暴力與血腥。很多時候,導演還特意設計一些暴力鏡頭或場景,達到最大化的刺激感官的效果。最初,這不是一個嚴格的理論術語,而是從形式感出發的批評術語。
一提到暴力,很多人不會把它跟美聯繫在一起。所以對於「暴力美學」會產生誤解甚至錯誤的認識。它是一個比較廣泛而不太嚴格的美學概念,與傳統美學的觀念有所出入。
在影視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闡釋,它的特點就是用很誇張的手法展示一種攻擊性的力量,包括很多打鬥、血腥的場面也會被詩意化,甚至走向一種形式主義,強烈的形式感會使觀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甚至可以產生持久的審美回味。
從這種刺激的場面得到一種感官的滿足,淡化了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教化和社會責任。這種展現方式往往有兩大種。第一種,簡單的展現暴力,僅僅取得感官的刺激。第二種,對暴力進行特殊處理,弱化暴力,讓觀眾得到另外的享受,從而隱藏了部分單純的暴力及其侵害性。
電影中的暴力美學:
這方面以吳宇森和昆汀·塔倫蒂諾等的作品為代表。
吳宇森的作品如《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變臉》等都是「暴力美學」的典型代表,有人曾說吳是「暴力美學」的開山宗師。他的作品,特別是前期的作品,我認也為大多數以第一種方式展現——單純的暴力場面。在槍戰中,充斥著血腥,主角會對著一個人打完整整一梭子子彈(可以想像人成什麼樣子了),炸彈的威力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但是在這種暴力當中,給人的不是暴力的恐怖或是好萊塢恐怖片式的噁心。這些「暴力源」往往是正義的一方,闡釋著一種俠義忠膽,他們往往是有情有義的「好漢」,兄弟義氣高於一切。(《英雄本色》裡面小馬哥的墨鏡、風衣、牙籤和他的俏皮的笑成為熒幕的經典)他的電影裡面也會出現教堂和白鴿這樣的意向,這可以說是暴力的對立面,但也就是在這裡,展開了最激烈的槍戰。
我覺得這種意向可能就是為了弱化暴力本身的侵害性和殘酷性。
相比之下,昆汀·塔倫蒂諾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
個人認為昆汀比吳宇森要深刻一些,雖然有人評價昆汀的電影是「為娛樂」,吳的電影是「為藝術」。他的作品以《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無恥混蛋》等為代表。如果說吳的電影中更多的是俠肝義膽的大英雄,那麼昆汀則更多的是在刻畫不足為奇的小人物。完全沒有任何大英雄的形象,展現在屏幕的幾乎都是一個個好的壞的小人物。他們有吸毒的,跑腿的,也有殺人犯、流氓地痞。但他對這些人物的刻畫卻不是簡單描述他們如何的無惡不作,他們是有血有肉的,有罪惡的一面,同樣有可愛善良的一面。不是單純的「壞人」。
《低俗小說》裡面的一對夫妻在進行一番調侃般的商量之後,決定打劫這家餐館,而最後在朱爾斯(黑幫老大的一個手下)的「勸說」下,他們放棄了,剛才還像瘋狗一樣亂叫的女人變得哭哭啼啼,害怕得差點尿褲子。
昆汀抓到了他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讓他們真回到現實世界。通過對這些生活在底層的人物命運的展現,闡釋了他對社會的一種不同視角的理解,同時對以往的「精英文化」進行某種對峙或是一種「反權威」「反經典」。比如《低俗小說》里的朱爾斯,在殺人之前,總會念一段聖經,最後放棄殺手的職業,改邪歸正。布奇是一個赤手空拳能打死對方的拳擊手,但卻也是一個對朋友有義對女友有情的的好男人。在昆汀的電影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物。
昆汀的另一大特色我覺得是對於暴力場景的處理。以《殺死比爾》為例,裡面有很多非常血腥的打鬥場面,但是他將這些進行了極度的非現實的誇張。砍掉腦袋,血像噴泉一樣往外冒一兩米。甚至有的打鬥場景非常美,白雪,木屋,井水,武士刀,很有詩意,使打鬥的形式變得符號化,詩意化。觀眾弱化了對於暴力本身的感官刺激,增添了美化的某種享受。昆汀也讓一些原本恐怖、血腥甚至骯髒的事情變得很滑稽很可笑,但是笑過之後我們會思考,有時甚至還會感到有一絲沉重。
在形式化詩意化這方面我覺得最成功的當屬《卧虎藏龍》、《罪惡之城》和《黑客帝國》。
《卧虎藏龍》和《黑客帝國》對於暴力場景處理的完全詩意化,無論是竹林中高手的輕功和劍術,還是虛擬世界的救世主快速躲避子彈的超能力,都有一種美感在裡面,打鬥成為一種詩意的享受,而不是簡單的血腥刺激。人們彷彿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兇殘的暴力場面有時反倒呈現出一種視覺的美感,進而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沒有對內容產生任何的不適。
而《罪惡之城》則讓打鬥更多地體現出形式化的特質。主角可以從很高的樓層跳下來而毫髮無損,多次中彈也不會有生命危險。影片裡頭伸張正義的都是小人物甚至是「壞蛋」,警察卻成了完完全全的反面。這正是體現出「暴力美學」影片的「反傳統」性。
心理Tips:
暴力如果從表面上來看是弱化甚至是摒棄了社會道德倫理觀,但是實際上,是更加自由地把這種標準跟自由交給了觀眾。暴力之所以被人欣賞、享受甚至推崇,是由於人本身具有的一種先天的攻擊性、破壞性逐漸在成年之後被壓抑、被遏止,因而通過電影中暴力場面的觀看,可以達到發泄內在本性的作用。
在血淋淋的殺戮後,觀眾體會不到死亡的痛苦和對生命的惋惜,殘忍的屠殺只是帶來了視覺的快感和內心壓力的宣洩。這或許就是暴力影片大行其道的原因。因為從人類內在心理來講,「個體一般都存在著潛在的暴力傾向和殺人的慾望,暴力殺人可以使人從一個單獨的個體通過控制別人的生命來加強自我認知」。
在這個節奏急促、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深受生活壓力壓迫的人們終於尋找到了替代性的滿足,在影片的暴力和死亡中釋放壓力、宣洩不滿。這或許和恐怖片的產生有很多相似之處吧。
「暴力美學」,我認為仍然有其弊端。在電視電影極其盛行的今天,他們對於人們思想,情緒甚至某些價值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會出現對電視電影的模仿。尤其對兒童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文/馬中華
編輯推薦:
我們為什麼會使用暴力
暴力是最無力的力量
測試推薦:
你有暴力傾向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