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太極:陳式老架太極拳-理論研究-太極網
我習練陳式老架太極拳已有十三年。近半年來,每每練完拳,那通身的舒泰,那物我相忘的自在,與誦讀金剛經時的專註、無我、忘我幾近一樣。當我閑坐書齋,靜觀陳式老架太極拳譜,總覺得「金剛搗碓」與佛家佛學另有別樣的因緣和合。為此,我放棄整體套路,單練「起式」和「金剛搗碓」這兩個最簡易的招式,直至悟得:一個「起式」半部拳,一個「金剛搗碓」又是半部拳。方知若能深諳這兩個簡易招式之妙,可得太極拳之不可思議之精神。——無論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還是老架二路,在太極起勢後,均是「金剛搗碓」。此「金剛搗碓」是首式,也是首勢。比如老架一路,從第2式起,隔了3式,又是一個金剛搗碓,到了第15式,又來了一個。而收式前的第73式,又是金剛搗碓。(老架二路的第40式,也是金剛搗碓)此可謂起也金剛,收也金剛。如此多的「金剛」,到底為何?筆者恍惚覺得,這「金剛搗碓」實則有多重解、多重意,金剛是佛門護法,是金剛菩薩,也是《金剛經》。再者,「金剛搗碓」是「金剛持金剛杵在搗碓」的縮寫。而金剛杵,又名寶杵、降魔杵、杵,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武器,也是諸佛或力士所持的一種器仗,更是佛家的修行法器。它質如金剛,能擊破各種堅硬物質,能除愚痴妄想、拒魔障、滅煩惱之火。或許,由「佛門金剛」統領的陳式太極拳,不僅是拳,更是一部形、神、意、氣金剛經。由此看來,這些年來的用意、用力、進攻、防守等太極理論上的爭執,其實都有所背離陳式太極之精神。比如,有人說意在先,有人則說力在先,有人說習拳要用力,有人則說習拳不得用力,有人說習拳時放音樂好,有人則說習拳時放音樂不好,等等等等,這均陷入了二維平面思維的對立之中,而太極拳的金剛精神實則「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其真實不虛,正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漢譯:去吧,去吧,走過千山萬水走過所有道路,到偉大的彼岸去!)對此,《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許就是最好的解答,其中或許可見陳式老架太極之大雄力。也唯有如此,才能俯視拳理拳術,使關於太極拳的爭執與疑問,不解而解。陳式老架太極拳,不僅與金剛護法,與《金剛經》一體,它與哲學、戲劇、詩歌、音樂等,也是一體的。而金剛太極的力量又在哪?對此,如果以「有和無,對與錯」來面對太極拳,是片面,是背離太極精神的。金剛太極所蘊含的思維方式是空性的,是超越了「有和無,對與錯」的不二思維,它的太極魂不在發力,不在勁,而是在空。這有點像日本武士道對招的時候,首先得打坐,得觀空。因為武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唯有空,唯有無招,才是無敵。你只要有招,就一定有對招,拆解的辦法。這正如老架一路第43式的「前招」,第44式的「後招」一樣,依然不是用招,而是放,放下對方的力。這些年,常有人問我練拳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願望,我笑笑說,「我什麼願望也沒有,至於練到什麼程度,也從來不關注,我只是在行拳,我的快樂就在行拳上,行拳是手段,也是目的。」練完拳,就把拳放下才好。以上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不一定正確,唯願以「此磚」引來陳式老架太極拳之學理「美玉」。
推薦閱讀:
※《占星相位研究》
※【邊疆研究】土司制度及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
※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 研究:各有用意
※《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的 研究遠景蔚然可觀--兼與某些研究此問題的同志討論幾個問題
※來自周易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