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婚姻不是為了愛情,不如獨自生活
往期回顧 新聞列表返回目錄<上一期下一期> 中青報系
《傲慢與偏見》告訴你:如果婚姻不是為了愛情,不如獨自生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6年07月18日 07 版)
1797年,中國清代文人袁枚去世。這位才子生前妻妾成群,還曾接受友人贈送的婢女,帶回家發現其有孕在身,才趕緊退了回去。也是這一年的11月1日,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堂區神父喬治·奧斯汀,寫信給倫敦出版商托馬斯·卡德爾,提及他手頭有一部小說稿《最初的印象》(TheFirstImpressions),是描寫當時英國女性的家庭和婚姻的。然而,卡德爾甚至連讀一下小說稿的興趣也沒有,直接拒絕了他。最失望的恐怕不是這位神父,而是他的女兒簡·奧斯汀——小說的作者。16年後,這部小說經過改寫出版,改名為《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有沒有在小說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小姐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不得而知;只知道,在她27歲時——當時已不算年輕,她拒絕了一個能繼承大筆家產的年輕男子的求婚,因為她不愛他。近日,李繼宏新譯的《傲慢與偏見》出版,他與社會學家李銀河對話「從《傲慢與偏見》談女性意識」沙龍在北京舉行。李繼宏說:「假如說《傲慢與偏見》和簡·奧斯汀能夠給今天的中國讀者帶來什麼啟發,那就是婚姻並非人生的必需品。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當然美好,但如果結婚不是為了愛情,那還不如獨自生活。」伊麗莎白具有現代婚姻觀中上層階級女性的婚姻問題,在18世紀末就引起許多作家的關注。當時的英國小說,尤其是女性作家撰寫的小說,多以這種社會現象為主題。比如,女權主義先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匿名出版的《瑪麗》,安·拉德克利夫(AnnRadcliffe)的《尤多爾福的秘密》(TheMysteriesofUdolpho),法蘭西斯·伯尼(FrancesBurney)的《伊芙麗娜》(Evelina)和《西希麗婭》(Cecilia)。《西希麗婭》講述的是一個富裕的上層階級少女如何把自己嫁出去的曲折故事,1782年由本文開頭提到的托馬斯·卡德爾出版,上市後非常暢銷,連印六版。難怪喬治·奧斯汀希望《最初的印象》得到他的賞識。李繼宏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18世紀的英國女性可能比中國女性幸運一些,因為英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即便貴為國王也不能三妻四妾。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當時的英國男性,尤其是中上層階級,享受著和袁枚大致相同的優待。和古代中國一樣,這種性別不平等的根源,在於女性從制度上被剝奪了獨立的經濟基礎。在1870年《已婚婦女財產法》生效以前,即便是貴族出身的女性,婚後也沒有財產權。在《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太太喋喋不休地要把女兒們趕緊嫁出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兒不能繼承家產,一旦父親去世,班納特小姐們將無可依靠。伊麗莎白的閨蜜夏洛特選擇與古板平庸的柯林斯結婚,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這種婚姻本質上是生意。儘管工業革命已經在英格蘭北部創造了適合女性就業的職業,比如紡織工人,但因為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只有下層女性才願意當,中上層女性通常仍是希望儘早成婚。《傲慢與偏見》描繪了三種婚姻:第一種以柯林斯夫婦為代表,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婚姻;第二種以威克漢姆夫婦為代表,是以性吸引為基礎的婚姻;第三種以達西夫婦和賓利夫婦為代表,是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李繼宏說,簡·奧斯汀所處的時代,到處充斥著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唯一改變命運的途徑是不以幸福為目的的「政治」或「經濟」婚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伊麗莎白小姐顯得與眾不同。在與男性的交往中,她不卑不亢,把高尚的情操、情感需要視為人生價值和人生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她顯然具有現代婚姻觀。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對男性女性的共同壓迫英國人做過一個調查——誰是英國女性心目中最理想的丈夫,結果電影中的007排第二,第一位是《傲慢與偏見》的男主人公達西。「除去他特別高、特別富、特別帥這些選男人的一貫標準,最重要的是他特別懂愛,這也是全書的主題——女人不但要嫁給一個特別棒的男人,而且要嫁給一個特別愛自己的男人。」李銀河說。達西代表了傳統印象中完美的男性——強大、果斷、有領導力,但李銀河坦言,當下社會有中性化的趨勢,男性會表現出女性的一面,女性也會表現出男性的一面。「我對這種趨勢表示肯定。」李銀河說,「性別的刻板印象,實際上是對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壓迫,男人為什麼不能哭?女人為什麼不能成為女強人?」李銀河認為,目前中國的LGBT(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記者注)群體「欣欣向榮」。中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西方國家民眾對同性戀的態度呈現「沙漏型」,即支持和反對的人都很多,態度明確且激烈,中間曖昧者較少;中國則呈現「紡錘形」,20%~30%的民眾表示支持,同樣比例的人表示反對,但大部分人處於中間,表示「這事兒我不了解」。「在中國,70%的同性戀者為了應付家長、應付單位,會跟異性結婚,這在全世界都不可想像。中國同性戀者權利的爭取道路還比較漫長。」李銀河提到一個細節,2006年,中山大學學生向學校申請成立全國第一個高校同性戀社團,沒得到批准;於是,他們把社團名字改成了「研究同性戀」的社團,才獲批准。女權主義在中國被嚴重妖魔化李繼宏說:「儘管享有簡·奧斯汀無法想像的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當前的中國女性,尤其是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女性,仍然遭遇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她們當中有一些人找不到合適的結婚對象,被社會輿論稱為『剩女』。」大齡未婚女性日漸增多的現象並非中國特色,歐美國家更加普遍。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4年,該國16歲及以上人口中,單身者比例第一次超過結婚者比例,占同年齡段總人口的50.2%。將大齡未婚女性污名化為「剩女」的,卻是中國特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國家的民眾對婚姻的心理依賴普遍仍停留在200多年前。」李繼宏說。李銀河說,「剩女」一詞的出現是基於一個前提——每個人都必須結婚,沒結就是剩下來了。但是,女人為什麼不可以選擇單身呢?北歐國家,美國、法國等國家,單身人群都佔到人口一半以上,亞洲的日本也有40%。李銀河認為,除了「剩女」一詞的污名化,「女權主義」也在中國被嚴重「妖魔化」。曾有一個中國女作家代表團出國交流,每一位女作家上台演講,都要先撇清「我不是女權主義者」。後來,「女權主義」被改稱聽上去溫和一些的「女性主義」。李銀河說:「這其中有很大的誤解,因為女權主義有很多流派,有的非常激進,有的非常溫和。比如,社會主義的女權主義講究要照顧女人,在國會、議會裡要保證女性的名額;資本主義的女權主義主張女人要和男人競爭。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點,就是主張男女平等——所謂女權主義就是主張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是中國現在的主流意識形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絕大多數都是女權主義者。」正如香港女作家李碧華評張愛玲:「她善寫月亮,卻並不圓滿。」在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簡·奧斯汀沒能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也不嫁給不愛的人,獨自終老。如果哪一天,全世界都真正消除了對性別、對婚姻的傲慢與偏見,200多年前一位英國女性的夢想,才算真正實現吧。
打醬油0人
鼓掌0人
流淚0人
開心0人
恐怖0人
正能量0人版權聲明:凡本網文章下標註有版權聲明的均為中青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使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返回目錄放大
縮小
全文複製下一篇
推薦閱讀:
※十二屬相愛情-屬虎的人::12生肖::生肖配對
※愛情語錄:愛情沒有對不起與對得起,只有愛或不愛
※愛情容易婚姻難
※有女朋友不會哄,等著被別人拱?
※愛情心語:欲相守,難相望,人各天涯愁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