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好看的詩歌、散文、小說 | 不止讀書歷史推薦書目(第3期)

最近微信開通了鏈接功能,於是有了整理不止讀書歷史書目的興趣。

從2013年3月18日開始更新這個微信,寫了多少篇書評我沒有數過,想必也有很多朋友是沒有看過以前的文章的,就藉此機會讓它們重見天日吧。

繼上一次之後,這次又理出了8本書,8篇文章,全部發佈於2013年6-7月,有詩歌集,有散文,還有兩本大數據。其中特別推薦《羅摩橋》,寫得很棒,而且作者很年輕,只是知道的人少。

——小河

點擊下面的 大標題

即可跳轉至具體頁面

查看完整文章

生命如歌,我們尋路而來

《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

作者:海桑

我喜歡詩集的前半部,那些關注生命、死亡、時間、老去、親人、自然、樹木的小詩,它們大多不長,但意味深長;它們的字裡行間住著一個孩子,一個長不大的,充滿好奇,同時也任性的孩子。是的,有些時候,我會想起顧城。

然而海桑的詩中不僅有靈氣,還有一種寬闊的虛無,裝下所有的生死。他說《我不會活的太久》、《我的生命只開一次花》,他說,「等我死了,就把我葬成一棵樹吧」,他說,《我沒有四海為家的想法》、《我有足夠的時間來吃一隻蘋果》。

一粒沙的世界

《萬物靜默如謎》

作者:辛波斯卡

讀辛波斯卡,會更加發現詩和其他文體的不同。

小說是一座迷宮,一棟藏著祖孫三代記憶的古宅,散文則是住在江邊的閣樓,或是鄉間青白的村屋,而詩,它永遠打開,像一間空闊無邊的建築,沒有門窗,因為處處都是門窗,沒有天花板,因為天空和雲朵就是天花板,它是透明的,但你可以進入它,被它包圍,它不急於和你發生關係,沒有人邀請你吃一碗水,或聊一會天,你自己坐坐,坐夠了便回家去。然後再來,好好的再坐一坐,漸漸的,世界才開始在你眼前清晰,原來空白的牆壁滿布秘密,原來,一磚一瓦都是世界。

它是空的,卻那麼滿。

相關和因果

《大數據時代》

作者:[英]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追求相關性而放棄因果關係,多少是以商業利益至上的思考方向,因為利益驅動,能夠獲得結果就行,不必要對過程做全面的了解,這某種程度上有點像動物的條件反射,一隻狗並不知道一響鈴就有飯吃是為什麼,但只要掌握了這種相關性,它就可以掌握它的食物了,對它來說這就夠了。

對於這種側重點的轉移,本書的翻譯周濤先生並不支持,他甚至認為,「放棄因果性的追求,就是放棄了人類凌駕於計算機之上的智力優勢,是人類自身的放縱和墮落」。

無論如何,大數據帶來的思維方式的轉變,給整個世界都帶來了新的機會,而這些機會首先體現在商業上。這本書,重點除了闡明什麼是大數據之外,在商業上如何應用也是另一個重點。

大數據時代的隱隱威脅

《刪除》

作者:[英]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記憶成了常態,遺忘才是例外。舍恩伯格如是說。

舍恩伯格作為《大數據時代》的作者,不僅把「大數據」的概念正式引入大眾,早在2009年,他便已經出版了這本《刪除》,探討在所謂大數據時代里,遺忘與記憶在我們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角色如何發生變化;這種角色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的潛在影響。

一旦我們擁有了完整了記憶,我們將不會概括和抽象化,這會讓我們一直迷失在過去瑣碎的細節之中。不論是個人的遺忘還是社會的遺忘,都是一種修復機制,讓我們活在當下,去向未來,而不僅僅被過去所裹縛。

一本好書,會是作者比書好

讀《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作者:朱天文

散文真正的好處,是在它抓住時間,那些放在記憶里會被吹散熄滅的故事、情緒,被文字定格下來,從時間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脫離控制,對自己是一種滿足和交待,對他人,更是一處別樣的風景。人與人,生活與生活,相同又不相同,散文提供了這些微妙的差別,並且永無止境的持續下去。

  

朱天文說,「生活當中,不知有多少這樣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戲裡緊鼓密鑼碰鏘一停、亮相,像抽刀斷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發現,稍縱即逝,除了提筆,幾乎沒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謂寫作動機,或者我為的就是這個。」

且把記憶煮作粥

《深夜食堂》

作者: [日] 安倍夜郎

在《深夜食堂》這部漫畫里,我們看到的也不僅是一個開飯店的老男人和他的食客,而是在午夜食堂這個空間里,一連串小人物的故事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媽媽的味道,前任的味道,初戀的味道,我們用食物確定回憶和自我,故事不用複雜,但因為有了時間的參與,而變得溫情脈脈,並且略帶憂傷。

我們都活在故事中,經歷故事,講別人的故事,也被別人講進故事。

聽,靜海深流

《平如美棠》

作者:饒平如

看《平如美棠》,就像看大海。每一滴海水,都是平如的記憶。他已年過九十,卻用用圖畫和文字改寫山川地形,一筆一筆從冰封的記憶之山引下溪水,而下,而下,遇見青草,遇見泥土,遇見另一條溪水,匯聚成河,成江,泥沙滾滾而下,終於平緩、開闊,入海。

平如說,「對於我們平凡人而言,生命中許多微細小事,並沒有什麼特別緣故地就在心深處留下印記,天長地久便成為彌足珍貴的回憶」,這些回憶如靜海深流。再靜的海,底下都藏著你所不知的暗涌。

穿越大吉嶺

《羅摩橋》

作者:鄭宸

這是一本旅行小說,紀實成分很大,戲劇性不重,也就是說沒有什麼起承轉合高潮迭起的故事,但卻充滿小的邂逅和感受。娓娓道來是這本書的基調,起落不巨,卻容易把人帶進去,跟著作者的腳步,將印度好好打量行走一番。

大概文字本身便自有其魅力。作者的文字不是現今中國文學大佬們那種大敘述下的鄭重和奇崛,也不是80後以來青春文學形容詞工廠式的自哀自憐,而是一種散文式的語言,這種散文書寫,又不同於那種簡潔到纖塵不染的高雅文章,倒是浸入生活的渾水裡,有塵土煙火味的現世體驗。而且,他的對話寫的很好,直接,臨場。


推薦閱讀:

從爵本位到官本位(增補本) | 薦書
【傳悅月末讀書會】20180525第五期圖文回顧及薦書邀請
【上古薦書】唐蘭全集(全12冊)
【薦書】《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讀法律》

TAG:歷史 | 小說 | 詩歌 | 推薦 | 散文 | 薦書 | 讀書 | 書目 | 推薦書目 | 絕對 | 不止讀書 |